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欲为苦本 当护其心——观摩电影《阿凡达》的遐想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金易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欲为苦本 当护其心——观摩电影《阿凡达》的遐想

  金易明

  潘多拉魔盒,释放着人类的贪恋和邪恶;

  潘多拉星球,恩赐着大地的丰饶与美妙。

  蒙昧的地球人,以贪恋和掠夺作为自身的生命价值;

  淳朴的纳威人,将敬畏与友爱视作生存的基础本色。

  ——题记

  一

  潘多拉这个名词,只要稍了解希腊神话的人们都熟知。Pandora,希腊语为Πανδώρα,她是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为惩罚普罗米修斯盗火,而奉送给人类的首位女人。由于众神参与锻造这个女人,使潘多拉具备了无法阻挡的诱人魅力。象征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黛堤为她灌注了令男人疯狂的激素,而著名的女神雅典娜教会她织布,制造出各颜各色的美丽衣织,使她愈加鲜艳迷人;更有甚者,宙斯在完成这一切后,还嫌不够,又吩咐使神汉密斯 “放入你狡诈、欺骗、耍赖、偷窃的个性吧!”终于,一个完整的女人诞生了——汉密斯说:“叫这个女人潘多拉吧,这是诸神送给人类的礼物”。据说在古希腊语中,“潘”是“所有”之义,“多拉”是礼物之义。众神通过潘多拉,“恩赐”给人类的是些什么禀赋呢?希腊神话如此叙述人类的禀赋之源,难道是偶然的吗?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还是在佛教的义理中,人类的本色,除了世智辨聪之外,又有多少是胜于其他物种的呢?宗教比较学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佛教所揭示的人类生而由因缘所造之“无始无明”,还是基督教教义所揭示的人类由于不遵循上帝的旨意,出自于贪婪的本性而偷食“禁果”,因此而犯下“原罪”的尴尬境遇,以及包括古希腊、古罗马宗教所揭示的人类的道德、心理上的残缺,都无不表明,人类的世智辨聪与其所拥有的德行涵养之间,落差之巨大,令人类实际上与为求生存的动物之间,其境界上的差别甚微;而由于世智辨聪,更令人类的贪婪、嫉妒、痛苦,比之动物有过之而无不及。如若对此心存芥蒂或疑惑,试想:人类历史上绵延的战争,所演绎的是一幅在人类而言多么气吞山河的气势,但在处于更高境界的佛陀或神圣造物主而言,人类的这些战争,或是为主张所谓的主权——与动物之间为夺取控制领域而厮杀无异;或是为争夺所谓的王位、领袖地位——与动物之间争夺王者之位而进行的火拼也近似;而人类在掠夺地球资源、满足自身的贪欲、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上的举动,号称改天换地、令江河改道、山岳让路的雄心壮志,其处心竭虑、费尽心机,与动物为觅食和生存所作所为不相伯仲,而且其中所渗透的计划、心思、考量,更使这种行为具有破坏力。这一切,源之于魅力无限的潘多拉出于好奇而打开了一个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才一代一代地传承着这些禀赋;而当潘多拉再度盖上魔盒之际,只有希望还留在盒中。可见,充满着所有邪恶的人世间,唯独缺乏希望。什么希望?是否人真正成为佛陀所希冀的脱离了动物性羁缚的,得以解脱的“人”?是否如上帝矢志以求的符合他老人家意志的,由他最初创造的“人”?古希腊神话没有给人类以希望,但是佛陀和耶和华都给人以希望。希望在哪里,无数先贤的雄文妙章所闪烁的思想火花中有希望存矣!无数圣者的古道热肠所引导的解脱之路中有希望在焉;而笔者在作为娱乐片的《阿凡达》的导演思想中,也看到了希望之所在。

