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泉畔有梵音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3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连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泉畔有梵音

  □郑连根

  一

  一看题目,就知道我要写济南的佛教文化了。不错,济南是泉城,泉城的著名旅游景点中就有千佛山、灵岩寺、四门塔等佛教名胜。僧郎、义净等历史上有名的高僧都曾卓锡泉畔,讲经说法。

  一个地方能被高僧选中,建寺弘法,在佛法看来是要有因缘的。所谓因缘就是要具备种种主客观条件,比如山水秀美,利于修行;比如民风淳厚,便于教化;比如当地的官员极力邀请等等。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泉、湖、河交相辉映,风光秀美,在自然景观上就便于被高僧选中。就人文环境而言,济南人自古受孔孟教化,民风淳厚,亦能入高僧“法眼”。因缘际会,济南成为历史上的佛教兴盛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泉水淙淙,梵音萦绕,佛教在济南的历史上留下了诸多文化遗迹和感人故事。

  二

  对古代中国而言,佛教是彻底的异域文化。佛教能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属奇迹。须知,佛教诞生于印度,在印度与中国本土之间,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要穿越这条高耸的山脉实在是太困难了。可是,佛教竟然穿越了“世界屋脊”,奇迹般地来到了中国。

  有两条路线功不可没,一条是传法之路——— 印度和西域的僧人将佛法传到汉地,一条是求法之路———汉地的僧人远赴印度求法。无论是“佛祖西来”还是“西天取经”,人们都可以从高僧们漫长跋涉的脚步中读懂传法、求法的坚定意志。

  朱士行是汉族僧人向西取经的创始人。他于公元260年从长安出发,在无人向导的情况下,历尽艰难,最后到达遥远的于阗,取得经卷60万言,派弟子送回洛阳,自己则留在于阗,直至八十高龄在那里去世。

  由西向东送经弘法的僧人有很多,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达摩祖师、佛图澄等,而佛图澄和他的弟子僧郎(郎公和尚)就与济南的佛教发展密不可分。

  三

  佛图澄(231—348)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僧,他是西域龟兹人,少年出家,曾两度到罽宾国学法,成为“得道”高僧。佛图澄严守佛家戒律,对佛法在中国北方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据说他有“神通”,能预知“行军吉凶”,还能通过念咒,使一盆清水生出莲花。晋永嘉四年(310),佛图澄来到洛阳。时值晋末大乱,战事不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两年后,石勒成为后赵国王。但石勒异常残暴,他屯兵掳掠,大肆杀戮。佛图澄决心以佛法感化石勒。他手持锡杖来到石勒兵营门前,求见石勒。石勒问佛图澄:佛道有何灵验?佛图澄施展神通,对着一盆清水念咒、烧香,不一会儿,盆中就现出青色莲花。石勒由此信服佛法。佛图澄趁机劝说石勒要施行“仁政”,不可大肆杀戮。石勒也把佛图澄作为机要参谋,凡有大事,必定要征询佛图澄的意见。

  石勒称帝之后,对佛图澄更加敬重,称他为“大和尚”,甚至把自己的孩子都交给佛图澄在寺中抚养。佛图澄成了后赵的精神导师,佛教也随之在后赵政权下迅速发展起来。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十二月初八,佛图澄圆寂,享年117岁。

  三年之后,即公元351年,佛图澄的弟子僧郎受张忠之邀来到了济南,在金舆谷(今历城区柳埠)创建寺院,弘扬佛法。所建佛寺人称郎公寺。到了隋朝,隋文帝即位,因其母吕苦桃是济南人,为“通梦屡感”,隋文帝遂赐名此寺为神通寺,这便是今天四门塔景区里的神通寺。

  当年,僧郎与张忠在济南传法,声名远播,世人尊称僧郎为郎公和尚,许多君主皆通信致敬,颁赐大量金帛与奴仆等,慕容垂甚至封他为齐王,并收取奉高(今泰安)、山茌(今长清)两县的赋税。郎公和尚辞去了王爵虚号,邀请著名高僧道安、法和等来金舆谷讲学,济南由此成为华东地区的佛教重镇。

  后来,隋朝在神通寺附近建了四门塔,唐朝又建了千佛崖和龙虎塔,唐以后,元明清各代又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塔林、竹林等,形成了今天四门塔风景区的规模。历经1600多年的岁月沧桑,四门塔景区保存下来的龙虎塔、千佛崖造像、碑刻等已然成为人们研究佛教、雕刻艺术及建筑艺术的活化石,而最早修建的神通寺也得以原址重建。

  关于郎公和尚的传说很多,“郎公石”即是其中的一个。郎公和尚与张忠一起在神通寺修道,结成了莫逆之交。一天,皇上突然下了圣旨,请张忠赴西安讲法(一说是去边关带兵打仗)。张忠在途经华阴时去世(一说战死)。郎公思念友人,就天天站在山顶遥望。天长日久,山顶就长出了一尊山石,人称“郎公石”。

