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峨眉山佛教圣地楹联(3)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
  〖神水阁楹联〗
  〖神水阁〗 神水阁,也称“圣水阁”、“神水庵”,因阁下有一水池,池中泉水名为“神水”、“玉液”而著名,传说泉水能治百病,因此远近闻名。神水阁有殿宇四重:观音殿、弥勒殿、大雄殿和普贤殿,建造精美。阁有有座六层石塔,高6米,传说是隋时智者大师的衣钵塔。
  秀甲天下;
  灵应四方。
  ——田铮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有客曾歌凤;
  无人解濯缨。
  ——董明命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联中“濯缨”,出自《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口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濯,意洗涤;缨,谓冠带。)
  智师昔说法;
  龙女为飞空。
  ——佚名集杨慎《神水》诗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静者心多妙;
  飘然思不群。
  ——张鳌集句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暗通阿耨润;
  远入玉泉清。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半岭通佳气;
  中峰绕瑞烟。
  ——佚名集杜审言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桃花飞绿水;
  野竹上青霄。
  ——佚名集李白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两树梅花一勺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绕户慈云浮贝叶;
  千山空壑响流泉。
  ——周光镐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双双瓦雀行书案;
  一一莲花见佛身。
  ——李竹塘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满目云山谁作主;
  乔松古柏自为邻。
  ——王禹宗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千山结翠延词客;
  一杖桃云上石梁。
  ——赵熙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河问狂客来歌凤;
  海内才人起卧龙。
  ——果玲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阁有神水通楚地;
  寺凭仙峰剌蜀天。
  ——赵金和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品味甘醇传玉液;
  赋文甄奥话峨眉。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玉液琤琮,泉流钵杖灵奇,是智者大师遗迹;
  峨山峻峭,石劖福寿大字,识希夷道人隐居。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神水阁
  (上联“玉液”,指阁前之玉液泉,又名神水。“琤琮”,谓水石相击之声。“智者大师”,隋代高僧,曾游神水阁。传说他在湖北荆门玉泉洞时,思饮神水,龙女遂把神水引于荆门玉泉口。下联“劖”,谓凿。“希夷道人”,宋代著名道家,名抟,字图南,宋太宗下诏赐为“希夷先生”。无声曰希,无色曰夷,形容其虚寂微妙。传他曾隐居于峨眉山,并于岩壁上留下“福寿”二字。)
  ----------------------------------------------------
  〖天门石楹联〗
  七天通气冷;
  三殿引云长。
  ——王铎题四川省峨眉山天门石
  吾门自信云舒卷;
  片心高与月徘徊。
  ——佚名集陆游、范仲淹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天门石
  静夜松涛下嶂合;
  崇朝雨色四天连。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天门石
  镂采摛文,声理有烂;
  制诗缉颂,父藻群言。
  ——李汝南题四川省峨眉山天门石
  ----------------------------------------------------
  〖洗象池楹联〗
  〖洗象池〗 洗象池位于峨眉山腰,从九岗子出发,约走2.5公里即到,途中要经过钻天坡。钻天坡道路陡险,石磴若齿,抬头仰望,直通苍穹,人行坡上,宛如登天,险有“鹁鸽钻天”之说,故名“钻天坡”。这里海拔1900米,是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地带。每到秋季,林相呈现红、黄、绿、褐的斑斓色彩,另是一番美丽的景象。由钻天坡转左折右,历石磴陡上,即到洗象池。洗象池原名为初喜亭,意思说从九岗子越钻天坡,见地势开朗,游人为之一喜,因此地名叫“初欢喜”,可是出了洗象池,还有罗汉坡、连望坡,真是累人,故又名“错欢喜”。洗象池初建于明代,明末这里只是一小庵,时称初喜庵,僧人在这里只烧茶水以待游客。清代康熙三十八年行能大师扩建为寺,名“天花禅院”,因寺内有一石砌六方水池,相传普贤菩萨乘白象过此,必先浴象,以后即改名洗象池。洗象池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缥缈,古木参天,若清秋朗月高照,万籁俱寂,清光无限,仰望星际,飘飘欲仙。所以,“象池夜月”为峨眉山十景之一,是游客留连之所。洗象池岩下,栖息首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藏酋猴(俗称短尾猴)。这里周围常可见猴群出没,进入殿堂,见人不惊,伸手索食,尽享口福。洗象池的月台上,是戏猴的好地方,逗猴要有善意,不能伤害它们,猴群会奉献给你无穷的乐趣,若起歹心,你就要吃亏,千万要记住!
