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库车古代佛教观世音菩萨四种形态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松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库车古代佛教观世音菩萨四种形态

  刘松柏

  观世音菩萨以其慈善和不可思议之神力自古为僧俗所尊崇,其地位和所受崇尚程度非佛教一般神祗可比。大乘显密二宗都信仰。观世音,旧云光世音,略称观音。观世音者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者而垂救。《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只要“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并记有十种灾难苦恼降临时称念观音名者应其愿力而祛灾获福。

  观音名目繁多,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法华经·普门品》之观音和西方净土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观音为圣观音。圣观音又称正观音。观音造像千姿百态,多为正观音之衍化。库车古代佛教艺术兴隆时代亦不乏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与绘画。现存库木吐拉石窟绘塑遗迹中多有发现,加上个别遗址出土的,计有如下四种形态:

  (一)一头二臂的圣观世音菩萨,(二)三头八臂的观世音菩萨,(三)马头观世音菩萨,(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以下兹就这四种观世音菩萨绘塑形态的遗存品进行考析与讨论。

  一、圣观世音菩萨

  这里所说的圣观世音菩萨是指作为西方净土经变中的阿弥陀佛二胁侍之一的(另一胁侍为大势至菩萨),库木吐拉石窟寺14窟、11窟、45窟都有发现,14窟的净土变位于后壁,观世音菩萨位于阿弥陀佛之右,神态端严,著双领下垂红色袈裟,颈下、胸部、腹际均佩璎珞,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握蓝色宝石,头冠正中绘坐佛。11窟后壁因整个构图布局同14窟后壁,因而判定为净土变,右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形象漫漶,左肩上方有一肥硕花枝。据此类推该窟15铺构图基本相似的西方净土变,亦有15身观世音菩萨,后壁上的观世音则是最大最精美的一身。45窟的西方三圣位于东甬道外侧壁,观世音菩萨位于阿弥陀佛的左侧,立像,头冠中绘坐佛,头右榜题中尚存“观”字,此像略小于真人。肩披多重,形貌慈蔼,线条洒脱,飘然若仙,为龟兹菩萨像中的力作。62窟是位于Ⅱ号护坝内中部的一个由两个打破关系的窟组成的,两窟均为中心柱窟,主室全毁,后室上部残存画迹。北1窟后室前壁绘两立菩萨像,南一身头饰中有阿弥陀佛坐像,是谓观世音菩萨,樱桃小嘴,细眼修眉,耳垂绒花球,红袈裟;北一身菩萨小些,头饰有宝瓶像,1983年6月调查时已很不清楚。这是西方净土变双胁侍单独绘出崇奉的例子。所以此观音仍属西方净土变中的圣观音像。1978年5月,在库车县委后打土坯掘出一铜观音(图版1), 4高18,宽7厘米,头冠中可见小坐佛,右手上扬持拂麈(似杨叶状),左手下垂提净瓶,净瓶中出一莲枝,枝头为一花蕾。两肩有披巾,上半裸,束缠羊肠大裙,下身裙衣紧贴,有曹衣出水之感,跣足立于有茎莲蓬上,两上臂挽帛飘然至脚。初识以为单独置于龛中崇拜的圣像,细观之,其像花蕾茎侧铸一弧形方块及颈后下一凸起,很可能是利用它们固定在神龛上并与阿弥陀佛及大势至菩萨形成西方三圣组像,观世音则位于佛右侧,正好与14窟后壁净土变画中布局相同。该组像不大,可能是居士家中佛龛中的供像。从此观音像看,铸造精细,比例适当,体态匀称,挽帛飘扬自然,艺术水平较高。

  净土宗艺术是盛唐时汉地传至安西(库车)的汉风格的佛教艺术。这种艺术再次将库车古代的佛教文化艺术推上了一个新高峰。据考证11、14、45窟的壁画都是8世纪的作品, 5从观世音手中握持的不同契物来看,与宋元以后汉地塑绘的一手提净瓶、一手持杨柳枝之定式的女性形态的观世音菩萨接近。从较高的浇铸水平和男性形态看,应属向宋元固定式观音的过渡形态,是较净土变观音像稍晚的唐代作品,仍属安西佛教文化的艺术品。62窟的观音和势至菩萨绘画草率拙劣,多施红彩,并在重层白粉壁上绘出的,时代估定在9世纪晚期(龟兹回鹘国时期),看来从那时起大规模绘制净土变已不时兴,此观音势至净土画是属回光返照之作。

