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国学大师梁漱溟与佛教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国学大师梁漱溟与佛教

  梁漱溟(1893—1988)是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由于他长年茹素且不蓄发,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他与佛结缘,说来话长。 

  清光绪十九年(1893),梁漱溟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家庭,他父亲梁巨川时任内阁中书官职。他7岁入中西小学堂学中文和英文;1906年考入北平顺天中学。他喜欢看书作文。他写的作文深得老师赏识,曾得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批语。

  那时北京琉璃厂西门有个有正书局,出售上海狄葆贤主编的《佛学丛报》。梁漱溟看《佛学丛报》后,渐渐地发现自己对人生苦乐的探求与佛学合拍。于是他边学边钻,渐渐入了门。他16岁开始对人生的烦闷,倾向以佛教来解决,萌发了出家的念头。他18岁时,母亲张太恭人病重,她拉着梁漱溟的手亲切地说:“儿呀,娘最挂心的就是你的婚事,你妹妹的同学陈英年,聪明伶俐,我很喜欢她,你就和她订婚吧。”早有出家为僧之念的梁漱溟听了之后,很久才回话:“妈,我一辈子不结婚。”母亲听了很气愤,指着儿子骂“你胡说!”这时,父亲在一旁劝解说:“这个孩子是有向上心的,他总会走正路的。”就这样,他拒绝了母亲给他订婚。

  梁漱溟中学毕业后,参加了同盟会,在京津支部主办的《民国报》任编辑和外勤记者。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使他很快地感到厌倦和憎恶,而精神苦闷,曾几次想自杀。他辞去了记者工作,在家闲居,攻读佛典。他从20岁开始长年素食,且不蓄发,俨然一个在家和尚。

  1917年,由于他的母亲与北洋政府内阁司法总长张耀曾的姊弟关系,他担任了司法部秘书。张勋复辟后北洋内阁改组,他辞去了秘书工作,南下苏、杭,后又去湖南。他原打算到衡山出家,完成宿愿。一路上见到溃兵流窜横行抢劫,村民被害而无人去救的情景,“天哪,天哪,我们不能再活了”的呼号声,使他十分难过。战祸惨烈,良心不忍舍去众生,他打消了出家的念头。他返回北京,写了一篇《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文章,“以示不出家,当为社会谋福利的愿望”,他呼吁社会各界组织国民息兵会,以共同阻止内战。他自费印刷数千册,分送各界人士,在文化界引起很大的轰动。

  1917年,梁漱溟登上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讲台,为此报刊上热闹了一番。一是因为他只有24岁,北大的学生有些比他的年龄还大;二是因为既没上过大学,只是个高中毕业生,更没留过洋,学问全靠自己钻研;三是因为蔡元培用人不拘一格,体现兼容并包之量。梁漱溟没有辜负蔡校长的信任,在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坛上一站就是7年。

  梁漱溟为何当上北京大学的讲师?要从他的佛学著作《究元决疑论》说起。

  梁漱溟的朋友黄远生是个名记者。袁世凯称帝前夕袁的亲信硬逼他再写赞成帝制的“劝进”文章。袁世凯死后,黄逃到美国,不料刚落脚,就被华侨误认为袁世凯的亲信而杀死了。这消息引起他的极大伤感。他后悔没有把自己所知道的佛学人生道理讲给黄听,于是写了一篇《究元决疑论》的文章,发表在1916年6—7月的《东方杂志》上。

  《究元决疑论》把古今中外学者如西方的康德、叔本华,中国的梁启超、章太炎等人在如何对待宇宙人生问题上的论述,统统批评了一通,而独推崇佛家之言。此文非同凡响,发表后即引起学术界注意。蔡元培与当时的文科学长陈独秀商议决定聘请梁漱溟来校任教。

  梁漱溟在北大任教期间继续研究佛家。他开设印度哲学课程,把佛家学说立于大雅之堂,开创了以哲学家地位来研究佛法的先声。他把印度各宗教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讲义,合纂为《印度哲学概论》出版发行。后来又编了《唯识述义》,以弘扬佛法。

  佛门人才济济,梁漱溟曾遇过一位佛学知识渊博的僧人,并拜其为师。

  民国十三年春夏之交,在北大任教的梁漱溟因严重失眠,住进北京万生园内一个叫极乐寺的破庙养病。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山东人,叫省圆法师。梁一见到他就觉得似曾相识。他住西厢房,梁住靠殿的北房,他每天跟老和尚一样食粥,吃完就同去散步,谈及佛学方面诸如造业、启惑、受苦等知识,十分地投缘。有一次,当他谈及在北大讲授印度哲学,里面包括佛教时,老和尚忽然正色批评他说:“你不要胡说八道,你懂什么?”老和尚的直率,让他心里佩服,忙点头称是。他在极乐寺住了40多天,和老法师交往甚深。 OQe"_-5f