  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音。
  ——佚名集钱起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独敲初夜磬;
  闲依一枝藤。
  ——佚名集李商隐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翠削山山玉;
  光摇树树琼。
  ——佚名集冯时行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怖鸽钻天去;
  香象渡河来。
  ——赵熙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养生无忧累;
  建国有精神。
  ——邓家颜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鸟语音多异;
  猿啼意自惊。
  ——杨凤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洗池神象浴;
  饮钵毒龙驯。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谷响联猿啸;
  云深护鹤眠。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莫认化城为宝所;
  更翻贝叶证菩提。
  ——释遍能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岩前汉武寻仙药;
  池上猿公印佛心。
  ——赵熙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树多半作书经叶;
  岩僻长县柱杖藤。
  ——赵熙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慧日慈云臻净觉;
  松涛石濑远尘嚣。
  ——潘力生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水鸟风林成妙谛;
  晨钟暮鼓是梵音。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象听大乘声声谛;
  池开莲花朵朵鲜。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心开宝月婵娟处;
  身寄浮云出没间。
  ——王汝忠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此地有崇山峻岭;
  何时无明月清风。
  ——王砚耕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木羊岩上餐霞久;
  香象池边洗月来。
  ——黄云鹄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惟有洗心能革面;
  虽非造极已登峰。
  ——诸辅臣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惟有松杉空弄月;
  更无云鹤暗迷人。
  ——佚名集伊梦昌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试倾万景湖亭酒;
  来看半轮江月秋。
  ——佚名集范成大诗句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偶共词人登绝顶;
  且邀明月上层楼。
  ——果玲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山色千寻常耸翠;
  石泉万斛自飞流。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锦江春色来天地;
  峨眉山月照秦川。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洗象池边秋夜半;
  常留明月照寒林。
  ——顾炎武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法承上乘,源同一派;
  戒除妄想,果证五津。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下联末的“五律”,即指佛法五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种渡生死海行法。)
  雾销云披,别有天地;
  鸟鸣佛现,恍接蓬莱。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大肚能容,常思则古;
  闇修自宓,无暇求知。
  ——释贯一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天空朱霞,云中白鹄;
  山间明月,江上清风。
