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作品中的“佛缘”
许地山作品中的“佛缘”
2010年8月3日《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
□ 冯弘
许地山1893年出生于台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著名作家,其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是晚清进士,是一位在台湾颇有影响的诗人和爱国官员。他的母亲和舅父笃信佛教,所以许地山自幼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以毕生精力从事佛学和宗教比较学的研究,因此其文学作品中亦不自禁地折射出一些宗教思想。他曾在《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一文中,比较全面地说明了他的文学理念,他说:“创作底三宝不是佛、法、僧,乃是与佛、法、僧同一范畴底智慧、人生和美丽。”据此,许地山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讲求“三宝”——“智慧宝、人生宝、美丽宝”。具体而言,“智慧宝”指的是生活经验,“美丽宝”指的是作品语言,这是一般创作都离不开的两项内容,而“人生宝”则强调“人间生活不能离开道德的形式”,无论创作什么文学作品,都要对人和社会有益。关于鉴赏之“四依”,他说:“佛家底四依是‘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鉴赏家底四依也和这个差不多。”他认为,要评论一件作品,首先要“依义”,即看其主旨,而不要计较语言,“真理有时会从土话里表现出来”;其次要“依法”,即不要带着个人感情评论,而是要按照创作规律鉴赏,看作品是否表达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再次要“依智”,即用心发现和体会作品的新意,不要轻易放弃或忽略;最后要“依了义”,即读懂作品以后再评论,评论者应当谦虚。
从这些关于文学创作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地山的人生观充满了宗教“普度众生”的意味,而这必然会反映在他的创作中,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中,更是带有异常鲜明的佛教色彩。
佛教对许地山的人生观与文学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曾在《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一文中说:“宗教是社会的产物,由多人多时所形成,并非个人所创造。”许地山参加和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因此他早期的作品中充溢着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感情,渗透着对被迫害、被侮辱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社会黑暗与苦难的沉痛揭露。但是,许地山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其他许多知识分子,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借助的不全是西方文化思想,而主要是包括佛教思想在内的东方民族思想文化,因而其作品具有浓厚的传统意味,其中大部分作品都被打上了鲜明的佛教思想烙印。
佛教的“多苦观”对于许地山有着相当深广的影响。他自幼饱经忧患,青少年时期因生计艰难,曾数度漂流域外。个人的亲身遭遇,以及耳闻目睹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这一切汇聚起来,使他接受了佛教关于“人生皆苦”的思想观念,因此他的创作一开始就发出了“生本不乐”的叹息。
许地山从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苦、集、灭、道”四谛对于人间苦难的彻底揭示中,看到了世界的不完整性,感受到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弊病。在《心有事》一文中,许地山严肃地指出当时是一个“积怨成泪,泪又成川,今日泪、雨交汇入海,海涨就要淹没赤县”的残酷、黑暗的社会。因此,在许地山的早期创作中,描写人生苦难的作品所占比例甚重。
此外,许地山早年可谓相当热心于妇女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他的小说集《缀网劳蛛》中的12篇作品中,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就占了7篇。而佛教的“多苦观”,使他对妇女的苦难遭遇认识的更为深刻与透彻,对妇女的不幸命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与怜悯,并更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揭示了造成妇女处于屈辱地位的社会根源。譬如《缀网劳蛛》中的尚洁,就经历了被冷酷遗弃、霸占财产和夺走女儿等种种磨难。《商人妇》中的惜官,经历了久别、被卖、逃亡等种种苦难。然而,许地山并没有仅仅止于对“苦”的揭示,而是将佛教知命、顺命的人生观通过这两位女主人公得以展现。
许地山文学创作中深厚的“佛缘”,使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佛教色彩,他在作品中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认识,以及启人深思的隐喻与象征,都是在佛教思想下统合起来的。这令许地山早期的文学作品达到了浪漫传奇、哲理玄想和现实人生的奇妙统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