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广论(3)
(辰)五各个差别
颂曰:
胜分二四十六等,凡圣二心境异别,
中观宗世非正倒,世间心前人影等,
谛不谛实唯正倒。
关于胜义谛,可分为: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二种;有为法性空和无为法性空;自性空和他法性空,此为四种性空;以及内性空等十六性空。颂文第一句的“等”字,是指十八性空和二十种性空等。如《入中论》云:“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如《般若经》云:“复次须菩提,有法者由有法空,无法者由无法空,自性者由自性空,他法者由他法空。”这是说四空法。《入中论》云:“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又如《般若经》云:“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
又释胜义名,可分为:异门胜义或随顺胜义,及非异门胜义二种。如《二谛论》云:已破于生等,随顺真性故。”《二谛论自释》云:“由正因破除计真实中有生等法,即顺真实故,我们许为是胜义。”又《中观光明论》云:“此无生亦顺胜义故,即名胜义,但非亲胜义,因为亲胜义离一切戏论故。”又如《中观庄严论》云:“胜义相顺故,此者名胜义,真中戏论句,一切皆远离。”该论《自释》云:“于无生等法,亦属于正世俗所摄。”于此诸义,前西藏许多大德说,已破色在胜义中生等的空性者,是异门胜义,给彼起名为胜义谛;于世俗谛的定相者,是非异门胜义,谓由何心而于境无功能作用,所以许为非所知境。彼等说法极不合理,因为异门胜义与非异门胜义一一中,不但各有无谛实境,同时于先闻思空性的有境(能知能缘境者的心所等)一心,及于后得根本定一智亦有故,各亦有有境。《二谛论》云:“无虚妄的理智者是胜义。”又《中观光明论》云:“从真实的闻思修所生的一切慧者,是不颠倒的有境,故名为胜义,即是此之胜义故。”
《分别炽然论》云:“胜义中无分别智,即随顺彼胜义的二种般若慧故,是故真理胜义中无生,在自己面前虽无戏论,但由比量审察决定前,虽遮止戏论,而在显现境前还有二现的戏论,因为由所量境,以圣者根本智的境若顺胜义,说为顺胜义。在胜义中无生,在无漏根本智决定前,及显现境前,若尽一切戏论聚,必须说为亲胜义或非异门胜义故,而比量获得实义的无生,岂是世俗。”
《中观光明论》中离一及多正因二法,唯是判断所破,说为无遮,而静命、圣解脱军和狮子贤论师,再再宣说是根本智离戏论故。不说有法与空二聚幻化境为理智所获得义故;于显现境判断所破戏论,作为判断和决断二种,其后唯由比量所量义,说为胜义,这在中观应成和自续两大派中谁亦无有故。
是故,《中观庄严论》云:“已破胜义中生等,说为正世俗者,谓已破真实中生等,由此已破的理智,及由彼理智所量境有二种,从各个分别与不分别理智,都许为安立正世俗。”该论《自释》云:“于无生等法亦属于正世俗所析。”
《二谛论自释》云:“若真实生等显现法,由不显现,是倒世俗,已破真实生等亦成为倒世俗。”此等所说,是诤辨谛空与空所依事聚类义如幻,说明在根识上不显现的答复,彼即说为世俗谛。又《二谛论自释》云:“由执唯他等而言说者谓总义,若以正理观察,若唯世俗,何以故?由非有所破,显真中无破。"这些所说的胜义,实事师亦许为谛实。此处说许世俗中有,无谛实生许为世俗中谛实也是错谬。谓中观自宗作为不共中观宗,作为中观理智前,于彼世俗谛,内心景象与外境实况相同的一真实;及不应分别彼二不相同的颠倒,因为不但在圣者根本智前,而由后得智也观色等如幻,不观色的内心景象与外境实况为相同故。《入中论释》云:“世间是谛实,非圣者所见。 ”《明句论》云:“于世间有的,不是对诸圣者,问曰:“于诸圣者有无理智?答曰:谁说此有或此无是诸圣者的胜义,佛未曾说。"这就是说,成立有无谛实的一切名言皆为邪说故,是故,世俗谛是观待世人粗分俱生识前,有正倒二种,因为暂离损坏的六根,及彼六根所取的六境者,在粗分俱生识前为正,暂有损坏六根,及彼所取的六境者,在世人识前立为倒故。这就是《入中论释》中说“见虚妄中,复有见正倒二类,故彼所取境与能取识皆有二类。”如《入中论》云:“妄见亦许有二种,谓明利根有患根。”这些是说,有境心所有正倒二类。又《入中论》云:“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唯由世间立为实,余即世间立为倒。”对此有许多种邪分别,旁处已说。
是故打仓巴等认为,安立世间名言识前,中观师不许可,种种说法,乃世间庸人。若是这样,那么,色等在胜义中无,也必须成立在名言识前啦,而中观师也不许可,世俗与世俗谛也说为世人所净治,而中观师则不许可,于是对于中观师也不应有二谛故。如《入中论》云:“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若如打仓巴等所说,则有许多损害。是故,色等在世人识前安立为正的轨则,如在识前由内心景象与外境实况相顺,是一种建立法;于彼识前与显现境有相顺,或有显现所依事义,名为真实或谛实,又是一种建立法,也是中观师所主张,如《菩提道次第》云:“诸根识于显现境上,有相似错乱,而在世人识前,从随顺显现义有无门,显现色影等的诸根识,是倒世俗,除彼以外,诸根识无有损坏,是正世俗。”又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彼所缘境,亦有颠倒与不颠倒,此中颠倒者,谓执苦为乐等性,世俗中亦有自体,不安住彼法相故;不颠倒者,谓执苦等性,因为彼有为法在世俗中有自体性故。”如是正倒,中观师自己也许可,如前所说正世俗,中观自宗不许在名言中实有。《入行论》云:“观待世间见彼性。”此如《六十正理论释》所说。是故,谓“名言中有”的世间识前;谓“世间名言中有”的世间识前;谓“名言谛”的名言;谓“圣者谛实”是诸圣者名言量;及“世间谛实”的世人俱生识前是一种自所欲境。若安立色等于某世俗者前谛实,对于世俗必须是无明,不知如是差别,自他则有多种相违过,如《菩提道次第》云:“色等由自性有的自性,以正理破除者,不应在胜义中,必须作为在名言中,如是在名言识前,彼诸根识皆是错乱。”又云:“在名言中错乱的名言;从观待识立为不颠倒的名言识,二者是一虽然相违,但彼二各个皆是。”《六十正理论释》中说,是故于世间法,谁未超越住如是自性,即名住相,由彼即获得圣者名言。是说不应只有一心,还有二种俱生识异别,谓由“世间谛实”作为主要认识等轨则,当知旁处已说。
(辰)六方便与方便所生之差别
颂曰:
名理智伴方便生。
若五蕴、六界、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在心前非有故,则无有彼五蕴等之真性显现境,因为差别事(事物本体、特征及状态存在之处)不决定,即不能决定差别法(优点特征。殊胜不同的性态。)故。是故对于现起胜义相,不但必须现起所依事有法为前导,若不先通达世俗的量,观察胜义的理智则不生,所以于名言量乃是生起衡量真性的理智故。如《中论》(第二十四品)云:"不依止名言(世俗的异名),不能说胜义,不现证胜义,则不得涅槃。"又如《中论释·明句论》云:“何以故?为当得涅槃的方便故,应当许以众生根器决定为先,住如是世俗。”又如《佛护论》云:“有作是念,许说义者,谓‘一切法无生’,若彼即是胜义谛,何须说此名言谛。”《六十正理论》云:“于求真性者,初说一切有,通达义无贪,然后说寂灭。”《六十正理论释》云:“若未净除异生慧,唯在最初就说修空性见,当生最愚昧,是故诸圣者唯在最初先不说空性。”乃至“通达如是义时,然后说寂灭性正理,而不是在先。”如是广说。《六十正理论》云:“由知生知灭,知灭知无常,由知无常性,正法亦通达。”此在《中论释》等论中广说。如《宝云经》云:“若无诸世俗法,则不能说胜义。”这样的道理,诸经论中说得最多。这也就是《入中论》中说的“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的密意。
如是二谛相互为伴;必须通达彼二谛慧相互为伴而行,决定不是许其一而另舍其一,因为当成就彼二相互一体联系故,如所作与无常,法螺与它的颜色不能分割。正如《集学论》云:“虽然一切法无我,但不能违背业果关系,虽然无自性,但不违如其所见的一切法,如《父子相会经》所说。”由此,若详细观察时,虽然无我,但业与彼业的果的关系极为合理;虽然自性无或本无自性,但由现前六根如其所见现前六境相适应,说为彼等并不相违故。所谓“若无自性,就不堪成立量”的说法,旁处已有破除。有所谓“中观宗不许业果士夫等一切世俗法”的说法,亦已善破除。因为六界、六触处、十八意近行等一一界生起时,虽然是亦不从何而来,灭时亦不往何处去等,但缘彼等界内女外男后,由贪相会,欲贪相遇而有遏部昙(疱、胎儿住胎的第一位)羯罗兰(父母精血初成凝酪位)的结生相续。除去一切分别错乱,若细观察,士夫由士夫等空,而于彼等界中,或男或女不过唯有名字,唯有语表轨则。如《入中论释》中引《父子相会经》云:“大王、六界、六触处、十八意近行,是士夫补特伽罗。”虽然补特伽罗等不离一切法唯有名言,但有积业和受异熟果轨则。如《父子相会经》云:“大王,如是所有诸法;虽不从此世往至他世,但生死现前。”乃至“所以者何?无自性故,最后识者由最后识空,业者由业空,最初识者由最初识空,死者由死空,生者由生空,而续业果不曾散失,亦有现受异熟,因为除彼名字语表,而无作者无受者,大王,譬如人在睡梦中。”《入中论》云:“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由能生自果。”《入中论释》中亦引经证明故,显示寂灭与月称论师同一密意,同一音声。