  ——王家桢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无偈不通,语出清风多幻化;
  有怀必吐,诗归明月细推敲。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菩萨曾来,池涌玉泉堪洗象;
  众生向上,坡连云路好钻天。
  ——程潜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下联的“坡”,指洗象池下有一陡坡,名曰“鹁鸽钻天坡”。)
  坡上钻天,居士行程登绝顶;
  池留洗象,普贤圣迹表遗踪。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个中人入座心清,闻木犀香否?
  门外汉登坡口渴,问梅子熟乎。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这里石结莲花,不负胜地有奇景;
  此登钻天险道,何如人间多坦平。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此心须清静离尘,请看峨眉峰巅半轮秋月;
  我佛本慈悲渡世,莫负普贤菩萨十万愿行。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色相久成空,招白云还山,猛抬头见娟娟明月;
  声闻何用静,有青纱绕屋,又倾耳听浩浩奔涛。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洗象池
  ----------------------------------------------------
  〖归云寺楹联〗
  松呼万树俱低影;
  云破千峰尽点头。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归云寺
  ----------------------------------------------------
  〖纯阳殿楹联〗
  〖纯阳殿〗 雷音寺上行2.5公里,即到纯阳殿。此殿玲珑古雅,后倚赤城山,前瞻金顶,可观晴云雨雾。殿前古楠银杏,遮天蔽日,即使酷暑盛夏,亦无炎热之感。此殿旧名吕仙行祠。所谓“行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行宫,也可说成“别墅”。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四川御史卫赫瀛创建,崇敬祯六年(1633年)由四川监察史刘宗祥增修,改名为纯阳吕祖殿,殿内供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仙传为唐时京兆人,曾来峨眉山隐居绥山(二峨山)紫芝洞。紫芝洞前的纯阳楼才是吕洞宾的主殿。相传他先后在离宋皇坪授道台不远的千人洞、十字洞中也修炼过,故在此建起他的行祠。清初,道士绝迹,道教的纯阳殿由佛教的僧人接管,不过名称仍叫纯阳殿。现在的纯阳殿共有两殿:第一殿供药师佛,左右为日光、月光菩萨,他俩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身边的协侍菩萨。第二殿供释迦牟尼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另有左右洛二龛,供普贤、地藏、观音、文殊,还有一尊伟驮,仅此而已。
  四山多石泉声绝;
  万里无云日照容。
  ——郭沫若题四川省峨眉山纯阳殿
  起大愿云周法界;
  如普贤行悟菩提。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纯阳殿山门
  佛地似重游,想当年说法谈经,未尝无我;
  天缘难逆料,问异日菩提正果,能否逢君。
  ——彭时中题四川省峨眉山纯阳殿
  ----------------------------------------------------
  〖大乘寺楹联〗
  香象渡河,愿王眷属来千佛;
  白猿献果,滇客因缘证二仙。
  ——赵藩题四川省峨眉山大乘寺
  煨芋勿多谈,领取十年宰相;
  啜茶聊小坐,居然半日神仙。
  ——赵藩题四川省峨眉山大乘寺客堂
  古先生宴坐祗林,人天一视归平等;
  大英雄护持法界,魔鬼全倾拜下风。
  ——赵藩题四川省峨眉山大乘寺韦陀
  化城旧刹,今号大乘,看殿换木皮,朝旭新开银色界;
  香国慈航,古称普渡,听经翻贝叶,中霄齐作海潮音。
  ——赵藩题四川省峨眉山大乘寺大殿
  ----------------------------------------------------
  〖玉清宫楹联〗
  〖玉清宫〗 玉清宫位于峨眉山丈人峰后,丈人峰后有两座小山连袂而立,形成一个马鞍形,就在这马鞍形中间的山沟里,座落着一座道观,这就是玉清宫。殿宇有两重:纯阳殿供奉的是吕祖、丘祖;下殿供奉的是宁封丈人和药王孙真人。孙真人即医圣孙思邈,相传他晚年曾居青城,并在此完成了《千金方》的著述。
  纠片念公私,漏屋也难逃洞鉴;
  震当头赫濯,入门应各检平生。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玉清宫
