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经目录编纂,唐代呈显高峰---谢保成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目录学自其产生之日始,便具有“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明显特点和实际功用。而佛经目录的发展,却由于佛教不是中国本土自生,佛经经翻译才得以传播,然后受到中国文化影响,逐渐融入中国固有文化之中,并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因此,佛经目录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三国至东晋,佛经传译增多,佛经目录旨在“铨品译才,标列岁月”;南北朝期间,佛经目录形成传译与学术相结合的分类体系;唐朝前期,在完善分类体系的同时,使目录编纂上升为理论,将佛经目录编纂推向高峰。

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末开始翻译佛经。经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至唐朝前期,佛经译本日见增多。南朝时的统计是:

戒律部,七十一种,八十八帙,三百三十九卷。禅定部,一百四种,一百八帙,一百七十六卷。智慧部,二千七十七种,二千一百九十帙,三千六百七十七卷。疑似部,四十六种,四十六帙,六十卷。论记部,一百一十二种,一百六十四帙,一千一百五十八卷。

右五部,二千四百一十种,二千五百九十五帙,五千四百卷。[①]

唐贞观年间皇家的统计是:

大乘经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部。小乘经四百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杂经三百八十部,七百一十六卷。杂疑经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六卷。大乘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卷。杂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大乘论三十五部,一百四十一卷。小乘论四十一部,五百六十七卷。杂论五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记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

右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②]

随着译经不断增多,佛经目录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编录,出现“历代道俗,崇重教门,皆敦编次,沿时无替,考校存没,三十余家”[③]的局面。除却“传记有之,未见其本”者24种,“其存者,殆六七家”:

1、《出三藏集记》,齐建武年(494—498)律师僧祐撰,著录佛经,《大唐内典录》作“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开元释教录》作“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2、《梁代众经目录》4卷,天监十七年(518)敕沙门宝唱撰,著录佛经一千四百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

3、《元魏众经录目》,永熙年(532—534)敕舍人李廓撰,著录佛经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历代三宝纪》卷九作“《众经录目》一卷,武帝世,雒阳信士李廓,魏永平年(508—512)奉敕撰。廓内外学,注述经录,甚有条贯。”)

4、《齐代众经目录》,武平年(570—580)沙门统法撰,经律论真伪,著录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

5、《众经别录》2卷,著录佛经,《大唐内典录》作“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三卷”,《开元释教录》作“二千五百九十六卷”。

6、《隋众经目录》七卷,开皇十四年(594)大兴善寺沙门法经等二十大德奉敕撰,著录佛经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7、《历代三宝纪》(又名《开皇三宝录》)15卷,开皇十七年(597)翻经学士臣费长房撰,所出经律戒论传,著录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

在“传记有之,未见其本”的佛经目录中,特别注意的是:前秦沙门道安撰《综理众经目录》1卷。对于道安这部佛经目录,费长房、道宣、智昇都沿引僧祐的赞誉,认定道安编纂佛经目录的开创之功:

自汉暨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记。后人追寻,莫测年代。(道)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铨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④]

道宣序“历代所出众经录目”,特别强调“铨定人代,皆遵(道)安录”,肯定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奠定佛经目录基础的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经出西域,运流东方,提挈万里,翻传胡汉”,往往因为“国音各殊,故文有同异。前后重来,故题有新旧。而后之学者,鲜克研核”,乃至出现“书写继踵,而不知经出之岁。诵说比肩,而莫测传法之人”等问题,致使“年代人名,莫有铨贯。岁月逾迈,本源将没。后生疑惑,奚所取明。”[⑤]南齐建武年(494—498)律师僧祐在道安“铨品译才,标列岁月”的基础上,完成《出三藏记集》15卷。编纂特点和方法,如其自序所云:

一撰缘记,二铨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昭。名录铨,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是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

卷1,“撰缘记”。分为集三藏缘记、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菩萨处胎经出八藏记、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前后出经异记等五记,记述印度佛经和中国译经起源,说明佛经的“原始之本”,相当中国传统目录中的“辑略”。