  以上圣观音作品参照之佛典和净土画经据有曹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刘宋 良耶舍译《佛说观无量寿经》、吴支谦译《佛说阿弥陀经》。6

  二、三头八臂观世音菩萨

  龟兹石窟壁画中唯见一身三头八臂菩萨像(图版2),绘于库木吐拉石窟寺第12窟后甬室后壁,左起第三身,几与中人等高。 7整体形态优雅娴静,丰腴匀称。三头面,左头面毁;右头面较小为怪面,颦眉眯眼,白牙露出。正面,左脸面毁,面相大小如同真人,丰颐秀目,气质娴雅,慈善安宁。头冠大多毁。八臂,上二臂左手上举托圆月,右手上举托红日;次二臂,左臂左手上举掐持莲花枝,右臂毁;再二臂下垂,手及印契均毁;下二臂于胸际双手合掌。手腕均佩二轮宝镯。八臂裸润有肉感,轻盈洒脱,极富韵致,当是唐廷宫娃美臂的艺术写实。《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卷25述三头不空广大明王的三头面时云:“正面熙怡,右面微瞋,狗牙上出,左面大嗔,三首月冠,冠有化佛。”同经卷22、27、28记三头面观世音皆类同。上述三头菩萨画像正面与右面与经载同,左面虽毁当亦同。头冠大部毁,但正面上部有一半圆形残迹,似可能绘有观世音像最明显的标识弥陀佛像。故此菩萨三头像实据佛经仪轨绘出的观世音三头像。三头八臂菩萨像乃三头八臂观世音菩萨像无疑。

  八臂观世音菩萨的遗存在内地并不鲜见。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五代吴勿昌供八臂九面观音像立幅》之观世音, 8头上有两层八个人面,双臂屈于胸前,又伸出六臂,上双臂高举,左手托玉兔蟾蜍,右用托金乌;中双臂一手托净瓶,一手举柳枝;下双臂一手持瓶,一手持花,均垂于股前。

  洛阳龙门石窟擂鼓台北洞前壁南侧石雕一头八臂观音,是唐代作品。八臂:左侧自上至下,第一手持物举胸前,第二手伸五指举至齐肩,第三手拇中二指捏一物上举,第四手伸五指下垂身侧;右侧仅残存第一臂上部。

  同窟楣上方观音龛中,唐代刻一头八臂观音。八臂:左侧自上至下第一手持物举至胸前,第二手握圆物举过肩,第三臂微曲平举,第四手持瓶下垂;右侧第一手持物举至齐肩,第二臂微曲上举,第三臂下垂,手捏物,第四臂贴身下垂,手握物。 9

  莫高窟晚唐468窟绘八臂不空羂索观音,所持器物:右臂,第一手持物不辨,第二手持罗索,第三手持瓶,第四手屈回结印;左臂,第一手托壶,第二手持柳枝,第三手持数珠,第四手屈回托摩尼珠。

  同上晚唐129窟八臂不空羂索观音,右第一手持戟,第二手不可识,第三手持索,第四手屈回结印:左第一手托壶,第二手持数珠,第三、四手结印。 10

  另外莫高窟晚唐14、47、99、361都绘有八臂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像。五代22窟北壁,盛唐162窟甬顶中央各绘八臂观音一身。 11安西县东千佛洞西夏2窟前壁绘三头八臂观音,右壁绘十一面八臂观音;5窟前室右壁绘八臂立观音;7窟主室中心柱上绘三面八臂观音、十一面八臂观音。 12

