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五台山佛教圣地楹联(1)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台山佛教圣地楹联】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五台山又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大部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东北-西南走向,长约100公里。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最高点主峰北台叶门峰顶,海拔3058米。因夏无炎暑,故亦称清凉山。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上多佛寺,是国中佛教圣地四大名山之一,乃文殊菩萨的道场。隋唐全盛时期寺庙曾达360余所,现存49所。主要有南禅寺、佛光寺、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殊像寺等。相传早在东汉年间,五台山就开始佛寺建筑,隋唐时已成为我国佛教活动的中心,与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族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台山主峰五座,东台望海峰可看云海日出,南台锦绣峰的花的海洋,西台桂月峰可赏明月娇色,北台叶门峰可览群山层叠,中台翠岩峰可见巨石如星,更有天造奇观:“热融湖”、“冰胀斤”、“石海石川”、“龙翻石”、“写字崖”、“佛母洞”等。南北穿流的清水河,哺育着沿崖万物生灵,有野生动物百种,奇花卉草万顷,是美丽的高山自然公园。
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相传这里最早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汉,经历代扩建已形成一定规模。现存寺院48处,僧尼数百人。五台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建成群、文物荟萃、珍品云集,是中国古建、雕塑、绘画的艺术宝库。唐建南禅寺、佛光寺,始建于东汉,规模宏伟的显通寺以及《华严经字塔》诗千百件珍贵文物早已名扬四海。淳扑的民俗风情诱人动情,历史的名人轶事给人以启迪,众多僧尼生活引人入胜。
五台山,自开文殊道场以来,朝台者络绎不绝。朝台是指佛教信徒到五台山朝山拜佛。朝山拜佛不同于旅游观光。旅游观光的目的是为饱览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佛教徒朝台则是为朝拜圣迹,表示对佛和文殊菩萨的信仰。海外佛教徒朝台,一般是遍礼五台山诸寺和朝拜象征文殊菩萨“五智”的五台山五大高峰。同时,还要朝礼金刚窟、般若石等圣迹。般若石,即清凉石,在清凉寺。金刚窟,台台怀镇北五里的楼观谷。这些朝台信徒,出于对五台山的无比崇仰,他们一般都要将“五台山土石”作为圣物带回本国,有的还要在五台山供佛和做佛事活动。
中国内地佛教徒朝台,有所谓“大朝台”和“小朝台”之分。
所谓大朝台,是遍礼全山佛寺,并亲临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高峰供佛和祈祷。中国蒙、藏地区的佛教徒,地五台山和文殊菩萨像极为崇拜,他们朝台,一般都是大朝台,而且形成了固定的路线和日程。从前,蒙藏佛教徒经过长途跋涉,“驱驼马牛羊数千里”,来到五台山的北大门鸿门岩或西大门济胜桥后,一般都是见庙进香,遇寺供佛。有人则一步一叩首地跪拜至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济胜桥距台怀镇约200余里,鸿门岩距台怀镇也有40余里,由此可见其虔诚。在台怀镇附近,蒙藏佛教徒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亦称“塔院寺五景”)。即:佛舍利塔(大白塔)、佛足牌、文殊发塔、杂花园、般若泉。在大白塔前,蒙藏佛教徒一般均行五体投地之大礼拜佛,且剪发茶献佛祖。逐个参拜台怀镇及其附近寺庙和寺迹后,蒙藏朝台佛教徒便开始巡礼五台山的五大高峰。他们从南台开始,依次巡历中台、西台、北台、东台,历时4天,行程约150余里,旅行路线成一个环状。沿途经过的主要寺庙有:白云寺、千佛洞、金灯寺、南台普济寺、古南台寺、金阁寺、清凉寺、狮子窝寺、中台演教寺、清凉桥、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东台望海寺等。住宿的地点是:第一夜,金阁寺;第二夜,中台顶演教寺;第三夜,东台顶望海寺;第四天早晨,在东台顶望海峰观日出。尔后,即寻路下山,傍晚时分,即可返回台怀镇了。蒙藏佛教徒多年来自然形成的巡礼五大台的日程和线路,实际上也是一个徒步游览五台山内地区的极好指南。
所谓小朝台,则仅在台怀镇附近各寺巡礼,并登临作为呈现台山五大高峰象征的黛螺顶。黛螺顶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顶,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所以就叫“小朝台”。要把五座台顶都转遍,不具备较强体质,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顶,来回有半天时间就够了,同样能了却“朝台”的心愿。人们常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