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亦云:“世俗因果不虚误,空性不执二了解,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不拘一面而同时,在见缘起不虚妄,即灭实执所执境,尔时见观察圆满。”又如《宝云经》云:世间法或于贪欲,诸世间法在胜义中皆不可得,现前无染着,于诸佛法或于贪欲,在胜义中于诸佛法皆不可得,现前无染着。”许多经中皆作如是宣说。如:圣龙树《诫王宝鬘论》云:“如不依净镜,不现自貌影,若不依诸蕴,我执亦如是。圣者阿难陀,证得如是义,得净法眼已,为诸比丘说。”阿底峡的《二谛论》云:“已知正世俗,若能修空性,世因果善恶,欺诳出世间。”又云:“故由诸因缘,生显一切有。”是说有如是等因缘法。
(辰)七断二谛法的所为过
颂曰:
为遮诸见断取故,三处不空离戏错。
对此,打译师说,说空性法的所为者,特为遮我执;远离非空性的戏论。这是说了遮止非有
非无,亦有亦无,亦非有亦非无,是故凡是好见坏见,戏论或者若于是处一切所取都必须以量遮止,如《四百论》中说:最初遮非福,中间遮止我,最后遮诸见。”作为密意,释迦胜等许多大德,计彼为谛实。离戏论者,谓甚深空性,不应许为能破,如《中论》(第二十四品)云:"不解空所为,空性空性义,故有如是害。"这是说空性的所为、空性的定相和空性的名义,空性的名义即谓“由自性空”,加上自性便于了解,不通达此三义,即是最大愚昧者,因为空性的所为,是破除一切恶见和修道所断业烦恼生死轮回等一切戏论故。《明句论》云:“问:何为空性的所为?答曰:尽业惑解脱,离业惑分别,戏论虚幻者,皆由空性灭。这在观察‘我’时已说。是故为了所寂灭无余戏论故,佛说空性教法,所以者何?以为空性的所为者,若是寂灭一切戏论,那汝证性即是无义意,并且唯独能令戏论网增长,说明没有通达空性的所为。”是故,汝对空性的定相具有五种(余不知、寂灭、不由戏论戏、无分别、不异义、此为空性五种定相。)差别尚未了知,设若了知彼空性离戏论义,就不会说彼颠倒语故。《明句论》云:“故凡是空性,余不知寂灭,不由戏论戏、无分、不异义,彼即空性相。这在空性处皆已解说。是故空性即是离一切戏论,岂没有无自性,故汝亦未了知空性。”前宗的中心,您们现见,令不放逸修。余则易了。(以上是指实事师执空性的为无有,故有损害。)
非有非无,于法相违,前已解说,不仅于此,如《中论》云:“见空性若过,损害诸劣慧。”这是指出过失。如《明句论》云:“如彼二种,由见空性过失,能令损害,如何受损?以为若一切皆空,即非有一切法。”若作如是了知,尔时当成此邪见。如(圣龙树《诫王宝鬘论》)云:"若倒知此法,能损诸无智,由如是无见,沉没不净坑。"这是说于非有与无,都无差别显现境,对于彼恶宗,堪可怖畏。如打译师等所谓,若通达过去和现在空性,由此足矣,对于世俗因果不须微细断取。这是愚昧无知的庸人和恶言。如《六十正理论》云:“不知寂灭义,但闻空性声,不修福德业,损害彼劣夫。”月称《六十正理论释》云:“若自己没有别别通达空性,但闻空性之声,便讥笑他人所作一切修行者,皆是随不善业性。于不善者定如家雀不能生长广白翼鸟的羽翼,如是随行唯堕烦恼边。”乃至“为真性故,应完全弃舍此过,佛世尊为了诸声闻不损坏世俗谛一切业果义。且于最初时,说诸业果有,众生净说真,有情住何处,造作一切业,亦当受彼果。故佛说有五趣众生。”《般若经》中亦说三十三天大鸟无相翼喻。若由是说,应当远离彼等恶业,正如《入中论》云:“显示彼是真性器,于彼随行生功德。”等云云。
(辰)八,遮遣恶见的次第
问曰:然于汝宗《四百论》(第八品)云:"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那么,所遮遣因的我,一切见和分位差别如何?答曰:智者于佛所说的方便教法,是为所化众生身心相续堪为法器,若依次第规则可分为三:由有业果等遮止断见;由无常苦空无我四法,对治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破除常一自在之我;及二十种萨迦耶见的实执我,破除我与蕴不同的二种(人法)实有,以如是教法而成熟众生身心相续堪为甚深法器。依《般若经》等,不但要遮止对粗分无我及粗分无谛实而执为究竟真性,还要对所有实执等恶见戏论,都应遮遣者,是显示《楞伽经》、《三昧王经》、《般若经》等,以及随顺彼等经的正理论聚、密乘续、《解深密经》诸大乘宗派的密意理趣故。
就上(《四百论》)一颂所说,谓首先由有业果等遮遣造作非福恶业,中间以无常等遮遣二种我,最后以渐次真性现前,摧毁诸恶见垢染,是显密诸经所说。如《诫王宝鬘论》云:“先增上生法,后生决定善。”这就是说,为了成熟增上生(人天善趣)等身心相续而说业果等法,说有受彼业果等之我。如《中论大疏》云:“如是乃至未破除执补特伽罗独立实有的境,佛说有受业等果之我者,是为众生不随恶趣,引向乐趣,是令生起业果决定故。”又《四百论释》云:“此显示应渐次遮遣一切有为法,此处暂且遮遣一切非福业品作为最初,因为见与不见过患,是有许多因故,所以应先遮止易于断除的恶业。”《明句论》云:“此中由所有恶见翳障。”乃至“说为于羯罗兰(凝酪位,结胎第一七日)心等唯从大种成熟所生,堕前际后际损减边,无有此世间,亦无有作善作恶的业果异熟,亦无有情变化而生。”乃至“彼等虚妄之见都应当遮止。为了随顺摄受所化有情下中胜根而说法,对下根众生作不善法过,遮止不善业故。”乃至“对有些众生虽说有‘我’,但唯有名言安立。”这些因由,是说对劣根众生,于我与无我二种中说我最为重要,因为对劣根众生若先说无我,会起断见增长愚痴教训,譬如毒蛇饮乳。如《四百论》(十二品)云:"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又第八品云:"求福者随时,皆非说空性,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又月称论师说:“若对愚者说空性,当成颠倒不涅磐? ,如饮金翅龙王乳,反令毒害更增长。”又经云:“诸比丘,五蕴者如重担。”《伽叶问品》云:“宁有补特伽罗我见山起增上慢,不应宣说空性见,所以者何? 迦叶,从一切见出离者,即是空性,若见为空,彼不可治。”以及《楞伽经》中所说彼等义。
打译师等却说:“‘中应遮除我’的‘我’字,即是我与无我见,是故能仁遮止。” 里所说的我,是作为谛实的我,无我也是说为无谛实的我义者,愚者全不了知,是粗暴的恶理由。彼若是微细的谛实我,这样的补特伽罗无我,即是萨迦耶见耽着境,及必须从萨迦耶见而引生,此者有损于所化众生,不能超出三界,唯是萨迦耶见等松驰故;如线系鸟长远松驰不得解脱故;然彼无我说为要破除二十种萨迦耶见,所以是粗分我与粗分无我最极明显故;于十二种萨迦耶见无实执故。如《中论大疏》云:“破除执补特伽罗独立实有(小乘人执有独立实有我)境后,即是如是之无我,而未破除执蕴实有境者,唯是松驰萨迦耶见,由于不能拔除其根,所以由修无常等十六空、无我和无补特伽罗独立实有为缘的诸道,不能断尽烦恼。”
《四百论释》云:“由遮止恶业者,谓于蕴处界诸法,五种我我相不再有故,所以应弃舍二十种(萨迦耶)我见分。"这是说的以二十种萨迦耶见境为我。如《明句论》云:"若作善业遮止不善业,见我真实坚固,如由长线系鸟于橛,放至最长,亦不能超出三界趣至涅槃寂灭城,所以对所化众生中间应弃舍萨迦耶见现行耽着境故;应生起希求涅槃故,显示过去诸佛世尊也说无我法。"像这样的说法很多,是故以我与无我作为量,加上谛实简别观察极其重要。
《四百论》(第十二品)云:"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又如《诫王宝鬘论》云:“离闻诸异生,生怖是佛说。”这些是说应当断除。为了对所化从生能亲通达一切法,遮止一切实有见故,说无谛实的甚深空性,何况余法,其中包括涅槃、真性而执为谛实,说明都必须断除故;一法而未遍知,未断尽所应断的烦恼实执,则不能尽苦边际故。正如《中论大疏》云:“补特伽罗由自性有,及破除彼补特伽罗由自性有,这二种破除,经说是尽除一切烦恼之道。”又《四百论释》云:“上根真中舍贪我,应完全弃舍食着蕴处界故,所以应遮一切法。是故智者于此无取着则得涅槃,因为谁能如是从此次第之门,了知遮一切的方便,于彼说为是善巧佛的教法。”乃至“如是得此无取着性,则见一切法无自性性。”由此破除涤实有法因,作为细分实有,不但于彼,在观察胜义理智性时,必须破除我与粗分无我的显现境,因为彼二若是在世俗时,在彼世俗心前有,即成为谛实故。如《明句论》云: “由往昔所有修习之增上力为缘,于甚深法有殊胜关系,种子成熟,则能安住于涅槃,所以远离贪着于我,是能仁的经义。于殊胜甚深空性能测其底,则成为殊胜所化众生,于彼等殊胜增上定解当能受持,所以诸佛亦说‘我与无我悉皆无有’,如见我非真实,即成为我的对治,故见无我亦非实有性,如是即全然无有我及无我了。”由此即说为我与无我二者皆无谛实,因为诸实事师许彼我与无我为谛实,是要破除故。
如《迦叶问品》云:“迦叶,谓此我者是一边,此无我者是第二边,凡是彼二边之中者,无色、无言说、无所依、无显现、无识、无住。迦叶、于此中道诸法,名为观察真实。”若略说彼义,则如《诫王宝鬘论》云:“如是我无我,实有不可得。”这些应加上所破的差别故。如《三昧王经》云:“言有言无二亦边,净与不净此亦边,是故远离二边已,智者亦不住中间。”如《中论》(第十八品)云:"虽说我名言,亦由无我显,诸佛亦宣说,我无我皆无。”这是《六十正理论》和《诫王宝鬘论》中“犹如声明师”等文的密意。又《中论》和《诫王宝鬘论》说,我无我尽遮轨则,是观察数论师等所说的“我”,顺世派说此生之身等非现量,无有前后生的我体,佛说遮止我与无我二者轨则亦应配合。密乘《集密根本释》和《胜乐》以及修行成就者心要类解释的理趣,前面有少许安立,当知旁处所说。
(辰)九遮遣恶见修习甚深的次第
颂曰:
修次有五待智说。