  比较上述诸八臂观世音菩萨造像可知:(一)八臂观世音有多头之分,有一、三、九、十一头。三头八臂观世音是其中的一类,除本文论述的一例外,以上引述仅见安西东千佛洞之二例;(二)时代多在晚唐之后;(三)手上所持契物和结印不尽相同。八臂不空羂索观音有一手必持 索。其九面八臂观音双手托玉兔、蟾蜍和金乌,这三种动物是日和月的象征物,与本文论述的三头八臂观音的上二手印契相同;(四)在寺窟中并不作为主尊供奉,多作胁侍护法菩萨,本文所述之三头八臂观音亦然。

  八臂观世音菩萨在经籍中见载极鲜。《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31卷,记了六种不同头面手臂的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形态,唯独没有八臂的。宋法贤译《持明藏瑜珈大教尊那菩萨大明成就仪执经》卷3倒记有八臂不空羂索观音,其云:“画不空羂索,四面八臂……右第一手作施愿印,第二手持数珠,第三手执羂索,第四手做施无畏印;左第一手持白莲花,第二手持经,第三手做拳,竖立头指做期克印,第四手执钩。”日本心觉妙的《别尊杂记》卷23不空羂索条中记:“兴福寺南国堂像,一面三目八臂……又东大寺羂索院古京龙盖寺金堂,皆有三目八臂丈六不空羂索金色之像,与南园堂本八臂持物,颇有不同。”唐阿地瞿多译《佛说陀罗尼集经》卷6《何耶揭利婆观世音菩萨印咒品》记马头观世音受法坛中北门即作八臂观世音坐于莲花上。三头八臂观世音菩萨形态竟不见载于经籍。

  且将上述经载与遗存实相比较发现八臂观音之八臂手握印契,经载与绘塑实际,经载与经载均不尽相同。由此表明宗教艺术实践中的八臂观音造像并没有死套某种经籍。而是在保持观音基本形态、忠实于经典的同时,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画师据己之宗教心理和审美情趣来安置调整观世音菩萨的头面和手中印契的。无怪乎日本心觉妙大师在其《别尊杂记》里发出兴福寺南国堂、东大寺及古京龙盖寺金堂所造之八臂不空羂索观音所持契物“颇有不同”的感慨。很显然八臂观音形态是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一个总类,而三头八臂观音是其中的一个类别而已。从而可认定本文所论三头八臂观音像之粉本及所参考之经籍非一种而是多种,断难判定其所据为某一具体佛典。似可窥见各种密宗典籍和神像粉本源源不断输入龟兹的情景。本节所论三头八臂观音手中契物不明有羂索(或罗索),故不能称之为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

  12窟门壁北侧绘有回鹘供养人,这是9世纪中叶后的事。但此三头八臂观音及其后壁佛菩萨像的风格与45窟后室佛菩萨像类同,笔者估测,门壁绘画与后室绘画不是一个时代的。9世纪中叶以后该窟也进行了改制。12窟后室绘画即三头八臂观音像与45窟同时代,大概相当于唐代宋大历年间晚期至唐德宗建中年间(766~783年)。13

  三、 马头观世音与地坪画

  1990 年9 月龟兹石窟研究所李莉同志在库木吐拉38 窟进行考古记录时,在主室大佛龛前石膏地坪画(图1 )右侧的菩萨头冠中发现墨线描绘的马头(图2 )。这是库车佛教遗迹中从未见过的马头观世音菩萨画像。

  地坪画是1985 年9 月由当时的看护吴征章奉管理干部买买提·木沙之命清理出来的。清理前画上覆盖16~38 厘米厚的沙土。该画为彩绘,墨线勾勒,白粉底,极模糊,所幸细看大部线条尚可辨识。左右长112 ,前后宽195 厘米,前部残损约三分之一。

  此画中部为椭圆形花朵组成的大花环,大径66 厘米。现存上中九朵,重迭互错,实有18 朵,紫红两色相间。大花环内绘一比丘,似跏坐,头及双手扶托一椭圆形盘状物,长径24 ,短径6 厘米,盘状物中部有一圆形影塑残迹,径2.5 ,左右各绘有中心鲜红的花蕊状物。大花环上又绘一小花环,由六朵红色小圆花组成,左右侧各绘一大雁。

