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对大和尚人格魅力的张扬
评论:《鉴真东渡》对大和尚人格魅力的张扬
曾庆瑞
在中日两国恢复邦交35周年之际,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富华国际集团联合奉献给广大观众16集电视连续剧《鉴真东渡》,意义不凡。
鉴真东渡是一个历史故事,今天重温这个故事,很有现实意义。它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地表明,早在1300多年以前,在我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佛教文化的交流,就已经把一衣带水的中日两个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当时,日本女皇把鉴真大师当作活佛供养,到今天为止,鉴真大师依然是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是日本的医药圣人。当着我们穿越历史时空的长廊来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非常理性地承认,中日两国人民没有理由不世世代代友好相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种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对于中日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历史的进步,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电视剧《鉴真东渡》艺术地演绎当年那段交流的历史,也就是在用电视剧艺术充分展示交流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想到这一点,不能不承认,这部电视剧的制作方选择这个题材来创作电视剧,真的具有独特的政治眼光和文化眼光。
通过这部电视剧重温鉴真东渡的故事,我们真的会感动不已。
你想,按照剧中那位长眠在大唐的日本高僧荣睿所说的,佛教由中国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佛教大兴,却又因为律法不全,因为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很多的僧尼不能正规授戒,一些为了免除课役而纷纷出家的农民,更是自度私度,放任自流,导致僧尼滥冒,行仪堕落,腐败的风气像瘟疫一样浸染了人心,社会也由此而动荡不安。日本朝廷虽然严法制裁,却都没有效果。因此,朝廷和高僧专门派和尚到中国学习律法,并且礼请深明律法的戒师东渡传法,以便在日本设立戒坛,宣扬律学,就像大唐一样树立正规的受戒制度,使日本的佛教得以昌明。荣睿说,那时的日本佛教僧侣,就好像是漫长黑夜被囚于幽室而不见天日,他们翘首以盼,日夜盼望得到明烛的照耀!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扬州大明寺大和尚鉴真大师,答应了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心东渡东瀛,到日本去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他带领弟子随从,历经12年的艰苦磨难,虽然失败五次,九死一生,也矢志不渝,终于在他66岁高龄的时候东渡成功,把中国的佛教文化,还有中国的雕塑、医药、工艺技术,以及中国的文字、诗歌都传播到了日本。他就是一枝照耀日本佛教的明烛。就是他这枝明烛促使“山川异域”却是“风月同天”的两个国家和人民“共结来缘”。
用16集的长度讲述鉴真大和尚12年里六次东渡和10年里弘扬佛法的人生经历,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一部描述人物传记片段的电视剧剧。由于题材本身的特点,这部电视剧其实是非常难于拍摄的。这里面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人和人之间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斗争,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它是一种弱情节叙事的电视剧,基本上不是那种典型的戏剧结构叙事的电视剧,叙事节奏也显得比一般的电视剧要慢得多。记得去年12月26日在中国紫檀博物馆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这部电视剧的佛教顾问陈洁伟教授讲到,就像佛经说的“苦火逼脑诛众僧,杯水清凉得寂静”那样,这部电视剧拍得很如法,深山古刹,佛门生活,平平静静,服服帖帖,给我们观众带来的是一泓清水,一份寂静。既然如此,我就想,这样一部电视剧,是靠什么感动了我们的呢?我觉得,不是别的,正是用艺术张扬了鉴真大和尚的人格魅力!
也许,现在播出的电视剧艺术文本里,鉴真大和尚的形象塑造还可以更加厚实一些,比如,让人物活动在其间的大唐盛世的历史氛围更加浓郁一些,以显得时代是怎样影响了鉴真大和尚,鉴真大和尚又是怎样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又比如,在屡屡受挫的过程中,还可以揭示一些鉴真大和尚内心的困惑和沧桑之感,以便通过他怎样超越了这种种的困惑和沧桑之感,而更实在地也更具说服力地展示这个人物形象的文化智慧和风采。然而,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可以说,这部电视剧里,鉴真大和尚22年人生道路上表现出来的内心,是纯净的;人格,是完美的;经历,是辉煌的。