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探索观世音菩萨张猛形成于安阳清凉山——刘书民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河南省安阳市是殷商文化、周易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佛教汉化的形成地。安阳殷商不仅是中国有文字记载、考古证实的中国第一古都,还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北魏、东魏、北齐等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佛教的首都和中心。公元1700多年前,在战乱中羯族首领石勒重用西域人佛图澄统一了中国北方,公元380年,在安阳北20公里的邺城建立后赵帝都,以安阳为佛教的首都,在全国大力兴建寺院,推广佛教文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即汉佛文化。从后赵到隋朝,全国僧统有:图澄、道安、慧光、法上、灵裕;以及张猛、慧远、稠禅、道凭、慧休等著名僧人在安阳长期生活工作,领导全国佛教活动,载至唐朝会昌2年,即公元842年,安阳成为全国佛教的首都。这一时期虽然只有462年的历史,但这是佛教由印度从东汉时期进入中国100余年的适应潜伏期,在后赵皇帝石勒“以和为尚”的理念指导下,开始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在全国广泛推广。中国式的观世音菩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于安阳清凉山,关于这个美丽的故事,在安阳、在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广为传诵。

一、武僧张猛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

公元442年正月,北魏太武帝开始限制佛教活动,下令:凡50岁以下的和尚都要还俗,服徭役,纳税赋。446年3月15日,魏太武帝下令:“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满门抄斩!”

出生于安阳清凉山一带的张猛,父亲是个热爱佛教的居士,在父亲的影响下,张猛多少了解些佛门之事。同时,由于受北魏太武帝时期限制佛教活动的影响,又不能公开从事佛教活动。他一面暗地里热爱佛教,他悟性很好,率领从人研究佛教经书;一面从小练习武术,走路快如风,轻功腾拿闪躲得心应手,其武功名扬百里。

18岁的张猛已是身高1.8米,虎背熊腰,英俊潇洒,以打猎为生活,人称他武僧张。一次上山打猎到了日落西山时,仍不见猎物,他心中不免有些焦虑。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发现一只硕大的梅花鹿在晒太阳,喜上眉梢,立刻搭弓射箭,正中梅花鹿。梅花鹿应声倒下,痛苦地分娩产下一只小梅花鹿;母鹿不停地用舌头舔小鹿,不久母鹿闭上了眼睛。这一切张猛看的清清楚楚,站在母梅花鹿旁边,张猛沉思良久,一种良心发现涌上头脑,顿时悟到:动物尚有情,何况人乎。于是,他折断弓箭,为母鹿建立一座石头坟墓,垒砌一座大大的院落。张猛住在这里,陪伴母鹿,照料小鹿,又进行自我反省,告诫自己从今往后不再杀生。他的父母亲支持他的行为,父亲告诉说:我年轻时经常到安阳城去听西域人佛图澄的徒弟道安讲佛经,人是动物中的一个种类,要与众多动物和谐相处,与人要多做善事。从此,张猛 完全变成另外一种人,谁家有了困难只要找到他,他就会在最快时间赶到,尽量帮助解决困难。久而久之,张猛在十里八乡享有盛名。张猛经常对人们说:人要长期作善事,一定会得到很多好的报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佛教在中国兴盛起来,就是在这暴风骤雨之后,一定会呈现出灿烂的阳光。张猛对中国的佛教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人们称作张猛居住的石头院落为白鹿苑,称作他是观察人世间声音的活菩萨。