圣天菩萨《四百论》第十二品云:"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又佛世尊亦说:“宁毁犯尸罗,莫坏正见。”彼之因相,如圣天《四百论》十二品又说:“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如上所说,于唯一寂灭无比门,疑惑其义,则堕三有,如诸大菩萨恒常于闻思修三法寻求,而舍一切身命财物,所以必须精进从因位修。如《般若经》中广说菩提分法,应受持此经文句,广开演说,从多方面修习心要,了知广略所说。在此五浊恶世为缘时,西藏亦有不承认修习空性,连名字言说亦皆远离,说以心无造作而修,有各种说法。
能受持无误住菩萨见地,各个安立,在佛经和秘密教授中皆有广说,不能正录。此处仅就易能了解其义,建立无误修法有其五种:(一)受初业见地修法;(二)依随顺奢摩他(观)修法;(三)依亲奢摩他而正修毗婆舍那法;(四)从现证空性门修法;(五)无上密乘二次第处修法。其余四种,有根本智如虚空,乃后得智如幻的修法。
今初,认识所破(一异)定遍,及彼能破,总有多种,而从五大正因中[抉择中观正见的五大正因,即五大理由:离一异(多)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缘起因。]观察离一及多有其二种,是重要的所为(目的、宗旨)。对于缘起,所破、遍和正因决定有三种重点,对于七相,以九要点等而观察。如是实有“我”在境时皆无,空不可得,决定其所破,唯除无我不别成立我量,但破触碍犹如虚空的修法,若趣入定解力弱时,即可摄正理一念,即是见力数数生起,是其一种。复以正理比量决定前,遮遣所量能量的戏论故。
第二,于九住心虽有奢摩他的名言,但由于第一住心是闻位,第二住心是思位,虽能修习,但非正修,结合第三住心安住后而得正修,固为超越闻思慧的修习,得纯熟的念力故。其次观察修、或唯此无边心,必须获得决定第三住,因为观察如闻思慧善所缘的思,若与第一、第二住不同,别别分辨彼三当成无因故。最主要的是第八住心后,随顺根本定及随顺奢摩他二者适应真实,而此处以根本定力住分力相应具足,不执彼为主要,数数观察后,定解观察境及安住观察边际二种,须修平等,因为若未观察时,趣入微弱定解,若未安住观察边际,由于未成就三昧,则不能获得显明分故;及若在根本定前时,必须了知佛说的般若义。
第三,由成就一奢摩他,若住分太过坚固,不欲观察时,则依各个有相分别数数观察,住分减少时,而作止住修轻安,即能速疾生起奢摩他,再数数猛利观察,由观察力,何时引起轻安和住分时,即得毗婆舍那,而到加行道暖位时,同时获得近分胜解作意。由此之观察而引发坚固住,住的抉择能力自然强大增长,即名住分力强三摩地;及抉择如是之义即有二毗婆舍那力相应,须知这样的修法,即得止观双运故。
第四,如是修习用户至暖顶位,虽然有境与有境的二现,但能如实了知,在忍位时,根本定中,修境的显现境虽不决定,但有能修的显现境。在世第一法时,所修与能修的显现境微细无倒,而不见能修,随彼境与有境仅在一切显现法界前建立境与有境如水与水规则,即是现证空性等,尔时境与有的显现分,及能量所量等在彼心前不应为有,即是完全远离非异门的戏论故。如《修次第论》云:“通达空性的显现境生起少许光明时,尔时即是顺抉择分成为暖位。”此等是《楞伽经》等经的密意。
第五,彼之大乐处不作观察,许多无上续,《五次第论》和《摄行论》等,及教授集和成就心要集类,数数破除作意,由此殊胜之理生起大乐智慧门。续部与修行大成就者各个解说之差别;依彼等门生起智慧理趣的教授,依彼生起的大乐智慧,有胜劣之差别;由彼大乐智慧,是修空性法的要点;由彼有境有差别,若修空性时,由自所欲修般若波罗蜜多处的智慧,比修空性更为殊胜,须知于空性破戏论宗,能迅速生起光明理趣等清净智慧。虽然与西藏各别宗所说不同,但应当善于了知。比彼等更为殊胜的即是胜者第二(宗喀巴)师徒所说的秘密教授极为希有,虽然获得殊胜行根性,但不是在此处所说。
修习二谛而在无上密《生起次第》以后,渐次了知止观体性修法等与经相同,这在甲操杰的论著、《菩萨地》、《声闻地》、清辨论师的《中观心要论》、寂天菩萨《集学论》、《入行论》、莲花戒论师的《修三次第论》、静命论师的《般若教授论》、菩提贤论师的《三昧品》、阿底峡尊者的《中观教授》、《道灯论》和智慧称论师的《修次第论》,以及智藏论师的论著等中显然有许多相同。这在(妙音笑金刚着)《心色他觉(抉择)成就具缘津梁教道》中亦已解说。
不是修无所缘,或者不作意数数破除作意,或者如同闭目不见修,而是以理智观察唯破谛实一切戏论,见彼以后须修一种。因为唯破如是执着,或者心不作所缘境,则无有彼修法故;于空性说以闻思修三慧而入,则与一切相违故,心不执着所缘境,由此唯显现境,彼心于彼境不转故,譬如声闻独觉阿罗汉的身心相续中,虽有谛实的显现心,但无有随行谛实转的心故。许多西藏大德不承认心的实执;及许任何时处也不取彼显现境,这全是错乱邪说故。如《般若经》云:“何为非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乃至“色者由色自性空,若是色的自性即是无法,若是无法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说,色无谛实是心要义,是般若波罗蜜多;其义是说,在彼般若波罗蜜多前,说为无取舍生灭等故。如圣龙树在《集经论》中引《般若经》云:“般若波罗蜜多中,色常色无常皆不可得,色性既不可得,云何有见常无常,乃至一切相智亦如是,若如是宣说者,即显示非相似般若波罗蜜多。”此等在《般若经》中广说:《初修次第论》亦云:“若见空性胜义者,当以般若眼观一切法,若现起真智显现境时,则全无所见。如《般若经》亦云:‘何为见胜义,谓一切法无见’。”此处如是无见,密意谓不见(实有自性),佛说如闭目和生盲等不具见缘,并不是说由不作意为不见。此等义理在经中数数宣说。如《菩萨藏经》云:“云何为如理见,谓如是学,何时菩萨见一切法由自性灭,亦时即是如理见。”乃至“何时见一切法不生,尔时即是如理见,谁见一切法不生,尔时即是如理见。”又《摄正法经》云:“不生者谓如理,似彼即非如理。”又《宝云经》云:“智者应当远离一切戏论过患故,即能观行空性。由多修习空性,其心若住若举,现前心喜乐住,若遍寻求彼等自性时证空,若心观察时证空,寻求由何心证一切自性时证空,由彼如是现证,则入无相瑜伽。”当见《集经论》和《集学论》所说。
(辰)十,后得双运
颂曰:
立空性各界限难,损坏二谤堕边故,
二不远近贵双运。
此中若总摄一说,如《中论》(第二十四品)云:"劣者闻此法,甚深难证知,能仁愍说法,反成极颠倒。”《广博游戏经》云:“甚深寂灭离戏论。”与《四百论》(第十二品)中说:"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等云。说明空性难通达。若已破除微细所破,安立能、所唯有名言,但名言的安立界限尤其最难,作为最希有之处。如《释菩提心论》云:“此希有应赞,最胜殊妙理,彼等与自身,施财非希有。知此诸法空,若依因与果,希有最希有,奇特更奇特。”如是了知诸法唯有名言,以诸法各自能所不虚误的地上法,而能生起一切实与妄的希有作用。如《四百论释》云:“此何唯希有。”乃至“瓶等法若从自因自性及他性以五相观察时,虽然非有,如是若以缘起安立名言蜜、水、乳、枸等作用应是有,此岂非奇哉,所以者何?如(《四百论》第十三品》)云:'世间诸所有,无不皆难测,根境理同然,智者何惊异。’”又如《无比赞》云:“远离常与断,主断相所表,诸法如幻等,决定证世间。”如《三昧王经》云:“犹如幻化沫梦电,一切诸法如水月,从此世死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所作诸业非无有,如是黑白果异熟,此正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又如《明句论》云:“有说中观师与此无(见)者没有差别。"此等说法,是不了解无者不承认缘起法,而中观师则承认:无者是不知无自性义:中观师了知这四种差别。如《佛护论》云:‘若由如是解说,则不重视世俗作,而许通达胜义者,即弃舍差别事 (事物的本体状态存在之) ,许执差别法 (殊胜不同的性态特征) ,是大愚昧相。 不但于此,二谛不应有远近之分,因为若谁损坏二谛,亦同受损害,同堕边执。若不损坏二谛,则同样能圆满福智二资粮,乃至获得法报二身故,因为若损坏不许可世俗,即随损减(谤有,认为世间实际存在的一切事物为不存在者)边,断善根堕恶趣果,当损害成就色身及彼色身之业果。"《如《明句论》云:“且若计一切都空皆非有者,尔时当成此邪见。”又云:“且若执取空性为无法,能令执取者受损害。”
如《诫王宝鬘论》云:"若倒执此法,能损诸无智,由如是无见,沉没不净坑。”又如《六十正理论释》云:“愚者的有心行,计证此空性,不能断不善法。”此等是说,设若许为不损减,弃舍甚深空性时,即随此常边,即背弃法身、解脱和智慧资粮品类,当堕无间地狱。又《明句论》云:“不许损减一切。”乃至“若执实有,即成为法贫困业,定往恶趣。”正如《诫王宝鬘论》云:"若邪热此义,愚起智者慢,诽谤具粗犷,倒首堕无间。”何以故?若是这样,执如是空性法的自性,能令执者受损恼。此义在《三律仪会》等经中多处广说。是故,二谛双运极为贵重,因为于彼双运不堕边执,不受损恼,乃至能得福智二种资粮,及彼二资粮的福智二身(报身、法身)故。如《六十正理论》云:"集福智资粮,愿得福智身。”即《入中论》所说的“世俗真性”义。《二谛论》云:“知二谛差别,不愚能仁说,集一切资粮,圆满到彼岸。”
(卯)二附说三相
颂曰:
三相自性依他起,愚者遍计胜圆成。
三相如前唯识宗处所说,易于了知,不再解说。
(寅)四不共之差别分二:
一略示;二广说。
(卯)一略示
《入中论释》中说,“故诸智者,当知此宗不共。”谓与自续以下有多种微细不共之处,差别很大,总的来说,最大差别理趣有八,以前所说,须在《中论大疏》和《入中论释》等论中了知,旁处亦有广说,今仅就此以下的论释略作解说。
颂曰:
名中不许自相故,不共差别八等多。
