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建筑风格概论
中国佛教建筑风格概论
地理科学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吴晓媛 20042603020
【摘要】关于佛教建筑的风格,不仅关系到佛教建筑的外在型态,更关系到其深远的人文思想及传承的影响。本文试着透过中国佛教建筑的历史背景、发展、格局、规模等等方面对中国佛教建筑风格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字】佛教建筑 佛教 风格
1、引言
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早在纪元前五百年,释迦世尊在成等正觉之后的弘法岁月,便有颦婆娑罗王建竹林精舍,给孤独长者建祇园精舍,以贡献给世尊作为说法教化的道场,这是最早的佛教建筑。而世尊涅盘后,各地教徒为世尊起塔供养,以纪念世尊的教化,这种被称之为窣堵坡(stupa)的佛塔,便成了早期佛教建筑的重要遗构之一,随着佛教的流传发展,历代护法名主的倡导,佛教建筑便有石柱、佛塔、石窟、僧院、礼拜堂等诸多不同形式的出现。
佛教入华后,这些不同形式的佛教建筑,也相继进入东土,由于中国的风土人情不同于中亚、印度,因此,佛教逐步华化。而华化后的佛教建筑由石窟演为木造殿堂或僧房,亦即佛寺。佛塔也有密檐塔、楼阁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不同的形式。其中佛寺尤其成为佛教建筑的主流,影响及于韩国、日本。且遍及江南、闽粤。佛寺的群组布局、殿宇的外型结构、屋顶、梁柱、藻井、壁间、窗门等的各项装饰等,在长时期岁月的累积下,已和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佛教建筑风格。
2、中国佛教建筑的传入和发展
2.1东汉——三国时期
佛教的传入期,也是佛教建筑的萌芽期。此时的佛教建筑很少,主要用作佛教的人进行佛事活动。著名的有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江苏徐州的浮屠寺等建筑。
2.2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佛教在中国的容受与发展期,也是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期。这个时候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佛教扩张运动,不仅大兴,而且开凿了一系列佛教石窟。
2.3隋唐时期
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建筑的昌盛期。这个时候佛教已经成为了社会比较普遍的宗教信仰,隋唐时期的佛教建筑风格进一步中国化。从唐朝开始,塔与寺的关系开始产生变化,原来作为寺庙建筑中心的塔终因不适合中国传统的平面布局而被请出寺内,建于寺的近旁或另建塔院。隋唐佛教石窟的窟形也进一步接近一般的寺院大殿。
2.4宋元明清时期
是佛教在中国的渐衰期,也是中国佛教建筑的世俗化时期。经过五代的战乱,佛教建筑更加注重其实践性,向民间渗透,逐渐产生了一批如“门塔”、“过街塔”、“料敌塔”等实用性佛塔。元朝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尊喇嘛巴思巴为帝师,统管全国佛教。随着喇嘛影响的扩大,喇嘛教建筑兴起,出现了金刚宝座塔、白塔和喇嘛寺院等建筑。
3、中国佛教建筑风格概述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然而,从石器时代到佛教传入中国的西汉后期,中国本土建筑已形成一整套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结构方式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建筑体系,即所谓的中国以木结构体系为主的建筑,并具有多种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建筑类型,如住宅、宫殿、衙署、作坊、坛庙、高台等,中国佛教建筑在此基础和背景下生根、发展、历经传布融合成中国式的佛教建筑形式,并与其他本土建筑类型共同发展,成为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建筑包括佛塔、石窟和佛寺。
3.1塔
中国佛塔的分类有很多,从建筑材料而言,有木塔、石塔、玻璃塔、铁塔之别;从塔的组合而言,有单塔、双塔、三塔、五塔、群塔之分,从塔的平面而言,有方塔、多边形塔、圆形塔之异。我国按塔身的结构的结构和造型特征,可以分为七种类型: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花塔、过街塔。
3.2石窟
