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成佛的种性
为什么有些人能迅速开悟成佛,但有些人却得经过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觉悟呢?这种差异是因为众生种性不同的关系。众生可以根据无明烦恼的程度不同,而分为五种种性:
第一种是“断灭种性”。断灭种性的众生缺乏开悟成佛的善缘和机会,当然他们也具有佛性,但距离开悟十分遥远,所以他们几乎是断灭的。
第二种是“不定种性”。不定种性的众生业障浅,可塑性高,就像一块白布一样,可以染成各种颜色,因为不定种性的业障不重,所以容易受上师的影响,而成为和上师一样的种性。
第三种是“声闻种性”。声闻种性的众生具有开悟解脱的愿力,但因为他们的心量不大,故他们修行为自利,不为众生。
第四种是“缘觉种性”。缘觉种性的众生和声闻种性很像,他们都缺乏大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然而缘觉种性的智慧极高,他们不需要善知识的指导,而靠自己的智慧,就能明了如何避免造恶业,如何修行。此外,他们喜欢独居在一些偏僻如森林一类的地方,而且由于他们很有智慧,所以傲慢心很大,他们不会想去寻求善知识的教导。
第五种是“大乘种性”。大乘种性的众生心中自然的便充满了慈悲和智慧,他们无法坐视众生受苦受难,故他们有救度众生的心愿。
无著大师曾指出断灭种性众生有五个特点:一、就算轮回再苦,他们也不感到难过或沮丧。二、就算他们知道诸佛菩萨的功德成就和殊胜特质,也不会生起信心,反而还会批评。三、即使他们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也不愿去帮助别人。四、无论做了什么坏事,他们不会感到羞耻、惭愧。五、而就算他们看到众生受苦,也不会生起悲悯之心。断灭种性的众生一生都在造作恶业,伤害别人,并且乐此不疲,他们甚至还鼓励别人去造恶业、作坏事,故他们距离开悟成佛十分遥远。
不定种性的特质,就是可塑性高,如果他遇到缘觉乘人作为上师的话,他便成为缘觉乘,而如果他遇到大乘种性的上师,即成为大乘种性,他们是不定的,因其业障极浅,故很容易被塑造成各种种性的人。但不定种性并不是善变的,他们并不是今天遇上声闻乘的上师,就成为声闻弟子,而明天遇上缘觉乘的人,就成为缘觉弟子,后天又遇到大乘人,又变成大乘弟子。不定种性的不定是指他们在起初不确定属于那一种性,然而只要他们跟随某种性的上师善知识,便会十分坚定地奉行其教法,成为该种性弟子。
声闻种性的众生有三个特质:一、他们了解轮回的痛苦是极为可怕、难以忍受又不可避免的,故他们急于解脱轮回。二、由于急着解脱轮回,因此他们十分精进。三、他们非常畏惧轮回之苦,也非常执着涅槃之乐,所以他们并未想到要救度一切众生,无法将涅槃之乐分享给其他众生。
缘觉种性有六个特质,除了声闻种性的三个特质以外,再加上:一、他们具有极高的智慧:譬如说他们到墓场观死尸,当他们看到这些腐烂的尸体、骨头等等,便能以自己的智慧,思考为何有死?死是从生而来,而生是由业力因果而来,再进一步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业力因果,于是他们了解到这是由于无明幻惑而来,无明众生迷惑造业于是受生,因此他们发觉避免受生的方法,就是不造作业因,而这些都是缘觉行者靠自己的智慧所体悟的,而非藉助善知识的教导。二、即使他们有上师,也是秘密师承,不愿和别人分享。三、因为他们具有大智慧,所以傲慢心很重。这些是缘觉种性的特点。
和一切凡夫比起来,声闻和缘觉是相当高超的,但若和菩萨比起来,他们就显得平凡了,声闻和缘觉之所以不如菩萨,是因为修行道的不同,声闻缘觉只求自利,故在开悟之后,不能广行利生事业,他们会进入禅定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在此定境中,他们不起妄念,亦无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然而经过一段很长久的时间之后,他们从定中觉起,明了了这并不是究竟觉悟,于是发起无上菩提心,开始广行菩萨道。
再深入来探讨菩萨和声闻缘觉的不同:首先从净除业障的角度来看,菩萨已完全净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声闻缘觉则只净除烦恼障,但所知障并未净除。再从对空性的觉悟来看,菩萨圆满地证悟了我、法两空,而声闻缘觉了悟我空,但并未了悟法空,故声闻和缘觉缺少了菩萨所证悟的许多特质。
菩萨由于其大慈悲心,故随时随地都能舍命来利益一切众生,因此菩萨证悟了更高的果位,而二乘人缺乏利他的菩提愿力,故只证悟了阿罗汉果与辟支佛果,当然对于凡夫来说,声闻缘觉的果位是相当高深的,他们已进入了一种超凡入圣的禅定境界。然而经过一段很久的时间之后,如来以心光明照射二乘人的意生身,使他们从此定境中觉起,随此心光佛告二乘人此境界并非究竟的觉悟,由此声闻缘觉明了了菩提心的重要,于是发出利他的菩提心,迈向究竟的觉悟。
谈到大乘种性的众生,事实上我们很难直接去察觉或知道谁是大乘种性,但经由一些徵兆,仍可看得出谁是大乘种性,这就像当我们看到天空中有烟袅袅升起,就可知该处必定有火,或看到水鸟在飞翔,就能确定附近必定有湖一样。
大乘种性众生的行为举止十分宁静温和,完全没有一点攻击性,他们的言谈亦十分亲切和蔼,并且意念清净,没有半点谄曲心和欺骗心。何谓谄曲心和欺骗心呢?譬如一个人事实上没有什么知识,但他爱表现出很有知识的样子,这就是欺骗心和谄曲心,而大乘种性人完全没有这种心态,大乘种性的人不管对任何众生,在身语意的行为上都表现得非常慈悲、温柔与谦和。大乘种性不会受恶友的影响,亦不会受二乘人的影响,因为大乘种性的体悟十分深入,并对菩萨道十分自得,十分自在。
然而为何有些人是二乘种性,而有些人是大乘种性呢?这是不是自然天成的呢?事实上大乘种性之所以为大乘种性,乃是由于其在过去世便已亲近过许多大乘种性的善知识,发愿学习大乘佛法,由于这样的愿力,使他们能生为大乘种性人,亲近大乘佛法和善知识,故种性的不同,是累世累劫的愿力因缘而成,不是无缘无故的自然生成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