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孤山情——记渭源莲峰山
寂寞孤山情——记渭源莲峰山
魏妍
一
莲峰山一直没有一部独立完整的山志,因此我对它的沧桑历史和盛衰荣辱知之不详。
查阅资料,竟惊奇的发现,中国古代有许多仁人志士,名士文豪曾造访莲峰山。早在元朝,就有巩昌使汪世显曾将此山作为王府游览地,每年夏季都要住在山上避暑度假,并派汪氏宗亲汪德广为山上寺庙主持。
明清以来,许多名士骚客退隐官员常年住在莲峰山上,修身养性,读书写诗,都曾希望在这里安家,并诚恳的表明把卜居莲峰山作为“终老之际”。明嘉靖三十七年惠大夫辽东太仆少卿翼浍便写下的《圆明寺灵异记》碑;清代诗人吴镇游莲峰山,面对此等佳山佳水一时激动,提笔挥毫,欣然写到:
“孤鹤泪烟海,遥投仙客家,五峰云散尽,涌出碧莲花”。
诸多历史证明莲峰山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令我不解的是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山凭什么赢得这么多文人名士的厚爱呢?
很可能是因为他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莲峰山自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开凿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属于同一时期)。从汉代起这里就有石窟寺庙建筑,至元明时期达到鼎盛。到全国解放初期,布满各个山峰的古建筑群落有34处,200余间,僧侣700多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莲峰山的山会,附近各县的游人前来此处,可以说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不起眼的莲峰山,竟有着如此辉煌的历史,我想可能是因为他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也可能是它瑰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否则佛道寺院不会选其为址,名人文士也不会流连其间。
二
据介绍,莲峰山因九峰环峙,状似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俗称马鹿山。车至山门,才发现来旅游的只有我们,茶庄清冷,满地落尘, 唯见隐隐残雪在朝阳的映照下泛着苍白。山路崎岖,在寂静中蜿蜒。
进了山门,拾阶而上,就再也见不到房舍。山外的一切萧疏景象突然不见,一时涌出无数绮丽的林木,丛丛簇簇掩映与山石之间。峰峦竞秀,崖壁峥嵘,松涛阵阵,雾霭萦绕,全部感觉被其瞬间收服了。难怪有人说:不看岷山千年雪,错把莲峰当蓬菜。我在想这种山川实在是造物主使着性子雕琢出来的千古奇迹,内秀熨帖着张扬。这样的美景,水是无论如何也少不了的。假使偶见一条贴着山石的水,幽幽的流,欢欢的唱,那该是何等的机敏空灵,清澈甜凉!或许是冬季的缘故,尽没有一条溪涧跑出来,任凭你怎样地想念。我想这也应该是整个北方的遗憾吧,因为没有水,所以也少了许多灵性。没有水声,连虫声也不闻,寂寞引来鸟鸣,不同的声调,不同的演奏细细地搭配着,有一声,没一声,弱一声,强一声,搭配出一种比寂然无声更静的静。宛若诗人画家笔下的静女:五官腰肢,举手投足一一看去,无一不妥帖,于是最终妥帖成一种难以言传的宁静。
对于观景,我最不喜欢将各个景物割裂开来描摹雕饰,此刻站在山屲中实在很难有任何分割性的的思维,只觉得山抱着你,你又抱着山,浑然天成,无懈可击,容不得你有丝毫吟咏歌颂的空隙,便猛然想起黄庭坚的两句诗:哀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
山道越走越长,寂静也越来越纯,路旁青苔依然鲜绿,不自觉的揪上一撮玩弄于指间,想从它寂寞的亘古直视到寂寞的将来。栏杆斑驳,石径明滑,无不镌刻下莲峰山曾经有过的繁荣。遥想昔日僧侣道士熙熙攘攘,接踵摩肩;善男信女一路虔诚,顶礼膜拜;远道士子流连忘返,恣肆泼墨。今天却不知为何突然消失了全部浩浩荡荡,寂静的山道上只剩下了我们,除了寂寞,还有惶恐……
一路走来,却找不到一个期待中的像样景点。朋友忧怨“怎就看不到莲峰山全景?”我戏谑“不识庐山真名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虔诚的攀登终究连接起了殷实与期盼。“不二法门”赫然眼前,门两侧有“请你先把脚跟立定,方可入不二法门”的对联,我想它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从佛教角度来说,“不二”是佛教中诚心修佛的人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后就会不贪不欲,不生不灭。还有一种更简单的理解就是上大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马武挂鞭”树应算是比较有名的景点,依着路线图找了半天还没结果,我们灰了心。人在寂寞和惶恐中什么念头都会产生,连最后一点意志力也给予了侥幸。“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经寻找才发现他就在我们身后。此古松几人合围不住,距今已有1900多年。传说东汉杨虚侯马武征西羌时,被此景所迷,便屯兵于此,每日上山操练时挂鞭树上。因此得名。扶树遐思,马侯当年征讨胡匪, 名震寰宇,而今英雄长眠地下,空留寂寞古松,堪为谁伴?
寂静的山林,寂寞的山道,很难见到人,宁静让心阵阵紧缩。终于在显光殿前见到一道人,朋友与之攀谈,也不知所云。再上台阶,便见一老尼庭前悠然晒太阳,本想和她聊上几句,还没来得及开口,只听她随口说了些什么,我不甚听懂,像是高僧的禅语,也只好作罢。但她灿烂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随即整个人心口敞亮了很多。
山腰平坦处,阳光融融,鸟儿欢叫,山为床,云做被,舒舒展展地仰卧在上面,顿时山、云、树、草,都一起屏息,只让你静静的休憩,软软地躺着。远看四周,山峦叠嶂,云翻峰涌,好一派大千气象。耳畔飘来朋友幽幽的问候与清淡的闲聊,好似天籁,恍若人在天上云间。
原路返回,朋友游兴未尽,而我心中不胜凄惶,空旷的莲峰山,空留寂寞陪伴历史。
三
一直以来,总以为自己已经习惯寂寞,可为何独独消受不起莲峰山的长途清寂呢?本以为进山就可以找到香烟缭绕、僧侣云集的寺庙楼台,伯夷叔齐之不古遗风,马武将军之气吞山河。历史告诉我们,自西汉以来,莲峰山就是丝绸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唐番古道的重要驿站。解放初期,古建筑群落有34处,200余间,僧侣700多人。可而今这些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何游人这般稀少呢?
也许是时节不对,也许是交通不便。姑且这么想吧。我想这里也曾一度经历过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惨烈厮杀;也曾经历过朝山队伍浩浩荡荡地虔诚登攀。可如今为何变得如此萧条落寞?难道是人类的木讷与萎顿无法与莲峰山的情感强度相对称?让它深感失望?
古老的莲峰山已归沉寂,寂寞让我深深叹息。莲峰山有宗教,有美景,有文化,怎能让它继续沉睡?正如仁兄所言,莲峰山可以挖掘,人们应还它以本来面目:深沉的历史,精深的文化,让它苍凉激越。同时,更需要给他现代气息,让它青春永驻,让游人对它产生故园感和归属感,这是自然的人化,也是人向自然的真正挺进,让莲峰山真正得以继续存活。
寂寞的莲峰山,清幽的山行道,何时才能恢复昔日的热闹?(定西日报编 本网编辑 梁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