当年北魏孝文帝在他的陪都安阳居住八年。公元494年的春天,他心情特别好,择良日与众人一道从安阳往西北30多公里的清凉山一带围场狩猎。这里山高林密,鸟语花香,满目鲜花怒放,郁郁葱葱,泉水淙淙。侍从官说:清凉山是太行山以东最高的山,这里山峦起伏,气势优美,婉如龙形虎状,风水特别好,清凉山峰座西北向东南,是个产生贵人的好地方。一路走来,人们融入大自然之中,兴致勃勃,正值申时,人困马乏,突然从山中蹿出一只猛虎,张牙舞爪地扑向孝文帝。侍卫们顿时一片慌乱,孝文帝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从半山腰跃出一位僧人,手持哨棒和猛虎搏斗起来。此时大家才清醒过来,纷纷弯弓搭箭,赶跑了猛虎,孝文帝终于躲过了这场血光之灾。侍从官说:皇上,眼前的这位壮汉是个武僧,在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会最快时间出现,这里的人们都称作他是观察人世间声音的活菩萨。孝文帝感谢张猛的救命之恩,提出对张猛加封官职。张猛推辞不受,只求孝文帝在此创建寺院,在全国恢复佛教活动。心底慈善的孝文帝满口答应,当即封张猛为观世音菩萨。孝文帝回朝后立即拨款兴建寺院,并将寺院命名为天城寺(今日修定寺)。从此,北魏孝文帝信奉佛法,在全国大力提倡佛教,在他统治期间,佛教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北魏孝文帝正确对待佛教事业,积极支持佛教活动,加快胡人汉化运动,励精图治,北魏很快得到全面兴盛。其主要的内容有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礼乐刑法等个六方面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对北魏宗教艺术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佛教的发展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当时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石窟艺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开凿的。少林寺是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为远道而来的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也是在孝文帝时期兴盛起来的。

可以说,孝文帝的思想大转变决定了北魏的全面兴盛,尤其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出现第二次高峰,与张猛的贡献关系最大。

二、张猛全力辅助慧光和法上僧统掀起全民兴佛高潮

496年北魏时期,13岁的慧光随父亲到少林寺出家,拜佛跋陀为师,慧光是佛跋陀收的第一个正式徒弟。3年后他来到安阳清凉山的天城寺,拜张猛为师,学习研究《四分律》、《华严》、《十地》、《涅槃》、《维摩》等佛经以及翻译注释。慧光不仅精于小乘禅法,而且对律宗、华严宗等颇有研究,深得张猛的喜爱。慧光在佛学上卓有建树,是“地论宗”的开创者,为“华严宗”、“四分律宗”大师,是大乘教法的象征和最高权威。北魏皇帝主张由张猛任全国僧统,张猛推辞不受而积极推荐慧光,北魏皇帝任命慧光为国之僧统,即中央最高僧官,这是对于慧光的成就和学术地位的定评。张猛全力辅助慧光僧统开展佛教活动,掀起全民学习佛教的高潮。公元538年慧光因病卒于安阳大觉寺,春秋70岁,葬于漳河南岸1000多米西门豹祠之西南,今日安阳县安丰乡。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的事迹就发生在这里。2001年在这里出土的《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墓志上详细记录了慧光法师的生平,不仅对研究慧光法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校勘佛教史籍等具有更重要意义。

据慧光墓志记载:慧光死后,“天子哀至德之长沦,悼灵音之不永,乃遣黄门侍郎贾思同宣旨吊慰赐赠斋施……”。皇帝亲自为高僧“赐赠斋施”,在佛教史上不多见。一般高僧死后大多是建灵塔供养,而慧光则是由皇帝亲自下旨安葬,将其墓舍安置在“豹祠西南”,墓葬的形式则类似印度的风格。东魏、北齐时期,许多高官是安葬在西门豹祠西南这个地方的。所以,西门豹祠西南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一个专门安葬高官或显贵的陵区。将慧光安葬在这里,显示出慧光在当时的特殊地位。贾思同在当朝名高位重,皇帝派这样身份的人去临奠,反映出慧光在当时的影响。

慧光之死,作为师傅的张猛很是悲痛,北齐皇帝高洋提议由张猛任僧统。张猛婉言谢绝,却积极地推荐佛徒法上。于是,北齐皇帝任命年轻的法上接任全国僧统。法上在恩师张猛全力辅助下,担任全国僧统42年,一直在安阳清凉山的天城寺工作,主持全国佛教活动业务。法上功劳卓著,统一了全国和尚的服装以及寺庙的制度,延续到今。

史书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十分崇拜佛教,在拜僧统法上为师的仪式上,文宣帝高洋磕头而把头发布于地上,命僧统法上在他的头发上踩过,以此表示对佛教的重视。北齐文宣帝高洋曾三次来到安阳清凉山举办佛教活动,高洋皇帝看到周边有两条河流由西环寺院向东流去,感叹道:此地真乃上上好风水也。于是,将天城寺改为合水寺;将张猛长期居住的石头院落白鹿苑命名为水盆寺。