  打不破羁网千重,六根皆是冤孽;
  参得透玄关一点,三宝总属秕穅。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玉清宫
  ----------------------------------------------------
  〖真武殿楹联〗
  学就长生居胜境;
  练成永寿脱尘埃。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真武殿
  闲数阴阳十八峰;
  坐忘道德五千言。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真武殿
  偶作青城游,得寻洞府须求道;
  何劳黄帝问,但到名山便是仙。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真武殿
  游福地,入洞天,任许飞琼邀月;
  访仙踪,换俗骨。当思涤虑洗心。
  ——佚名题四川省峨眉山真武殿
  ==================================================================
  附录一:【峨眉山佛教简史】
  公元1世纪初,中国道教盛行在巴蜀之地,布及峨眉山,建起以峨眉山为中心的“峨眉山治”(教区)。道教创始人张陵著有《峨眉灵异记》3卷。不久,鳊佛教通过南丝绸之路的南彝道,由缅甸的八莫,经云南入四川,从乐山传入峨眉山中,创建了西峰之巅的普光殿(今名华藏寺)和山腰的初殿(又名旌殿),成为峨眉山营造佛教寺院的开端。据大量碑方记载,当时的峨眉山周围百里,也先后建起了不少佛寺。著名的有成才的万佛寺,郫县的法空寺,蒲江的接引殿,大邑的开化寺,遂宁的安国寺,仁寿的广都塔等。虽然这些寺庙没有保存至今,但年半个世纪以来,在乐山、彭山、泸州等市县的汉崖墓和西昌市邛海周边的火葬墓中,发现了石雕佛像,出现了用以表示佛陀成道并人微言轻礼拜对象的菩提树,和刻塑有佛教造像的陶座还出现了朱书梵文、佛号和大量的经典故事和图画,均颁在南丝绸之路的古道线上,成为这一历史的可贵物证。研究者们认为,这些文物反映了一条由中缅——云南——四川南部——长江流域——日本的佛教南传之路,已为当今史学界、佛学界、文化界逐步趋于认同。
  东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汉朝明帝刘庄下诏扩建普光殿为大寺,开创了朝廷在山中营造佛寺的先河。寺中供奉普贤大士为主尊,奠定了普贤信爷的初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高僧慧持(337-412),为了实现其“观瞻峨眉,振锡岷岫”(今万年寺)。从此,山中佛寺的兴建应运而起。原有的道凤也逐步离道信佛,改观为寺。
  公元4世纪末,古印度伽毗罗卫国(今泥泊尔罗拉科特)高僧跋陀罗(359-429),应东晋朝廷的邀请,来华与中国佛学学者法显合作,汉译《华严经》60卷,经中强调论据“三界唯心”的教义进行修持实践所谓“三界”:一是事法界,指宇宙万物各有其个性和特性;二是理汉界,指宇宙万物虽千差万别,但有同一的理性;三是事理法界,指事和理互为表里,相互圆融。在修持实践上,经中主张依据“十地”(即修行的十个序段)而辗转增胜的普贤愿行,证得智慧两足进入佛的境界。由于译经为朝造福一办,皇帝又亲预其事,所以很快传遍天下,传入山中,为普贤信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公元6世纪中叶,唐代高僧玄法师去印度等处考察回国之后,世界佛教发展的重心,从印度逐渐转向中国。唐人末年,最能代表中国佛教的禅宗成为了佛教发展的主流。四川一度成为禅宗发展的主要区域。峨眉山一时高僧云集,著名的有成都的克勤、灵龛,眉州的继达、昌福,资州的智铣,绵州的处寂,汉州的马祖,喜州的白水,峨眉的怀一等。山中呈现着道教衰微,佛教兴盛的景象。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被佛学界誉为“华严集大成者”、佛门弟子奠为华严四祖的澄观(738-839),不远数千里从山西五台山来成都访慧量大师精研“三论”,飞锡峨眉,常住普贤寺、中峰寺,长达4年之久。撰有《普贤行愿品疏》10卷,以“入法界缘起普行愿”为宗,并阐明“法界缘起”是《华严经》的宇宙观,只有实践普贤十大行愿,才能最终证得佛果,为普贤行愿从理论到实践作了深化和普及,对普贤的建立发展和影响很大。公元9世纪中,唐武宗的“会昌灭佛”持续近10年之久,山中佛教曾一度中落。大约5年之后,元安大师的门秆慧通奉召来山,重建三云、二水。三云,即归云寺(华业寺)、集云寺(中峰寺)、卧云寺(牛心寺);二水,白水寺(万年寺)、黑水寺。一时山中佛教隆盛,建寺如林。峨眉山佛教史上称为“慧通中兴”。
