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张立文:和合价值观和当代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1日
来源:演讲整理   作者:张立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女士,早上好!我有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演讲,讲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今天讲的题目,屏幕上已经有了。本来我想讲半天,所以我准备的比较多一些,但是今天我可能只能讲其中的一部分了。我想讲一下“和合”怎么提出来的,还有和合的价值观,为什么说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第四个我想讲一下当代的文化建设。

  大家可能知道,我们如果到过苏州的寒山寺,可以看到两个,一个是拾得,一个是寒山。我们民间结婚的时候,也会贴一个年画一样的,做一个和合二仙的一个画,讲百年好合。去年台湾的新党主席郁慕明到我们学校的时候,我们送给他一幅和合二圣的画,这是徐悲鸿之子徐庆平所做的一幅画。和合的意思是这样的,二兄弟,大哥到边疆服兵役,他的父母非常担心这个儿子到底会怎样,所以整天的惦念,有时候还会哭泣。这个弟弟就对父母说不要着急,我到边疆去看一下就回来,看一下哥哥还在不在,一天去一天回来。弟弟看到哥哥很健康,这里面表明了父子之情还有兄弟之情。有人可能看过和合,也就是说一个很亲近的孩子,手里抱着荷花,还有一个抱着一个大盒子里面飞出五个蝙蝠,有人说盒子里面有金元宝,飞出五只蝙蝠,象征着五种幸福,也就是祝福的意思。

  简单来说明一下,和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它是一个精髓,也是一个首要的价值。为什么说它是首要的价值?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生生”的价值,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实际上它的核心是一个生生的文化,周易上这样说过,“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灵魂。二十世纪是价值冲突、价值破裂的年代,传统的价值观在变化中被抽掉,价值观实际上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成果。换句话说,它构成了人们选择自己行为的一个依据和导向,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的价值观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并且是围绕人而展开的。所以作为人类世界交往活动中一个建构的方式和成果的总和文化,那么它核心的内涵也就是核心的灵魂也是和合。为什么说它是生生?如果大家看过周易的话,天地孕育万物,“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就是说在中国最初的时候,先秦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各个国家的哲学家都得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万物从哪里来的,人从哪儿来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古希腊的比如说一些哲学家认为是水、火、原子。我们知道印度一本书上讲万物从哪里来说,也是地、水、火、风,而阿拉伯认为是冷水。所以在轴心时期,一般来说都认为万物的产生有一个本源。但是在中国不一样,中国认为天地、男女,就是阴阳,也就是乾坤,阴阳乾坤这是对立的,也就是说是冲突的,两个东西是相反的,是不同性质,抑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抑制的东西能够通过孕育,或者是媾精,这是融合,我们说有冲突有融合然后才能产生万物,所以万物的产生是由不同的事物构成的。这个思维和西方的上帝造万物是不一样的,上帝来说是一个绝对的、惟一的,它从星期一到星期六造空气、水、火、草木、禽兽,最后上帝就用土捏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亚当,上帝觉得一个亚当太孤独了、太寂寞了,所以他将亚当的肋骨抽出来,然后捏了一个女的也就是夏娃,两个人就生活在伊甸园当中,也就是说由上帝来造万物,包括人。中国在先秦的时候,并没有说是天造万物,并没有这样的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那什么生万物呢?中国说“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由和来产生万物的。这个月21号光明日报登了记者采访我的报道,讲的就是人从和来。