石窟是佛教建筑的一个建筑类型,它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佛寺。我国很早就有了凿崖开窟并予以建筑处理的风俗,但作为佛教僧徒静修、顶礼的石窟寺,却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有的。中国佛教石窟的造型特点有三种类型。穹隆式、中心塔柱式、殿堂式。
3.3佛寺
洛阳白马寺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开始,同时也表明中国佛寺建筑一开始便与传统的宫殿与民居建筑相联系。其功能一为僧徒的居所,一为信仰者拈香顶礼,诵经拜佛之处。
总之,中国佛教建筑的特点可总结为:第一,具有明显三部结构。第二,是典型的木构架结构;第三,具有轴心的建筑组群。第四,优美的装饰,鲜明的色彩。
4、中国佛教建筑内部风格
中国佛教建筑,在梁柱交接点上,多用木雕的斗栱承托。若采用天花板,便有以彩绘及浮雕构成的图画故事为藻井,以平板贴花为平綦,以方椽施素板为平闇。四周墙面亦绘有壁画。
寺院之中,若是禅寺,则比较朴素,其内既无藻饰,也无壁画,甚至连天花板也省了,进入屋内,就直接看到栋、梁、柱、椽、桁。例如五台山的南禅寺便是如此。且中国佛教建筑中,绘有壁画的并不多。除了石窟艺术的壁画,只有嵩山少林寺白衣殿的北壁和南壁留有清人所绘表现少林寺武僧拳谱的巨幅壁画、山西大同上华严寺殿内四周墙面的巨幅壁画、五台山镇海寺门廊墙面的几幅近代壁画。而其它诸大名山古刹,殊少发现壁画。
而藏传佛教的建筑中,在殿宇内外绘有壁画者,则处处可见。这大概是由于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主流,禅佛教是比较倾向于自然朴素而不重油彩形像的原因。
5、中国佛教建筑外部风格
中国佛教建筑,多用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在坡顶之中又分有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叉等等。
中国佛教建筑屋檐的形式则有单檐、重檐,重檐则分二重檐、多重檐。如南京宝华山的隆昌寺,虽是一座大寺院,各栋殿宇的建筑,都采用谦虚的单檐民居形式;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以及浙江新昌石城山的大佛寺等,则有依山而建的五重至七重屋檐之建筑物。
6、中国佛教建筑格局
中国佛教建筑的空间布局至少是一座三合院,另加上前门及前门左右两侧的墙垣,成为四合院。也有以前门兼作天王殿的。 而较大些的寺院则有前后两进的两个四合院,或三进的三个四合院,构成一条轴线。也有更大的,由二条以上的轴线构成一座大寺院。如嵩山少林寺,就是沿着缓坡,由三门往上,建有几个四合院的轴线。
但也有些寺院限于山坡的地形,除了中轴线排列整齐之外,左右两侧陪殿及配院建筑并不形成轴线的,但其必定要和主轴线的各栋建筑物之间彼此产生呼应,不能是孤悬的建筑物。如北京的戒坛寺配置,便是这样的布局。
中国佛教建筑在大寺院中,也宜有若干局部的小院,在大统一的原则下,可让它们各别自成一格,各具特色。 在大型的寺院,总院之下别设分院,每院在总院之内又各具一个格局,如弥勒院、文殊院、观音院、地藏院、华严院、戒坛院、翻经院等。在中等的寺院,则将分院之名改为殿名,同时设有堂口。如法堂、禅堂、客堂、斋堂、讲堂、念佛堂、如意寮等。不过不论寺院大小,必建有僧寮、大寮(厨房)、库房等的配置。
7、中国佛教建筑规模
中国佛教建筑的用地大小与其建筑物的配置疏密关系也很重要。若有广大的建地,便可见其开朗雄伟之势。殿堂高大,三门巍峨,让人有进入灵山胜境的感受。 如唐高宗时代建于长安城南平原的大慈恩寺。全寺共有十余个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殿宇、房舍。其壮大雄伟,气象万千,有类于净土变相呈现于人间。
也有限于山区及市区的地形地幅,运用巧思,以影壁、照壁、墙垣、曲径等作陪衬,使人不致于一眼看透全寺景观。虽然纵身很浅、横面不宽,依旧让人有幽静、深邃、隐密、安定的感受。
中国佛教建筑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空间变化丰富,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且其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造型宏伟、装饰精致。正是千百年中国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造就了今天中国佛教建筑如此磅礴的气势。
参考文献:
1、《梵宫:中国佛教建筑艺术》 作者: 赵朴初倡 上海辞书出版社
2、《触摸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
3、《中国古代宗教建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