总的来说,许有外境和说无阿赖耶识等。并非不共,由于不许有自相,对名言假有,许彼彼(加无自性)者,即是不共,这是《般若经》和圣龙树师徒的无上密意。如《入中论》中云:“月称胜绊刍,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如离于本论,余论无此法,智者定当知,此义非余有。”
(卯)二广释分十一:
一有无外境和阿赖耶识;二二无我之差别;三观察识量与名言差别;四意现量与瑜伽现量之差别;五四谛相与三时许法之差别;六断灭事与果应理之诤;七不许自续自证;八现量与灭谛之差别;九有余与无余之差别;十二障与永断轨则差别;十一遣除二边轨则所余差别。
(辰)一有无外境和阿赖耶识
颂曰:
观名心不灭不成,许有外境无赖耶。
《释菩提心论》和《般若经》中说,所取(境)与能取(识)二法在名言中同时皆有,在观察胜义时同时皆无,亦在对法论中广说。由谁观察名言心而不破灭,故外境有。阿赖耶识虽然在许多经中所说,但在许多甚深经中说为不了义。对于安立彼阿赖耶识为业异熟种子,若不寻求观察境则不能安立,以名言理智观察不能成立,故无需要阿赖耶识,然此二者,若推 观察境后,毕竟无有故,所以是不共。如《入中论》云:"般若经中佛俱遮,彼等对法俱说有。”这是说对法中有阿赖耶和补特伽罗。
(辰)二二无我之差别
颂曰:
法执无解惑无我。
《入行论》云:“阿含无此道,佛说无菩提。”《般若经》中说:“若有法想即无解脱。”这就是说,必须许为解脱实执染污心,乃至当得解脱中能断除染污心,许实执为烦恼障,由彼因由,于二无我空理虽无差别,但必须从空性所依事(抉择空性之依处事物)门而立,故二无我粗细俱相同。如《入中论》云:"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又如《四百论》(第六品)云:"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在自续派以下,虽然不许实执的贪等,但在此处,不仅是粗分我执的有相,也是实执的有相三毒,因为如于无明若有彼二相,许爱等也有彼二相,这是不共的。如《入行论》云:“爱非有烦恼,遍愚何谓无。”
(辰)三观察识量与名言差别
颂曰:
未坏无与不新证,愚识遍错观察量。
《明句论》云:“颠倒与不颠倒者是异,所以者何?如何时有翳障毛轮等,尔时即由颠倒于非有而执为有等。”《入中论》云:“如由翳力倒执发,二月雀翎蜂蝇等。”这些是说,乃至未成佛的中间,非圣者的根本智,无有不是错乱的识,除彼圣者,愚夫异生在加行道世第一法的根本定,亦有由错乱显现境所坏故,所以异生的一切识都是错乱,这是不共。如《回诤论》云:“然彼初非成,非中亦非后。”这是说不应如是观察,若已破新证,而自证分和见分也已破除,如在《明句论》中所说话,不虚诳的识,说为量的定相故。观察识(对自所生量已经了知之事物,再重行了知之心识)亦成为量者,即是不共,然此二种量毕竟不许有自相。
(辰)四意现量与瑜伽现量之差别
颂曰:
受意现量十六现,非圣分别意现量,
谛十六现是异生
《四百论释》中说,如受领纳的有相灭,或谓世俗有相的随自所欲受,说为意现量。如《明句论》云:“唯离分别的识,即非现量,此不应理。”这是说现量离分别遍遮一切故,即成为有分别的意现量。《入行论》云:“如虽无烦恼,见彼业功能。这就是说,如说无有能取分别我等烦恼现前,认为是阿罗汉,于佛怀疑而现行造业生地狱中,如《吝惜静虑经》云:“彼独往寂静处。”乃至“便作是念,我解脱一切苦,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成阿罗汉,我已自知。在彼死时见自己生,彼即于佛菩提怀疑犹豫,由堕犹豫,死时当堕大地狱中。”由此如前所说,虽然所得粗分四谛意现量,但于佛菩提由以怀疑为增上,即生大地狱中。由于不是圣者,所以通达四谛差别法粗分十六行相现前的瑜伽现量,在身心相续中具足,说明还是异生,这是不共法。
(辰)五四谛相与三时许法:差别
颂曰:
空观加行道同时,灭事十六现量境
加行未至三时事。
由于获得通达空性的毗婆舍那(观),及与加行道暖位同时,若得彼时,唯独不生颠倒现行慢,所以唯由通达四谛十六粗分行相,唯加行道亦未至,这在《十地经》和《般若经》等经中多处所说“生缘老死”故。由有情的死与灭事,成立为过去事,于势力作用而成立过去、未来和现在三时事,下当解说。
(辰)六断灭事与果应理之诤
颂曰:
生故灭事多灭业,得续不坏亦果生,
灭实非观如瓶事。去时粗不灭俱生,
显昔所作何不念。
应知此义在(妙音笑金刚着的)《他觉》中详说。此处所说,由于有三世因,成立三世事,仅安立各个的定相。过去、未来和现在世中,过去或是灭事,因为由于有过的因,则有因果二法,乃是《阿含经》中所说。在显示三藏缘起处,佛说“由生缘老死”故,乃果生起,如《十地经》云:“死亦住二种业用,行灭亦有作用,有无明相续不断的因而生起。”如《中论》(第二十五品》)云:"法无法有为",灯心尽或灭说为灯灭的因故。又如《六十正理论》云:“由因尽息灭,乃说名为尽。”在该论释中云:“若住缘不具即灭故。如是世间唯由因尽而息灭,即名为灭,说名为尽。”又云:“所有诸有为法,诸法的灭事,若计执为无因,若如彼等,彼灭法亦不依有事,如虚空花等无有因性故。”
这是说于灭事有能立因为有为法的定相,这种说法应不合理啦;应成为不从因生啦;及先无新生的正理;应以世人共许成立故。第一过者,如《明句论》云:“若许灭事无因性,那么,一切有为法说刹那,应成无因。”乃至“当成为不合理。”第二过者,如《明句论》云:“岂不于有为法亦当成为无因。”乃至“此不应理。”第三有正理者,如《明句论》云:“复次,如何先无故,而后有故?是有生因,如是灭事他应如是所许。"第四正理以世人共许亦可成立,因为由水尽而无水则谷坏,由粮尽而无食则子亡,也是世人所见故;应以世人所见以为正理,不应从观察胜义作为无故;佛世尊亦作如是说故。如《三律仪会经》云:“凡世间说为有者,我亦说有。”如佛护、月称二师所说。
圣天菩萨(《四百论》第八品)云:"世间未通达,不能摄世间。"如是之理多处所说。如《六十正理论释》云:“世间的一切法者不应许为胜义而作观察,何以故?如世间共许。”彼释又云:“世间上言无亦有因性,此如说若无有水,我的谷子就不可能有,由于无饮食我的儿子就会死亡,正如谷子儿子毁坏,说为是由无水无食所作。复次,世间共许义者,唯独由世间共许所建立,不应以理智观察胜义,因为与世间名言应理相违故。”是故此食尽等,而是非遮(此是遮破的一种方式:在已破自破应破之处引出其他事物者,如说:“胖子天授白天不进食。”说是胖子,明其要进食;否定白天进食,引出其夜间进食。)不是无遮(此是遮破的一种方式:只破自境应破分以进行认识,如云:“人无我”,在破除“我”之处,不引出其他事物,如说:“婆罗门不饮酒。”只说不饮酒,但不说波罗门不食其他食物。)比如:"无贪、无嗔、无痴、无量寿和无量光是。因此,打仓巴说:“虽然随顺月称所说,但实际是以经部、唯识理而破灭法。”真感惊奇。这是由于不知世间粗细二种名言差别所为的过咎,于此等在教理中未明显答复,所以诸智者应当像毒一样弃舍掉。
未来法亦有因,于彼未来虽有因,但此处是说,来的因缘尚未具备和尚未集聚为缘故。因为《六十正理论释》中说:“然于彼者,谓缘不具备,住未来尚未生为因,因为设若不是不具缘,被未法决定当生。”这就是说,他法灭已生起灭分者是过去定相,所相如芽灭。如《四百论释》云:“过去者谓从自体过去。”所以他法灭分,亦非未来,而已生未灭者,即是现在的定相,如芽。如《四百论释》云:“现在者谓已生未灭。”所以他法灭虽有自能生的因,但由缘不具备,未生的一分,彼即是未来的定相,如芽于未来虽有因,但芽尚未至现在时。如《四百论释》云:“未来者谓未至现在时。”因此,由是灭法,积聚所作的业灭后,虽经多劫亦生现在果法。不须要许得(有部)、阿赖耶识(唯识宗)、不失坏和相续(经部)等故,如《四百论释》云:"所作而积聚的业灭后,经长久劫时,虽然全无所住,但灭后经多劫,亦从定业而生果法。”由此说灭法,但有灭的名字,寻求实有皆不可得,因为唯由观察灭法和无法,而作为观察胜义故,如瓶说为有事,否则汝自己将灭法说为无法(事),亦成为寻求名言义等,则有许多损害和相违。如前所说,唯以观察灭法有无因,不能作为寻求名言义,彼灭法在名言中,唯独是说明因缘作用轨则故,譬如对法中说有为法的因缘,如作粗恶语等,虽经多劫而不坏灭,果若生起即是现在时,彼等果由有需要尚未生起,但由往昔所作的身语意三业而不坏灭,是何原因不但不见不忆念?谁作如是所说,前面已经破除。
(辰)七不许自续自证
颂曰:
非不观续非自证。
在观察名义后若未获得安立因,他不能安立自续。在观察识的名义时,除此别无观察法,所
以说亦无有自证,这是不共。如《明句论》云:“若是中观师”等,《回诤论》云:“诸量非自成,亦非互相依,非是由他量,非量非无因。”又《大宝髻请问经》(《大宝积经·宝髻菩萨会》)云:"若寻求一切心。"乃至"凡是所缘,若是自心,如何由心而见心,譬如剑刃自己,不能断自己剑刃,自己的指尖不能触自己指尖。”又《入行论》(第九品):"世间依怙说,由心不见心,剑刃自于自,不能如意断。”此等所说已破自证,如灯照自他,亦破除由心证自他。如《回诤论》云:“火若能照自,然如火烧他,亦能烧自己,犹如灯中暗,成障自他体。”又《中论》(第七品)云:“由灯自他法,设若能成照,由暗自他法,成障定无疑。”这是说由暗而障自,应不显示为暗,灯若能照即无须他法,因为彼灯中无暗故。如《精研论》云:“不然,喻相违故。”又云:“灯不能照自己,因为无暗故。”《入行论》(第九品)云:"灯非所应照,故由暗无障。”
(辰)八现量与灭谛之差别
颂曰:
待时现境非有境,灭谛法界圣见无。
总的来说,现量而不说非现,现量的梵语为“扎打亚卡”,名为现和显现(现量所能了知者,如色等)二义。瓶与取彼瓶的根现量二者互相观待时,名瓶现量事与根现量事,起名为现量,这是《入中论》所许。如《四百论释》云:“不应于识分别为理,理应于境应理。”《明句论》云:“复次,现量的名者,谓非隐事(潜在的事物,须用比量推知)义。"乃至"此中由根现量品类,瓶与青色等非隐事,当成立为现量性。能判断的识者,如草茎火,是以现量有因故,说为现量性。”