  中国的思维是讲有冲突、有融合,男女媾精,孕育也是融合,然后产生万物,这个万物的产生是一个生生。我们可以说中国思想的一个核心,是讲生生哲学。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说是上帝造万物,它具有排他性,因为上帝是绝对真的,是全知全能的,不能容忍异端的思想。西方从这个思想开出来,二元对立的思想,二元对立的思维。中国说“和实生物”,比如说天地、男女,必须具有多种的元素,不同的元素然后来构成一个事物,所以具有包容性,各种事物一起合起来才能够产生万物,开出来的思维就具有包容性,就没有独断性,能够有宽容性,也不可能有独裁性。所以中国的思想为什么没有发生宗教战争,比如说儒释道,可以在一个庙宇里都可以祭奠,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能的。现在来看,一个教派中,比如说基督教里,有天主教、耶稣教等等,有不同,他们之间就有冲突,比如说有东正教、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不可能相融。这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中国“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思想,从思维的源头上就和西方不一样,是由“和”导致中心思维的一个差别。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多元的价值观。为什么能生生?之所以能够生生,是因为中国多元的价值观。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先秦的时候有一个和同之辩,可以这样简单的概括一下。多元论是讲和,一元论是讲同,为什么会说是多元的,刚才我们说了天地万物怎样产生,中国在《国语?郑语》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怎样和呢?土与金木水火等生杂物,杂其实就是合。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们是多元的事物,然后产生万物。特别要注意这样 的一句话,什么是和?他与他。现在西方哲学讲他者,他与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而不是此而主宰彼或者是彼来主宰此,不是这样的,也不是一方吃掉一方或者一方与另一方对立。所以中国在《国语?郑语》上提出了他与他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是很可贵的,大家是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关系,而不是说我一定要打倒你或者你一定要打倒我。过去我们有一个思维定势,比如说我与你之间,可以随意的划一个我和你可能是敌我的关系,这样的一个设定,我和你之间就是一个打倒的关系,是一个斗争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同情的关系。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思想,以他并他为之和。合并不是说没有冲突、没有竞争,也并不是说没有斗争的关系,正因为他与他之间有差别,不然的话就不要区分他与他了,正因为他与他之间有差别,正因为有分别所以他可能产生矛盾,也有可能产生冲突。就像我们现在有竞争,但是我们互相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在当代经济的体制中,竞争的关系并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关系,我们提倡的是双赢的关系,将竞争看作是自己的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将创新看作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站住脚,而不是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泥沙的关系。多元的价值观导出来的思维是多元论的思维,中国的思想从古以来,正因为是多元性,我们各种思想可以平行地发展,比如说先秦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不是说一花独放或者一家独鸣。我们现在的学术发展也应该是百家争鸣,而不能是一家独鸣、一花独放,如果说到了一家独鸣、一花独放的时候,那么学术的生命就要止息,学术的智慧也就枯萎了。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中国正因为有多元的思维这样的源头,一直延续下来,所以中国的文化为什么五千年延续不断地发展,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还有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而小人同而不和。同我们说是一元,一元就不会继续的发展,所以周易就说为什么同就不继呢?就像是两个女的同居不能生孩子,人的生命就不能继续下去,这就是同。所以《左传·昭公二十年》里有晏婴回答齐景公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同”是水加上水还是水的味道,不会发生变化。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一元论的论争,现在我们也有,但是我们古代的人已经看到和与同之辨。“和”是什么意思呢?从古代来看,在甲骨文上和那个字就像是多管的乐器,吹出来声音相和。后来才成为了我们现在和平的和,和平这个和也不是现代讲起,应该是先有口旁,我们查字典查“和”应该是查“口”旁,然后才是和,也包括人用口一张一合来吃粮食。中国古代也可以把和平的和和合作的合,这两个字有意思的相通之处。

  晏婴,大家也知道,他说过如果有一种声音肯定不好听,可能就是噪音了,如果味道是一种味道,那也是不好吃的。咱们广东人是很讲究吃的,粥啊,昨天李主席说有两百多种味道,所以味道就很好了,如果是一种味道的话,那个肯定是不太好吃的。一个是一的问题,一个是多的问题,我们这里可以看出来,多元的价值观这是生生的一个前提,生生哲学的一个前提。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想讲一下贵和的价值观。我们在进一步的追究,如果生生,怎么样的生生? 就像是我们的和谐,怎样才能取得和谐?也就是说他需要有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生生的环境,就是一个贵和的环境。从中国来看,其实它是一个很讲和的国家,它的文化也贯彻着这样一个和的思想,我们很明显中国没有占领别的国家一分土地,而只有我们的土地被丧失掉。比如说北边,我念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西伯利亚那一带,还是包括在我们国家的版图里,还有包括现在的外蒙古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家。这个思想可以从这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从五经,《周易》我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易经,一部分是易传。易经讲“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在树荫下和它的孩子相应,当然这句话有很多解释。过去有一个美国人对这句话不做这样的解释,他说是男女谈恋爱了。我们翻开《尚书》的第一篇,就有说到“协和万邦”。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者是更早的时期,在商代的时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大概有三千多个国家,在西周的时候有八百多个国家,诸侯八百嘛,这就是八百个国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慢慢的互相争霸的结果,战国时期就有了七个国家。在当时国与国之间,我在《和合学概论》中有说到中国在当时的时候是一个国际社会,因为国家很多,需要互相协调。尽管有的国家比较小,其实也不小,现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我去葡萄牙或者是西班牙等这些国家,其实也是很小的,他们比较大的城市是五六十万人口,也就是比我们一个县可能还要小了。在当时怎样来协调,协和万邦,将这些国家协调起来,怎样将当时的国际社会协调起来,所以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从《诗经》上来看,《诗经》提出了一个思想——“和羹”,意思是说粥怎样才能好吃,各种各样的东西和在一起。所以晏婴就这么说,好吃的东西一定是各种各样的调料和在一起,如果太过了,味道太重了,就加以调和,如果说还不够你就可以再加一点,这就是厨师的功能,这一点在当时人们都体会到了。在这里如果要讲一个故事,可以这么说,69年我们学校到江西余干的干校,71年初的时候我们从干校撤出来,回到北京。干校那个时候养了一些狗、猪、鸡等,都是自己养的,当时有人想将狗杀来吃,其实狗肉非常难吃,我后来说能不能将狗肉、鸡肉、猪肉合在一起,那个时候什么调料也没有,看看会怎样,结果将几种肉合在一起炖出来非常香,其他的怪味都没有了,这就是和。这就是我的一个亲身实验。