  公元10世纪,宋朝政权刚一建立,便下诏保护佛寺,颁印佛经。在山下的眉州、成都开刻《大藏经》五千余卷,刻成于开宝年间,故名《开宝藏》,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山佛教的发展。公元964年,朝廷还特遣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天寿院僧继业等三百余人去印度求舍利、贝叶,开宝九年(976年)回国,行程万里,历时十二年。继业等将梵经、舍利进献朝廷,宋太宗赵光义封继业为紫衣国师,诏择名山修持,,供养终身。继业遍游名山之后,来到峨眉,见山明水秀,恍若化城,便建延福寺(今牛心寺)常住。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朝廷派内侍张重驻节山中,庄严佛像,兴建佛寺。次年,又遣内侍张仁瓒携黄金三千两扩建白水普贤寺,并于成都铸造金铜普贤大士像安奉于寺中。像高7.8米,重约62吨,按《法华》、《楞严》经中所云:普贤乘六牙象,以众生喜见现相于峨眉山中。并重兴六寺,敕全山各寺均供奉普贤,特设提典驻节普贤寺,掌管全山宗教事务与自然环境。宋太宗赵光义亲撰一联:“天真皇人问道之处;楚狂接舆隐逸之□”赠给金顶光相寺(今华藏寺)。宋仁宗赵祯于喜佑七年(1062年),颁降《发愿御书》,赐白水普贤寺。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山中药师殿僧慧远,应召入朝,于内宫设经筵,开讲《华严经》。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中峰寺僧别峰,应召进京,引对于选德殿,开堂于灵隐山,度为宋孝宗编注的《圆觉经疏》作序。宋朝的十二代帝王,对山中各大寺均有赐赠。对“普贤信仰”的确立和发展,可谓功德无量。从此,峨眉山成为“普贤道场”,声名远播遂与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普陀山并称为文珠、普贤、地藏、观音四大菩萨的道场。
  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二十多位帝王对山中名寺古刹、高僧大德,均有敕赐和封赠。明代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特遣国师宝昙驻锡山下双福镇普贤寺,振兴佛法,重建光相寺于西峰之巅,并造金铜普贤大士像于寺中;明宪宗朱见深刚一即位,便亲为灵岩寺题名,以示吉祥;成化三年(1467年),蜀昭王于中峰寺营造普贤大士阁;万历三十年(1602年),山西五台山僧妙峰,奉旨来山营造普贤金殿于光相寺后,按“天圆地方”之说,建造无梁砖殿于普贤寺中。万历帝朱翊题“圣寿万年寺”为额,普贤寺即称万年寺,沿袭至今。同时颁发“普贤愿王之宝”金印一枚。清代的十二位帝王,尤以康熙、乾隆两代对山中佛教的发展更为青睐,兴建佛寺30多座,赐赠《大藏经》多部,题赠诗词、楹联、寺额遍及全山各寺。遂使峨眉佛教名山,驰誉中外。
  1950年以来,国家拨款2000多万元,对山中佛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重建维修,对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开展正常的佛事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峨眉山的佛门弟子,爱国爱教,利乐有情,广结善缘,多次响应“联大”和际给十字会等组织倡议的“世界和平年”、“延生息灾”,乐善布施等有人类的善行,表达了奉行“普贤行愿”,广庇大千世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建设人间净土的善心,普贤信仰日益精进。
  ----------------------------------------------------
  附录二:【峨眉山的佛教文化】
  峨眉山僧人,为大兴佛事,弘扬佛教,塑造了许多佛像,配置了很多法器,其中有的已成为全国之最,稀世之珍,丰富了峨眉山佛教文化内涵。
  〖圣积晚钟〗
  原存圣积寺,几经波折,今吊凤凰堡大钟亭内。此钟为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别传禅师铸造,高2.3米,口径2米,净重12.5吨,有巴蜀钟王之誉,上刻铭文《洪钟疏》、《阿含经》(部分)佛偈及部分捐款购铜的信士名录;还有从晋代起至嘉靖时止的部分文武将相,大德高僧和帝王之名,约6.1万余字,是研究峨眉山佛教的宝贵资料。此钟晚上才敲,计108响,谓消人世108种烦恼。僧人边敲边念祝祠。钟声宏亮,周围十里之内都能听到,形成一种人为的有趣景象,被列为峨眉山十景之一。
  〖华严铜塔〗
  原存圣积寺,1959年时被人运走,以后运回放报国寺,今移存伏虎寺塔亭内。此塔铸造年代因史料无存,一说元时居士万华轩铸造,一说明时皇家赐物。塔高6米,4层,上刻小佛4700尊,《华严经》一部。铸造工艺水平很高,如今字迹清楚可读,佛像眉目宛然,确是难得珍品。以其同类铜铸塔之高大,被列为全国之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莲灯〗
  置洪椿坪寺内,纯木质,高1.1米,直径0.7米,七方型,枋上刻金龙七条,昂头翘尾,形象生动。全灯刻佛像500尊,形态各异,刻工精妙,令人赞叹。叫人称奇的是上刻有佛道之像,体现佛道共存,这种现象极为罕见。僧人说,此灯为民国初年重庆一匠人刻制,年代虽近,堪称珍稀文物。