当年的合水寺是全国的佛教首都,其佛教活动繁荣昌盛不言而喻。佛教史书记载:北齐时期,全国寺院三万所,僧尼200万,仅京城安阳一带的寺院就有4000所、僧尼80000人。北齐文宣帝高洋在天宝三年(552年)曾为张猛的高徒武僧即少林寺的第二任主持、少林拳创始人稠禅在安阳西30公里的:“龙山之阳,为构精舍,名云居寺,面方十里。稠曰:十里太广,损妨居民,请半减之。”张猛为其恩爱之徒的明智之举感到欣慰。

三、北齐皇帝为张猛建筑形制独特的中华第一塔

张猛人品崇高,不计名利,往往舍己为人,慈善待人,在当时社会无论佛教界,还是政治、文化界,都是德高望重、声名显赫,尤其是佛徒追随者不计其数。北齐皇帝高洋信奉佛教,多次请张猛进朝讲佛教经典,曾三次来到安阳清凉山寺院当面请教佛经。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文宣皇帝高洋在寺院里投资兴建了国家级最高规格的两座形制独特的塔。现仅存西面的红塔。远看塔的外貌如一座华贵的方轿,无论从它的造型到结构,或从布局到工艺,都别具匠心,建造艺术极其罕见,不愧为我国古塔中之瑰宝。

583年隋朝时期,这座塔改名为修定寺塔。一九七八年冬季,河南省博物馆会同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安阳县文物部门,细心考究修定寺塔结构。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定寺塔,为一座用砖雕饰面的单层方形舍利塔,塔身是正方形,宽长各八·三米,塔顶已毁,原本结构有塔顶、塔身、台基三部份,全塔遍崁高浮砖雕。因塔身表面遍涂一层橘红色,故俗称“红塔”,塔身四角有砖雕角柱,下马莲花柱础。柱两侧各有一盘龙细柱与壁面衔接。外壁模制砖雕磨砖对缝砌筑。拱门的门额用青石制成。在半圆形楣石雕上雕有三世佛造像宠。塔身檐口向上,用叠涩砖逐层收缩成小平顶。其上置有粗大的覆钵,覆钵上又用仰莲托一椭圆体宝瓶;再上为相轮,最顶端置圆球形火焰宝珠,同时塔身多以胡人、狮子等西域雕饰观之,可见此佛塔构思与印度佛塔结构演变极有密切的相关性。

修定寺佛塔形式,目前在印度的鹿野苑仍保留这种形式的佛塔。在佛塔的基石上刻有装饰性造宠的佛像、魔羯头鱼、莲花造形、技乐天。修定寺塔简化覆钵上的小平顶、轮竿、相轮部份,覆钵上直安宝珠;把早期佛塔基石部份强化成一段式的阁楼。修定寺塔的墙面,不外乎就是早期佛塔基石部份的演化,是具有相同的结构背景。

塔身四外壁的砖雕面积达三百平方米,以丰富多彩的浮砖雕崁砌成,除南壁中部辟门及左右雕有力士外,塔壁布局与其余三面一样。这些砖雕所用模制形状以菱形为主,亦有矩形、三角形、五边形以及直线和曲线组合共三千七百七十五块。题材内容有人物、动物与莲花为主题的圆案计有七十二种。自檐下起至壁面最下一层止,共崁砌浮雕图案十三层。第七层起,向下用六个衔环兽的六条团花系带连缀成菱形图案,组成一幅由:侍女、舞人、武士、童子、真人、擒蛇力士,宝象等等浮雕装饰。壁面西边的正中有一门。门洞的拱间,用一巨大的半圆形青石崁砌。石面雕三世佛造像宠,内刻坐佛三尊。阿难与迦叶二弟子随侍其旁。二位胁侍菩萨,二大天王之像各侧两旁。雕刻手法皆为圆刀刻法。塔门的拱面上面崁砌一砖雕大型铺首,两旁伴力士。塔门两侧还各崁一金刚四臂力士,左边手持铡围,右手持叉。右边一个,右手托宝杵,左手持三尖两刃钢叉。两力士皆肩披飘带,作法细致生动。环绕拱门的铺首两边,还崁砌长方形的砖雕各一,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四方角柱。塔身的四脚砌成断面呈马蹄形的砖雕角柱各一根,每根是由十六节砖雕连接而成。柱面遍雕精致的小型团花,柱身以下均为石质覆莲柱础。角柱内侧紧贴以盘龙砖叠砌的框柱。盘龙砖柱下与柱础上刻的盘龙纹饰相接,团花砖的顶端压一外圆内方的砖雕笼头,彷佛两条盘龙从塔底涌出,沿塔柱上攀至柱顶露出头来。