  《周易》还有一个易传,易传上有这么一句话,“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他的意思是说天道变化,各种事物的性质都各得其所、各就其位,保合太和就是好的,有利万物生长,而且各国都安宁。可能大家都去过故宫,故宫第一个殿是什么殿?太和殿。第二个殿是中和殿,第三个殿是保和殿。我们再进去就是乾清宫、交泰殿,第六个殿是坤清宫。和是九五之爻和六二之爻阴阳对应,这就是中和殿。下面就是乾清宫和交泰殿。

  五经下面的孔子,孔子是继承中国五经的思想,也整理过五经,所以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的弟子说和而为贵。日本圣德太子将和而贵作为他的第一条。老子也说过和,如果知道和就是长,这个长的意思是长经是永恒的。当然还有管子、墨子,这些人都说和,而且都说和合。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出来,中国人讲和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那么是“协和万邦”。我们人与自然,万物怎样产生的关系上,我们是讲“和实生物”,讲和生。在讲国家的指导原则,在晏婴和齐景公的对话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可能有好的主意,也有可能不太完善的地方,如果臣子说完全同意君主的主张,而不指出不够的地方,这就是同,是附和的意思,这就不好了。和应该是怎样的呢?和应该是君主有一个意见,这个意见基本上是好的,但是有不足的地方,指出不足来使整个方案更加的完善,这就是和。如果君主这个主张整体上是不太好的,但是里面还有一点好的东西,你应该指出来那一个地方是可行的,是这部分能够得到补充和完善,这就是和。而不是说他的主张不好,你也完全的同意。这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当中,特别是官本位的情况下,很多长官的意志,完全根据自己的意志办事,听不得别人的半点不同意见,使整个事情搞糟。现在很多建筑、很多事业,也是造成了很多危害,这也是我们当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

  还有就是道德。主张应该提升自己的道德,墨子就说过,为什么不和?比如说一个家庭当中兄弟之间闹分裂、闹意见,当然就不能和合了。从道德这个意义来说,应该是和。从国家关系、从国家指导原则以及道德,以及万物的生成等方面,都应该是讲和的。再一个也把和与同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应该怎样地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从人格上来讲和与同的问题。中国在和合的价值观上,是贵和的。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我想说一下生生这个观念包括了创新,生生也就是什么样新事物产生。所以就出来了一个日新的价值观,中国说日新月异每天都得有新东西的产生,和合的价值观就是创新的价值观、日新的价值观。《周易》上这样说,日新作为盛德,也就是说新的事物、新的生命、新的技术,中国过去技术也是很发达,新的技术要不断的出现,要不断的创新。那么日新是什么呢?从本质意义来说,它说是一个最大的德行,日新是什么呢?是最大的一个本质现象。道德的“德”,我们可以理解为德行。书文上也将德解释为获得的“得”,他说如果你是德行的话,应该是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意思是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也就是我们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科技素质,不断的提升自己,这样的话才能够得到很多的东西。如果说你的素质很高,当然你的外得也很多,如果你要外得于人的话,必须像孔子说的一样博施于民,才能获得别人对你的报道和称誉,社会才能给你。所以德是从两个方面来看的,一个是自己内在的层面,一个是外在的层面,从这两个方面都要得到。