==================================================================

【五台山佛教圣地楹联】
〖佛国中心——台怀镇〗 台怀镇,位于五台县的最北端,距五台县城81公里,是一个山环水绕,约有汉、满、蒙、藏四个民族近2000人口的秀丽山镇。台怀镇地处由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在五台山,人们把台怀地区(即现在的台怀乡)称为“台内”,其他地区则称“台外”。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中的《游五台山日记》里,记述台怀镇的地理形势时写道:“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湾与怀的音义皆同),此诸台怀列之概也。”这样描述台怀镇与五个台顶的地理位置是颇贴切的。台怀镇距东台望海峰19公里,距西台挂月峰22公里,距南台锦绣峰28公里,距北台叶斗峰20公里,距中台翠岩峰19公里,是登台顶的中心。
台怀镇北有一小峰,人称灵鹫峰,亦名菩萨顶。所以称之为灵鹫峰,是因为它的地理形势颇似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灵鹫峰。据佛教史籍记载,东汉时期,我国佛教最初的传播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台怀镇,见今菩萨顶的形势颇似印度的灵鹫峰,因而命名之。所以也称灵鹫峰为菩萨顶,佛教徒说文殊菩萨曾在峰顶显灵和说法。据教史籍记载,台怀镇大白塔的地底下,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佛舍利是释迦牟尼的象征,因而最受佛教徒的敬仰。由于台怀镇有灵鹫峰和佛舍利,因此,历代以来,朝廷呼佛教信徒纷纷于台怀镇及其附近修建寺庙,使这里形成了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区。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台怀镇。现在五台县共有寺庙40多所,台怀镇及其附近就集中了30所,这些寺庙是:显通寺、塔院寺、万佛阁、罗睺寺、圆照寺、广宗寺、菩萨顶、慈福寺、殊像寺、龙泉寺、镇海寺、南山寺、善财洞、黛螺顶、观音洞、寿宁寺、碧山寺、广仁寺、普化寺、文殊院、广化寺、三塔寺、金阁寺、三泉寺、梵仙寺、七佛寺、集福寺、普寿寺、吉祥寺、明月池。同时,台怀镇及其附近已经塌毁但遗迹尚存的寺庙还有:竹林寺、金界寺、普恩寺、栖贤寺、万佛洞、洪泉寺、宝塔寺、灵峰寺、清凉寺等。
台怀镇的东面有一座经常隐没在云雾中的小山峰,人称黛螺顶,亦称“青峰项”,以山色翠故名。山顶有寺原名佛顶庵,清代以后改称黛螺顶寺。寺内供有“五方文殊”像。这处高约400米的山峰,是五台山五大台顶的象征。“以五顶山高路遥,有不能尽到者,至此犹至五顶也。”朝台的佛教徒,如果体力不支,不能遍临五个台顶,登上黛螺顶便称作“小朝台”。黛螺顶是朝山佛教徒一定要登临朝拜的地方。黛螺顶背靠耸入云端的东台望海峰,下临流水潺潺的清水河,峰顶古树参天,景致绝佳。清代的乾隆皇帝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登临黛螺顶后曾赋七律一首,诗曰: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舍黎终未识真宗。
乾隆手书的这首诗刻在黛螺顶寺内的一座汉白玉石碑上,诗中所说的“千年不老松”在大雄宝殿之前,高达30多米,直冲霄汉,独秀于林。佛教徒认为,台怀镇是文殊菩萨现灵说法的主要场所,佛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与其一万眷属也居住在台怀附近。台怀镇南1里有一座小山叫梵仙山,山顶有寺名梵仙寺。梵仙山的悬崖之上,和许多人工凿成的小洞,佛律徒说此乃是文殊菩萨弟子们的居舍。台怀镇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中心,清代康熙时,曾于台怀镇建立了专供朝拜五台山用的行宫一座。行宫位于今塔院寺前,规模宏伟壮丽,占地约300余亩,当地人俗称皇城,现在尚保留有行宫的遗址。为了保护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和行宫,在清代,台怀镇曾设有“巡政厅”和“城守厅”,城守厅配备有马军和步兵,其武官为正七品。
在五台山区,气候最寒冷地的方是五大台顶之上。其次就数台怀镇了。台怀镇海拔1700米,属于高寒地区,隆冬时节,大雪纷飞,朔风怒号,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42℃。7月酷暑的盛夏,这里的最高气温也只有27℃。每当早晚和气候突变时,甚至要穿棉衣;而当地的老人,一年四季都穿着棉裤。台怀镇的夏天,山青水秀,绿草如茵,野花遍地,气候凉爽宜人,的确是“曾无炎暑”的“清凉胜景”。台怀镇从南到北有三条街,依次是营坊街、太平街和杨林街。营坊街是清代城守厅驻军的地方,太平街的两侧从前都是为寺院和蒙藏朝山信徒生产银器、铜器和铁木器的手工作坊和店铺,杨林街则是一条商业街。今后,台怀镇计划建成一个花园式的寺院集群区,进入寺庙集群区,清静幽雅,使人超凡脱俗,如入玉宇琼宫之中。
〖五台山风景区楹联〗
一璧插天际;
五峰抱观音。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行至云深处;
坐看日出时。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大山门
法门灵迹观来异;
人世嚣尘到此疏。
——明·高得裕题山西省五台山
(高得裕,明·金陵[今江南省南京]人。)
万木阴森香雾合;
千峰靉叇瑞烟开。
——明·赵梦麟题山西省五台山
(赵梦麟,字永年,明·成华年间人,官至司马。)
此景只应天上有;
岂知身在妙高峰。
——金·元好问题山西省五台山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遣山山人。山西秀容[今山西省沂洲]人,金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元好问年轻时,正值蒙古军南侵,山西各地兵荒马乱,他带首母亲,逃到河南。残酷的生活现实和颠沛流离的遭遇,给元好问以深刻的影响。他初步了解了社会和人民,开始创作一些反映现实,诅咒战争的诗歌。同时,写下了《论诗绝句》30首,对魏晋以来的诗歌作了系统的批评,在文学批评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金亡后,元好问避居家乡,专事著述。他痛感国破家亡的痛苦,满怀悲愤写下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另外,他还著有《中州集》、《王辰杂编》等史书。元人撰写金史,多取材于此。
巅峦雄旷;
翠霭浮空。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中台翠岩峰
天近星河常掩映;
云深草木自扶疏。
——明·史鉴题山西省五台山
(史鉴,江苏省昆山人,字元昭。明代著名诗人、山水画家。)
三塔寺前三座塔;
五台山上五重台。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月象光华清风露;
白云飞升乐地天。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青天碧水镜中悬;
山色远海月空圆。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光明普照大千界;
圣谛都归不二门。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大山门
龙得水时添意气;
虎逢山势长威严。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心中悟无尽之境;
境上了难思之心。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疑人前不可说梦;
达人后不可言命。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试问本来无一物;
更从何处悟三生。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望海峰
通真体于万化之域;
显德相于重玄之门。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大山门
沧海纳百川而不溢;
尺镜含万象而有余。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跨五大洲,雄立宇宙;
越三界天,出离世间。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空色圆融,何有去来之路;
我人顿息,本无生灭之门。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大山门
离言说法,方畅大千奥义;
绝相起宗,理符不二法门。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大山门
觉路满大千,众生共赴超尘界;
法门唯不二,奕世同游选佛场。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此我清凉道场,一万菩萨常围绕;
愿尔有缘来哲,五台圣境志秉诚。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退一步看利海名场,走出了许多魑魅;
在这里听晨钟暮鼓,打破了无限烦恼。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伫立峰头,但见云来云去,缥缈千山俱在足下;
置身台上,只觉非真非幻,晖阴万象尽归眼中。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清凉胜地,五峰兀起,东挂望海,西悬桂月,南织锦绣,北缀叶斗,中矗翟岩,尽环抱人间烟火,古刹疏钟度;
古国奇观,四海踵游,汉建灵鹫,唐筑罗睺,宋创龙泉,元造南山,明修观音,全聚集佛国风光,遥岚破月悬。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
==================================================================
【五台山佛教寺院楹联】
〖显通寺楹联〗