  梁漱溟与省圆法师相识后,真正领略到佛教是个博大精深的学问。他后来还对人说:“我一生佩服他,再没有见过第二人。”

  北京大学,是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按梁漱溟说,这是很容易引起争名好胜之心的,与怀着出家念头的他极相矛盾。1924年,他辞去了北大教职,以佛家救世精神,倾其毕生精力,探求中华民族自救的道路。

  梁漱溟离开北京大学后,以佛教徒的精神继续为社会服务。1924—1949年的20多年间,他主要从事教学、办报、著书立说。他是个名人,上至国民党元首蒋介石,下至地方军阀,都尊重他。聘他做事的人多,他不随便受聘。他执著研究乡村建设。国民党政府和地方军阀也只得顺从他,给钱给人供他办学校。他先后任中学校长、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长,1940年当选为国民参议会议员,1945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等职。他长期从事乡村建设理论研究,曾在河南、山东等地从事乡村自治建设。1931年,他创办了山东邹平研究院。为鼓励学生读书他用上了佛学理论,曾写一篇《拿出家精神来做乡村运动》的演讲稿,激励学生要刻苦读书。

  梁漱溟与毛泽东是同龄人,又是文友。抗日战争期间,他为探求救国之计,曾两赴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接待,并且有了亲密的交谈和友好的争论。有时两人长谈至深夜,还进行激烈争论。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读过梁漱溟的《究元决疑论》单行本。1938年梁漱溟赴延安会见毛泽东时,毛泽东记忆犹新地说:“梁先生,您还记得不?民国七年(1918年)在北京大学,您是大学讲师,我是小小图书馆员,读到你的《究元决疑论》,还蛮佩服你敢于向名人挑战的精神呢。”

  1950年,梁漱溟应邀从四川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对他的工作、生活、居所作了妥善安排,并派车接他到中南海,征询对国事的意见。晚餐时,梁漱溟称自己是素食的,有一二样蔬菜就行,毛泽东知道后,就大声传话:“我们也统统素食,全用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梁为此很激动。在席上,毛泽东告诉他:“梁先生,我也吃过素,那是在长沙,路过一个小馆子,看见宰羊,其状甚惨,从此吃素,不过后来回湖南又吃荤了。”粱漱溟觉得和主席感情融洽,以后,每一二个月就有一次交流,两人都共进素食。

  “无我为大,有本无穷”,这是梁漱溟常常题赠别人也是勉励自己的箴言。这是梁漱溟1954年春初住进北京医院写下的在佛前顶礼的《发愿文》。他为何发此深宏大愿表示忏悔?是因为梁漱溟数次直言进谏毛泽东有关。毛泽东批评梁漱溟的话中有一句话是:“蒋介石杀人用枪杆子,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笔杆子杀人比枪杆子还厉害。”此话足可说明梁漱溟在中国文坛上之知名度及在社会上的影响。

  自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的那场争论后,他与毛泽东不再交往。30年后,当有人问及梁漱溟对这段公案的看法时,已经90高龄的梁老仍意味深长地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指毛泽东)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1953年9月以后,他的全国政协委员照当,工资照发,也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处分。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反右”运动,在这场被毛泽东艺术化地称之为“引蛇出洞”的阶级斗争中,全国有55万人成了牺牲品,被划为“右派分子”。由于梁漱溟闭门思过,一言不发,也躲过了1957年的“右派”帽子。此后,他的生活是在政协上班,搞自己的学术研究,看书写作。他退休后还勤于笔耕,晚年继续著书立说撰写《人心与人生》。90高龄时还到大学里讲座而传为佳话。

  梁漱溟是个长寿之人。他的长寿与信佛吃素有关。他从20多岁就吃素,坚持素食70余年。他平时用餐,除了鸡蛋、牛奶外,其他荤腥一律不沾;但他并未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30岁以后,他的身体愈发结实,体质、精力旺盛。建国初期,在一次公宴上,毛泽东走到梁漱溟的座席前,见他只吃素食,又不饮酒,笑着说:“梁先生坚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长寿也。” 

  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时,94岁的梁漱溟第一个即席发言,他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一个人有今生,有来生,有前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和尚!”此话道出了他的肺腑之言,终生与佛有缘。1988年6月22日,95岁的梁漱溟在北京逝世。

  梁漱溟是个通今博古、学贯中西、融儒佛为一体的大学者。他著作等身,主要论著《乡村建设理论》、《东方学术概论》、《儒佛异同论》、《人心与人生》等,在学术界影响极大,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