  《周易》上还有一句话,为什么说日新作为盛德,上面就说到富有作为大业,如果你内在很富有,你的水平很高,人家对你很赞誉,给你东西,这样的话你应该变得很富裕,富有才能成为大事业。当然富有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富有包括各个层面,比如说知识的富有、道德的富有、物质的富有,这样你才能够成大业。所以一个人成大业者,一个是你要日新,一个是你要盛德。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才能够达到日新。还有一个层面要变通。《周易》上说过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则思变,变则通,通才能长久,也就是说才能持久的发展。中国近代以来,正由于不通,所以我们广东像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要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穷则变。谭嗣同在人学上提出要通,变必须要通,不通的话就变不了。所以他提出来中外通、人我通、男女内外通、上下通这样四通,只有通起来才能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日新。《周易》上坤卦在上,乾卦在下,阴阳相交,所以天地交万物通。如果把泰卦倒过来,那是一个否卦。只有通才能不断的创新。《周易》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和合的日新价值观,我们现在来说就是怎样的创新,也就是说日新才能够不断的生生,我们现在说的与时俱进,实际上就是周易上说的与时先行,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周易乾卦“九三爻辞”的一个解释,他上面说君子这个人白天是工作勤勤恳恳的,到了晚上的时候不断的反省自己,非常警惕地自己来检讨自己,反省自己,就像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这样就不会有什么灾祸到你的身上,白天勤勤恳恳,害怕自己犯什么错误,不断的改正自己,这样的话就可以与时俱进,可以与时先行。如果反过来,到了上九爻辞,亢龙有悔的时候就不行了,他说就不是与时俱进了,而是与时先急了,到了物极必反的时候,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怎样才能够与时俱进,《周易》上说怎样的与时先行,这句话是对君主终日谦谦的一个解释,如果到了急的话,那就物极必反了,与时先急了,那就不好了。从这里来看的话,有悔了,你就有问题了,有灾祸了,也就是到了事物要变化要转型的时候了。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四点。

  第五点我想说一些和合的实践价值。生生是要实践,在实践当中获得新的生命和资源,和合学的提出,为什么提出来?它的一个重要的根据是要化解人类当前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我们现在人类是处在一个迷途当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也处在迷途当中。为什么说整个人类处在迷途当中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冲突造成生态危机,可是我们现在还在破坏自然,它所带来的后果显然是引起了各个国家人们的关注和担忧。我们知道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就是人类在破坏自己的生活环境,也就是人类给自己酿的苦酒,最后还是要自己喝掉的。不管你人类的科技发展到怎样高的水平,但是人还是不能控制自然,即使美国的科技那么高,但是奥尔良飓风引起的大水还是将整个城市淹没掉,所以人定胜天的说法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现在还不能控制自然,人类现在是在破坏自然,也遭到了自然的报复。我们国家每年的灾害,死人都是不少的。

  第二个冲突就是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应该说越来越严峻,一个是贫富的不均造成社会的动乱,一个是战争造成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一个是恐怖活动,像“九一一”事件,不断出现的恐怖事件,对无辜人民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当然还有贩毒、吸毒等等这些社会问题。所以现在社会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了,我们中国也是一样的,贫富不均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基尼系数超过了0.4就是国际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富裕阶层可能只占比如说5%,但是他们占有的财产却是整个社会的30%-50%,绝大多数的人他们占的财产比重可能就是10%左右。贫富不均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是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在国际上也是这样的,如果南南问题、南北问题不解决,也是国际动乱的原因之一。现在的恐怖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什么政治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思想意识的问题,它还涉及到贫困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社会问题是造成人文的危机、社会的冲突。

  第三个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在当前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人们讲功利、讲利益,在这个情况下而道德的缺失使得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与人的冲突造成了道德的危机。 第四个冲突是心灵的冲突,现在工作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等问题,人们的焦虑、苦闷、烦恼、孤独,对前途丧失信心等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北京的统计,20%的大学生都有心理障碍,甚至小学生、中学生都有心理问题。最近参考消息的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有35万,如果每年全世界自杀是150万人的话,中国就占了35万,这个比例就不小了。为什么?心理问题。过去我们对心理问题不重视,1949年之后我们将心理系取消掉,认为搞心理的都是唯心的,但是现在来看人们的心理问题是非常大的。

  还有就是文明的冲突,尽管亨廷顿以西方中心论出发来说这个问题的,当时我们都写文章驳斥了他。

  我们面对五大冲突,提出了和生,对应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立原理,应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和处,也就是和平共处,这是应对人与社会的冲突。还有和达,要共同发达、共同富裕,共同通达,应对人的心灵的冲突。还有和爱,这是应对文明的冲突。所以这五大原理,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来应对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这就是和合的实践价值。

