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二题
山旅二题
楚欣
八闽岳祖
白岩山位于闽清县三溪乡,离福州仅八九十公里。山上的岩石原先色白如玉,故有此名。古人曾作诗咏道:“白岩真奇绝,望之何皎洁,清夜吐光芒,好似满山月。”然而经过千百年来大自然的不断洗礼,今天看到的山峰,层峦叠嶂,无论是惟妙惟肖的鹰嘴岩,还是昂首驮重的骆驼峰,都已是一片深褐色,在冬日的映照下,显得巍峨而又庄严。
走进景区大门,沿着古道缓步而行,一路上的绿树翠竹,静静地伫立着。不远处,有个景观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株粗壮的松树和一株苗条的柳杉,它们树种不同,树龄迥异,根部却扎在一起,很像是同根生似的,多情的柳杉还伸出“她”的手臂(枝干)“搂”住松树的腰部,其亲密的样子,不亚于热恋中的年轻人。导游说,这就是“情侣树”。还说,倘若是暮春时节,数不清的杜鹃花满山盛开,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非常迷人;到了春夏之交,由于气候多变,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云雾遮天,更是别有一番景象。
白岩山不仅景色美丽,还流传许多民间故事。“百岁阶”就是其中之一。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带着他的父亲上白岩山,走到半山腰,突然间巨石从天而降,砸在前面的道上挡住去路。这人后来用砸碎的石头,修了121级台阶,方便过往行人,由于行善积德,他的父亲活到一百二十一岁。今天,我们走在古道上,仰望山顶的石壁,那颜色较浅的凹入处,据说就是当年掉下巨石留下的痕迹。是否真有此事,我看并不重要,因为这个故事宣扬的是孝道,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就有它流传的价值。
过了“百岁阶”,在一个拐弯处的石壁上,镌刻着朱熹的“八闽岳祖”四个大字。这是近人从他的遗墨中选取后集成的,虽说不是当年朱熹专门为白岩山写的,还是让作家们浮想联翩。章武兄对他身边的老朋友叹道,山路如此险峻,朱老夫子那时怎么上得来?老友回应说,朱熹第一次到福州是淳熙年间,只有四五十岁,比起今天的你我要年轻得多,避伪学之祸到此,岁数也没有我现在大,上山根本不成问题。说完,两人都笑了起来。然而另一个问题却让他们不得其解,即朱熹称白岩山为“八闽岳祖”,根据何在?是它的高度吗?不可能,因为白岩山的海拔1237?郾7米,并非全省最高。是它的历史吗?似乎也不可能,因为在福建的名山中,白岩山为人所知,也非最早。想到这里,他们中的一位不禁哑然失笑——老夫子当年心血来潮,说了句“八闽岳祖”,此乃一时高兴所为,我辈又何必如此地钻牛角尖呢?
沿着古道,作家们继续拾级前行,到了悬鱼洞,只见洞中有条细长的石头横空悬着,被称为“悬鱼”,另一条竖着的“鱼”想飞上天,没有飞成而原本还有一条“鱼”,因为贪吃,被姜太公钓走了。这种附会之说,在当今中国的许多导游词中比比皆是,作家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不想多留,只是匆匆而过,便到了一处废墟。导游说,这里原来有座尼姑庵,后来尼姑跑了,没人管理,也就塌了。介绍到这里,她卖了个关子,要作家们猜猜,为什么尼姑会逃跑?见没人回应,便指着前面两株有几百年树龄的红豆杉补充说道,“原因从这里面找”。有位作家笑着回答,大概是尼姑思凡,所以都跑下山了。导游高兴地作了肯定,并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尼姑日日对着它,时间长了自然心动,呆不住,也就跑了。然而此说实在不高明,因为王维诗中的红豆,并非红豆杉,导游小姐无疑是搞错了。
白岩山的最佳处是白岩寺,它坐落在莲花岩上,也称莲花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古刹并不壮观,也非金碧辉煌,它白墙黧瓦,简简单单,就像是一位朴实无华的高僧在那里坐禅。寺的前面有红豆杉、五味子、紫竹、螺纹竹等珍贵植物,将古刹掩映在后。寺周边还有几小块菜园,菜苗青青,大概为僧人所种。令人有趣的是寺门上的一副楹联:“但愿爱河成净土;祈求苦海变莲池。”古人有“爱河”之说吗?我有些怀疑,觉得这副楹联很可能是近人的创作。
作家们最后在寺里稍事休息。寺中的主持是一位进过佛学院深造的年轻人,从九华山过来,他用香茶热情款待客人。这几位作家大多爱好旅游,曾走过一座座名山古刹,他们对白岩寺的古朴赞不绝口,建议有关部门能妥善保护,切不可为了追求豪华而改变原有的建制。此说得到主持的认同,他深深地为文人们的真诚而感动。