灭谛即是法界,以四谛二谛所摄轨则,即可了知。如《六十正理论》云:“遍知有无事,圣者得解脱。”这也是说,由诸圣者通达空性。《六十正理论释》云:“遍知彼有无二事皆无自性。”乃至“于此等许多 得自体增胜,名为大士,说名为诸圣者。"此等在诸论中数数解说。
(辰)九有余与无余之差别
颂曰:
蕴未尽说受想灭,有无错现尽未尽。
佛世尊说,涅槃有二种,谓有余蕴与无余蕴。初有余蕴者,谓唯永断烦恼。第二无余蕴者,谓蕴相续断灭。但唯识师以下的主张,及诤论轨则,旁处已解释,此处仅就略说:皆不合理。若是这样,当成为无有能证涅槃者;一一阿罗汉而得涅槃说为永断无余有漏蕴;如舍利弗现证如是涅槃后,向众随念宣说(《随念经》),小乘经中也有故。如《六十正理论释》云:"于蕴相续断灭性者,谓悉皆无有,谁证彼灭。”乃至“且于何时由有彼有漏蕴相续的因缘力而生弃舍,尔时不能证尽,因为具生故。”又声闻经中说:“此苦永断无余,定断、纯净、尽、离念欲、灭、寂灭、沉没、他若不结生相续而不起、此不生者谓寂灭,此即为妙,以一切蕴决定永断,即名爱尽,离欲,灭谛涅槃。"此经说的是以现在涅槃为缘,则名"永断无余",乃至"沉没"是作为离未来苦法为增上,则名"他苦不结生相续”,名为涅槃,乃至从彼释中解说故。如《随念经》云:"此名随念经,舍利弗现证涅槃后所说。"这些是说,若永断烦恼种子时而得涅槃,然彼烦恼虽然断尽,但有彼烦恼习气错乱尚有余存的涅槃者,即名有余涅槃;无有错乱余存的涅槃者,是名无余涅槃;因为此之蕴等永尽者,即是法界尽义故。此在声闻经中说"此苦无余永断"等的永断轨则;与许多甚深经中说“无生无灭,本来寂尽,自性涅槃",前经的“尽”,与此经的“不生”,定与法界相同故。如《诫王宝鬘论》云:“尽无生义同,是故应忍许。”又《宝性论》云:“烦恼本尽故。”《宝性论·无著释》云:“烦恼随烦恼本来尽而见为灭故。”又《明句论》云:“内外诸法皆不可得,于此内外,我执、我所执一切行相皆永尽者,即是此处的空性(真如)。"此义在《菩提道次第》中说:“内外种种法,非如真实,空性显现,由寂灭一切习气,我我所执一切行相永尽者,即是此处所得的真如法身。”由此原故,灭谛说为胜义谛。
(辰)十二障和永断轨则差别
颂曰:
习知障不染无明,未尽惑不断知障。中观应成派断二障理趣是与他宗不共的,如《入中论释》云:“此中无明习气者,是断所知的障碍。”这是说贪睼痴三毒的习气为所知障。《入中论释》中说:“烦恼者谓无明和贪欲等。”虽然说为三毒烦恼,但有不染污无明和成为所知障的无明。因为《入中论释》中说:“是不染污的无明现行故。”月称论师《皈依三宝七十颂》云:“断不染无知,后由佛策励。”又云:“有不染无明,相智永断性。”这是说,了知是所知障非所障有二种。
所知障与障碍是一义,八地菩萨断尽一切烦恼时,需要断所知障,不是在八地以前断,因为乃至未断尽烦恼时,即无有方便断除彼烦恼的习气故,譬如油衣,在未除去油的中间,不能说是除去油的衣故。如《入中论释》云:“烦恼边际、熏习、根本、习气,是诸异名。声闻独觉以无漏道断除烦恼,然终不能断彼习气,如油花等,虽已除去油,然瓶衣等由与彼等久相触故,犹有微细可得。”如《陀罗尼王请问经》云:“如来的漏尽智,谓清净无垢,清净光明,一切习气结生相续真实摧毁。诸声闻的漏尽智者有量,习气未真实摧毁。”如《宝性论》云:“无垢界不染,无著故清净,由智观清净,佛智无上故,圣者不退转。”无著《释》云:“若总略说,由有二因,由观待一类少许智慧而见,说为最极清净。何者为二?无染故,无著故。”又云:“如是由住不退转地菩萨观见。”这些是说,随其所应着障解脱智究竟,名不退转地,安立第八地故,许多经中密意,皆同此义:如《中论大疏》云:“除彼种子外的习气障碍,立为所知障者,乃至未得第八地中不能断故。”此处不作详述,当知旁处所说。
(辰)十一遣除二边轨则所余差别
颂曰:
现有边空除无边,彼等不共观待中。
此在前面缘起处已少许解说,但必须详细了知与以下宗派不同的因相。关于灭尽定的差别,及生起甚深见的理趣等,须知在圣龙树师徒的论著和《集经论》、《入中论释》、《中论大疏》和《菩提道次第论》等中所说。
(寅)五断抉择彼等量的差别过分二:
一量的差别;二断过。
(卯)一量的差别分三
一数决定;二释现量的差别;三释比量的差别。
(辰)一数决定
颂曰:
现比喻教量有四,所量为缘现比二。
此中若略说应成派对量的建立,如《明句论》云:“量有几种,何为定相,境有几种?此应当说,谓从何自生、或从他、或从自他共、或从无因。”若略说总义,谓不虚诳的识,是量的定相。如《四百论释》云:“不虚诳的识,世间所见为量。”若释其名,量的梵语“扎玛那”、“扎扎他玛”等,从其所作,不应说为最初或新所作等故,如《回诤论》云:“彼非初所成,非中亦非后。”《四百论释》云:“是由世人所见,不是见真实显明正理,因为彼唯从世人所见是量故。”是故如抉择法的智慧者,若善妙衡量时,即名为量,因“扎”为善妙,“玛那”名随衡量故,佛世尊亦作如是所说故,如《无尽慧经》云:“善知善法不善法者,名为智慧,分别抉择诸法者,名为智慧,若由圣法现前时,智慧者即成为量。”这些是说,“玛那”说为于思维所作显现境,“班扎”与“扎玛那”的二扎字随同地义。
量又分为:现量、比量、信解量和喻量四种,因为于所量境有:显现、少许隐事、极隐事和喻义显隐合四种故。如《明句论》云:“如是四量是安立通达世间义。”又云:“随量的数由所量之他境是根故。”“由于如是所量只有二种无有第三,尔时于教等”。乃至“量非无他性。”作为四种量,是圣者龙树和佛陀的密意。如《回诤论》云:“且若以现量。”又云:“比量教喻量。”如《解深密经》云:“若如是成立应理之正理者,谓由现量、比量、圣教量五相清净,圆满清净。”又云“加自证喻量相。”彼经中现量比量合为二种,因为所量境只有显现和隐事二种数决定故。如《四百论》云:“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月称《四百论释》云:“现前了知一切法,并非所领悟,亦有以比量所通达。”是故,六根随其所应所取的(六)境,彼即是显现义,因为显现、根的境和非隐事诸法是一义故。如《不死藏论》云:“现量者谓根的境。”又云:“根现量通达的境,说为显现。”要依正因(理由)或由正因力所通达(的理、事)是隐事义,因为比量的所量、隐事和非根的境,在此处说为一义,而不应是能量。如《不死藏论》云:“隐事与非现量。”非现量的梵语为“阿底里亚玛”,又谓超越根而随转故。
(辰)二释现量的差别
颂曰:
非因执境于现前,不虚诳识为现量,
分根意现瑜伽现。
不观待因相,自所执持(感受)的境,于现前所量境,不虚诳的一识,是现量义,因为所相(事相,性相所表名事相,如金瓶)与自相(事物的本性),如色变碍,总相如色无常与色无我。世间不依因相了知,由领受彼义力,若有显现境者,即是此处如是了知一切有,彼之现所缘,即是显现与现量故,必须建立从彼境门与有境心(有境:能涉入与自相应的事物,即心所了自境)二者现前故,如青色的心。如《明句论》云:“何以故?设若所相、自相或总相,世间若有者,即是所缘现前一切故,是非隐事,所以者何?彼隐事的有境心及同时现前建立。"不但于此,执有二月和毛轮显现境的识等,虽然是倒知,但于自显现境是现量。如《明句论》云:“于二月等者,观待非有翳障的识,非是现量,观待有翳障等者,唯是现量。”这就是说,于自己所显现境,虽然是现量,但不一定是现量,因为彼等非是不虚诳的识故;顺非量识境与不顺境有多种故;一切识都许为量有极大过失故。如《入中论》云:“无知睡扰诸外道,如彼所计自性等,及计幻事阳焰等,此于世间亦非有。”《四百论释》云:若是这样,“一切识也应成为量故。”这是说凡在分别心前有,许为定由名言中有;于世间名言中不应许此有及此无者;月称宗虽然许可,但于颠倒识自显现境许为量,最为希有;及一切无分别的识都许为量。此中若分:有根现量、意现量和瑜伽现量三种,其余大致相同,如前所说。于意现量见显现境不须离分别,其有多种分别,因为有念知、由比量引起的断知(再决识,再了知已知者,重行了知的心识),及由根现量引起的意识量等。
(辰)三释比量的差别
颂曰:
依因隐境无诳比,隐喻极隐事衡量,
比量喻量圣教量。
以正因、原因和理由的因是一义,所以依彼等正因,于自执取境的隐事所量不虚诳的识者,是比量义,如《四百论释》云:“由于了知现前一切法,非所领悟,亦有由比量所通达。”此中若分,有从亲能引生门,依应成因及依正因二种,如破自生言说相违的二真应成(引能立应成和不引能立应成),由成立义许应成,生起比量,容易通达,由引发相返的应成,于利根则能生起正比量,由彼应成,他许不许的过失,前宗立论者许所立义,成立的二种因由即能了悟故。因为若不如是了悟,即由后宗敌论者应成,彼应成所显示的主要义尚未通达,仅由 亦不能了悟,前宗立论者所主张未了悟者即为钝根故。从彼应成,除彼不加正因简别建立故。如《明句论》云:“你们的此诤论者。”乃至“唯以此等若辩论,外者不能允许。”如钝根量,立二应成正因理趣释竟。
从通达理趣门可分为:依自利时机正因,及依利他时机正因二种。由所量门分则有三种,自执取感受的隐事所量境,以正因力而通达的识,是通达少许隐事的比量。如《明句论》云:“于所立隐事的有境正因,生起不错乱的识,名为比量。”此能通第二所量处。在彼所量之上,衡量同法喻义的比量者,是譬喻比量,譬如执取牛与野牛相似;执取芽与有色(一切具体而不是抽象的有形物体)二者同是虚妄。如《明句论》云:"通达从相似领受义者,是名譬喻比量,譬如野牛与牛相似。”这就是说,自执取的所量,极其隐事,若以正因力而通达的心,即是信解比量和圣教量,因为三种方式观察善法,依《诫王宝鬘论》,如佛的相好,及通达佛相好的因,是迎送师长等的关系。如《明句论》云:“凡是超越根的义,现前了知而成信解清净辞句,即名为教。”这是显示教与教量二者。若是这样,量与所量,在世间名言中皆有,正如实事师所说在胜义中无,因为唯是相互观待成立故,应成派自宗岂有不许之理。如《明句论》云:“以如是四量,是安立通达世间义,然彼等是相互观待成立,因为若是有量,为成为所量义,若有所量义,即成为量,所以量与所量二者都不是由自性成立有。”