  当今中国文化面临着中西马(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马列文化)文化的变化,我们应该在冲突和融合中各展风姿尽放异彩,然后获得共生。唐代是兼容并蓄,现在是中西马综合创新。和合的当今价值有五点:

  第一点,和合的当今价值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发扬。

  第二点,有利于中华民族现代价值观、理论思维、伦理道德、终极关切的建设需求。

  第三点,有利于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的冲突和危机的化解和协调。

  第四点,有利于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网络普及化当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哲学长久持续的发展。

  第五点,有利于中华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以这五个“有利于”为标准来看待和合的当今价值,它就可以营造一个自己解放自己,造就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最后我说一下和合与当代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一个无根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最终是要灭亡的,所以说日本人的侵略首先是将整个文化消灭掉,所以在伪满时期,日本推行他的奴化教育,也就是说一律要用日语不能用汉语,从小学起所有的教科书都是日本的。在韩国、朝鲜半岛就更明显了,因为他的时间更长。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根,如果将这个根去掉,显然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存在,就像一棵树一样,没有根当然这个树就要枯萎了。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如果没有脊梁骨的一个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只能是卑躬屈膝、任人指挥的,所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主题,是脊梁骨,你才能挺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也就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沃土,是土壤,如果说没有这个土壤,你的政治经济也不可能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必须要重视中国文化的建设。提高我们自己建设的能力,就是要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本身的能力。我是提倡不讲文化的崛起,而提文化的发展,我也不同意提和平的崛起,而应该提和平的发展,好像崛起给人家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可能是人家很害怕的一个字眼。

  和合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并行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很多人说中国威胁论,为什么?这个话是值得思考的。当然他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其实我们自己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也不了解,我们在经济崛起的时候,也就是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不讲文化的发展,其实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它的根基。按照马克思?威伯尔,每一个成功事业的背后都有一个精神的支撑,也就是文化的支撑,所以他讲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追溯起来就是新教伦理,所以他有一本书就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如果我们现在光搞经济的发展,光注意这个方面而文化缺失,这样的结果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能持续的。可以这么说,经济的发展是硬实力,而文化的发展是软实力,某种意义来说软实力要比硬实力还要可贵,硬实力和软实力二者之间必须是互动、互补的,也是互给的,任何一方缺失都是不可以的。

  正因为我们硬实力发展的时候,而文化的软实力的缺失造成了人家的误解,也就是说人家不了解你经济发展道德的基础是什么。我记得在03年的时候到日本做过一个演讲,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论语》加算盘”的主张,他认为日本经济之所以不振是什么原因呢?正是因为没有那种伦理道德,他很明确的说日本经济之所以不振,是因为不学《论语》,如果日本经济要振兴的话一定要学习《论语》,他的兜里每时每刻都装着一本论语,据说他读烂的《论语》就有十来本。他实际上是什么呢?他的《论语》和算盘的主张也就是二十世纪的1909年到1905年这个期间,也就是马克思?威伯尔做新教伦理的时候,他在儒教和道教这本书中中国不能发展资本主义,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次生性的,不是原生性的,就是讲这个道理。涩泽荣一的主张实际上就驳斥了马克思?威伯尔的主张。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回答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文化基础、精神基础是什么,涩泽荣一当时就做了一个回答。

  还有财富的积累必然造成贫富不均的产生,也就是说财富的积累造成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感的缺失,所以极端的商业化是摧毁了社会思想的公平和正义,也就是说拜金主义、见利忘义等等情况不断的出现,大家都为了捞钱,也就是钱的威力越来越大,使人越来越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注意也就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如果说在这个方面文化进一步缺失的话,整个社会的秩序就要错位,社会也就不可能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实际上财富的积累,没有回答人活着为什么,也就是说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所以说你不要看一些人是大富豪、大富翁,但是他们的精神层面可能是非常贫乏的。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应该担负起财富积累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人有肉体的生命、价值的生命、道德的生命、意义的生命,所以我觉得邵逸夫很成功,他尽管做三级片,但是在每所大学都捐了图书馆,学生都得上图书馆,比如说人民大学有邵逸夫楼,很多大学都有这样的楼,莘莘学子一年一年进来一年一年出去,都记得我的母校有一个邵逸夫楼,所以邵逸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尽管邵逸夫已经死了,但是人们还是记得他,这就是价值的生命。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活一百岁也就是一百岁,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就像是一颗流星一样,就像是露水一样太阳一出就没有了,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了什么?所以说如果财富的积累不懂得活着为什么,那么他积累了财富之后去赌博、去嫖等等这些事情,不可能做有益于人民的事。