〖显通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在五台湾县台怀镇北侧,始建于东汉,规模较大,占地120亩,是五台山建立最早、佛教文物是丰富、历史最古的佛寺。寺周山峦起伏,寺内殿宇巍峨,苍松翠柏,参插期间,一派佛教胜地风光。据《清凉山志》记载,始建于永平年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一大花园,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曾改称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规模。寺宇面积8万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殿宇七座,无一协同。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铜殿三间,铸造精巧。柱额花纹,格扇棂花,全以铜铸钩勒而成。铜塔两座,高8米,形制秀美。门前钟楼,雄伟壮观,内悬万斤铜钟,击声可及全山。砖构无量殿,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檐山顶,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均为有价值的历史遗物。在五台山诸寺中,显通寺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
十地圆通;
真如权应。
——清帝乾隆皇爱新觉罗·弘历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声浑振四野;
音清达九天。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钟楼
心地未容一念杂;
话头常□六时清。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雅量风清兼月白;
高情涧碧与山红。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汉魏丛林三界回;
钟鱼静趣五台雄。
——潘力生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中华诗联名家潘力生、成应求夫妇〗 一对相爱50年的恋人传奇般地在20世纪80年代终成眷属,已叫人赞叹不已,而这对耄耋之年的夫妻又传奇般地第一次写出了1000多套诗联,开创了诗联合璧的新天地,更使人叹为观止。他们就是卜居纽约的美国中华楹联学会会长、四海诗社副社长潘力生和四海诗社副秘书长诚应求夫妇。
年轻时,两人均以高材生而饮誉全较,又由于对古典文学的共同爱好,通过诗祠唱和,由相识相知相敬而相爱。1937年毕业后,出身寒微的潘力生前往女家求婚无成,悻悻而返。抗日战争爆发,武汉沦陷,长沙大火,潘力生不得不西走重庆,以当会计等来谋生。1946年去了台湾,1955年移居美国。战争中的成应求也不得不逃难莱阳,先后流离任教于湘桂,从此书沉鱼雁,梦隔云山,一别就是曲折漫长的50年。有幸的是,中美建交,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使这对分开半个世纪的有情人终成眷属。1988年在纽约哈得孙畔141待寓所,76岁的新郎和73岁的新娘喝下了这迟斟50年的交杯酒。
他们立、志要共同为祖国的山河、名胜古迹、历史纪念馆、大专院校和文化学术团体创作一套诗联,围绕同一主题,先生每题一联,夫人辄以诗词相配。就是这样,诗联史上的一种新形式——诗联合璧被创造出来了。叫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对年届80的老人,夜以继日,豪情横溢,其创作的灵感犹如泉涌,竟以五六年的时间,完成了1000多套诗联。二老在80寿辰时兴奋地自题联道:
千章欣合唱;
八秩庆齐眉。
并豪迈地题诗书怀:
慷慨挥毫揽八荒,晴空比翼任翱翔;
古今伉俪多才士,敢托千章论短长。
这一“晴空比翼”、“慷慨挥毫”的合唱,使夫妇俩从诗联合璧这独特角度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二老题写的1000多套诗联选材涉及大陆、台湾和香港、澳门34个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个方面,上下几千年,涵盖极广,其选量之多,范围之广,堪称第一;而且每首诗,每副对联,都有极强的针对性,不能易地易人而用。如题北京人民大会堂,潘先生题联是:
一柱擎东亚;
群星拱北辰。
成应求则配诗云:
世运开新宇,风华茂上京。
闾阎新建设,楼阁郁峥嵘。
谠论群贤集,嘉谟九有荣。
瞻依无限意,云汉振天声。
联中的一“擎”字,生动形象地勾出了人民大会堂,也就是祖国的雄伟和它在东亚、在世界的重要地位;一个“拱”字,却又描绘了12亿人民的坚强团结和对党中央、人民政府的拥护爱戴。这些诗联绝大多数被潘老意译为英文,对联艺术本是中国一定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苑奇珍,它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要翻译成外文非常艰难。所以不仅要有渊深的汉语功底,也要有同样渊深的外语功底,而潘老却把他们题赠30多个国家的诗联翻译成英文,为中文所独有的对联艺术走向世界闯出了一条新路。
遍刹网而纵横应化;
尽劫波之辗转津梁。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文殊殿
包性德劫,前证龙种;
依智海云,外吼金狮。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文殊殿
铸象锻龙,常居狮座;
谈经论道,大畅牛乘。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文殊殿
(“牛乘”,指佛法之大乘,《法华经》:“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法门平等,人天共仰;
觉路光明,凡圣同游。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跨五大洲,雄立宇宙;
越三界天,出离世间。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佛日增辉,法 轮常转;
皇图巩固,帝 道遐昌。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宝塔
胜境清凉,佛 量无疆;
锦绣台峰,法 轮常转。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层峰摩霄汉,五台雄秀;
功德逾恒沙,七宝庄严。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文殊殿
皇恩荣藏宝,赐匾传美;
帝泽渥禅林,奖字表功。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文殊殿
(“渥”,谓沾润、优厚。“奖字表功”,源出清代光绪时,慈禧太后寿诞期间,达赖喇嘛朝拜五台山。显通寺在为慈禧太后祝寿的活动中,有一个十岁名叫恰洗的小沙弥站在师傅肩上,用特制的毛笔于铺在四张八仙桌上的白绫上大书草体“寿”字,震惊了达赖喇嘛及其清廷陪同官员,并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题字“愿力宏大”,后此四字做成巨匾,赐悬于显通寺。)
放大光明,敢向无生说妙谛;
得真解脱,须从华藏认如来。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慈光接引,缁素共入莲花嘉会;
愿筏载归,圣凡同登净土法门。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上联“缁素”,泛指僧俗之众。)
德相非空非有,应随机以恒周;
法身无去无来,住寂光而不动。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五周四分之金文,澜翻于口海;
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灿于义天。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
圣容毫光,菩萨妙用,游戏有无中;
梵宇金碧,法王神通,变化色空里。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心如大地,慈怀天下,腹中藏有渡人船;
身似菩提,悟彻乾坤,无欲则净自成佛。
——白清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
(此联现存显通寺佛国珍宝楼。)
智镜常圆,照一万尊菩萨,扎驻清凉胜境;
德化普被,散三千颗金丹,疗治烦恼众生。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文殊殿
(上联“智镜常圆”,“智”,即智慧;“常圆”,谓永远圆满。下联“德化普被”,意即佛的教化遍及一切众生。)
觉路广开兮,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同离苦网;
迷作知返矣,愿大雄大力大慈诸佛,常转**。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显通寺大雄宝殿
----------------------------------------------------
〖塔院寺楹联〗