  二零零九年六月底,欧洲著名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爆出件娱乐圈大事。这事后来演变为一场吸引全球无数观众眼球的3D电影的问世。在欧洲年度电影节上,二十四分钟的《阿凡达》片段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瞬间,“目瞪口呆”、“振聋发聩”、“势不可挡”、“震撼超凡”……,诸如此类赞美抑或溢美之词充斥媒体,更有媒体豪言:“你会有史以来第一次体会到全方位浸入式的立体影视效果,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你会感觉出虚拟技术空前的强大进步,被以假乱真的CG画面骗住”。Avatar,译音阿凡达,其义为“神降临在凡间的化身”,而一手“制造”出阿凡达世界的詹姆斯•卡梅隆,也似乎再一次走上他事业的巅峰。

  当片子在全球公映后,随着轰动和追捧而来的,是影院巨大的票房收入。人们陶醉于电脑技术所构造的虚拟世界之瑰丽而近乎美轮美奂的景色,沉湎于人类征服外太空“地外文明”近乎完美的科学和高新技术手段;但人们却很少关注影片所展现的对人类为满足自身贪欲而张扬的难以置信的力量,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果,并从中引发的深思与反省……。詹姆斯•卡梅隆为何将那颗绮丽的星球冠名为“潘多拉”?笔者相信不会是信手沾来,也不会是随意标签。潘多拉星球是宇宙恩赐于地球文明的礼物?还是透过地球文明对潘多拉星球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毫无顾忌的凌辱,来映照人类自身反省和忏悔的必要?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于是,我利用赴洛阳朝拜中国首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的机会,在西去的列车上,下决心就着电脑,静心看完了《阿凡达》。影片的情节在演绎着,我的心情却随着列车在华北原野上的奔驰,起伏跌宕,经受着强烈的震撼……。我查遍了网上的评论,似乎将所有关注的焦点和赞美之词,都献给了影片那超乎寻常的制作技术,以及由影片所呈现的美轮美奂的景致,却对《阿凡达》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与深刻反思,惊人地集体忽视了。我不知道这种忽视乃至于无视,是故意的回避,还是集体的无意识所导致。如果是后者,那是十分可怕的!试想,故意的回避,实际上表明着人类至少还具有一种对文明的反思,对自身行为的忏悔精神,只是不希望在一场纯粹娱乐性的电影观摩中提及沉重的话题罢了;而如果是集体无意识的遗忘和无视,则只能表明人类文明、芸芸众生还缺少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相应的精神反省和心理自责。

  人类贪婪和无度的开发,使地球的资源近乎枯竭,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日益恶化;依然不思悔改又无意收敛其贪欲的人类,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宇宙中的潘多拉星球。在大批地球人类的进驻下,潘多拉星球已经不再神秘。似乎敞开着,等待人类的无度索取,正如人类在地球上上演过的那幕仿佛。

  二

  这是一部科幻作品,其所演绎的世界,当属未来世界,人类世界的航天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自由翱翔于外太空的发达程度;而生命科学也已经达到了揭示“上帝”创世之因缘的程度。地外文明对于地球人而言已经远非似今天这样还仅仅是争论不休的神秘境地,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地球人类可以控制操纵、也可以用以满足自身贪欲的工具和资源。但是,那时的地球文明大概也已经将我们这颗蔚蓝色星球——地球人的家园,糟蹋得岌岌可危了。于是乎,地球文明不惜将宇航员冬眠于飞行器内,经过长达六年的星际航行,来到潘多拉星。这是一个风光绮丽、生机盎然,与地球表面各项条件近似,却又未经过人为破坏,或者曰之为“开发”的星球,高达至九百英尺的参天古树,悬置空中的星罗棋布群山,遍布于星球表面的茂密丛林、奇花异草。各种与地球既同类又形异的动物,特别是与地球人类相似却不一般的人类——纳威人,他们全身深蓝,尖耳朵和面部形似地球上的猫科动物,皮肤呈现出水纹状的美丽纹路,还有一条强健有力的尾巴,更奇特的是他们与各种动物之间均可以有着心灵沟通的方式——以相互之间的发梢接触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奇效,这恐怕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动植物生命之间和谐相处、和睦共存的基本要素。其实,地球文明所缺乏的也许就是这点,因此地球人类缺乏对于动植物的起码尊重,在地球人类而言,一切动植物只不过是自己生存和贪欲的工具和资源,以至于直到将狼打完,连带着最终草场退化,自己连牛羊都无法放牧之时,才知道被人诅咒、围剿的狼群,作为一个动物种类,对于我们人类自身生存的意义有多么重要,才形成了所谓“生物链”的生态意识。