整座修定寺塔造形根源来自早期印度佛塔型,是为北齐时代所建,仅存塔基残破的部份仍保存北齐建物的风格。古佛塔基石上的雕刻,而把它转移到墙面塔身上。修定寺塔墙面为唐代时重修。相对地墙面上的浮雕内容就受当时文化背景所使然,例如砖雕内容有胡人、狮子、……等等,明显的西域雕饰风格。这与佛教传人中国,首经西域路线,也受其文化薰陶自然表现在建筑美术上息息相关。

四、张猛为拯救邺城百姓舍身取义

573年,北周武帝兴起灭佛运动,对全国佛教事业是一次惨重的打击。公元581年,信奉佛教的杨坚取代北周朝廷政权,建立隋朝,可是,驻守安阳北20公里邺城的北周旧臣们不服气而抗拒杨坚。双方打仗激烈,对峙在邺城郊外。守军力不能支,于是将千余名百姓驱赶到战场上当盾牌。男女老幼呼天呛地,高声大呼:观世音菩萨保佑无辜百姓……

此时,张猛正在清凉山寺与众人讲佛教经典,隐隐悠悠地感到有一种声音在呼号。他详细地静心听,不祥之声来自东方。他决定立刻去现场。佛徒们再三劝服他:长老您年逾九旬,身体不太好要多保重啊,阿弥陀佛。张猛说:广大百姓有困难急切需要我,我怎么能只顾自己呢。于是,他奋不顾身地以最快速度往东方奔去。

战场上硝烟弥漫,双方张开弓箭在铉上,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千余名无辜百姓将要受难。看到此情此景,张猛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对着守军首领大声说:放走无辜百姓,一切由我承担。守军首领知道眼前的僧人张猛与杨坚私交很深,有他在就可以与杨坚讲条件,于是放走了千余名无辜百姓。守军们押解着张猛回到城里,诱逼张猛想达到其更大的利益。可是,张猛对守军们平时灭佛行为以及这次没有人性的做法感到气愤,狠狠地给以驳斥。守军们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更加恼羞成怒,将张猛杀害了。

杨坚得知张猛被杀害的消息怒发冲冠,指挥全军一鼓作气消灭了守军,为张猛报了仇。杨坚安置邺城广大百姓迁往南20公里的相州城,也就是今日的安阳城居住。为了感激张猛的恩德,杨坚任命张猛的佛徒灵裕为全国僧统。灵裕为了感激杨坚的恩德,在清凉山寺的正南15公里处灵泉寺西山建筑一座石窟,大门东侧的石头上雕刻着杨坚的图像即总管东方极乐世界的菩萨那罗延,高二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据考证,这是中国门神之最。

张猛的一生,为促进佛教事业在中国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他情操高尚,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三次推辞三朝皇帝许诺的高官,甘心情愿地辅助两代全国僧统开展佛教活动。同时,又体恤民情,为劳苦大众排忧解难。这种全心全意为人类幸福付出全部心血而忘我的思想境界,真正地净化了心灵,做到了大彻大悟,是常年修炼佛教的结果。张猛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深深感动广大民众,尤其是得到过张猛帮助的人们更是感恩戴德,于是关于张猛许许多多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信奉佛教的隋文帝杨坚恳切地说:张猛是佛教进入中国而汉化后的观察世界人间声音疾苦的活菩萨。人们一致认可这种说法。所以,在唐朝之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是一个充满着青春气息和智慧活力、又是大慈大悲善良的男人。久而久之,信奉佛教的人们每当有了困难,立刻想到的是观世音菩萨会及时给与帮助解决。