  大花环左右侧各绘一立菩萨像,有头光、裸上身,从臂上挽帛和头冠装饰看属龟兹天人形态,头侧向花环,双后托盘,盘内放一摩尼宝珠和两个绿色珠环。右菩萨头冠中,即上述李莉发现的,绘一马头侧像。该菩萨残高38 (头至腰部),肩宽25 ,头光径26 厘米。左菩萨头冠复杂漫漶,辨不出具体形象。

  花环和菩萨外侧绘一圈婴孩,可见7 个,粉红皮肤,红唇、杏眼。

  右马头观音菩萨外侧从上至下为:

  (1 )大花环与马头观音头间绘婴孩,上望,双手交叉于胸,憨态可掬;

  (2)马头观音头左上婴孩,右手前招手,似牵一绳,左手于身后弯下垂,骑一红嘴雁;

  (3)马头观音头后婴孩坐一莲花上。

  左立菩萨外侧从上至下为:

  (4)与(1)位置对称相应,张臂扑向花环,左手握一烧瓶状物(似粉袋),婴孩似从花中出,其下绘许多墨线不能辨;

  (5)与(2)对称,画得很好,红唇可爱,张左臂垂右手,头上束雉发,下尖,坐红雁;

  (6)与(3)对称,形象同(5)稍大些,所坐莲花为红叶,从腰部以下没入莲花中;

  (7)左菩萨腰下婴孩,头背向花环,骑一雁。

  李莉 小姐考察极细,又发现(6)之下(7)之外侧有一合什持团花枝人,跪着,著红裙,男性,上裸身,编号为(8)。在(3)婴孩下又发现一与(8)对称的形象,身子倾斜,仰头望马头观音头后光环,双手合什持一团花枝,红裙、编号(9)。

  以下从对马头观音的分析着手,试剖析地坪画。

  马头观世音,梵音何耶揭梨婆,《陀罗尼集经》卷6说该形象为:“中菩萨面极令端正作慈悲颜,颜色赤白,头发纯青,左边一面作大  怒黑色之面,狗牙上出,头发使竖,如犬颜色。右边一面作大笑颜,赤白端正似菩萨面,头发纯青,三面头上各戴天冠及著耳  ,其天冠上有一仪佛,结跏趺坐,中面顶上作碧马头,仍令合口。” 14 唐日本弘法大师之《秘藏记》则记作:“马头观音菩萨,赤肉色,大忿怒之相,并三面。牙在唇上。头有白马之形如轮王宝马。”我们认定地坪画中有马头的菩萨形象为马头观音,乃据上引马头观音的正面顶上作碧马头或白马头的记述。

  马头观音为密宗胎藏界观音之一尊,天台宗《摩诃止观》所说六观音之师子无畏观音,是畜生道之教主。又称马头明王。《大妙金则经》所载之八大明王之第五尊。 15 《大日经》《不空羂 索神变真言经》《陀罗尼集经》等密典均有记载。《陀罗尼集经》卷1“金刚地印法”载马头观音位于密坛观音院北面东头第三个位置,属众多观音眷属之一。

  马头观音为密宗之专有,多头面,多作忿怒相,在普门陀罗尼中是作为主尊的护法神,为胁侍菩萨。但也不尽然,如《陀罗尼集经》卷6《马头观世音受法坛》之别尊曼陀罗即是将马头观音作为主尊置坛中心莲座上的。这时三头面之正面一定如经中所述“端正作慈悲颜”。藏密胎藏界观音院亦奉祀马头观音为主尊,以马头为头饰,塑三面相,赤色,拥明妃而双身外露。 16 马头观音藏传佛教各派中造像变化莫测,有六头、八头,有翅或无翅。六头八头为格鲁派所崇,有翅则为宁玛派供祀。

  本文地坪画右侧的马头观音,为单面慈悲谦和之相。与上述马头明王忿怒相大相异趣,所以难以按前述之马头观音的意义套说,当另有涵义。

  地坪画中龟兹菩萨装束的马头观音属早期形态的观音,很可能是龟兹佛宗早已有之的马头观音形态。然而地坪画是较晚期的作品,属密宗内容,不参酌汉译密典绘作。笔者揣测,画家一定是根据地坪画的内容性质,参照本地古已有之、又能为本地佛众所接受的形态来绘作的。不难看出地坪画内的马头观音具有使“不孕者生子”的神通,是司生育的菩萨。司生育之神当然不能是怒目圆睁而令人恐怖的了。结合地坪四周飞翔的天真活泼的红唇婴孩及佛教转世轮回托胎投生的义理考虑,初步拟断此地坪画为送生图,是专为求得一男半女的善男信女绘作的,也是寺院向不育家庭和思得贵子的夫妇求取供养的密坛画。