(卯)二断过
颂曰:
于执取境我引量,他离损害不虚故,
错不违量不虚义,应时多说说世俗,
故实有名非为一。
打译师说什么:“于世俗不是量成,因为量成就义无虚诳;是成立无虚诳义极成定质。”这种说法,虽然能破彼,但在前面已由清净教理破除,若就总义,现在根取瓶,对于瓶即是量,由彼根所取瓶为有,对观察胜义和观察名言二量谁也无有损害故,因为虽然能观察胜义,但未获得彼胜义时,亦不遮遣瓶是有故。是故于彼彼根境前境是不虚诳的识,因为是衡量彼彼境的识故,如勇论师(马鸣)《遣除赞》云:"观境不虚诳。"说得最明显故,如《摄正法经》云:“心决定、明了、觉知、现观、知和于所知境不虚诳。”如《十地经》云:“此是苦圣谛应如是正知,此是集”乃至“应如是正知。”除经中所说的“正”,其余“不虚诳”就不需要说有一角(如有角兽类,说牛鹿就不需要说有一角)。是故于自境虽有错乱,但不违量,于自境虽然错乱,但彼有衡量测定故,譬如比量,此处的不虚诳,不需要极成定质(双方共许义),因为量的不虚诳又,极成定质,一个宗派也未曾说故;各个宗都有虚妄量成故。经论解释说“不虚诳、谛实、真实”一切量,勿论胜义谛或谛,应无需要单独解说。由适应时机,如《六十正理论释》中说,于所取的境有,不颠倒堪可说为谛的名言。如《不死藏论》中说,有常应供养等谛实语名,在《入中论》中解说,《无尽慧经》、《摄正法经》等如前所说故,譬如实有(物质)或有法(事物)的名,犹恐文繁且止。
(丑)二道的建立分二:
一一切经义摄为三士道释乘数决定;二释各个乘的差别。
(寅)一一切经义摄为三士道释乘数决定分二:
一一切经摄为增上生、决定善二方便;二摄为三士道及乘数决定。
(卯)一一切经摄为增上生、决定善二方便
颂曰:
增上定善信慧二,慧前导信堪法器,
慧解脱因无分义。
《诫王宝鬘论》云:"增上生即乐,定善谓解脱,成辨彼二因,图说即信慧。”《庄严理论》云:“身受用眷属事业圆满,谓增上生法。”第一句增上生者,谓身受用眷属及诸事业,能成办彼增上生的即是信心;决定善者,谓大小乘的二解脱及一切智,能成办彼决定善的即是智慧(般若)。此乃略说。后二句是广说,因为信心是一切白法的前导,由有信心则堪能为正法器,亦能获得各个道。如《诫王宝鬘论》云:"具信故依法,”乃至“说彼是具信,决定善胜器。”乃至“当从身口意,遮诸不善法,应当修善行,故说此三法。由此法解脱,地狱鬼旁生,且能得人天,王位圆满乐。”乃至“略说增上生,因果法如是。”这是增上生因。《宝炬经》云:“信为前导如母生。”等,是说各个信心;由彼等信心,安立各个道、出生和所作事也轨则,当知在《集学论》及彼等释中所说。
般若智慧者,总的来说,是一切功德之根本,特别是如甚深真性见之眼目,总集诸经其余波罗蜜多,是能引导至佛地。佛的无分别甚深般若者,是唯一寂灭之门。如《诫王宝鬘论》云:“具慧故正知,此二慧为主。”又云:“诸决定善法,细深智者见,离闻诸异生,生怖是佛说。”此等在论中广说。
(卯)二摄为三土道和乘数决定
颂曰:
下中胜士道次第,集诸法趣二利故,
中士声缘二等道,上士大乘非四乘。
三士道是摄集佛说一切法的轨则,因为诸佛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集二资粮,最后成佛转一切法轮,都是为了成办一切所化众生的分位和究竟二利事业故。获得眷属安乐的是修布施和修习戒律,及一切三事(比丘僧等的:半月说戒、安居、安居圆满的解制三事。)行法,即是下土的道或者趣入道路。如《道灯论》云:"若以何方便。"《摄事分》云:“彼亦是初后。”马鸣论师《修世俗菩提心论》云:“不害及谛实,受施及梵行,施舍一切者,此是乐趣行。”
若欲希求从生死轮回火焰旋流、或从牢狱独自解脱,而修三事行者,即是中士道。如《道灯论》云:“背舍三有乐,”等云云。《摄事分》云:“第二是中士。”《修菩提心论》云:“遍见轮回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性罪是恶,制罪是过失),此是寂灭行。”
见诸众生犹如母亲,乐欲希求解脱众生诸苦,如何能作利他事业,为得无上菩提故,依三乘道等修无量行的智者,即是上士道。如《道灯论》云:“若以自身苦。”等云,《摄事分》云:“第三者殊胜。”又如勇阿钎黎(马鸣)说:"此一切应取,是出离道支,证诸法空性,悲生水恒流,巧智无边行,是出离胜行。”《定不定印经》中说,牛车喻等行有五种,皆是如来变化。亦可说为最极迅速一波罗蜜乘,然彼显示由思维力大小而安立,诸佛三时利生的食粮中,最为重要的是大悲心和菩提心。
问曰:《四百论释》云:“天乘与梵乘”,是说天的乘和梵的乘,然此中而说三士道,如何是道与非道耶?答曰:这是说生天生梵的方便,说为彼天梵的乘,但并不是乘,四乘这不是佛的教法,如《金刚心论》说:佛所说法决定为三乘,于上中士道随其所应而有,中士的乘为声闻独觉二乘,上士能行显密之道,定是菩萨乘。
(寅)二释各个乘的差别分二:
一声闻独觉乘之差别;二大乘之差别。
(卯)一声闻独觉乘之差别。
此中,颂曰:
声缘八地时果别。
说“此中”是指中观应成宗,在此中特别分出之辞。是故此处说声闻独觉修行现证皆相同,因为声闻独觉二者般若慧修行的道,必须现证补特伽罗细分无我,虽有大悲心,但无利他为重担的大悲等,如在实事师处所说故。如月称论师《三皈依七十颂》云:“趣问于自利,远离大悲心,独觉佛语生,大乘中不赞。”这是说独觉,及从佛语生者,谓还有声闻,彼二由于专求自利,所以说为大乘中不赞叹。设作是念,那么,彼二乘当成为无有差别?曰:种姓不同。声闻发心者,谓从最初怖畏生死唯希求解脱,时间经三生等即得解脱。独觉发心者,唯求自利,欲得圆满菩提,时间经百大劫中亲近诸佛,果位有无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差别,此处也同各个乘中所说,如前面清辩论师所说故。
《三皈依七十颂》云:“此中解脱分,恒常修善法,声闻故精进,渐成声闻性。”这是说声闻发心,《三皈依七十颂》云:“欲乐自生慧,求独觉菩提,彼精进当得,唯独觉菩提。”如声闻现证,果向八种(四果四向),从预流向起安立为有学,不安立异生为有学,阿罗汉者断尽烦恼后,安立为无学,又《三皈依七十颂》云:“已证四圣谛,知已成净信,士夫八人辈,谓为不退僧。推烦恼故学,七人是有学,尽无余过故,第八说无学,彼等住果四,四是正向者。”又云:“若未生圣道,是凡愚异生,彼非学无学,谓诸论中说。”无著菩萨《宝性论释》中,亦说有学异生。彼等阿罗汉虽未得究竟解脱,但业烦恼不生;及安住无漏界,要由佛陀劝请策励等说法。《三皈依七十颂》云:“此由三有怖,意得二菩提。”乃至“彼亦世间导。”
(卯)二大乘之差别分二:
一胜解行地;二圣者地之差别。
(辰)一胜解行地
颂曰:
发心根坚度树广,资加德相修性别。
《诫三宝鬘论》云:"若令诸有情,发坚菩提心,常得如山王,坚固菩提心。”这就是说,大乘发心坚固的量者,谓从三无数劫积集资粮开始而修持,坚固的因相具有四种差别,如《摄大乘论》云:“由具妙愿力,心固殊胜行,菩萨三无数,一切精进行。”《摄大乘论释》云:“妙者谓善法力具足,名具妙力,由有彼彼妙善,即具有愿力,于彼具有善根力者,谓由所治品不能压伏故。由具愿力者,谓恒常遇善知识故。发心坚固者,谓遮止恶发胜解,而不舍菩提心故。殊胜行者,谓于见法与后后生中,善法增长及不坏失故。如是,何时由善根及愿力具足;乃至心坚固中间不舍殊胜行,不执由少许功德而为满足,从彼修行经三无数劫等犹如大树根枝广布。
宗喀巴大师说,大乘发心道的教树等,及静命论师的论中说:“发心意乐增上,依六波罗蜜无量等,六神通与四摄事,依无碍解二资粮,顺菩提分奢摩他,四总持法(总持又名陀罗尼,即:忍、咒、法、义四总持。)及经所说,是唯独一行善方便。"佛说八十种无尽,由彼摄一切大乘,解释能仁密意。是故三无数劫之前,是从胜解行地受持,这在《菩萨地》中所说。彼三无数劫之前,是从资粮道起,《集论释》中所说,与无畏论师所说相同。已得发心安立为资道,新得通达空性的毗婆舍那后安立为加行道。此二各个的念住等,由初三菩提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初三分),而分下中上品资粮道,信等五根及五力者,谓加行道暖等四的二分,于加行道资粮道,理智与悲心等相,及暖等四法,如《现观庄严论》有别别解说,资粮道体,从闻所生与思所生慧为主,有奢摩他亦有修所生。加行道的体性有三种等,其所修轨则,当知如《现观庄严论》诸所缘等处说。
(辰)二聚者地之差别
颂曰:
十地本智无加后,德十二事展转增,
一一名义别依德,异熟二相断对八。
《十地经》云:“如所显现后诸智,不能言说而不见,如是菩萨一切地,不能言说岂能闻。”这是说十地的根本智性,无有分别,虽是如鸟行空之迹,但于所化众生的胜义,行波罗蜜等加行,及与后得的十二种功德品类各个数量;及断二障之力;波罗蜜多殊胜理趣;及以异熟生等增长之差别而建立十地。如《入中论释》六:“由功德数量、神通殊胜、布施波罗蜜多等增胜及异熟增长等展转上进之差别,安立极欢喜地等十地差别。诸地体性实无差别。”一一地亦各有八种差别解说。如《无尽慧经》、《三昧王经》、《宝云经》和《十地经》等经中说,第一欢喜地,第二名离垢,乃至第十法云地。
第一差别释名者,如《诫王宝鬘论》云:"彼等初欢喜,菩萨欢喜故。"又云:“第二名离垢,身语意十业,清净无垢故。”又云:“三地名发光,智放寂静焰。”又云:“第四名焰慧,发正智焰故。”乃至“第十名法云,降正法雨故。”又《法界赞》云:“于佛法及僧。”乃至“智慧自性身,无垢等虚空,由诸佛摄持,法云遍布生。”
第二差别谓戒定慧三学因果和无漏五蕴的行法,其区别者,如《庄严经论》云:“善证法性已,增上戒增心。”这是说初六地中修治三学轨则。如《庄严经论》云:“具有无相行。”乃至“四地依正智。”这是说第七地等四地,三学的果具有无相行果第一;无相行与刹土清净果第二;成熟有情等乃至得陀罗尼及三昧的中间,成就四种果位。《庄严经论》云:“通达法性已,净治律仪蕴。”这是说净治无漏五蕴成就轨则。