卷2—卷5,“铨名录”。录上(1卷),分为新集撰出经律论录、新集条解异出经录、新集表序四部律录等三录。录中(1卷),分为新集安公古异经录、新集安公失译经录、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新集律分为五部记录、新集律分为十八部记录、新集律来汉地四部记录等七录。录下(2卷),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为1卷,新集抄经录、新集安公疑经录、新集疑经录、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长安叡法师喻疑,合为1卷。以传译佛经的具体情况,分为总录和分录。总录,依译人著录历代佛经译本,旨在总括,使“年代之目不坠”。分录,与总录相辅,为异出经(胡本同而汉文异的译本)、古异经、失译经、抄经、疑经、注经和四部律等。这些内容在总录中不易表达清楚,采用分录,充分表现出作为专科目录的优点和特征。

卷6—卷12,“总经序”,辑录佛经译本序(包括出经前记)、后记等,是在利用序跋替代解题、提要。卷12“杂录”,辑录学者和高僧关于佛教文论总集之序,如陆澄《法论目录》、僧祐《弘明集目录》序等,在佛经目录之外又增加了佛教论文目录,使之兼有索引的作用。

卷13—卷15,“述列传”,自安世高至法勇法师,传写译经32人,是对译人事迹和译经年月的进一步补充。这是效仿王俭《七志》“但于书名之下,各立一传”的方法,发挥了撰写人物事迹在展示图书内容中的作用,成为解题或提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出三藏记集》扩大解题或提要的作用,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等继承,发展为辑录体解题目录,影响着元代以后目录的编纂。

僧祐《出三藏记集》把佛经目录推进了一大步,但与此前的各家经目(包括阮孝绪《七录》)一样,还不是依据佛经自身学术源流建立的佛经目录体系,正如隋沙门法经所指:

道安法师,创条诸经目录,铨品译材,的明时代。求遗索缺,备成录体。自尔达今,二百年间。制经录者,十有数家。或以数求,或用名取。或凭时代,或寄译人。各纪一隅,务存所见。独有扬州律师僧祐,撰《三藏记录》,颇近可观。然犹小大雷同,三藏杂糅。抄集参正,传记乱经。考始括终,莫能该备。[⑥]

“大小雷同,三藏杂揉。抄集参正,传记乱经”的问题,僧祐同时代人已有察觉。南朝梁天监十四年(515)沙门僧绍撰《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十七年沙门宝唱更撰《众经目录》,北魏永平(508—512)中李廓奉敕撰《众经目录》,都是根据当时藏经实际编目,按照大小乘和经律论分类,力求建立佛经目录的学术分类体系。隋开皇十四年(594),沙门法经根据隋代所藏佛经撰成《大隋众经目录》7卷,别录6卷,总录1卷,建起这样一个分类体系:

今唯且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标纲纪,位为九录。区别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录],初六录三十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后之三录,集传记注。前三分者,并是西域圣贤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后之三分,并是此方名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发明宗教,光辉前绪,开进后学,故兼载焉。[⑦]

这就是所谓的三大类、九录、四十二分的分类体系:

三大类,为大乘、小乘、别录,按照佛经学术体系分类。

大乘,三录、十八分:众经录、众律录、众论录。每一录,均六分:一译分、异译分、失译分、别生分、疑惑分、伪妄分。三录,反映佛经学术源流;十八分(每录六分),反映佛经传译情况。

小乘,三录、十八分:众经录、众律录、众论录。每一录,均六分:一译分、异译分、失译分、别生分、疑惑分、伪妄分。与大乘相同,三录,反映佛经学术源流;十八分(每录六分),反映佛经传译情况。

别录(佛灭度后),三录(集)、六分:钞录集、传记集、著述集。每一录,均二分:西域圣贤分、此方诸德分。同样,三录(集),反映佛经学术源流;六分(每录二分),反映传译情况,有西域圣贤之作,有中土名德之作。

三大类、九录,反映佛经学术源流。四十二分,反映佛经在中国传译、著述情况。这样编纂,既符合佛教学术源流,又反映佛经传译实际,在我国佛经目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年之后,费长房在此基础上编纂完成具有史传性质的佛经目录——《历代三宝纪》。