〖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显通寺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在五台县台怀镇。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永乐五年(1407年)重舍利塔时独立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建筑。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中,塔通高56.4米,其中铜质塔刹高4.43米,宝瓶型塔身高50.27米,正方形塔台高1.7米,宽长各31.4米。塔全身雪白,俗称大白塔。周设廊屋,东列禅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塔引人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塔影浮天梵宇净;
鸟声出谷暮云闲。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
偶来福地参禅理;
遍访名山读异书。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
尘消古镜光愈远;
风定寒潭水自平。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伽蓝殿
贫在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摘古贤文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
静坐常思自己过;
闲谈莫论他人非。
——摘古贤文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
暂住下来,黄斋白粥思量吃;
若行回去,绿水青山仔细参。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
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
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藏经阁横匾
汉魏名区,有塔影标空,铎韵钟声传远近;
明清古寺,无尘嚣入耳,青山绿树隔仙凡。
——魏寅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
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装世界;
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
(碧山寺亦有此联。)
塔悬清汉,巍巍乎顶天立地,遍阅人间沧桑;
院现贫妇,凄凄然乞食无遮,广为世态炎凉。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
经楼出红尘,看三千世界云路崎岖,何不慈航登觉岸;
白塔钻紫霄,听八百梵音风铃清澈,谁能苦海识菩提。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
----------------------------------------------------
〖塔院寺万佛阁楹联〗