  〖卧云庵玉佛〗
  供卧云庵观音堂内,高1.2米,刀法细腻,整个形体,极富质感。玉佛端从莲台之上,庄严慈祥,似在为世人祝福。此佛为1989年缅甸佛教徒所赠,是目前山中最大的玉佛。
  〖金顶铜碑〗
  为明代万历年间妙峰禅师修建金殿(铜殿)时所铸。正面刻《大峨新建铜殿记》,背面刻《峨眉山金殿记》。此碑可贵之处是,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之字,拼集而成,实属不易。碑高2.3米,宽0.85米,顶端饰二龙戏珠雕像,碑面光润可鉴,是全山仅存的古代铜碑,被列为四川之最。
  〖普贤骑象〗
  供峨眉山万年寺无梁砖殿内,是宋代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白水寺僧人茂真大师用皇帝所赐黄金购铜铸造,高7.4米,净重6.2吨。普贤头戴一佛金冠,手持如意,趺坐象背莲台之上,二目平视,嘴唇微张似在向人布道。大象粗鼻长垂,四肢健壮,目视前方,似欲启步前行,送大士下山传道说法。整座造像,工艺精湛,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堪称巴蜀之最。
  〖舍利铜塔〗
  现存仙峰寺舍利殿,高3.4米,共7层,通体敷金泊片,金光耀眼,玻璃护罩。民国初年,清葫和尚从尼泊尔请回舍利子二粒、贝叶经一部,存于铜塔之中,故僧人对此塔倍加珍重,建专殿供奉。此塔年限虽短,但制造精巧,亦是山中珍贵文物。
  〖七佛〗
  报国寺七佛殿供七佛之像,皆丈六金身,庄严慈祥,虽清代之物,但是脱纱造型,工艺水平很高。在四川各寺七佛之中,以制作之精巧,体型之高大而论,无与伦比,亦属珍贵文物。
  ----------------------------------------------------
  附录三:【峨眉山道教简史】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它的孕育和形成,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源远流长。考之史书道教源于古代的巫术、方士、神仙。传播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地垃,因而有一定的能量。到了战国时代,这种思想逐渐壮大,形成一种社会势力和文化影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社会的关注。秦汉之世,这种思潮,有所发展,到了东汉末年,沛国丰县人张陵,对过去的方术和神仙家思想核心,进行了总结,又加以发挥,抬出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编辑《想尔注》,招了聚门人,组成五斗米道,有社会上传播,于是道教便正式产生。张陵的基地是鹤鸣山,他为便于传教和掌管教务,把他的势力范围,划为“二十四治”,峨眉山因古代已有高人逸士在山上隐居,自然被划定在“二十四治”之内。这么一来,峨眉山就正式成为道貌岸然教职工的“洞天福地”了。后来的道士,在全国范围内分设“三十六洞天”,峨眉山就被列为“第七洞天”,成为中国著名仙道之地了。
  一、峨眉仙山的成因
  汉代文士刘向、晋代著名道士葛洪,在他们的道书中,称峨眉山为仙山,有仙人修,是有其根据的。他们所谓的仙人,实际上就是一些信山隐士。由于隐士们的行为超常便被他们附会为神仙了。刘向《列仙传》中记述的接舆,是较早上峨眉山修道的人,而且已得道成仙。他的事迹散见于一些史书中:《楚辞·涉江》载:“接舆首兮,桑扈裸行”。接舆剃光了头,像桑扈(人名)样,裸体蓄夜,疯颠狂唱,故世人称楚狂。《论语·微子》第十八载:孔子游列国,在楚见一狂者车说唱。“凤兮!我兮何德之衷,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而已,而已。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听他言之有理,下车试问,狂避而远之。皇甫鉴撰《高士传》载:“楚狂见楚昭王政令无常,狂不仕人,谓之楚狂。王使聘通、请治江南,通而不应。使者去,妻从市来日先生少而为义,岂老南昌违之哉。门外车足迹,何深也。妾闻义士非礼不动。妾事先生,躬耕自食,亲识以为衣,其乐自足矣。不如去之于足夫,负釜甑,妻载维器、变名易姓,隐蜀峨眉山。”《峨眉山志》载:“大峨石前,楚狂旧庐”。楚狂名陆通,字接舆。楚昭王时方士。出生与孔子同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当时楚国很强,并吞了四十五国,疆土千里。楚民多为苗族,专伐华夏(汉民族)诸侯,好战。楚王无道,强夺媳为妻。伍子胥父谏劝被杀,伍子胥逃逸免难。百姓怨声载道。此时以老庄超时空观念。《道德经》流行。形成黄老心术。求清静无为,厌烦战争。昭王为镇服六国,东讨西伐,连年战争。此时王聘陆通去治江南,当然拒聘。因之受发弄。为胸襟避现实,借游名山为名,逃奔隐逸到峨眉山。