  但是,对这一切,地球人并不在意。能够让地球人类神经兴奋不已的是,在潘多拉星球上发现了一种据说在地球上售价为每公斤价值两千万美金的稀有矿产——蓝宝石。当得到这种矿藏样本时,地球人眼神中放射出来的光芒——一种贪欲得到实现之希望而自然流露的神情,确实震撼着我们,难道地球人不应该为这种神情而反省、反思、忏悔吗?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马克思这位犹太思想家在名著《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注释二五零中所引用,而又一贯被人张冠李戴地说成是马克思本人所说的名言,实际上这是托•约•登宁一八六零年刊登在英国伦敦《评论家季刊》上的《工联和罢工》一文中所下的断言:“资本家害怕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其实,不仅是资本家,只要是一个凡夫俗子,缺少的绝非贪欲之心,而是实现贪欲的机会。就如今天的人们对于吏治腐败都深恶痛绝,但这绝不意味着自身一旦咸鱼翻身,当朝为官,就不会如自己所曾经诅咒痛骂过的贪官污吏一般。

  利润无限,前景诱人的稀有珍品,地球人类又怎能无动于衷地让其从自己的眼皮底下轻易消失?为了取得潘多拉星的资源,阿凡达计划——又名“化身”计划——正式开启。此计划打算以人类与潘多拉星球上纳威人的DNA混血,以生物技术培养出身高近三米的阿凡达,并以人类的思维控制,以便于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潘多拉星,伺机采寻矿产送回地球。先不用提放弃地球人的身份被改装为外星人的心理落差,像所有实验一样,阿凡达计划存在着许多未知的风险。而且,只身潜入危险重重的潘多拉星球,必然面临随时牺牲的可能。但对于受伤之后双腿瘫痪、必须以轮椅代步的前海军队员杰克来说,能再次站起来,哪怕是以外星异形的身躯,他也感激涕零。“欢迎来到你的新身体!”在自愿接受实验之后,杰克睁开眼的一瞬间,看见的是一个外形完全于纳威人一致的土著战士。地球人希冀于这些 “阿凡达”们,打入纳威人内部,挖走矿产带回地球。在习惯了执行命令的职业军人杰克的眼里,这本该是一项单纯的任务。然而到达潘多拉星之后,他几乎被眼前如同梦中奇幻花园般的美景惊呆!一次意外,杰克结识了纳威人涅蒂莉。在逐渐的了解中,他真正体会到了纳威美人的淳朴善良,甚至开始认同潘多拉星球的文明,为地球人的贪婪霸道而汗颜。他感受到,那也是一个世界,和人类世界别无二致,人类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把对方简化成“未开化的、野蛮的物种”,更不能无动于衷地剿灭对方以霸占对方的物产。他没想到,自己的出现,将会给潘多拉星球带来意想不到的浩劫……于是,当纳威人的灭顶之灾来临的时候,杰克作为一个有良知的阿凡达和人类伙伴们率领纳威人与“地球军团”进行抗争,惨烈但是充满意义的战斗之后,杰克终于作为一个真正的纳威人留在了潘多拉星球。帮助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灵,保护其家园,抵御地球人类的野蛮入侵和掠夺,成为了他和其良知未泯的同道们的使命。影片以正义战胜邪恶,潘多拉星球的人们在“阿凡达”们的协助下,终于保护了自己的家园结束。