〖万佛阁〗 塔院寺山门石阶东侧是万佛阁的入口。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占地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计有殿堂楼阁23间。主要建筑有3座,即文殊殿、五龙王殿和古戏台。万佛阁创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7年),殿内下层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殿台正中供地藏王菩萨,左侧立地藏王菩萨的弟子道明和尚,可侧立道明和尚的父亲。地藏王菩萨的左右外侧,各排列5尊塑像,称为“十殿阎王”。殿内下层和楼上左、右、后3壁都立有木制方格,放有泥塑小佛像万余尊,故此殿名万佛阁。五爷庙为万佛阁北殿,庙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的尊称,为五台山五顶文珠菩萨的化身。五爷普施某露、福泽万民,保佑人们福寿安康。
开士曾飞锡;
祗园此布金。
——潘力生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万佛阁
(“开士”,菩萨的别称,亦用以尊称僧人。)
出龙宫风调雨顺;
入海藏四季平安。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万佛阁五龙爷殿
偶来福地参禅理;
遍访名山读异书。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
兴云布雨,庄严清凉净土;
祛邪扶正,利乐炎黄子孙。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万佛阁
拿的刀,提的枪,只杀不死;
乘的马,坐的轿,非走不行。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万佛阁戏台
甘露和风,滋百谷以盈百宝;
殷雷激电,鼓万物而洽万民。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万佛阁
上下五千年,是是非非重现;
纵横十万里,因因果果必应。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塔院寺万佛阁
----------------------------------------------------

〖罗睺寺楹联〗

〖罗睺寺〗 罗睺寺位于五台县怡怀镇显通寺东、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明代弘治5年曾予重修,清代又多次重修,由青庙改为黄庙,住藏族喇嘛。罗睺寺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110余间。以寺内两幢木构小楼接待十方来客闻名。十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儿子取名罗睺罗,后来罗睺罗15岁出家,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罗睺寺就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儿子而建的。据传此寺过去香火极盛,尤其是佛教喇嘛宗的信徒,常年络绎不绝,是五台山佛教黄庙中很有影响的寺院。罗睺寺现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厢房、配殿、廊屋以及各殿佛像、殿顶脊饰等。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为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这里寺庙完整无损,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大型寺庙之一。殿宇内的第一座是天王殿,四尊天王塑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的,和其它青庙(和尚庙)大殿的四大天王形象略有不同。第二座殿叫文殊殿,殿内的文殊菩萨塑像骑坐狮子卧在莲台上,文殊菩萨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肩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是喇嘛庙文殊塑像的典型特征。第三座大佛殿时供有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人间婆娑世界的三世佛以及八大供养菩萨。罗睺寺最为引人的原因,除去寺院内有一对唐代石狮外,还由于寺内后殿中心装有远近闻名的“开花现佛”。开花现佛,是一套木构装置系统。佛坛上,刻有水浪图案,图案上塑有24诸天和18罗汉。圆盘正中,安装有高达丈余的一朵莲花,4尊佛像端坐于内,8片花瓣时开时合。随着花瓣的开合,转盘上的18罗汉过江也随之旋转起来。在五台山诸寺庙中,这个独创十分引人,是寺内一宗奇观。多少年来蒙族人朝圣,佛教徒喇嘛宗僧人进香,都以见佛为荣。为要见佛,就要到寺中礼拜佛像,随着莲花展开,阿弥陀佛随之亮相,进香人便以为见到了真佛,把所有金钱敬献于寺内,才满意而去。其实这是一磨盘式建筑,是开是合,由人操纵,并非神力。
梵天昭佛日;
莲座薄慈云。
——藩力生题山西省五台山罗睺寺
到处现身宏佛法;
闻声救苦遍婆心。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罗睺寺
释迦慈父,确指净域之门;
弥陀导师,广开香严之肆。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罗睺寺开花现佛殿
----------------------------------------------------
〖圆照寺楹联〗