  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最重要的问题、最首要的问题是精神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不是说发展硬道理,所有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以经济发展来解决,其实精神问题是经济发展解决不了的。我们必须加强文化的建设,文化的发展从我们自己内部来看,是对社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方向,经济的发展是当前的问题,文化的发展是未来的问题,它给人们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指出了人们生活的价值取向。同时文化的发展也给人们一个认同感,给人们一个生活生命的意义。我们知道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都是非常贪婪和吝啬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也有了一个变化,那就是说他们本来的贪婪性和吝啬得到了限制和软化,从钱本转变为人本。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目前如果说还处在一个资本的积累时期,那么下一步随着文化的发展,也应该实行人本化的变化,也就是从钱本转变为人本。从外部意义来看,因为我们文化的发展缺失,所以给人们一个不好的印象,就好像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威胁,为什么很多国家对中国有误解,要限制中国经济的发展?这里面就有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之后文化到底会怎样,会不会对他们造成威胁,他们不了解。经济的发展没有文化发展的同步进行,所以别人不知道中国强大之后到底会怎样,不了解,心里很害怕,所以文化这种软实力是给世界人民的一颗定心丸,中国的发展是会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不会对你造成威胁。我们国家现在在搞孔子学院,尽管是一个汉语教学,但是它是一个文化的输出。文化的输出实际上是要比经济的输出还要重要,在经济输出的同时必须有文化的输出。我在葡萄牙参加了孔子学院的揭牌仪式,四月份我可能还要到日本参加一个日本孔子学院的揭牌仪式。文化的输出,我们当时考虑用什么样的名字来输出呢?所以当时就有了孔子学院,也是经过了很大斟酌,孔子世界各地的人们很多人都可以接受。

  因为时间的关系下面一些问题就不讲了。今后的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这么几个关系。一个关系是传统性和创新性的关系。我们既要继承五千年文化传统,要传承五千年的文脉,也要进行创新。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在创新当中,五千年以来都是这样。第二个关系是一元性和多元性的关系。我们今后的文化当然有一元性的问题,但是在一元的同时也要进行多元,只有这样文化的发展才是健康的,才是灿烂的。我们可以看出来,现在中国文化目前的情况,很多都是照抄照搬外国的,不管是文艺的创作或者是小说创作等,甚至书名都一样,什么字典等等,都是抄别人的,还有表现形式也是抄别人的。这和我们现在很多人思想的贫乏分不开,没有文化的底蕴,没有像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文化底蕴那么高,现在我们没有能够写出伟大史诗这样的作品,尽管中国战争很多,但是我们没有写出《战争和和平》那样的经典小说出来,这和作家本身的文化底蕴、思想的贫乏、表现形式的呆板都是分不开的。第三个关系是继承性和开放性的关系。怎样处理好既有继承性又有开放性的关系。现在可以这么说,从近代以来,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拿来主义,以西方真理为真理,我们当时说中国的先进分子都是向西方学习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都是搬国外的东西,在搬的过程中我们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我们一些学术的规范、学术的语言,基本上都是西方的东西,比如说哲学,基本的概念是西方的,我们没有自己的语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术规范、学术的标准、学术的语言都是国外的,对自己到底是谁可能都不知道了。继承性和开放性二者如何结合起来,这也是今后文化发展很重要的问题。第四个关系是和合性和同一性的问题。这个关系我上面已经讲了一些,我就不多说了。第五个关系是体制性和市场性的问题。文化的体制和市场运作,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好,这也是我们当前文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问题。有一次文化部组织一次文化产业研讨会,讨论怎样发展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是很大的一块市场,但是基本上被国外占领,我们自己的市场不断的萎缩,这就有体制性的问题和市场性整个的关系问题怎样处理好,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总的来说,和合文化的发展、当前和合的价值,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的心灵之间,这个问题是凸现出来的。尽管我在八十年代提出了和合学,当时人家很不理解,甚至进行批判,说和合就是折中、调和、不讲党性、不讲斗争等等,现在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在我们目前的一些思想当中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可以看出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中,中国文化怎样走向世界,中国文化怎样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自己的地位,怎样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