第三差别谓功德数量差别者,如《入中论》云:“菩萨时能见百佛。”等云。《十地经》云:“出家后一刹那顷,一须臾得百三昧,于彼等入灭定;见百佛;由彼等加持正智;能动百世界;往百佛刹;能现百世界;能成熟百有情;能住寿百劫;能入百劫前后际,分辨百法门,能现百身,一一身各现百菩萨眷属。”这是说得初地,彼等功德,于第二地成千,第三地十万,第四地百俱胝,第五地千俱胝,第六地百千俱胝,第七地万亿俱胝,第八地一亿三千世界微尘数,第九地三千世界十无数亿所有微尘数。第十地得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平等功德。
第四善差别得波罗蜜多增上者,谓于十地中如次得波罗蜜多增上,而其余诸波罗蜜多,亦唯成就无差别故。如《辨中边论》云:“差别无差别,应知于十地。”
第五差别谓受异熟生的差别者,总的来说,菩萨受生理趣,有自在受生和异熟受二种。自在受生者,如《庄严经论》云:“诸具慧事业,次复愿清净,三昧定自在,许为自在生。”这是说胜解行乐欲业自在;已得地往恶趣愿自在;虽得色界静虑而生欲界三昧自在;化现生住兜率天等定自在,名为由自在四生。异熟受生者,谓于十地中一般如次往:南瞻部洲、四大洲、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地化自在天王、千主梵天、二千主梵天,及净居天王诸处受生。如《诫王宝鬘论》云:"作闫浮提王,"乃至"此所感异熟,二千主梵王。”又云:“此所感异熟,为净居天王。”
第六差别谓不退转相,及各个地的梦相有二者,如《现观庄严论》云:“为法舍身命。”等云,如《金光明经》等所说,于初地此三千大千世界库藏,充满百千俱胝梦相等,即是十波罗蜜多相。如《金餯论》云:"当知此等相,于十地中,多分顺波罗蜜多相。”
第七差别所断永断差别者,谓于见所断,若分,如《摄抉择分》所说有九十四,若如《俱舍论》则有八十八,修所断根本俱生烦恼有六。从界门分有十六,从各个地门分有四十六,于彼地若由上下品分,除睼恚其余五种烦恼,于九地一一地中各有九种(即成九九八十一品),有五个八十一,由睼恚分为九,总有四百一十四品,及称为所知障能取所取分别,能取所取的实执有一百○八,这在第八地开始的无间道亲所对治后断除,而习气所知障,是由三清净地断除。如是第十地,在《入中论释》中所说故。
第八差别谓有对治修治的差别,如《现观庄严论》云:“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等云,以及《般若经》所说。(丑)三果的建立七:
一根本智究竟的因由;二智的观法;三断除对佛身的差别错乱;四别释四身的差别;五释三密等差别;六力功德无边之理趣;七事业无边相续。
(寅)一根本智究竟的因由
颂曰:
果根后得非一体,寂灭心行诸分别,坚住不起后所作。
如《法界赞》云:“种子体性界,为诸法所依,渐次修治业,当得佛胜位。”这是说自性住种性界,由六十四种修治修习成熟业,必须得佛果轨则者,如《宝性论》云:“此自相随系,如次总持王。”无著《释》云:“佛清净功德显示六十四种修治,显示佛界所作事业,若能具足清净功德,应是彼清净修治故。”这是说菩萨受持三学四种庄严(戒庄严、定庄严、般若庄严、陀罗庄严);显示念慧与证等光明八种;悲愍种种错谬见;悲愍由四颠倒而散乱等十六种大悲心;能醒觉愚痴睡眠;及劣慧胜解广大加行等,为菩萨三十二种事业,及彼六十种,在无著菩萨《释》中说此义利自在摄受,于菩萨十种地中,说净治纯金喻。
问曰:修治十种地当得何果耶?答曰:四身、三密和力等六十种功德;及出生三十二种事业。西藏有说,佛的根本智后得智一体义,根本智本性等说。许为能仁者,若见《入中论》中说十地功德如何,不但能了知,其余三昧变化亦当了知。此处根本智但显如所有性,后得智显尽所有相。遍知的智慧于一刹那聚合者,谓根本智后得智一体;如是一因由,乃至未成佛中间由一刹那心,断除障碍所知的所知障;及彼所知障的所依分别;由彼分别所依;能生无倒业风为缘,若已见秘密不思议,须知说为无分别因由,说为无有风行。由彼因由,若寂灭分别,佛的一切事业无劳任运而生;当得住三昧坚固究竟故,及亦得无为等八种功德故。
《宝性论》云:
“佛体无前际,及无中间际,亦复无后际,寂静自觉知。
既自觉知己,为欲令他知,是故为彼说,无畏常恒道。
佛能执持彼,智慧慈悲力,及妙金刚杵,割截诸苦等。
摧毁诸见山,覆藏颠倒意,及一切稠林,故我今顶礼。”
无著《释》云:“远离戏论寂灭一切分别,故任运成就。”《智光庄严经》云:“妙吉祥,不生亦不灭,此是如来等无为。”又云:“妙吉祥,如来应供圆满正觉而不动摇,不作思惟、不作寻思、不作分别、不作分别相,无分别,无分别相、无思、无作意、清凉、无生、无灭、无见、无等、无持、无受、无触、无相、无识等。”《宝云经》云:“善男子,如来常在根本定中,相续不断住根本定。”《三皈依七十颂》云:“大觉如虚空,善住于法性,意如牟尼宝,不分无分别。如众生意乐,说法能满足,圆满佛心宝,如自解意趣。众生之所作,如是事了知。”当知二谛及前诸经广说。
(寅)二二智的观法
颂曰:
观法界前戏论灭,不观所有智如果。
观法界前色等一切戏论息灭理趣者,如《入中论》云:“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如是由智慧观待尽所有相等,观一切理趣者,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清晰不杂,如《入中论》中说十力等功德,及彼(《十力经》)经说。《宝云经》云:"善男子,如来的天眼境无量。”乃至“世间界无余有情,如是一切在如来掌中如庵摩勒果,如实正见。”如是等义在诸经中说得很多。
(寅)三断除对佛身的差别错误
颂曰:
一二三四五身故,不具佛广他前错。
正理称论师《略示见许论》云:“佛释迦狮子,有情意乐缘,一二三身者,及四五身说。”这是说的五身。第一者,如彼论云:“佛无始无终,无初佛种性。”这是说的自性身,及果法身者为一身。彼论又云:“如何色身者,如是佛法身。”又《宝性论》云:“自利亦利他,第一义谛身。”这是说的自利法身及利他色身的二利身,清辩论师亦说:“智慧身色身语身为三种身。”如云:“由心语身别,善称为三身,法报化诸身。”这是说的心法身,语报身,身化身。又如《三皈依七十颂》云:“能仁之三身,法圆满报化。”这是说自性身、报身和化身三种身。又《皈依颂》云:“自性圆满报,如是他化现,法身事业果,四种正宣说。“(查该颂无此文,似是《现观庄严论》文)这是说自性身、智慧法身、报身和化身四种身。如《皈依颂》云:“佛有五身性。“(查该颂无此文)这是说五智身为五身等,这在《时轮大疏》等显密诸经各个所说故。有作是念,佛地不具有广大二种色身等,需要在所化众生他们面前引生。这样写和这样说者,是猛击狂犬而发出的恶嚎叫声。
(寅)四别释四身的差别分四:
一自性身;二智慧法身;三受用身;四化身。
(卯)一自性身
颂曰:
忽然自性清净性。
佛地界清净,彼是本来真实的涅槃清净,即自性清净;若由对治忽然离垢清净,即忽然清净,即是自性身和灭谛,如《法界赞》云:“若成生死因,自所作修治,清净性涅槃,亦是法身性。"这是说自性身,彼具有无为、无分别、永断二边、解脱三障(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由自性光明的五种定相。如《宝性论》云“此中诸佛者,自性身五相。”又云:“无为无分别。”乃至“清净故光明。”这是说自性身的功德广大无量;齐此功德数量谓不可等计;由于不是分别境,故名无思;由于唯独佛有彼功德。故名无等;由于永断障碍习气,故名清净功德,具有五种功德,如《宝性论》云:“若略功德五,相应性应知。”又云:“无量数无思,无等净究竟。”
(卯)二智慧法身
颂曰:
智慧法身二一聚。
如《法界赞》云:“于无垢法身,安住智慧海,如种种牟尼,作众生义利。”这是说虽有智慧和三昧海如微尘数。但为所化同类众生修习,如《现观庄严论》云:“顺菩提分法,无量及解脱。”乃至“说名为法身。”是说无漏智慧有二十一聚类,及大悲十六等,见《般若经》及《陀罗尼王经》等诸经所说。
(卯)三报身
颂曰:
五现不摄圆满报。
这是说现证圆满佛陀的处所,即色界住种性第十七层天之上,住种性第十八层大自在处,是由无边资粮而出生的高广处,如清辩论师所说,等同虚空。如大乘经和《摄大乘论》所说,广大品类不断宝庄严,种种璎珞,众多千柱光焰,悬挂众宝,其中有无量十地菩萨以为眷属。《三皈依颂》云:“有顶无量宫,许为作证真。”又云:“佛世尊色身,相好净光焰,众生自胜解,能取种种身。福资粮无量,所生彼色身,安住于十地,即能见彼身,法圆满受用,此诸菩萨行。”圣龙树《三身赞》云:“自己的出世富饶福德,不可思议,善作百事业之果者。”这在《入中论》等诸论中多处宣说,安住无量宫殿等,说得最为明显。
如清辨《分别炽然论》云:“三千大千世界之上,名色究竟,有无量等宫殿,经云:‘圆满诸佛色究竟,广大宫殿离诸恶,于彼中者成佛刹,清净应化此成佛。’”又《十万颂般若经》云:“菩萨的般若力者,生大自在天世间处,现证圆满成佛,般若殊胜往菩提树下。”《法界赞》亦云:“各个自证净,自住彼诸地,大自在胜处,色究竟庄严。”又清辩论师《中观心要论》亦云:“上盖柱焰喜,悬挂珍珠餯,种种宝诸业,种种业工巧。宝焰无量殿,放百灯光焰,最高等虚空,宝光遍十方。”这些是说报身,谁与同行眷属;何处受用刹土;由谁受用身;于谁受用法;及由谁所作事业,有五种差别。如《庄严经论》云:“受身于诸界,摄眷刹土相,身法圆满报,事业清净异。”复次,身示现;语说法,心利益众生相续不断,不加功用任远成就;虽有种种示现但如牟尼大宝无有差别,具有五种相。如《宝性论》云“圆满受诸法。”等云,广则当见诸经及诸论等所说。
(卯)四化身
颂曰:
工生菩提化身三,六十韵音满虚空。