从他六渡东瀛到日本弘扬佛法的经历,我们看到的是他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剧中,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鉴真大和尚的大慈悲心,大怜爱心,真的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他身边的人,他遇见的人,人人都可以得到鉴真大和尚的悲悯、同情、关怀和帮助。从开场戏的赈济灾民,到五次东渡失败返回扬州途经李庄义无反顾地带领诸弟子走进疫区抢救感染瘟疫的男女老少百姓,都显得他心地善良,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人格伟大。同样,看剧中描写他12年里五次失败而不反悔,就是双目失明了东渡的决心也决不动摇,这是何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鉴真大和尚这样的人格魅力,还有一点非常震撼人和感染人的,就是他那宽广博大的胸怀对于痛苦的忍受。剧中,他经历了弟子灵佑好心办错事造成自己被软禁而带来的痛苦,经历了好友、同伴和弟子的死亡带来的痛苦,还经历了自己双目失明的痛苦,而所有这些痛苦,都被他宽广博大的胸怀强行忍受下来,而后又把这痛苦一一化作第6次东渡的力量。常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这样为鉴真大和尚作艺术造型,给与观众的感悟是,人的一生应该执著地追求美好的信仰,在追求中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这样的追求会引领人们致力于道德上的向善和内心的和谐。
让我十分感动的是,在这部电视剧里,所有这些鉴真大和尚的人格魅力,都被我们的艺术家们特别艺术地加以张扬了。编剧、导演、演员和所有的造型艺术工作者都为此贡献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比如,第13集里有一场戏,是鉴真大和尚带领众弟子送别他的日本徒弟普照。眼看普照已经消失在山的背后了,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的鉴真大和尚突然问弟子们普照走远了没有,弟子们突然意识到,师父的眼睛什么也看不到了,不胜悲痛的弟子们问师父怎么不早说,鉴真大和尚却一句淡然,说,我不能早说,早说了让普照心里难受,普照还怎么走?导演林大庆就说,这是他们煽情的一场戏。场景是在山坡上,拍摄的时候,大家觉得,要营造一种悲切的有一点凄凉之美的气氛,就离不开天气,于是决定等日落的天象。没想到,为了那个日落,他们一等就是三天!这是什么?这就是艺术!还有弟子灵佑请罪的那一大段戏也拍摄得相当精致。前面,说了灵佑为呵护师父与诸寺三纲连手申告官府,导致官府出兵拦阻鉴真大和尚,破坏了鉴真大和尚第二次东渡。为此,鉴真大和尚十分恼火,灵佑跪在师父门前谢罪,每晚从一更到五更,或站或跪,风雨无阻,持续60天,终于得到了师父的宽恕。戏里边,弟子心诚如明镜,师父心静如止水,于无声处让你听到的是师徒二人的心潮澎湃,看到的是画面上两位高僧的人格魅力,整段戏足以让你动情动容。
扮演鉴真大和尚的迟重瑞对媒体说,他读这个剧本的时候,准备这个角色的时候,在拍摄的过程当中,他流的泪都是他自己情动于中自然流淌而出的眼泪,就是被鉴真大和尚这种思想和行为所感动的泪水。过去,拍《西游记》的时候,演唐僧掉眼泪他哭不出来就请导演给他一点儿眼药水,拍这部戏全都是真实的一种情感在流露。迟重瑞这个演员选得好,形神兼备,加上有这样相当不错的表演艺术功力,他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成功。
这部电视剧的编剧韩素真还说到,写剧本的时候,她到扬州大明寺平山堂见到了鉴真大和尚的真人等身的坐像。大明寺住持能修和尚带她瞻仰鉴真大和尚的雕像的时候,站在雕像跟前,在此之前看的历史资料一下子在她脑子里活了起来,就好像真的看到鉴真大和尚这个人,和鉴真大和尚有了一种神交。她突然想到,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有一位诗人,叫松尾芭蕉,到唐招提寺去参拜,感慨鉴真大师几次东渡,海风把眼睛都吹瞎了,却还是坚持下来把佛教文化传给了日本,可是,他自己,在日本十年,却没有见过日本的风景。松尾芭蕉于是写下这样的句子:“盐风入目,终致失明,御像在前,惶恐拜之。”最后两句是“愿以新绿,拂去目中阴霾。” 韩素真还说,这又让她想起日本大画家东山魁一的作品。东山魁一在一篇文章里说,弟子们给鉴真制作的干漆塑像,微阖的双眼里似乎有隐隐的泪痕。韩素真站在鉴真大和尚的雕像前,就想看看这个仿制品的双目中有没有泪痕。不料,这一看,竟然让她觉得,就像是有一股特别强大的冲击力,向着她冲击过来,她的胸口感到一阵疼痛,结果,没看到鉴真大和尚塑像的泪痕,韩素真自己的眼泪却“刷刷”地往下直流,怎么也控制不住,也顾不得周围的游客,一直到就那样站着号啕大哭……韩素真觉得,就在那一刹那,她被感动了,被鉴真大和尚的精神力量激活了。
我想,哪怕这部电视剧还在全剧叙事和诸多造型元素的参与上还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缺陷和遗憾,我们还是要承认,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创作灵感和冲动,这部电视剧的编、导、演们才倾心于思想艺术上的真善美的追求,使得作品既在思想上震撼了我们,又在艺术上感染了我们。
基于此,韩素真她们的创作感受,就特别值得我们的电视剧艺术家们加以珍爱,也特别值得我们电视剧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认真进行总结。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们的电视剧作品要想打动观众,有一个好故事并且讲好这个故事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还是人物形象要塑造好。我们总说,文学是人学。电视剧艺术当然就是人的艺术。要想打动人,就得像这部《鉴真东渡》一样,还要把剧中人物的高尚的品格情操和感人的人格魅力非常艺术地演绎出来,展示出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