  据《神僧传》记载:“郎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此地即为灵岩寺,取“顽石有灵,闻法点头”之意。而“郎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说亦是对郎公深通佛法、擅长教化众生的极好佐证。

  灵岩寺建成后,即成为神通寺所属之下院。北魏时,法定和尚重兴灵岩寺。隋炀帝赴济南祭拜祖母时,曾到此寺上香,并赋诗纪念。唐代,灵岩寺又成为唐高宗和武则天赴泰山封禅时的驻跸行宫。此时的灵岩寺经过扩建,已成为名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齐名,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寺内的千佛殿为该寺主体建筑,因其塑工精细传神,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作为一代高僧,郎公和尚与山东及济南的缘分甚深。他留给济南的,绝不仅仅是两座寺院(神通寺和灵岩寺),而是在儒家文化浸淫的齐鲁大地植入了一种新的文化基因——— 佛教。可以说,自郎公和尚之后,济南的淙淙泉水声中就又多了来自西天的梵音。

  四

  从佛图澄至中原传法,到郎公和尚来济南创建寺院,如果我们说这是佛教中的“西来传法”之路的话,那么,济南籍的唐代高僧义净所走的显然就是另一条道路———“西天取经”之路。

  义净(635—713),俗姓张,名文明。齐州山茌县(今长清)人,出生于官宦门第,年仅七岁就皈依佛门,拜土窟寺的善遇、慧习为师。

  显庆五年(660),义净辞别齐州,踏上了参访之路。当时,著名高僧玄奘已成为大唐国师,玄奘的求法成果和亲游佛土的经历,对义净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决定效仿玄奘,西行求法。

  咸亨元年(670),义净在长安与处一法师、弘秫法师等五个人结伴赴印度求法。他们确定从海路出发。成行前,处一因母老难舍而退出,弘秫行至江宁也半途而废,另一位玄逵虽到了广州,但面对大海也退却了。咸亨二年(671)十一月,义净和善行小僧义无反顾地起航了。在海上漂泊20余日后,他们到达了室利佛逝国,即今天的苏门答腊一带。义净在这里受到了国王的礼遇,他留居此地半年以学习梵文。

  咸亨四年(673)二月,义净孤身一人赴南亚次大陆,到达天竺(印度)本土。他遇上来自爱州(今越南清化)的大乘灯禅师,两人结伴同到中印度,可是不幸遇到山贼。脱难后,两人继续在各地访问参学。历经艰险之后,义净于上元二年(675)到了玄奘当年求法修行的那烂陀寺,潜心研修佛法。

  垂拱元年(685),义净携带着求得的梵文佛经50余万颂回国。途中又屡次遇险,直至垂拱五年(689)才回到广州。在广州,他用了六年的时间主持翻译带回的佛经,还撰写了《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著述。

  当时,武则天登基称帝,她特别推崇佛教。在得到义净翻译的佛经和个人著述后,武则天非常高兴,下诏让义净“北上朝见”。

  义净抵达陪都洛阳时,武则天亲自排驾,迎接义净于上东门外,其礼遇之隆,甚至超过了玄奘回朝时的规模。此时,义净61岁。他自671年出国求法到695年回到洛阳,历时整整24年。

  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七日,义净圆寂,享年79岁,法腊(僧龄)59年。

  在中国佛教史上,义净与东晋的法显、唐朝的玄奘合称为“三大求法高僧”,又与后秦的鸠摩罗什、梁朝的真谛、唐朝的玄奘一起,并称为“四大译经家”。在漫长的中国佛教史上,能把“求法高僧”和“译经家”两个称谓集于一身的,除了玄奘大师,就是从济南走出的一代高僧义净了。

  五

  佛教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唐代最为兴盛。可见,佛教在发展和兴盛阶段均与济南深深结缘,发展阶段有郎公和尚在济南创建神通寺和灵岩寺,兴盛阶段有济南籍高僧义净出国求法。

  在郎公和尚卓锡金舆谷之后,在义净法师出国求法之前,济南的另一处大型佛教名胜赫然建成,它就是千佛山。千佛山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也是济南历史上佛教兴盛的最好标志之一。

  千佛山原称历山,春秋时称靡笄山,战国时称靡山,南北朝时称舜山、庙山、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镌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并在山上建千佛寺。唐贞观年间,千佛寺重新修葺,并改称兴国禅寺。自此,济南又多了一处梵音萦绕之地。

  高僧、佛寺、塔林、梵音、香火……构成了佛教文化特有的神韵。济南的历史上从不缺少这份神韵,而且,它还有淙淙的泉水来为这份神韵伴奏。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