《历代三宝纪》(又名《开皇三宝录》)15卷,总目序概括其编纂体例如下:

一卷总目,两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录。代录编,鉴经翻译之少多。帝年张,知佛在世之遐迩。入藏别,识教小大之浅深。[⑧]

具体编纂,先依时代叙佛教传播,再按学术作佛经分类:

卷1—卷3,为“三卷帝年”,自周秦至隋开皇十七年,为帝王年表及佛教年表,系以佛教史迹、出经年月。

卷4—卷12,为“九卷代录”,依次为后汉录、魏吴录、西晋录、东晋录、前后二秦苻姚世录、西秦北凉魏齐陈五录、宋世录、齐梁及周录、大隋录,各1卷。前后贯通,即是一部佛教传播史和历代译经录。每卷前有叙论,叙论之后依译经人著录经卷,把僧祐《出三藏记集》的“铨名录,总经序,述列传”揉合在一起。在名录下,记出经年月、译次、异名等。在译人后,序列译人事迹,或采录其自序。如东晋录,著录佛驮跋陀罗,其文如下:

华严经五十卷

观佛三昧经八卷

过去因果经四卷

新无量寿经二卷

达磨多罗禅经二卷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

文殊师利发愿偈经一卷

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

本业经一卷

新微密持经一卷

净六波罗蜜经一卷

菩萨十住经一卷

僧祇律四十卷

僧祇大比丘戒本一卷

方便心论一卷

右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安帝世,北天竺国三藏禅师佛驮跋陀罗,晋言觉贤,于杨都及庐山二处译。沙门法业、慧义、慧严等详共笔受。高僧传云:贤出泥洹及修行等一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七卷。依宝唱录,是无量寿及戒本。部数虽满,尚少二卷,未详何经?来哲博闻,或希续继。冀补遗漏,庶满法流焉。

在西秦北凉魏齐陈五录、齐梁及周录、大隋录之下著录杨衒之、僧祐与僧、法经,分别采录了《洛阳伽蓝记》、《出三藏记集》、《释老子化胡传》和《众经目录》的序文。

卷13、卷14,为“两卷入藏”,是隋朝入藏目录,即隋朝现存佛经分类目录。卷13,大乘录,为大乘入藏正目,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卷14,小乘录,为小乘入藏正目,五百二十五部,一千七百一十二卷。

卷15,为“一卷总目”,包括上书表、总目序。

这种编纂方法,既包括历代佛经译本,又系统反映现存佛经实际,并按照佛经学术源流分类,这固然由佛经传译的特殊性决定,但就其编纂的完密和实际的效用,在我国专科目录中则是最完善、最典型的一种。

在《历代三宝纪》基础上继续推进,将佛经目录编纂推向高峰,并对目录理论作出一定贡献者,是唐代前期长安两位高僧先后完成的《大唐内典录》和《开元释教录》。

(一)《大唐内典录》10卷,麟德元年(甲子岁,664)京兆西明寺僧道宣撰。西明寺,在长安城朱雀街西第三街西从北向南第七坊延康坊西南隅。

释道宣(596—667),俗姓钱,丹徒人,一云长城人,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创始人,《宋高僧传》卷14有传。九岁能赋,十五厌俗,诵习诸经,依智頵律师受业,十六落发。隋末,与孙思邈“接林下之交”。唐武德中,依智首习律。西明寺初就,诏充上座。三藏玄奘师至,诏与翻译。著述宏富,除律宗本派著述,撰《广弘明集》30卷、《续高僧传》30卷、《集古今佛道论衡》4卷、《大唐内典录》10卷、《释迦氏谱》1卷、《释迦方志》2卷等,为唐代一位佛教史学大家。而《大唐内典录》10卷,则为佛经目录的第一座高峰。全书“总会群作,以类区分。合成一部,开为十例”: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5卷,“录彼帝世,翻译贤明,并显时君,信毁偏竞,以为初录。……随其时代,即而编之。仍述道俗,所撰附之于后”,“都合一十八代,所出众经总有二千二百三十二部”。这是对《历代三宝纪》“代录”的继承和发展,增加了隋后期和唐前期的内容,为佛教传播史和历代译经录。依次为:后汉传译佛经录(卷1)、前魏朝曹氏传译佛经录、南吴孙氏传译佛经录、西晋朝传译佛经录(卷2)、东晋朝传译佛经录、前后二秦传译佛经录、后秦传译佛经录、西秦乞伏氏传译佛经录、北凉沮渠氏传译佛经录(卷3)、宋朝传译佛经录、前齐朝传译佛经录、梁朝传译佛经录、后魏元氏翻传佛经录、后齐高氏传译佛经录(卷4)、后周宇文氏传译佛经录、陈朝传译佛经录、隋朝传译佛经录、皇朝传译佛经录(卷5)。