  战国时期,峨眉山尚无名称,境无路,獠蛮野居,荆棘纵横,野兽争盘、虎蛇称雄。陆通携眷登山,信鸡公石、又名凤嘴石(后人起名)。结芦搭茅、食品店蒿咀果、猎兽捕禽,其艰难可想而知。后人对他抗恭不窃,隐逸之举,皆为崇敬。宋太祖称峨眉山是“楚狂接舆隐逸之乡”。宋太史黄鲁直,苏明久在嘴石建有“陆隐君祠”。又建“鹤飞天外”坊。明代弘治期间,督学王敕将凤嘴石改为歌凤台。明·规定“凡上官行部至此,必先行祭于飞来岗前古星主殿,度更名为山神庙。明·彭汝实撰文有:“楚狂旧隐兹山,峨眉山之光也。千古以远、吴有踪足迹”。道教在旧中国时期还是酝酿阶段。陆通虽隐逸峨眉山,只能称方士。方士者,在一方修炼,清静无为,志习老庄。但楚狂接舆给峨眉山道教在后始发带来萌芽。唐代著名道士吴筠写有《楚狂接舆夫妻》云:
  接舆昭冲玄,伉俪变真逸。
  傲然矢微聘,耕织代禄秧。
  凤歌诚文宣,龙德遂隐密。
  一游峨眉山,各载保灵术。
  后人把楚狂接舆尊为山神,又称山王,山祖。清·峨眉山城南建峨神庙(二中校)、镌碑“峨山之神”。轻示祭祀。
  二、五斗米道入峨眉
  东汉张道陵(?-156年),以符水为民治病。凡治病者必行交信米五斗,考试称为五斗米道。张陵在江汉明帝(明帝在公元58-75年在位)时。任江州(今重庆)令。后弃官和弟子百余人,赴蜀大邑县鹤鸣山修道。他著《灵宝经》24卷。尊《道德经》并加译注。崇死去700年的老子为教主。自称“奉天行道”。故称“天师道”。这是中国道教创始大教派天师道、太平道之一。东汉时期,蜀中忏和黄老道盛行。其时五斗米道比较成熟。因崇主神(老子)为宗的多神教。创天、地、人、神、鬼、妖等为多神。为蜀中汉民族、蜀獠容易接受。再加唐代从高祖列玄宗150多年间,多为崇道贬佛。因之五斗米延能传入峨眉山立足传播。五斗米道设24郡管理制。其中据《华阳国志》载:犍为郡设址,彭山县江口场,江口场为府河,南江汇合处。古为水上交通要道。有五里长街,百舟停汇之地。五斗米道在此设有道坛(现为村)。管辖鹤鸣山、青城山、峨眉山、鉴华山等道坛非常方便。郡以下设治,鹤鸣山为总治,又称祖师治。峨眉山为北平治辖。五斗米道传至张陵孙张蓟时,政教职工合一,于成安三年(198年)设立“峨眉治”。五斗米道传入峨眉山后,在这块静土传播道教文化,建祠庙,收道秆,塑神像,创神名,编神经,名噪一时。西晋峨眉山已有规模比较大又完整的祠庙——乾明观。当时山上已有神名:“三皇”(天、地、人皇),“二神”(阴阳二神),“八神”(且符、塍蛇、太阳、六合、勾陈[下有白虎]、朱雀[下有玄武]、九地、九天),“十二天将”(人、蛇、米合、勾陈、青龙、天空、白常、玄武、太阴、天后)等。张陵撰写《峨眉山神异记》3卷。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隅静修(属上清派),为奏报武帝有多少道教经收,志潜来峨眉山,搜集祠名、神名、仙迹、经典等,为他撰写《灵宝经目》汇集资料。五斗米道在峨眉山直延嗣到唐盛埋藏。后演变为正一道。后由于历史原因,逐渐衰落。
  孙思邈(581-682),活101岁。道教学者,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精老子、庄子、百家,通药物,明阴阳、推步,并兼好佛学。曾拒隋文帝,唐太宗、高宗所爱官职。隐终南山研制医、药物学。著《千金要方》30卷。先后两次来峨眉山采药,炼婵倒嚼、丹和传道。据《道教文化大典》载:大业中(605-618年)来峨眉山牛心寺住十三年,山留有一洞,称药王洞,又名丹砂洞。时年24岁。贞观年间(627-650年)复来峨眉山隐居、炼丹、采药,共信23岁,这次来住呼去峰、三仙洞、顶峰、九老洞等处。离开峨眉山已59岁。孙思邈在峨眉山的传教活动:
  (1)传道教“正一派”教理。改进五斗米道治病交米制。宣传“我受于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道法”。把揉杂儒、释、道,将忠、孝、仁、义、善、恶灌于道、医之中(《中国通史》第746页)
  (2)研《神农本草经》,改医圣(张仲景)单药治病法,择采古方,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和药治病。比古旧丹鼎、符篆更趋先进。
  (3)峨眉山草药盛广,何首乌、山药、黄莲、三七、川乌等百种数千。他多研药理、药用、药性,后编入《千金要方》。后人崇敬他,在降龙寺(又称善觉寺、二坪)建有药王殿。由于他精通药物、医理,深受唐太宗器重。唐高宗时,以苏敬为首,编唐新本《普贤圣地——峨眉山》。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突然暴发,唐王朝由盛到衰。道教也陡然衰落。同时《华严经》之盛行,武则天就译梵本《华严经》80卷。终南山和尚澄观,是《华严经》的讲习大师,深受帝王公卿尊崇。勒为德宗门师,尊为教授和尚。诏“镇国大师”称号。唐宪宗赐他金印,封为“清国师”。他云游名山,讲授《华严经》。大历十一年(776年)来峨眉山“求见普贤”,见山上晋易中峰,南北朝构大乘寺,晋升建白水寺,汉建初殿、光相寺,唐建西坡寺、木皮殿、中心寺、清音阁、锡瓦殿等,香火兴旺,佛音趋胜。他返长安禀奏德宗获准,“强化五台山为文殊,峨眉山为普贤圣地地位”。时年是大历十二年(777年)。