〖圆照寺〗 圆照寺,古称普宁寺,明代修葺时改称今名。在五台县台怀镇,位于显通寺北灵鹫峰山腰,座北朝南,北仰菩萨顶、广宗寺,南瞰显通寺、塔院寺,东眺黛螺顶、善财洞,西望寿宁寺、三塔寺,居群宇之中心,傲天地崔嵬。平面布局南北长,东西窄,依山势而建,呈一枣核形,占地面积12600余平方米,共有各种建筑物80多间,寺后为塔院,建有白色喇嘛塔一座,塔基方形,四角各建一小塔,为印度高僧宝利沙者舍利塔遗存,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圆照寺名,取意于室利沙的封号,追其佛源,佛经有《圆觉经》,主要内容是讲文殊、普贤等十二大士向佛请教因地修证的法门。佛依次给予解释答复。《圆觉经》谈到“圆照”一词时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生死涅磐,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可知,圆照寺之圆照,正是对室利沙的极高赞誉。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
碧云腾广济;
山月显清凉。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
于书无所不读;
凡物皆有可观。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
佛门常会龙门客;
禅林时集翰林人。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
(上联“龙门客”,喻读书人。旧传鲤鱼三月跳龙门,如能过则化为龙,故古喻科举应试为跳龙门。)
不许白云轻出谷;
好随明月护紫关。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
八德池中,莲化开而见佛;
七珍林畔,香风动以闻经。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
耸青流翠,松柏影里藏古刹;
缭白围红,钟鼓声中伴梵音。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
大而化之,以慈以悲以喜以舍;
雄而壮之,为高为远为永为明。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
因果本一心,积善多生丈夫子;
慈悲无二意,报时曾见宰官身。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
普济众生,来十方丛林同登觉岸;
碧山结缘,进五台茅蓬共参妙谛。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
出则弘称六度,化七趣同归正觉;
入以德量三脱,疑四圣共证泥洹。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圆照寺天王殿
(上联“弥称”,谓弘大不可度量。下联“三脱”,又称三解脱、三三昧、三空等,为禅定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仁王经》:“位三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此是菩萨诃萨从初发心至一切智诸行根本。”“疑”,是古代官名。《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至,左曰辅,右曰弼。”“泥洹”,即涅槃。)
----------------------------------------------------
〖广仁寺楹联〗

〖广仁寺〗 广仁寺又名十方堂。在五台山台怀镇北隅罗睺寺东侧。是蒙藏僧侣朝拜五台山时居住之所。是蒙藏式建造,为罗睺寺的属庙,清代道光年间修建。由原青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言辞佛教徒朝圣五台山,就在广仁寺居住修持。后来僧众逐渐增多,道光年间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因该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费用仍由罗睺寺担负。广仁寺布局严谨,建筑秀丽,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中殿、后大殿、配殿、厢房等皆完整。中殿本名三宝殿,四周围廊,前设享亭,重檐歇山式,内供宗喀巴、药师、释迦三像,四周整龛,供佛千余尊,故亦称千佛殿。后殿五楹,单檐悬山顶,前檐廊屋一间,内设天花藻井,殿中供弥勒佛及宗喀巴像,两侧依壁作成经橱,存清牌藏文佛经108卷,完好无损。各殿结构规整,雕刻精细,彩饰贴金,富丽堂皇,其中享亭雕刻工艺最佳。
到此即空还即色;
迩时宜雨亦宜晴。
——清帝乾隆皇爱新觉罗·弘历题山西省五台山广仁寺
一粒粟中藏世界;
半升铛内煮山川。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广仁寺
----------------------------------------------------
〖广宗寺楹联〗

〖广宗寺〗 广宗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北侧营坊村山腰,始建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不大,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明·正德初年为生民祈福,迁中相韦敏建寺,铸铜为瓦,赐印令其护持。清代曾予补修。山门三楹,内设木制龛阁,供大肚弥勒佛像;左右钟鼓楼高耸,檐角翠飞,格外醒目。院内殿厢房整洁,大佛殿位居正中,殿为铜瓦盖顶,以固千年,观之浮光耀金引人注目。故俗称铜瓦殿;其后的藏经阁和禅院,为坐禅及育经之地。铜瓦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式,比例和谐,结构规整,格扇棂花,雕刻工精,内外彩饰富丽,琉璃脊兽衬以铜瓦古色,别内风格。殿内供三世佛及18罗汉,神态各异,变化多端,龛阁精致,装饰鲜艳。广宗寺内东北角还建有一座墓塔,是原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法尊法师圆寂于1980年12月,终年80岁。他精通藏文,把长达300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广宗寺是法尊法师出家的地方,所以他的灵骨塔建在这里。
广渊昭佛日;
宗极仰灵庥。
——潘力生题山西省五台山广宗寺
发菩提心,由定生慧;
走解脱道,以戒为师。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广宗寺
----------------------------------------------------
〖文殊寺楹联〗