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第二,2卷,以佛经体系著录历代译本情况(包括单译、重译、存亡等):历代大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1卷(卷6),“自后汉至于皇运龙朔之元,一十八代,六百余纪,总有四百九十八部,二千三百六十三卷,以为大乘菩萨藏摄”,包括“大乘经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大乘律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大乘论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三录。历代小乘藏经翻本单重传译有无录1卷(卷7),“总有二百七十二部,一千四百九十四卷,用为小乘藏录”,包括“小乘经单重翻本并译有无录”、“小乘律本译有无录”、“小乘论单重本”、“贤圣集传录”四录。

历代众经总撮入藏录第三,1卷,即历代众经见入藏录(卷8),即《历代三宝纪》的“入藏录”,以佛经体系著录:“众经律论传,合八百部,三百二十六帙。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六十六帙。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十九帙。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三十九帙。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六帙。小乘律三十五部,二十八帙。大乘论七十四部,五十二帙。小乘论三十三部,六十八帙。贤圣集传四十九部,一十八帙。”。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1卷(卷9),“转读”指翻译,包含诵读、学习之意。以“顷代转读,多陷广文。……今则去其泰甚,随务行藏。举大部而摄小经,撮本根而舍枝叶。文虽约而义广,卷虽少而意多。能使转读之士,览轴日见其功。行福清信,开藏岁增其业。此则卷卷常度,无负施之讥诃。品品情欣,绝厌法之深咎。”意在向读者推荐佛经优秀译本,反映目录推荐优秀图书的意义。在“大乘经正本二百五十四部”下,首叙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东晋义熙年佛陀跋陀罗于杨都译。

右一经。前后异译,一十四部。……并抄略本部,支品流行。文或出没,义理无异,故非所录。

华严经先后有14个译本,着重推荐佛陀跋陀罗译50卷本。又如:

无量寿佛经,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右一经。三译。与宋时求那跋陀罗所出,小无量寿。及唐玄奘所出,称赞净土摄受经。同本。故不两出。

对无量寿佛经的三个译本,以其“同本,故不两出”,推荐最早的译本。

其余,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第七、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第八、历代众经录目终始序第九、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合为1卷(卷10),是对《出三藏记集》“失译分、别生分、疑惑分、伪妄分”的继承和发展。

其中,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可视为对《出三藏记集》卷12“杂录”的拓展。历代诸经支流陈化录,序云:“所言支流出生经者,谓于本部敷时救弊,而陈异卷也。今就文寻捡,括其大抵,都非极言”,“然恐乱于疑伪,或有涉于缉修,故两录列名,定非别生之位。”历代众经录目终始序,是对《历代三宝纪》卷15《序目》的继承和增补,反映“引用书目”在佛经目录中的发展。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一面以“受持读诵,必降征祥。如说修行,无不通感。……心量所指,穷数极微。因缘之遘,若影随形。祥瑞之徒,有逾符契。义非隐默,故述而集之”,一面又认为“然寻阅前事,多出传纪。志怪之异冥祥,旌异之与征应,此等众矣,备可览之。恐难睹其文,固疏其三数,并以即具所详,示存感通之有数矣。”

(二)《开元释教录》20卷,开元十八年(庚午岁,730)京兆西崇福寺沙门智昇撰。崇福寺,在长安朱雀街西第四街西从北向南第二坊休祥坊东北隅,寺额为载初元年(689)武则天飞白书。

