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一块碑阐述儒佛妙义 三名人留下难解之谜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庞晖 任家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块碑阐述儒佛妙义 三名人留下难解之谜

  明代石碑铭刻400年前文化思潮趋向

  康营村,位于现东昌府区侯营镇。明朝时,因村中有多座庙宇,康营在周边村落中颇负盛名,附近百姓常常慕名前来烧香拜佛。现如今,立在村大队部门口的石碑即是当年立在观音堂前的一座石碑。这座石碑不仅记载了立碑的来龙去脉,还反映了400多年前文化思潮的重要趋向。

  郑天爵出资建造观音堂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在山东东昌府西南有一个村落叫做康家营(即今天的康营村),那里的百姓淳朴善良,一年四季,烧香拜佛。尽管百姓一心向佛,可村里却没有供他们烧香拜佛的祠堂,所以只能在家中日夜供奉香火。时间久了,村中父老聚在一起商量,准备向百姓募集捐款,以建造祠堂。

  当时,村里有一人名叫郑天爵,他慷慨地说:“吾奈何以善事累二三父老。”接着,郑天爵出资购买了四亩地。这块地所处的位置,正如石碑中所记载的“藏风聚气,亘丘披陵,云树呈祥,川原效祉,盖隐然一胜地也。”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二十八日,郑天爵在此风水宝地建造了祠堂,名曰观音堂。后在观音堂前立碑作为纪念。

  根据石碑记载,建造观音堂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内设大小房屋十八间,正殿三间,禅堂三间,厨房三间,客房三间,住房三间,天地坛一座,火池一座,门楼一座。正殿中间供奉着观音菩萨,左右两侧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石碑的沧海桑田

  郑广勋,今年64岁,世代居住在侯营镇康营村。

  “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说,村里原来有五座庙,因为观音堂位于最南边,所以又叫南堂庙。”郑广勋说,“我是45年生人,小时候还见过这座石碑。当时石碑在一个破旧的院子里,石碑下面是一个乌龟形状的底座,碑帽已经不见了。老辈人说这里原来就是南堂庙。”

  上世纪40年代末期,石碑被转移至村中一大坑内。斗转星移,石碑渐渐被岁月掩埋,人们也慢慢遗忘了它。几年前,村里修路时,才将石碑重新挖出来。现在,这座石碑被立在村大队部的院门前。

  问及出资建造南堂庙的郑天爵,郑广勋说,郑天爵是村里的有钱人,但是由于没有续家谱,现在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代传人了。据了解,现在康营村居住的村民共有18个姓氏,其中郑姓有500多人,是村里人口较多的一大姓氏。

  记者请教了我市多位文物专家,并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均没有找到和郑天爵有关的记载。在历史上,郑天爵是位什么样的人物,我们无从可知。可是,这座石碑却和三位历史名人有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碑文由明代三进士“打造”

  近日,记者赶往康营村,在村大队部院门前,这座石碑被立在一简易底座上。由于石碑左右两侧和背面均被砖砌起来,我们只能看到石碑碑身的正面。石碑上篆刻的碑文清晰可辨,字体隽秀且苍劲有力,刻工精美,足以显现出当时较高的艺术水准。

  石碑正文题为“观音堂碑记”,碑文详细记载了康营村建造观音堂的前因后果,以及观音堂建造的起止时间、房屋设置等。碑文最后注:“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初四日郑天爵立石”,即观音堂建造14年后方立此碑。

  碑文通篇最引人注目的是:“赐进士第,南京兵部武选司郎中郡人傅光宅撰记;赐进士第,北京刑科都给事中郡人韩学信书丹;赐进士第,北京吏科给事中郡人逯中立篆额。”

  据东昌府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任家斌介绍,这座石碑的碑文是由傅光宅撰写、韩学信书写的,石碑的碑帽是由逯中立书写的。傅光宅,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仕至左都御史。韩学信,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仕至布政使。逯中立,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给事中、按察司知事。在历史上,这三位都是聊城的名人,至于他们和郑天爵之间的关系,史料并无相关记载,留给世人一个难以破解的谜。

  傅光宅在石碑上阐教

  除了三大名人给石碑带来的神秘色彩,这座石碑和以往石碑不尽相同之处在于,碑文内容提到了儒教、佛教,傅光宅用400字左右的篇幅对佛教进行了阐述。

  “夫儒之言施济也,释之言普度也,其义一也。”“愚谓佛以四缘为幻,万境为空,安可;谓有然。吾心既静,佛土皆静,又安可;谓无善奉佛者,不忽其无而亦不执其有。不求佛于像,而求佛于心,则善念一起,佛光便现。彼观音大士将不在,普陀而在吾灵台惺惺中矣。盖大士无时不在众生心中显现,众生无时不在大师心中起灭。”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儒、佛、道三教或争辩、或调和的关系,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重要论题。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三道归一”、“三教合流”的思想是当时文化思潮的重要趋向。

  也正是应了这种文化思潮,在傅光宅看来,佛教和儒教同源,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济世救贫、普度众生。他认为求佛应该“不求佛于像,而求佛于心”,即求佛者要心中有佛,不能仅仅只是表面上拜佛。由此可以看出,傅光宅虽“以儒发家”,但是他对佛教的研究还是比较透彻的。 (庞晖 任家斌)

  感谢东昌府区文物管理所对本文的大力帮助

  来源:聊城晚报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