五、张猛与观世音菩萨

据石碑和佛教史书记载,张猛确有其人。

1、在清凉山修定寺现存碑刻大体一致持此说,摘要如下:(1)、根据《清凉山修定寺功德记》(元·皇庆元年碑):其寺之源,乃沙门张猛古道场也。考诸石刻,始见于元魏,见毁于后周,逮贞观间,天下废寺,敕修理之,本寺规模,精仍旧制。(2)、《清凉山修定寺启建水陆殿塑像功德之碣》(明嘉靖十四年):矧修定寺□□□□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诏猛祖之始建也。北齐天宝元年八月,内礼法上为天下都统教,□□图像,大启殿堂,方封十里,禁人采猎,武军兵士守卫。(3)、《启建修定寺观音禅院功德传记》(明嘉靖二十八年碑):矧修定寺者,乃后魏太和十有八载之始创也。孝文帝猎于此谷,猛乃抱彪还群。诏猛祖谈对,果有倾天拆地之禅,降龙伏虎之神迅。以斯大启伽蓝,为天城寺焉。齐崇法上为大统,忽有陶人出现,创曰三生宝塔。后周废教,此塔独存,隋为修定禅寺。

2、《续高僧传·慧远传》记载:相州僧猛——相州人,一名智猛,曾受隋长安净影寺僧慧远多次接见。《续高僧传》说僧猛“名振东夏”;

3、《河南通志·艺文》载有金(《邺乘》为“元”)曹昶“清凉山诗”,诗中只提到一座塔,说是“……亭亭孤塔认高标,满谷松衫密相映,半天金碧照双眸、人道经营自师猛……。”

4、《永乐大典》残卷之新印本,北魏僧张猛,确实修定寺前身合水寺之修道者,考定此人在合水寺创建者北齐僧统法上之时,即“相州僧猛”,僧猛为“三生宝塔”之创建者,合。然尚有疑焉。

观世音菩萨的论述

观世音信仰的形成是佛教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观世音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一千五百多年以来,观音菩萨以慈悲救难而名闻于世,成为人类真善美的化身,受到人们普遍崇拜,形成一种经久不衰的观世音信仰文化。

佛教在传入中国早期阶段,观世音在信众的眼里还是男身。从敦煌石窟中的北魏、唐朝的观世音造像中可以看出,特别明显的标志就是唇上的一撇小胡子。他在中国的形象由男而女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入唐以后观音像的脸庞渐渐地趋向丰腴圆润,而后则脸型更加俏丽,双眉细长,黑发披拂。这一点与唐代女子以肥为美相符。盛唐时期,观世音像的着装似为透明轻薄,呈现出荣华贵重,这与当时的女子美感的特点是一样的。到了宋代观世音像才完全变成了女相。宋朝僧人寿涯禅师曾用“金荫西裙”来描述观世音的服饰。而明代吴承恩笔下的“眉如小月,服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的“女真人”观世音,乃是唐以后特别是元明之际的一尊中国佛教女菩萨和典型的中国淑女形象。

南怀瑾先生认为:观世音菩萨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存心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以慈悲的心肠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救苦救难,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思想。

据新华网长沙2006年9月12日电(戴丽华 陈黎明):“其实在唐朝以前,观音菩萨像都还是以男性形象出现,是一个长得慈眉善目,修饰干净的男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教授说。杨泓日前在湖南省博物馆对公元3-8世纪中国各种佛陀造像作了精彩阐述:北魏早期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造的佛像就有很大的不同。迁都后的佛像一般造的很漂亮,面相圆润,弯眉细目,鼻挺嘴小,乍一看很像是女性。比如,在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些北魏后期的菩萨像,就有学者误认为是当时的女官。“其实仔细看,可以看到这些佛像的脸上刻有短细的胡须。”这个时期之所以把佛像造成如此漂亮,也是受当时习俗的影响。北魏的男人都喜修饰,常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出门时还爱洒上香水,而以此为模本的佛像自然也造的漂亮。“唐朝以后,受中国文化、礼俗变迁的影响,观音菩萨像慢慢演变成妇女形象,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杨泓说。

可以说,观世音信仰的发展、拓展,丰富了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意境、内容和成就。我国许多艺术家自豪地说:“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

总之,观世音菩萨身上,凝聚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

作者:刘书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