  三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从史前时代算起,已经有近百万年的历史;而自文明滥觞至今,也已经有近万年的时间。但人类在满足自身的欲望后,得到的是什么呢?得到的结果无非三种:一是欲望未能满足的痛苦,佛教谓之“求不得”苦,欲望不能得以实现的痛苦,无论是心理的逼迫,还是生理的煎熬,都是可想而知的;二是欲望满足后的空虚之感,爱因斯坦曾经有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解决问题的结果更为重要”,换言之,欲望的实现过程比起欲望的满足,也许更能激起人类的兴奋神经,但是,神经兴奋后的结果是无尽的空虚和茫然,被空虚与茫然所逼迫,无疑是种心灵的煎熬,所激起的是心理的躁动不安,而决非轻安无欲的清凉世界;三是欲望得到满足之后随之而起的更为深重的欲念,古人有所谓“欲壑难填”即是此意。无尽的欲望似大海之波澜,一波连着一波,一浪高于一浪,搅得人在欲望之海中真真切切地感受着逼迫与煎熬。君不见,如今在股海楼市中博弈的芸芸众生,不是在一波一波的“指数”、“房价”面前,做着发财之梦而不愿觉醒吗?由此,佛法对人类的命运揭示得明白——欲为苦本。

  龙树菩萨是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二佛陀”,在中国佛教界,龙树菩萨则有“八宗共主”之称。早年的龙树菩萨,在未成就其佛道的少不更事的时期,为满足自身的青春躁动,与一些狐朋狗友没少干荒唐事,因此闯下了塌天之祸。自此,深刻反省后的龙树菩萨,以“欲为苦本”而深信并领悟了佛陀的深邃奥义。其实,“欲为苦本”这一灼见,本由佛陀揭示。所谓欲者,以“希须”为义,即指对境产生希求的心理作用。《杂阿含经》说过:“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阿含经》中也说到:“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 经中之王《法华经》之“方便品”更有断言:“诸苦所困,贪欲为本”。《百缘经》也精辟地分析到:“富贵求时甚苦,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被贪欲驱使而追求营谋,心中难以安宁,已经是苦,求而不得,及得而复失,如求爱被拒、失恋、被盗、经营亏损、破产、失业、罢官、考试落榜等,则更为苦恼。而论典中的《瑜伽师地论》也论述到:“诸烦恼中,贪为最胜。于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众所周知,将人生基本价值判断为苦,是佛法的出发点和基础。而将欲望视作诸苦之本,则无疑说明人类欲望的泛滥,实在是人类自身作茧自缚于逼迫与煎熬之中的罪魁祸首。

  一般而言,欲望通常指驱使人向往、追求诸法的内在动力。在西方心理学上,“欲望”一词直接来自拉丁语appetite,表示一种渴望的心理冲动。在此意义上的欲望,与佛法所言“心所法”中“于所乐境希望为性”,能发起“精勤”作用的欲(梵语chanda)含义相近。《界身足论》卷二对欲的解释颇为详悉:“谓欲、能欲性、现欲性、喜乐性、趣向性、希欲性、欣求性、欲有所作性,是名欲”。对于所喜欢的东西希望得到、欢喜追求、想要有所作为的一种驱动力或心理功能,叫做欲。唯识学则将欲归于五大“别境心所法”之首,认为它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心理功能,《俱舍论》甚至以欲为一切心理活动生起时同时生起的“遍大地法”,现代心理学一般不以欲望为专题,而将古典意义的欲望所包含的内容放在需要、动机和意志中作专门研究。阿瑟•S•雷伯的《心理学词典》中解释到:“一般说来,被称为欲望性功能系统是那些从日常的生理机能如饥、渴、性等等中派生出来的动机系统”。动机(motivation)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与其相关的概念有需要、驱力、本能、诱因等。需要或需求(need),指心理上的匮乏状态;驱力则是需求的结果;由动机到发起行为的过程——相当于佛学所谓从欲到业,是由匮乏状态需求驱力行为。在此意义上的动机,与佛学“希望可爱事业而乐作”的欲含义基本一致;本能(instinct)指生来俱有、不学而能的需求、驱力,如老鼠生来会打洞之类,可归于南传上座部佛学所说的“无因异熟心”;诱因(incentive)指能引起动机的外在刺激,如美食可勾牵食欲等,可归于佛学所说能引起欲的“所缘缘”尘或境。意志(will)则指有意识、有目的地自由选择行动的能力,相当于佛学所说的“动发胜思”,也常称作欲。现代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的所有行为从动机发起,动机出于需要或需求。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对象性、紧张性、起伏性。关于人类普遍具有的基本需要或需求,心理学家有多种说法。一般分需要为生理需要、社会性需要,又有物质需要、精神文化需要之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层需要说,在当代世界影响极大,被广泛引用。五层中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层需要中,前四层是维持生物性和社会性生存的必要条件,称基本需要,只有在缺乏时才产生,故名匮乏性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需要,出于对人类存在根本问题存在价值的正视或存在性认知,是一种高级需要,亦称发展性需要。五层需要如一座五层宝塔,低级需要的满足是高级需要产生的基础。但是,无论是基本的匮乏性需要,还是发展性需要,都是人类欲望之表现。