  嗣后峨眉山道都开始发化:
  (一)道祠荒废、倒塌、毁灭,名存实亡。道徒逃逸、还俗,归依佛门,道佛同宗,赖以生存。如东汉明帝建光相寺。(58年为五斗米道所建。又如雷洞祠等,皆无人影。)
  (二)运移山下,建城区三清观(唐懿宗时建),飞来岗上建喜庆楼、猪肝洞等等。
  (三)受老子《华胡经》和佛教天台宗、密宗中融为道佛相容。直到宋范成大游山时,在中峰寺到“真人与尊者,幽居接松竹”。所以在南宋时,峨眉山还建成有葛仙祠、陈抟祠、黄花庵、东狱庙、关帝庙等。所在在南宋时,峨眉山不加干涉,道、佛教两面三刀家有互相竟争抵制。唐玄宗后期,到宋、元三朝是峨眉山道教衰落时期。
  三、道教步入衰落的因源
  峨眉山道教在后唐、宋500多年间,一直处于衰落氏潮,其因:
  (1)全国道教都处于衰落时期,统治者不支持。其主要是安史之乱给道教很大破坏。
  (2)正一道貌岸然组织松散、戒律不严。道士多有家室,不信宫规,逐渐衰落。
  (3)道教在峨眉山衰落时期,恰是佛教兴盛时期。佛教在唐建华严寺、西坡寺、灵岩寺、毗卢殿等。并从唐代起,历代有赏赐、金银、佛像、经书、诗词、楹联、袈裟、法器等。为唐僖宗(李儇)敕令慧通禅师,重建黑水寺。并赐“白玉为钩环,无缝藕丝袈裟”一领、法器若干。道教则无声无息。
  据宋·淳熙三年(1177年)范成大游峨眉山后著的《峨眉山行记》来看,其中黄冠不无足迹,所写道教足迹,只有“龙神堂、两龙庵、茂真人庵、牛心寺、雷洞寺、六仙桥、玩丹石、峨眉新观、雷洞坪”等九处。他游龙门洞,写“漳溪自两山石门中涌出,是为龙门峡”,并没说到“十字洞”、“千人洞”等等,可见道教之衰落。明·胡世安三游峨眉山,著《峨眉山道里纪》(译峨籁),与范成大游山相隔约450多年,中间宋约100年,元162年,明约250年,他对峨眉山道教文化、祠庙建设记载比较详细,前后共记载17处,其中洞丌个、峰3个、坪4个、池7个、庵丌7个、堂10个、殿5个、楼4个、阁5个、亭3个、桥11个、坡3个、观6个、祠5个、庙4个。另记载《天皇授道于轩辕》、授道台,五十三步,三望坡等等。足以说明峨眉山道教在宋、元、明时又得到恢复和发展,究其原因:正一道教伟至张鲁,特别是张鲁降操后更加衰败。直到五代陈抟到峨眉山,用禅宗“唯心是法”的思维方式,改革、整顿正一派。金、元、明朝全真道兴旺,提倡“三教合一”,以“太上为主,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和“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教旨。在峨眉山搞佛、道相融,也得到僧释认可和支持。其全真道主要三个支派活动显著:
  (1)南宋紫阳派。为振兴道教,大力宣传神力,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搬到峨眉山。原载《庄子·在宥篇》说黄帝在崆洞山方道。峨眉山道士根据道藏经书:“历安某些人仙体道鉴记载:‘天真皇人、不知其得道之始,然是前动修真报道之人也。身长九尺,玄毛披体,皆长尺余。皇帝时在峨眉绝阴之下,苍玉为屋,黄金为座,黄帝再拜问道,授以五牙三一之文,与太上灵宝无量度人妙经授帝’。”这样峨眉山道教老祖宗就有了。又把吕洞宾在峨眉山神化。吕洞宾为唐代道士,并没有到过峨眉山,相继就编造有:“道纪堂,幽馆别室,合三百五十间。左有千人洞,授道台”。另有“黄帝休息石”、“三望坡”等等神话。“吕洞宾剑划十字洞”、“一山五口紫芝洞碑”,猪肝洞修道、纯阳殿行宫分写“大峨石”三字等等仙道足迹。因此峨眉山道教兴旺起来,由此不难看出峨眉山道教的足迹,起兴于宋、元、明三朝。
  (2)日新派为张三丰所创,又称“三丰派”。明初朱元璋对道教支持。但道教腐化堕落,有的秘密组织造反,因之受到朝庭对道教的整顿,到洪武年间,道士受到抑制,更加衰落。峨眉山佛教兴旺,道教渐次逸失。张三丰集载他于(1403年)拜峨眉山,见山上道教一遍荒落,他在诗中写到“洞口瑶草封丹室,静中谁识古仙客”。他博学多才,儒、释、道论理皆通,并创“大道论”戒道,道佛合流,他来峨眉山想振兴道教,结果只给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后来影响四川巡抚赫瀛和四川监察史刘宗祥,分别先后培修纯阳殿,度塑吕洞宾立座、卧像,后纯阳殿美名称道祠,实际中供普贤,转化为释僧住寺。张三丰留诗:
  朝隐青城幕大峨,蜀中往来阅人多。
  最爱峨眉峰顶月,清晕白上道人袍。
  道人在明朝规定穿黄袍,峨眉山道士,明、清年间都改穿庶民通常色的白衫。
  (3)龙门派,邱处机。又称邱祖派,在张献忠义军攻入四川后,道教几乎停止活动。武当山邱祖派,派陈清觉道士来四川传道(道教文化矢黄),于康熙年间,将青城山、青羊宫、二仙庵的峨眉山等道教统归为邱祖派。一直嗣延到解放前、后。自邱祖派到四川省后,对四川道教起到稳定的作用。全真派在峨眉山数百年,最终衰落。清初峨眉山道教还残存——会宗堂,又名向宗庵,道人明光(又名疯道人),奉三教合一,供普贤、广成、楚狂三木牌。顺治年间迁光明山下,后又改为峨眉进山大寺——报国寺。到此道秆、道庵在峨眉山彻底消失。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