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七因明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7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七因明】

  ----------------------------------------------------------------------------------------------------

  在印度因明学上,辩论时所当注意之处,因明家通常分为七则,称作七因明。又称七种因明或七因明处。此七种规定,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兹分述如下︰

  (1)论体性︰谓论辩的体性。又分六种︰(1)言论,指世间的一切语言;(2)尚论,指合于常理的言论;(3)诤论,指所立的言论相互违反;(4)毁论,指以愤怒、粗恶语互相毁谤的言论;(5)顺正论,指顺应佛法正理之论;(6)教导论,指依佛教理以教导人之言论。

  (2)论处所︰谓论辩的处所。亦分为六︰(1)国王之前;(2)执理者前;(3)大众中;(4)善解法义者之前;(5)善解法义的沙门、婆罗门之前;(6)乐爱法义者之前。此中,第(1)项的国王前,系指不偏颇、平等识达的有德之王。

  (3)论所依︰谓立论的根据。可分为所立与能立等二类。能立者有八,即︰宗、因、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正教量。所立者,依前后陈的差别,而有自性与差别二者。

  (4)论庄严︰谓于论辩时,须具庄严的态度。此分为五︰(1)善自他宗,指通晓自宗、他宗教义,令论旨无谬。(2)言具圆满,指言语不鄙陋、不艰涩。(3)无畏,指于论场时勇猛无惧。(4)敦肃,指发言称宜,缓急合度。(5)应供,指尊敬敌者,温和柔软,成立正义如对善友。

  (5)论堕负︰谓其论议失败的原因。分为三点︰(1)舍言,指因己所论不合理,故弃舍自己的立论。(2)言屈,指为他论所屈。(3)言过,指所论犯杂乱、义理不通等九失。这些失误都包含在似能立、似能破二者之中。

  (6)论出离︰谓预先观察立论之得失、时众、能否等,以期不致失败。此中(1)得失,指研究其论是否绝无过失,若是则立之,若不然则不立。(2)时众,指纵令所论圆满,然时众若怀僻见,则立论无益,故预先观察时众再决定立论与否。(3)能否,指熟虑己论能否成功,若成则立论,若不成则止之。

  (7)论多所作法︰包含下列三点︰(1)善自他宗;(2)勇猛无畏;(3)辩才无竭。以具此三者,故于一切法善与谈论,处一切众无畏,随所问难,自在酬答。

  此中,以体性有六,处所亦六,所依为十,庄严有五,堕负、出离、所作各三,故共计有三十六事。若于此三十六事上更加以体性、处所等七事,则成四十三事;正邪立论之轨或尽摄于此。

  [参考资料] 《显扬圣教论》卷十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本)。

  ----------------------------------------------------------------------------------------------------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待校)】

  【七因明】

  ----------------------------------------------------------------------------------------------------

  因明用语。印度古因明论师弥勒所立,为有关论议要件之七种规定。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等七种。(一)论体性(梵 va^da):议论之题目有六种性质:(1)言论,(2)尚论,(3)诤论,(4)毁谤论,(5)顺正论,(6)教导论。(二)论处所(梵 va^da^dhis!t!ha^na):议论之场所。有六:(1)国王之前,(2)执理者之前,(3)大众之中,(4)贤哲之前,(5)善解法义之沙门、婆罗门前,(6)乐法义者之前。(三)论依所(梵 va^da^dhikaraN!a):立论之依据,有所成立之义及能成立之法,略称所立能立。前者有二:(1)自性,(2)差别。后者有八:(1)立宗(命题)(2)辩因(理由),(3)引喻(比喻),(4)同类,(5)异类,(6)现量,(7)比量,(8)正教量。(四)论庄严(梵 va^da^lam!ka^ra):议论之态度及言词之修饰。有五:(1)善自他宗,(2)言具圆满,(3)无畏,(4)敦肃,(5)应供。(五)论堕负(梵 va^danigraha):议论败北的原因。有三:(1)舍言者,舍一己之立论。(2)言屈者,屈伏于他论。(3)言过者,言论讹误或义理欠通。(六)论出离(梵 va^danih!saraN!a):预先观察立论能否成立,务期出离于不成功。有三:(1)观察得失,(2)观察时众,(3)察善巧与否。(七)论多所作法(梵 va^debahukara^ dharma^):于所议论时所具有之信心。有三:(1)善自他宗,即于一切法能起议论。(2)勇猛无畏,即处一切众能起议论。(3)辩才不竭,即随所问难,自在酬答。(瑜伽师地论卷十五、显扬圣教论卷十一、杂集论卷十六)((参见:因明)2276)p94

  ----------------------------------------------------------------------------------------------------

  FROM:【《佛光大辞典》(新版)】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声论
下一篇:因明文集第三册自序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