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劲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林劲松

  ——九华山地藏文化的现代意义

  九华山佛教文化是我国佛教文化的宝库,地藏信仰及“地藏大愿”体现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核心精神。

  “地藏”是梵语的音译,“地”即是山河大地之意,它的主要涵义,一是大地养育了万物,比喻地藏菩萨能生一切善法,成就一切众生的善根;二是世上万物都是由大地来承载的,比喻地藏菩萨就是如此的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地度化着众生;三是土地坚实不可移动,比喻地藏菩萨的菩提妙心坚如金刚,不可破坏。“藏”,比喻地藏法是大法宝,能帮助人们修心养性,断除贪嗔痴,从而明心见性,开采出自身的智慧德能。

  地藏是大誓愿的象征,地藏菩萨的大誓愿概括起来就是16个字——“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当今时代,科技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也出现了人文价值危机的问题。在此时代大背景下,大乘菩萨文化圆融于人间佛教思想,是社会德育体系的有力补充。从菩萨文化慈悲的角度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即表明众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贪婪的、不和谐的地狱。地藏法就是要破众生的“我执”,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大孝、大仁、大慈”,才能远离各种“地狱相”,过上安详自在的生活。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经指出:“……地藏菩萨安忍如地、代众生苦的精神,不仅鼓舞了历代许多佛教徒为缔造祖国的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也鼓舞了历代许多政治家、改革家、文化人为了祖国的进步和富强而勇于献身。”因此,深入挖掘地藏菩萨文化中蕴含的有益思想资源,对于净化人心、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藏大愿”有助于培养人们“开放”的心态

  现代工业社会,种种名利烦恼束缚了人们的心灵,各种矛盾造成的生存危机,使生命充满了不安和焦虑。而“地藏大愿”的崇高思想能够引导人们以一种清醒而理智的态度来通观人生,培养人们以一种圆融无碍的应世智慧,从现实的冲突中提升自我的生命格调。地藏菩萨“先众生之忧而忧,后众生之乐而乐”的高远意境,可以教导人们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学习从各种束缚之中脱离出来,尤其是从自我束缚之中脱离出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博爱的胸怀,克服内心、现实的束缚,淡薄于外而勤求于内,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创造出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地藏精神中的无畏情怀,有助于培养民众积极向上的毅力

  大乘菩萨文化认为,地藏菩萨虽证佛果,不居佛位,以菩萨身,施大无畏,示现十方,于急难处,救拔宇宙法界。地藏菩萨无畏勇猛的情怀是一种主动出击、敢于面对一切挑战的大勇、大智、大慈的表征。金乔觉是中国佛教发展进程中的一位真实人物,他以化身现九华,把地藏行愿广弘人间,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地藏菩萨无畏勇猛、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于现代人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示范作用。

  地藏文化的内在精神启示人们,要充分肯定自己,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勇于面对和化解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矛盾。信众更可以在地藏菩萨宏大誓愿的感召下,积极挖掘心地潜能,培养勇猛向上的毅力,将佛力的救助转换为自我的觉醒,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地藏菩萨的无畏和慈悲,积极从事社会救助等各项有利于社会、民生的事业。

  地藏文化博大的包容观,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乘佛教认为,善根丧尽的“一阐提”人,“放下屠刀”也可以“立地成佛”,而“地藏大愿”则更加突出地表明了这种宽容和包容的精神。正是在“地藏大愿”的指引下,九华山佛教文化无论在修持理论还是在生活实际中都表现出了博大的包容性,以及独具特色的和谐精神。首先,佛教不同宗派之间和谐相处。佛教内部有不同的流派,但九华山佛教不同宗派之间并无对立和冲突,绝大多数九华山僧人的修持之道是既练禅定也念佛号,即研戒律也讲经论。总之,在九华圣地,佛教各派长期和睦共存,在修行方法上互相借鉴、互为补充,呈现出交融互动、安宁和谐的局面。其次,儒、道、佛三家之间和谐共存。九华圣地虽以佛教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但九华佛教对儒家、道家采取的是包容、会通的态度。一方面反映在理论上的会通与融合,另一方面则更多地表现在寺院、书院等硬件设施上。南宋至清,九华山一直有儒家书院存在,时至今日,九华山仍然保存有不少道教典迹,这些都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互动交融。最后,“出世间”与“世间”和谐互补。从深层次上看,佛教是“出世”的,但佛教又必然是存在于人间的。从“出世间”与“世间”的关系看,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和谐精神表现在僧俗的融洽以及佛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通上。

  九华佛教文化体现了以“地藏大愿”为根本理念的和谐精神,这种和谐精神既是佛教文明的硕果,也是中华人文传统的硕果。在人类私欲日趋膨胀的现代社会,九华山佛教文化以其润物无声的香花雨露,为人们送来了一丝清凉、一份慈悲、一种超越。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