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佛教在现代社套中的积极意义——许四辈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也曾受到不少人的指责和批评。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在“文革”等多次运动中,佛教历遭劫难。诚然,由于历代统治者都曾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奴化人民,加强其统治,佛教在不同时代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消积作用。人类进人现代社会,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理想主义和真诚的信仰正在被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所吞没,全世界都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法律和伦理道德也因此受到冲击。此时,来探讨佛教珍惜一切生命,劝喻人们弃恶从善,为人类提供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致使人类走向美的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相互包容,相互协调,才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和谐世界。但人作为万物之灵,作为世界的主宰,一开始就对世界上的其他生物进行掠夺、栽害。越是进人文明时代,这种掠夺和栽害就越加严重。发展到现代社会,生态平衡破坏,自然环境恶化,大气污染加剧,人类遭受着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报复抑或是反抗。佛教认为生命是宇宙最高的创造,宇宙中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人无余涅梁而灭度之”《金刚经》。人应该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其他生命。马祖与猎人石巩的对话便是极好的证明。石巩追赶群鹿适逢马祖。

石巩“和尚见鹿否”

马祖“见过,你是何人”

石巩“猎人。”

马祖“你会射箭,一箭射几个”

石巩“一箭射一个。”

马祖“你还不会射箭,我一箭可射一群。”

石巩“彼此都是生命,何必射死一群”

马祖“彼此都是生命,为何不射自己而去射鹿呢”

佛教严禁杀生,也因此,凡佛教徒皆食素而禁荤。人类非佛教徒却为眼前利益容不下一棵大树对大地的感恩,容不下一只小鸟对生命的歌唱,一只幼鹿对山林的依恋,一只铃羊对生存的渴望。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禁止杀生的教义对于人们维护与自然的和谐,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已遭破坏时,重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二、净化人的心灵

1、人类到原始社会后期,便出现了贫富之别,贵贱之分。虽然孔子曾说“不戚戚乎贫贱,不汲汲乎富贵。”但富贵与贫贱,尊贵与卑微的差别一直无法打破。现代社会,更是权势占据人性、金钱压倒亲情,人与人除了在理论上的人格平等外,几乎没有平等可言。佛教主张一切众生平等尤其众人平等,不趋富贵大户,不傲贫贱小家不怕损害可人恶象之家,不俱染著可进淫女之室。佛祖在舍卫大城化缘乞食时,“次第行乞”《金刚经》。如果人们广泛具备这种平等思想,那么仗势欺人、为富不仁、卖官餐爵、贪赃枉法等一切社会毒瘤还会大量充斥吗?

2、佛教认为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禁欲。对人之欲望的禁止达到了严酷的程度。虽然人的正常欲望应该得到满足,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不加以节制就会破坏整个社会的秩序。偷盗、抢劫、杀人放火、坑蒙拐骗、贪污腐败哪一种不是为了满足无厌的财欲、色欲、权欲佛教认为三毒贪、慎、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消除三毒要求“克已”,即克制自己的欲望、行为和意识。佛教讲“慈悲利他”、“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佛教的这些教义伦理如能渗透,可抑制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鼓励、劝喻人们扶危济困。在社会风气败坏,人们极度追求物质利益、极欲满足淫欲的今天,倡导佛心、节制欲望无疑会减轻人们的许多痛苦,也会大大改善社会风气。

3、弘一法师曾将人生分为三个层次也即三种境界,其中宗教境界是最高的层次。宗教信仰只所以为最高境界,就因为它是人对生存意义的终极追求,它已经抛却了利益、名利,只剩下虔诚和执着,有的只是一种超脱,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灵魂的归宿。当今世界,精神空虚、信仰危机已被很多人所认同。有志之士指出现在最迫切的不是信仰什么,而是没有信仰最可怕的是没有任何信仰而只信金钱。对于此,佛教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佛教信徒将教规、教义、戒律作为终生信条,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一如既往。即使虚幻的佛国也是一生追求无可悔改的理想境地。他们比常人精神更为充实、灵魂更为安宁。不少曾在官场、商场角逐的老人,晚年饭依佛门,正缘于此。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按佛教的行为规范行事,必定会有一种好的理想的结果。因此,佛教思想确实可以激励人们去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

三、指引人们走向美的国度

李兴武撰文指出佛教的本质是美,佛家追求理想之美即佛国之美压抑现实生命,正是为了实现理想的生命。尽管佛家同时主张真、善,但其最高宗旨是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创造美、享受美。这一点佛教与非佛教是相同的,只是美的形式不同而已。佛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严格规定信徒的行为活动、思想伦理,在现实中同样要求人们具有美的思想情操、美的行为举止。在最具代表的美—艺术领域,佛学与现实更具有一致性。首先从理想境界而言,都致力于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其次有着共同的途径—超越,超越功利、超越世俗、超越真善,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自由。再次都带有情感特性,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都是二者共同探讨和表现的主题。宗教和艺术都具有审美价值。唐卡、敦煌石窟的壁画等都是宗教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吴道子、石涛、徐渭、丰子恺的绘画,陶渊明、王维的诗句里面同样表现出深刻的佛理和禅机。佛教对于提高人的艺术境界会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借鉴作用。因此,在感悟美、表现美、追求美时不能不去探讨佛教对美的塑造和阐释。

当然,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不可能也不必要人人都信仰佛教。但佛教的教义教规、伦理观念对于爱惜其他物种、保护自然、开展公益事业、奉行奉献精神,反对特权思想、抵制腐败、调节心理、修养心性、净化心灵、推动精神文明,最终使社会走向至善至美的理想王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作者:许四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