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初探
中国传统建筑初探
吴雪仪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建筑成就受到世界各国的肯定,本文通过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及其各阶段的特色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色来认识中国传统的建筑,使得能够为人们所认识。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结构、建筑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中国建筑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并且受到了世界的肯定。传统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上三大建筑体系。其中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最辉煌。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了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窑、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15种类型。
1、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和各阶段的特色;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是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并且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建筑终结于20世纪初。
中国传统的建筑经历了漫长而迟缓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有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但是时代的烙印,因此,从中国建筑全部历史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1.1、 从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在此阶段,随着国家和王权的出现,供帝王、贵族生活和游乐的宫殿、苑囿、宗庙等建筑应运而生,其建筑结构主要以木质框架为主,并且初步形成了以轴线对称的庭院式布局;而到了秦汉时期,经济得到繁荣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使得这一时期的建筑高扬“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旗帜,追求规模宏大、豪华壮丽,并且,在建筑艺术上已经开始使用成组的斗拱、砖石技术和砖券结构,并且出现了庑殿、悬山、歇山、攒尖、囤顶等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同时建筑理论也日渐成熟,《考工记》的问世,总结了春秋、战国之际的重要建筑制度,并且,在王城规划、版筑、道路、门墙、宫室标准、工程测量等方面对后代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遮天蔽日的阿房宫,千门万户的长乐宫等庞大建筑群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也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1.2、 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
从三国的分立到北周统一结束南北分裂割据,前后三百多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汉民族文化摄取外来文化的时期。佛教的传入,使得佛教的建筑成为当时社会最重视的建筑,同时,由于玄学兴起,士大夫追求归隐山林,怡情自然,纷纷模仿自然山水修造园林,导致文人园林和寺院园林的兴起和发展,并且,在此时,城市布局也有所变化,宫城面积缩小,开始出现“市”和整齐划一的里坊建筑。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国力组强盛,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此时的建筑亦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托陈出新,国家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的建筑雍容大度,简洁雄浑,同时,文化的开放政策使得佛教、道教、伊斯兰建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建筑艺术上,这一时期的木构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梁柱雄浑粗壮,其中,一些重要的建筑以叠瓦屋脊与鸱吻装饰,台基中出现了石制望柱与螭首。
宋代,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磨合相融的时期,使得建筑风格也精彩纷呈。建筑风格已渐离唐代的宏伟刚健趋向于柔媚华丽;并且在建筑结构方面,斗拱的承重作用减弱,斗拱与柱高之比也越来越小,楼阁采用上下两层直接相通,不再作暗层。单体建筑的造型也有变化,开间面阔从中央向两面逐渐减少,门窗的棂条组合也灵活多样,室内顶棚亦用平棋与藻井装饰,并且建筑用材、装饰、彩绘、结构等方面也逐步定型,并且《营造法式》的问世,既是对前代建筑经验的总结,同时也规范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模式。
1.3、 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这一时期的元代,在继承宋代建筑的基础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并且,随着喇嘛教的传入,城市建筑中出现了钟楼和鼓楼建筑,在结构技术方面,常采用减柱法,即殿宇柱列不与屋架对应,而是用大内额,在内额上排屋架,形成减柱。同时,拱券结构更多地应用于地面建筑。
明清时期,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皆集传统建筑技术之大成,以规模浩大、壮丽豪华而闻名于世。并且,由于制砖业的发展,使得砖瓦广泛运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这一时期的宫室建筑也完成程式化、定型化,装饰琐碎繁缛,整体结构规矩谨严。但随着南方的发展,在建筑布局方面比北方灵活,出现了很多私人园林。清代在承袭明代建筑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建筑的规范性,《清工部工程做法》的颁布,对建筑的材料、面阔、进深、柱高、屋顶式样等作出了严格规范。同时,各民族的建筑风格亦相互影响,出现了一些融合汉、藏、蒙风格的建筑群,如承德避暑山庄、布达拉宫等。
2、中国建筑的基本特色;
2、中国建筑的基本特色;
2.1、结构方面特色
2.1.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质框架结构;
中国传统的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木质框架,即采用木柱和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在通过立柱传到地面,而墙在房屋的构架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起隔断作用,这样的骨架形式,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因此,在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倒”的说法,也很好地表现了这种木质框架结构。
从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来看,虽然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在不同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这种木质框架结构始终保存,从而成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独特的结构形式,并且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木质框架结构主要有抬梁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井干式结构和干栏式结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是抬梁式结构和穿斗式结构:
抬梁式结构:抬梁式结构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特点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但是房屋内部的采光较差。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部和中部用得较多。
穿斗式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但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这种结构的建筑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和实用,房屋的稳定性能较好,并且,建筑耗材较少,在我国南方地区用的较多。
2.1.2、保持“架构制”原则;
架构制是指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架构制”原则是结构的基本方面,也是自然的特征,其能够影响到建筑外表的式样,这也使我国的建筑与国外的建筑呈现出不同的优越性。
2.1.3、创造出独特的斗拱结构形式;
斗拱是建筑屋身最上部,在柱子顶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的过渡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向外伸展的屋檐,后来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斗拱即是精巧的结构,又是屋檐下细腻装饰,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也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2.2、 建筑群体性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讲究一定的组群程序和规律,建筑序列向平面展开,以纵轴线为中心,前后呼应,左右对称,以群体的统一、和谐造成气势。
2.2.1、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楼、钟鼓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中国的宫殿、官邸、寺庙等规模宏大,延绵数里的建筑群就是由一栋栋的单体建筑按照院落的形式有机组合在一起的。
2.2.2、轴线对称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这些建筑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
2.2.3、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这是由于儒家的“礼”、“和”观念使建筑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通过水平面的铺开来烘托建筑宏伟浩大的气势。“和谐”之美的观念主要强调个体建筑与个体建筑之间的和谐和个体与群体间的和谐,以突出群体的对称,协调,错落有序来相互辉映,创造出一种群体的和谐之美。
2.2.4、灵活的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组群程序和规律,但是对于不同的空间,其布局也是别出心裁的,体现了群体间的和谐之感。在建筑中,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使得空间过度自然,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心理感受。
2.3、建筑装饰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是多种多样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
2.3.1、屋顶的装饰
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把屋顶作为遮风挡雨的工具外,还将发挥其艺术装饰的效用。为了改变框架结构的单一、乏味感,中国古代的工匠把屋顶设计成鸟翅般的举折与起翘,使屋顶呈现出舒展如翼的清盈之状,给人以飞动轻快的美感,以此来改变方正框架的呆板,以动感丰富了单调之感。
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屋顶式样主要有一下几种: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盝顶,此外还有另外一些屋顶的装饰处理,如:兽吻和垂脊兽。
2.3.2、彩绘
由于中国建筑的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并且色彩绚丽的图案也能增加建筑物的美感。而彩绘恰恰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但是,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
2.3.3、雕饰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是中国传统建筑使用兼美观的又一个杰作,其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使得中国古代的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兽等。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外,还有其他装饰,如:天花;另外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布局中往往附加一些衬托性的建筑设计,以烘托主体建筑的气势,标志建筑物的性质和等级,其中最常见的衬托性建筑有:华表、阙、牌坊台基等,每一种装饰都显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
2.4、和谐自然的环境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映衬,追求虚实互映,曲折尽致,意有回境以达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境界。
这是由于中国古代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的思想,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外,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从而使得“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和谐”、自然美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建筑,并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得了南方和北方的建筑也呈现出浓郁的区域特色。
其中,园林建筑本身就是对自然山水的模仿与升华,使得建筑与环境相映成趣,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妙组合。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伦理象征或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其作用重在点景、导景、借景,是对自然环境的点缀与发挥;并且,使得建筑与山水、花木等能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也善于通过环境设计来创造气氛,从而使环境与人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古代的寺庙建筑,为了烘托宗教的神秘与神圣,多建在深山幽谷,当人们来到此地,尘世的烦恼在此幽静的环境中荡漾无存,心灵在抚慰中倍感情景,从而让人们体味到佛界的洁净美妙。
中国传统建筑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无不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在建筑中的事物也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个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力,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的来源。它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传统建筑受到世人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林徽因等 《建筑之美》 团结出版社 2006年7月;
【2】 姜晓萍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3】 萧墨 《中国建筑》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9年1月;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