为了调伏寻香王生欢喜,如化现鼓琴师,及化现铁工和缮写员等者,名为工巧化身。如《宝炬经》云:“于寂静处成大树。”等,化现大树,化现呦呦鹿鸣等者,名为生化身。如《宝性论》云:“大悲世间智,观一切世间,法身业不动,化现种种性,降生身现证。”这是说的示现十二种事业(即胜应化身的十二事业,又称十二相成道,此即:兜率降生、入住母胎、圆满诞生、少年嬉戏、受用妃眷、从家出家、行苦难行、趣金刚座、调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八大涅槃。又称十二宏化,即化身佛一生经历的十二件大事。)的大菩提化身,名为三种化身故。《庄严经论》云:"佛化现无量,是故名化身。”又云:“工巧生菩提。”《中观心要论》云:“如所化化现,化现满诸方,说法降宝雨,生起出世乐。”这是说化现声闻,独觉和百施(帝释)及梵天等,化现种种能作有情义利放不同光明,亦施设诸种不同修法轨则,当知如《宝树(炬)经》和《中观心要论》等所说。
报身和胜应化身二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六十种韵音语,秘密不思议,如《分别炽然论》、《庄严经论释》、《中论大疏》、《菩萨地》和《二万颂光明论》等所说。如《宝性论》云:“若见德充满,名三十二相,圆满化现法,圆满报二身。”由于具足彼二身,故此处所说,亦是佛说的密语。(寅)五释三密等差别
颂曰:
三密遍游具根见,一刹那劫净毛孔,坚动如空非大小。
佛的身语意,须知《秘密不思议经》第三品说。虽然遍一切处,但要有根性者则能见,一切
佛的功德和智慧境界,在《入中论》等及诸《续》(密乘经)和《中观心要根本释》中多处所说。若略作比喻,如《宝性论》云:“百施鼓云梵,如日摩尼宝,如来声如影,如虚空大地。”这是说,如百施见大地光洁后而发愿等,能仁身也是在所化众生远离业障的清净地前而现起令发大愿,如是广说。由于所化众生各自根性,唯应在彼众生根机则能见佛菩萨庄严,但离彼众生并非不示现。如是加持一刹那为一劫,一劫为一刹那,于一微尘及一毛孔中安立一切世界,彼此无有大小,无有宽狭,犹如虚空。如《入中论》云:“能仁于一等流身。”乃至“此清净行随欲转,尽空世界现一尘,一尘遍于无边界,世界不细尘不粗。”广则如《入中论释》及诸经中所说。
(寅)六力功德无边之理趣
颂曰:
十力不共十八等,无余希有功德王,
说行未圆如空际。
对此,吉祥月称与无著菩萨《宝性论释》同一密意,因为《宝性论》中作大宝王洗金三譬喻,作为究竟一乘,而月称亦在化身处所说,无著《释》中说二无我,亦同《入中论》说。依《陀罗尼王经》说力等事业有三十二,《入中论释》引彼经说十力、四无所畏和十八不共法;广则须知彼论中所说。此处若作别说,如《宝性论》云:“处非处诸业,异熟及诸根,诸界及胜解,诸趣道静虑,烦恼无垢染,往宿住随念,天眼寂静智,说名十种力。”
这是说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果报智力,诸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知种种胜解智力,知诸趣道智力,静虑解脱等无垢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等智力,诸漏尽智力,名为十力。从处非处智力至知诸趣道智力,初六种力,是说不染污无知所知障如铠甲,如频伽金刚。静虑解脱等无垢智力,宿住随念智力和死生等智力之三种力,是说等至(定)的障如墙,如摧毁金刚。诸漏尽智力者,谓烦恼障树,如能断金刚。如《宝性论》云:“力等业力六,由三一如次,所知及静虑,灭除诸习气,如铠甲墙树,金刚毁断故。”
如是四无所畏,佛与其他声闻独觉有十八不共法,因为声闻独觉远离三十二种功德,异熟功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及远离具足六十四法,这在《宝性论》中正说。不但于此,颂文的“等”字是等八十种随形好。也有说:“等”字仅指佛的法唯有十八不共的名言。答曰:佛的功德与有情不共虽有三百种等,但佛的一一功德亦等同虚空,须知从各个经中所说。《入中论释》中说:“此十八种佛不共法。”乃至引《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说佛十八种不共法。
清辩论师《分别炽然论》云:“无数无量希有功德的自体增胜者,在许多经中说得很明显,谓诸佛世尊色身无边无中圆满清净,乃至彼等者,谓佛的法无边无中有十,如是于刹那中诸佛现证成就十智,诸佛有十不越时,诸佛的境有十不可思议,诸佛加持现证成就的智慧有十,无量所属体性有十,由恶慧难于承受大地广大刹土法有十,自体增胜性有十,十种最极清净,诸佛的事业有十,有十种智慧海正理,诸佛有十接引,佛有十种有情心要法,诸佛的教法门有十无边,诸佛有住十无染处,佛有十庄严,诸佛自在有十自在,佛的圆满事业有十,诸佛的善巧方便有十,诸佛的密意有十,诸佛的力有十,以法牧养的法有十,如来的住处有十,一切法无余智有十,一切智处有十,如来有十随念清净,如来有十速见法,佛的三昧有十,建立如来的行相有十,佛的解脱有十,总有三百种佛不共法。此等在《十如来经》中所说,即是与声闻独觉等不共。如《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宝云经》和《十地经》等经中,显示如来自体增胜,特别是,若欲了知一切,当见彼等经中所说。
《宝性论》云:“功德六十四,此各个有因,如其次第宝,应知经随行。”又《宝性论释》云:“如是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大士三十二相,现摄彼等为一,即成六十四。”又云:“是故佛的一切功德,亦有无余功德,一切佛所说究竟不变,如虚空际。”如《入中论释》云:“妙翅飞还非空尽。”等云。如《入中论释》云:“诸佛世尊色身一一毛孔,大丈夫相,及诸随好,力无所畏,及不共佛法等功德差别,唯是诸佛所能行境界。设若宣说,以是诸佛自智境界故,假若诸佛加持寿量住不思议阿僧祗劫,不作余事汲汲宣说,犹不能尽,何况菩萨,独觉、声闻,岂能了知宣说诸佛一切功德。”
(寅)七事业无边相续
颂曰:
任远所化业恒现。
此中总的来说,佛的一切功德各有一事业,最主要者谓十力的事业;四无所畏的事业;佛十八不共法的事业。因为虽有彼三十二种事业,但并不只此,示现调伏所化众生各一事业不可思议,于彼一切众生不加功用任运成就,遍一切方处,随一切时转。如《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云:“善男子,何为如来的事业,如来的事业有三十二种。”乃至“复次善男子,如来的所有事业者无量,不可思议,非一切世间所能了知,非一切文学语言所能诠说。他所难得,佛的一切刹土相续不断,一切佛体性平等。”彼经又云:“所以者何?善男子,汝应知如来的事业不可思议,随行一切,一切无过,三世随行,不断三宝种。”乃至“善男子,无间断相续,相续不断,不断菩萨授记语,此是诸如来的真实事业。”如《现观庄严论》云:“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如是尽生死,此事业无断,诸趣寂灭业,安立四摄事。”如是论中广说。
偈曰:
谁由点滴疑受用,夺生死恼不死食,
意行美名财富聚,如觉圆眼意耳盲。
除唯名了虽无法,寂有富衰闻思修,
果不虚诳希有教,无能作者最希奇。
法本清净愚迷幻,八法五境增愚冥,
七相密灭时唯名,未获欺诳三地众。
虚妄唯现劣者空,中观无误缘起教,
开中观宗圣师徒,胜第二师徒希有。
深广能仁密意髓,尘许不误中观宗,
俱胝教理色究竟,无量宫寂上光焰,
此偈大意:谁于诸法性空若有一点滴怀疑而有所受用者,即是劫夺生死轮回衰恼的不死甘露食粮,是随欲所行美誉名声财富的聚积,如像常醒园林,是眼意身的哺育。诸法除唯有名言分别外,所有任何法虽然都无有实体,但三有生死寂灭涅槃财富衰损闻思修的果法却真实不虚,如像最为希有的绘画般若经卷教法,无有大自在作主宰的能作者是最为美妙希奇。诸法体性虽然本来清净,但被贪欲愚痴迷乱对幻化的世间八法,及色声香味触五欲境所惑而更加增长愚冥痴暗,假若以七相寻求无我,及以密乘修法而毁灭痴暗时,则见诸法唯有名言而无实体,但未获得者就会被随意欺诳天人龙三地一切众生,对虚妄唯显现境及劣慧者不了解空性,所以开创中道无误,唯有名言的缘起中观宗——圣者龙树圣天师徒,及西藏胜者第二宗喀巴师徒最为希有。于其深见广大行的教法,是能仁密意的精髓,无有微尘许错乱的大中观宗,以俱胝教理宝,如像色究竟天一分无量宫殿,乃至寂灭尽三有际的最上光焰。——译者。
自续派和应成派,是从妙音笑金刚着的《宗派广论》中选译的中观部份,此论很广,从古印度数论派等各派外教,至佛教内部的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和金刚乘,总有十三品,妙音笑金刚(1648-1721)今称一世嘉木样,诞生于今甘肃省夏河县,瓦族部落。七岁从伯父学经,十三岁受沙弥戒,二十一岁去拉萨哲蚌寺郭莽扎仓学经,二十五岁取得“嘎举巴”学位,二十七岁由五世达赖受比丘戒,后到拉萨密教下院研究密教。五十三岁由六世达赖委为哲蚌寺郭莽扎仓堪布,并传授五部大论精义,后又任旁务卜寺堪布。六十一岁应黄河南首族蒙古亲王之请,回籍创建今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他博览群经,广学多闻,学识渊博,精通显密二教,对佛教内明天文、历算、医学、文学、声明、修辞和音韵诸学,均颇有研究,造诣之深,为卫藏蒙古等地高僧景仰。他著有《因明疏》等显密论著十五函,为卫藏蒙古等地诸大学者共同尊仰和研究学习的尼乾,一九六二年为了研究中观宗后期发展的思想派别,由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于一九六四年夏译出中观宗自续应成二品于北京。为供中观学者参考研究,一九九○年夏又重校于北京。
若译文有误,敬请诸贤哲批评指正之。——译者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