  佛法并不一概反对正常的人类欲望,佛陀本身也曾经以“八正道”告诫人类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消除在印度出家沙门中普遍流行的、而对修学解脱无益的、对于自身正常欲望的抑制——禁欲;但是,佛陀更加注重纵欲对于人类积淀痛苦之深重的作用。因此,佛陀昭示众生,只有依照“八正道”为准则,方能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达到身心的自在轻安。所谓“八正道”即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揭示出人类必须具备正确的见解,即有关佛教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缘起与四谛之智慧,但对未确立智慧者,则为正确的信仰;正思维揭示着人类在身、语行为以前的正确意志或决定;正语揭示出正思惟后所产生的正确言语,切忌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以真实而且与别人能融洽的有益语言与人交流;正业则是揭示正思惟后所产生的行为,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业,以爱护生命、布施与慈善等善行为务;正命则揭示着人类的正确生活方式,即以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规范的生活;正精进则揭示出人类必须努力趋向理想,从善除恶,俾使一切宗教、伦理、政治、经济、身体健康方面的善增加;正念则要求人类应当具有正确的意识,时刻不忘专注于理想的实现;正定则要求人类达到精神上的统一与安宁,在春夏秋冬的日常生活中达到身心静谧,心如明镜止水,冰心一片的无欲随缘之境界。“八正道”所直接针对的是婆罗门教及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及六师外道中主张享乐纵欲者。但是,佛陀他老人家所倡导的不苦不乐之中道——八正道,对于任何时代的人类,都具有同样的振聋发聩之效。

  ﹟﹟﹟﹟﹟﹟﹟﹟﹟﹟﹟﹟﹟﹟﹟﹟﹟﹟﹟﹟﹟﹟﹟﹟﹟﹟﹟﹟﹟﹟﹟﹟﹟﹟﹟﹟﹟﹟﹟﹟﹟﹟﹟

  笔者无意否认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前赴后继、历代不懈地努力于生存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物质财富的积累,所创造的辉煌物质文明;更非与现代文明为敌,鼓吹回归于人类的蛮荒时代,过刀耕火种、丛林穴居、饮血茹毛的生活。正如佛陀所开示的,支撑众生生存、延续众生生命的世间有器世间、有情世间、五蕴世间,也即自然物质的依托、生理血肉的构成、心理感受的活动三个方面。因此,自然的物质世界是支撑生命延续的基本要素。对于人类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叹,特别是人类在驾驭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生活方面的飞跃发展,确实惠及全人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地球上的万物之灵——我们人类,必须随着自身驾驭自然的能力的增强,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固有的傲慢和贪婪,过于自信能够以所谓的科学技术解决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以自身的力量与自然较量,由此所造成的对自然的无度索取、肆意践踏,已成作茧自缚之势而无法解脱,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在此人类社会全面觉醒,深刻反思自身文明的缺陷之际,香格里拉净土所揭示的适度索取、节制欲望,与自然界山河大地、动植物生灵之间和睦相处,尊重生命,善待地球的理念,应当成为人类的共识;佛陀的不倦教诲,当时常作为众生反省的长鸣警钟。只有明了“欲为苦本”,并笃行实践,融入于一切行持之中,以达善护其心之效,由善护众生之心,达到抑制欲望、收敛贪婪的目的,进而达到于善待一切生灵、呵护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求得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目标。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