善哉,但愿白岩寺的明天依然是那样的典雅而又朴素。
名山与古道
高盖山位于永泰大洋镇旗杆村,一说顶部酷似冠盖而得名,或说山顶常有紫气复盖而称之。五代十国时,闽王王延钧敕封其为大闽“西岳”。山腰间有座始建于唐文德元年(888年)的名山室,融道、佛、儒于一体,为“天下第七福地”。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山室为一系列石窟,坐南向北,窟中有木构建筑,由主体、东室、西室等组成。主殿为祖师殿,悬崖复盖,能容数百人,内有对联:“登斯山也,目极屏障千里外;游其景哉,人在高盖别有天。”很能反映人在此处的心情。即俯视山下,景色尽收眼底,仰观碧落,感触涌上胸间。祖师殿侧后的偏僻处,有一间土地庙,门两边的对联是:“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既通俗生动,又耐人寻味,同行诸君读后齐声叫好,并反复背诵把它记下。
东室也称灵龟洞,峭壁上布满宋元时代的浮雕造像,高三米,宽十多米,造型简朴,刀法稚拙,应该是出自民间工匠之手。认真辨识即可看到,有呈流动状的长河,有象、狮、虎、鹤、喜鹊、龟、鱼等动物;有普贤菩萨坐骑大象(残迹);有佛教传说的故事,如“萨埵那太子舍生饲虎”;有上古时代的传说,如舜躬耕于历山,等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组比丘的造像,画中七个比丘皆为圆首,身着宽袖交领衣,站成两排,除一人持金刚杵状物,一人手握金刚铃外,其余都作拱手的样子。比丘的上方刻有莲花和“佛”字。据专家考证,这是宋元时期民间组织“白莲教”所崇拜的“莲社七祖”的造像,大约雕作于公元十四世纪,目前为全国仅存的一处白莲莱宗教遗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西室即金水洞,也称血盆洞,置于悬崖之上,内有一座小型的木质佛殿,歇山顶,单开间,室内石板铺地,坐东向西。虽然朴实无华,却令人刮目相看,因为它与福州华林寺、莆田三清殿、罗源陈太尉宫一起,并列为福建尚存的四处宋代木构建筑。
从金水洞往西走,崖顶上有细流飘然而下,似小雨霏霏,再往前走,便到了观音洞。洞内有石阁,其梁、枋、柱均为仿木构榫卯搭接。横楣用青石制成,雕有花卉、串珠等图案。一尊石观音端坐在案几上,双腿下垂,赤足下各蹬一朵莲花。走近细看,发现与平素所见的观音不同,是一尊男性观音。虽然笔者约略知道,观音菩萨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是男性,传到了中国才逐渐由男性变为女性。但以前我只见过女性观音,小时候还因身体瘦弱,母亲将我给了观音当螟蛉,祈求她的保佑。男性观音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是否全国唯一,我不敢说,但年代较早,实属罕见。
游名山室石窟,我自然地想到曾经去过的龙门、云冈和敦煌等三大石窟,相比较而言,这个石窟无论是规模或是石像的雕刻水平,都不能与之同日而语,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它也有其独特甚至唯一之处。如白莲莱宗教遗迹,男性观音石像,宋代木构殿。这也是为什么,名山室能入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根本原因。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加以解释:山不在高,窟不在大,有珍贵文物或优美景观则名。
但是,游名山室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却是上山的古道。行前曾询问主人,上名山室难不难?主人答道,如果说难,难在要登一千零八十三级的石阶。当时我想,张家界两千多级石阶都上过,还怕什么?实践的结果更出乎意料——登名山室并不太难,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轻松。为什么?原因在于古道的石阶铺得好,每阶的高度和距离适中,非常好走。章武兄赞道,这可是“人性化”的古道,千年保修的古道呀。
名山室古道之所以有如此好的质量,在于当年修造者的责任心。今天人们走在道上,仍可以看到修造者留在石阶上的姓名和时间,几乎每一块都有,如“宋大中甲子元丰”、“大斗造堦五级”,等等。可以说,每一块都是文物。难怪有专家这样说,即使没有白莲莱宗教造像、没有宋代木构佛殿,没有男性石观音,只要有这条千年古道,名山室也能评上国家重点文物单位。
诚哉斯言!妙哉斯言!
摘自:福建文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