〖文殊寺[菩萨顶]〗 文殊寺在五台县台怀镇北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菩萨顶传为文殊居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大喇嘛居菩萨顶,菩萨顶成了喇嘛庙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书匾题铭,撰写碑文,后即兴工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宫式制度营造。寺居山头,地势较高,门前筑石阶一百零八级,石级上有牌坊三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配殿,后部有禅院,转廊,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菩萨殿重檐歇山,副阶周匝,大雄宝殿单殿五脊,勾栏围绕,全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历经几百个寒暑,色泽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蓝釉色最引人注目。寺内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每面宽及1米,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山色皈真境;
禽声出慧林。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文殊寺正殿
性相真如华海水;
圆通妙觉**铃。
——清帝乾隆皇爱新觉罗·弘历题山西省五台山文殊寺
无我无人观自在;
非空非色见如来。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文殊寺
总持至圣宣慈力;
都领名山皈佛恩。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文殊寺
灵峰待证西来意;
古刹犹征北魏缘。
——潘力生题山西省五台山文殊寺
寺院无尘清风扫;
山门无锁白云封。
——佚名题五台山文殊寺
百道泉飞,涧流动德水;
五峰云涌,天雨曼陀花。
——清帝乾隆皇爱新觉罗·弘历题山西省五台山文殊寺
八解浚遥源,航周性海;
三明天广路,镜郎心台。
——清帝乾隆皇爱新觉罗·弘历题山西省五台山文殊寺
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
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清澈香烟,缭绕胜幡蹁跹。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文殊寺
----------------------------------------------------
〖殊像寺楹联〗

〖殊像寺〗 殊像寺在五台山台怀镇杨林街西南里许。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始建于唐,元代诞佑年间重建,后毁于火,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现占地面积6400余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50余间。山门、天王殿为前列,廊庑配殿为两翼,禅堂方丈室居后,正中建文殊阁五楹及钟鼓二楼。僧舍厩厨俱备,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在寺外牌楼前,有一股清澈见底的泉水,叫般若泉。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历史上的般若泉水多入朝贡品。阁内塑像完成于弘治九年(1496年),明代万历时曾局部修补。文殊阁宽五间,深四间,重檐九脊顶,檐下斗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边,阁内佛寺宽大,文殊驾驭于狮背,高9.3米,如出神工,远近闻名。龛背而塑三世佛(药师、释迦、弥勒),两侧为悬塑500罗汉图,浓缩了古印度的佛国世界。在殿内柱子上还蹲有一尊罗汉,传说是中国的济公和尚。全部塑像皆为明代遗物,形象秀美,工艺精巧。佛像居于龛背面倒座之上,颇为特殊。
妙法如闻狮子吼;
幽栖别忆虎溪禅。
——潘力生题山西省五台山殊像寺
千圣万贤齐拱手;
青山绿水皆低头。
——根通题山西省五台山殊像寺
问大士缘何倒坐;
恨凡夫不肯回头。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殊像寺观音菩萨
名山选佛场,景绕鹿苑;
大乘开觉路,道本鹫峰。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殊像寺
微笑拈花,佛说两般世界;
拨观照影,我怀一片冰心。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殊像寺文殊殿
(“一片冰心”,语出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喻心之莹洁。)
昙花吴祥,五叶齐芳少室;
宝树献瑞,一枝独秀灵山。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殊像寺
----------------------------------------------------
〖黛螺顶寺楹联〗

〖黛螺顶寺〗 台怀中心区寺庙群东,一座陡峭的山崖上,平生出一座山形如锥形大螺的小山,小山上有寺曰黛螺顶,亦称大螺顶,该寺以供奉五种文殊法像而名扬五台。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黛螺顶创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和局部修建。传说乾隆要朝拜五台五方文殊,终因风大路远,未能如愿,遂命人摹似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总塑于此,以便朝台者到此参拜。黛螺顶寺宇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计有殿堂僧房20余间。寺内第一进大殿为站坛殿。殿座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攒尖顶。看去如一座亭台,很是俏丽。殿内立供站坛佛,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趺坐形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之上。又因佛像是用为檀木雕成的,又名为檀佛。现在佛像是后代补塑的。第二进大殿为五文殊殿,正面三间,侧面两间,外加半间宽的四面出廊,单檐歇山顶。殿内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坛上,中间供中台翠岩峰演教寺的孺童文殊,右侧供北台叶斗峰灵应寺的无垢文殊,右侧供南台锦绣峰普济寺的智慧文殊,左侧殿坛供东台望海峰望海寺的聪明文殊,右侧殿坛供西台桂月峰法雷寺的狮子吼文殊。把五座台顶的五种文殊法象集于一殿,开辟了小朝台胜地,免去了许多人朝五中路遥之苦,又可了却朝佛之愿,是颇见标新立异之心的。从此,黛螺顶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寺,一跃而为盛誉闻名遐迩的佛徒朝台必到之地。第三进大殿是该寺后殿,面阔五间,歇山顶,殿阶台下自欺欺人长有一松一柏,检在北端,柏在南端,围粗均在9尺左右,即是乾隆帝诗中所称赞的“阶下千年不老松”。松柏高大直立,无有弯曲,望去如戟指蓝天,为寺宇增色不少。
祥云凝翠黛;
佛日煦青螺。
——潘力生题山西省五台山黛螺顶寺
仙露明珠方朗润;
松风水月比清华。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黛螺顶寺
大螺远望三峰顶;
青峰近视五文殊。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黛螺顶寺
----------------------------------------------------
〖善财洞楹联〗