释智昇,身世不详,著有《续大唐内典录》1卷、《开元释教录》20卷、《开元释教录略出》4卷、《续古今译经图记》1卷等。《宋高僧传》卷5有传,称其“义理悬通,二乘俱学。然于毗尼,尤善其宗”,“文性愈高,博达今古”。

《开元释教录》20卷,是佛经目录的杰出代表和编纂高峰,流传广,影响深。序云:

总录括聚群经,别录分其乘藏。二录各成十卷,就别更有七门。今先叙科条,余次编载。

总括群经录上

右从汉至唐所有翻述,具帝王年代并译人本事,所出教等,以人代先后为伦,不依三藏之次,兼叙目录新旧同异。

别分乘藏录下

右别录之中,曲分为七。一有译有本。二有译无本。三支派别行。四删略繁重。五拾遗补阙。六疑惑再详。七伪邪乱正。就七门中,二乘区别,三藏殊科,具悉委由,兼明部偶。

上录10卷,为“总括群经录”,亦即佛教传播史和历代译经录。以译经人为主,记东汉明帝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译者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乘、三藏圣教、圣贤集传,并失译,二千二百七十八部,七千四十六卷。先列译人名氏,次列所译经名、卷数,或存或佚,末为小传。东汉、曹魏1卷,孙吴、西晋1卷,东晋、前秦1卷,后秦、西秦、前凉、北凉1卷,宋1卷,南齐、梁、北魏(包括东魏)、北齐1卷,周、陈、隋1卷,唐2卷。增前凉一代,为此前所无。叙列古今诸家目录1卷(卷10),对于“传记有之,未见其本”的25家古目录,仅“列名而已”;对于众经别录2卷、元魏众经目录、梁代众经目录、高齐众经目录、众经目录5卷、唐众经目录5卷、梁出三藏记集15卷、隋众经目录7卷、隋开皇三宝录15卷、隋众经目录5卷、大唐内典录10卷、续大唐内典录1卷、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大唐开元释教录20卷14家新目录,详细著录。这是对此前所叙佛教传播史和历代译经录内容的增补,更显示出对佛经目录的重视。

下录10卷,为“别分乘藏录”,以经为主。前8卷为“别录”,别录中更有七分:

有译有本录第一,3卷,分菩萨三藏(大乘教)录(2卷)、声闻三藏(小乘教)录、圣贤传记录(1卷),把大乘经分为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磐五大部,注明重译、单译情况。这一著录方法,基本为后来《大藏经》编目遵循不改。

有译无本录第二,“谓三藏教文及圣贤集传,名存本阙之类”,2卷,大乘阙本(1卷)、小乘阙本、圣贤集传阙本(1卷)。

支泒别行录第三,“谓大部之中抄出别行”者,1卷。

删略繁重录第四,“谓同本异名,或广中略出”者。

补阙拾遗录第五,“谓旧录阙题,新翻未载之类”。此二录,合为1卷。

疑惑再详录第六,为有疑问而另加论述、订正者。

伪妄乱真录第七,“伪经者,邪见所造,以乱真经者”。此二录,合为1卷。

这是《大唐内典录》中“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的扩大和发展。

最后2卷,为“大乘入藏录”、“小乘入藏录”,“合大小乘经律论及圣贤集传见入藏者,总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

从全书编纂看,上录“总括群经录”是纲,下录“大乘、小乘入藏录”是现存佛经分类目录,下录“别录”的七分是对佛经译本、别行、异名、阙题、疑惑、伪妄等的说明,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佛经目录的完整体系。

此后,贞元十六年(800)西明寺沙门圆照,批评智昇“以庸浅久事披寻,参练异同,指陈臧否,成兹部帙,庶免乖违”的同时,奉敕“从庚午以来增七十祀,三藏继踵于今四朝”,“自后汉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大唐圣神文武皇帝贞元十六年庚辰之岁,凡七百三十四载中间,传译缁素总一百八十七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贤圣集传并及失译,总二千四百四十七部,合七千三百九十九卷。其见行阙本并该前数新定目录”,纂成《贞元新定释教目录》30卷,为唐代最后一部大型佛经目录。但编纂体例,基本因袭此前几家目录。因此,《宋高僧传》卷5智昇传传文总计222字,评论智昇佛经目录的文字就占185字:

每慊聂道真、道安,至于明佺、宣律师,各著大藏目录,记其翻传年代、人物者,谓之晋录、魏汉等录。乃于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最为精要。何耶?诸师于同本异出、旧目新名,多惑其文真伪相乱,或一经为两本,或支品作别翻,一一裁量,少无过者。如其旧录,江泌女子诵出经,黜而不留,可谓藻鉴,杜塞妖伪之源。有兹独断,后之圆照《贞元录》也,文体意宗,相距不知几百数里哉!麟德中,道宣出《内典录》十卷,靖迈出《图纪》四卷,昇各续一卷。经法之谱,无出昇之右矣。

比较唐代和唐代以前佛经目录,肯定《开元释教录》“最为精要”,认为“经法之谱,无出(智)昇之右”。陈垣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一书中,亦称誉智昇集诸家之成,“可称后来居上”。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智昇更有超越此前佛经目录编纂者的独特之处——对目录的理性认识。

开元九年(721),皇家编纂成反映“开元盛时四部书”的《群书四部都录》200卷,毋煚“略为”《古今书录》40卷,有一段关于图书目录的说明:“夫经籍者,开物成务,垂教作程,圣哲之能事,帝王之达典。而去圣已久,开凿遂多,苟不剖判条源,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有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终年而空泯。……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睿思咸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以传后来,不其愈已!”[⑨]过了九年之后,智昇《开元释教录序》云:

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欲使正教纶理,金言有绪,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

与毋煚之论比较,基本意思相同,词句更赋予目录以学术性,可以视为是一个关于图书目录目的、功用和方法的定义,值得高度重视。

当然,不必为尊者讳。由于智昇注重译经,忽略中土高僧言论,舍弃“历代道俗述作”这一门类,甚至连《法苑珠林》100卷亦未著录,是其重大缺陷。

顺便说一下智昇《开元释教录略出》4卷,这大概是受毋煚将《群书四部都录》“略为”《古今书录》的影响,对《开元释教录》亦“略出”一个简本。不同的是,佛经虽同,所记卷数、用纸数和帙数却有一些不同,当是另一钞本。其最突出点在于,帙数下有千字文编序。卷1般若部著录《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唐三藏玄奘法师于玉华宫寺译,六十帙,计一万六百四十九纸,[天]字起,至[柰]字止。”卷4末,著录《破邪论》2卷、《甄正论》3卷、《十门辩惑论》2卷、《弘明集》14卷,以“上四集二十一卷二帙,计二百七十一纸,[既][集][坟]。”就全书而言,基本上是一帙一个序号。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排架号,也可以说是我国最古的索书号,反映8世纪初我国藏书和取书已经达到相当科学的程度。

唐代以后,佛经翻译衰微,佛经目录发生变化。宋代雕版印刷广泛运用,自太祖开宝四年(971)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刻印完成《开宝藏》。由于书目提要和解题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佛经目录为入藏佛经编写提要,并将分类目录中表示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的三级类目,改为依佛经体系分类,不再按译本立目。宋代和宋代以后的佛经编目,形成依佛经体系并有提要的分类目录。徽宗崇宁四年(1105),释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8卷,为第一部佛经提要目录。王古《大藏经教法宝标目》8卷,是一部简明佛经提要目录。清顺治年间释智旭在此二目基础上编成《阅藏知津》44卷,为一部更加实用的佛经提要目录。

[①]《广弘明集》卷3《七录序》。本文所引佛典,均为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系列《大正新修大藏经》。

[②]《隋书》卷35《经籍志四》。

[③]《大唐内典录》卷第10《历代所出众经录目第九》。

[④]《出三藏记集》卷15《道安法师传》。

[⑤]《出三藏记集》序。

[⑥]隋《众经目录》卷7《众经总录》。

[⑦]隋《众经目录》卷7《众经总录》。

[⑧]《历代三宝纪》卷15《总目序》。

[⑨]《旧唐书》卷46《经籍志上》。

作者:谢保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