〖善财洞〗 善财洞是登黛螺顶南端必经之路。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的山脊而上,两条山路从山脚下分开,到山顶寺前交汇,如括孤形。北端的山路略缓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从南端山路上黛螺顶,在山脚下先经过善财洞。善财洞分上下两院。上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岩洞内曾掘出文殊、弥勒、善才童子铜像三尊,系唐代遗物。寺因以名。下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善财洞现存建筑以下院为主,前有上下各三间的楼产品式建筑,中有前接抱厦的大殿,后有面阔五间左右前三出廊的大殿。中轴线楼殿的两侧,配以厢房,布局显得平整。上院地势陡窄,岩壁上砌数丈高的院台基,上筑红围墙,象是黛螺顶的一条裙带。上院建有主供善财童子的大殿,殿左侧有岩洞,即为掘出善财童子等三尊铜像的遗址。伫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梦,辉煌壮丽;黛螺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
念头起处即看破;
事未至时莫忘生。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善财洞
门开自在如天阔;
地劈还源一水清。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善财洞
初晓烹茶清幽地;
深更补衲法喜天。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善财洞客堂
精研妙法规自在;
苦读楞严悟圆通。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善财洞僧舍
五观若存,斗金易化;
三心未了,滴水难消。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善财洞
一心不乱,立志求解脱;
万缘放下,专心学佛道。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善财洞僧舍
看汝来世,轮回是否脱;
问君今生,出家为何因。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善财洞僧舍
天厨妙香,常供十方诸佛;
人中上味,温饱海会圣众。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善财洞斋堂
----------------------------------------------------
〖碧山寺楹联〗

〖碧山寺[普济寺]〗 碧山寺又名普济寺,俗称广济茅逢。在五台山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处,是五台山诸寺庙中很有影响的名闻东南亚的寺院,为云游的表庙僧人云集借居处。寺区林荫蔽日,水流潺潺,环境清幽,面对清水河,清新迷人。碧山寺始建于北魏,高僧法聪禅师曾在此讲经。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重建,清代又重修。规模宏敞,殿宇壮丽,建筑以牌坊,山门为前哨、方丈、禅堂、宾舍、香积等套院为两翼。中线分为前后两进,前院有天王殿,钟鼓楼,毗卢殿(又称雷音殿),戒坛殿及东西配殿,厢房,后院地势凸起,设垂花门,藏经阁,左右为经堂香舍。前院多为单层殿堂,后院全为重檐楼阁,雕刻精细,别具一格。各殿塑像均为清代重装。内中心石坛宽大,坛上塑释迦像,前面又置印度雕造的汉白玉佛像一尊,结跏趺坐,高约1.5米,雕工细致,姿态庄严。两侧置脱沙像十八罗汉,裱装精细,神态各异。藏经阁底层塑观音像一尊,眉清目秀,姿态端庄。寺内有明代成化、正德、嘉靖年间碑刻,记事甚详。
人天号令;
珍金慎重。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勒牌
开梆集众;
供佛课诵。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鱼钵
五台隆佛国;
十地励清修。
——潘力生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
桐叶于当年剪得;
凤凰是何日飞来?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
构亭不为水中月;
品茗何须问客僧。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
佛门常会龙门客;
禅林时集翰林人。
——佚名题五台山碧山寺客堂
锦绣峰云中望月;
碧龙池水底观天。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普济寺
(南台锦绣峰夏季鸟语花香,蝶飞蜂舞,故又名仙花山,佚名故题此联。)
金地有灵惺梦草;
花天无垢纵浮云。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普济寺
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
华藏庄严,等大虚而为量。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雷音宝殿
(雷音殿,又称大雄宝殿。殿中供毗卢佛,为毗卢遮那佛的略称。“遮那”,意译“光明遍照”。佛家称毗卢佛是法身,发音如雷声,故名雷音宝殿。)
空色圆融,何有去来之路;
我人顿息,本无生灭之门。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戒堂殿
大意西来,密示不传之旨;
灵机顿和,无空无圣之心。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祖堂
五峰化宇,包罗天地万象;
十景奇胜,群集世界千佛。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普济寺
因果本一心,积善多生丈夫子;
慈悲无二意,救时曾见宰官身。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正殿
一炬千明,正法眼洪开无尽宝藏;
五花万锦,真甘露常殿如意法门。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藏经楼
神功叵测,示勇健于天伦,摧邪扶正;
密行难思,受遗嘱于大觉,护法安僧。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天王殿
苍松无毁,智持云中,飞腾万里山水手;
上天有应,善德良心,清凉五台天地生。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普济寺和尚塔
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装世界;
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
——佚名题山西省五台山碧山寺
(五台山塔院寺亦有此联。)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