  画中观音形象尚须作出合理的解析,如马头观音虽司生育却未居中央,反而与对称的另一菩萨17 屈居一边托盘供奉大花环中间的比丘。比丘双手托的椭圆形物中有一圆柱形底的残塑迹,似男根残迹,如推测不误,则为男性生殖器崇拜内容。男性生殖器又称天根,林伽。天根乃是受孕者受孕过程中的关键,司育之神要使信女受孕得子亦须通过天根,难怪马头观音菩萨只好屈尊一侧托盘供养了,而且盘中的供养品是最贵重的摩尼宝珠。比丘头顶之椭圆形物与两侧菩萨手中的托盘大小一致,当是一圆盘,将天根放于盘中央,又以红花蕊衬托,可见供奉之神圣。椭圆形盘又易使人联想为女性阴户,红花蕊象征卵子,如此则可能为生殖交媾的模拟绘塑。

  将男根作为奉祀对象,这是印度教林伽崇拜中常见的,目的是使人口繁育。7世纪的印度,外道大自在天派即以男根为天神而祀之。《续高僧传·玄奘》云:“至劫比他国,俗事大自在天,其精舍者高百余尺,中有天根,谓诸有趣,由此而生,王民同敬,不为鄙耻,诸国天祠率置此形,大都异道有百数,中所高者自在为多。”藏密后期无上瑜伽部左道派, 18 即女性性力崇拜派,所作密相常为男女神相抱,更有甚者,其慧灌顶仪轨即强调修密弟子可与裸女(明妃)性交,所谓男女和合之大定,双身修法生大乐达菩萨。故又揣测以男根为中心的地坪送生图很可能受了印度和藏地无上瑜珈部左道密教性力崇拜教义的影响。

  关于地坪送生画的时代当与所在窟和他窟同风格壁画的时代相同,证据在于所在38窟北壁底沿积沙刚清出时发现一排回鹘供养人。 19 回鹘人9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统治龟兹,该画应是这个时代早期绘制的。地坪画尤重线描及红彩平涂手法,与79、41窟的晚期绘画风格类同,这两窟也是回鹘人占据安西后改制和修建的。藏地无上瑜珈左道派初起亦是8世纪后半叶以后, 20 地坪送生图的时代当在此之后的不久。

  地坪送生图在窟中仅为主室佛龛前一幅不大的画,其内涵的真正揭晓必须与正壁主尊及胁侍塑像、窟室各壁画和塑像、前室遗存结合起来考析才能明彻。可惜非毁即漶。仅可据现存遗迹作一些估测。主室正壁当塑一大佛,从头光外圈塑若干小佛看,很可能为大日如来。如来佛前有双狮及胁侍残迹。两壁每侧有两个龛,原有塑像,毁而无存;券顶绘飞天云气:两甬及后甬室后壁绘立佛和菩萨立像,后甬前壁为佛涅槃 像。北甬外侧壁佛头间尚可辨日光和月光菩萨的画迹。如此,该窟最后一次改制后的主尊,如前述推测为大日如来,可能是胎藏界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曼陀罗。笔者考察,该窟应有两次重修。 21 始造窟像于盛唐,如盛唐风韵的涅槃 画,两甬的同风格的佛、菩萨可证。这样就出现晚期改增密宗神佛与大乘显宗的佛菩萨像共存一窟的混杂现象。其内院是以地坪送生图及大日如来为中心的绘塑;中院塑像则以两侧壁上塑像为主,似包括两甬及后甬室的佛菩萨像。外院神像绘塑应在前室。本节所论之地坪送生图仅是内院绘塑内容之一,与9世纪下半叶回鹘统治时苦于战乱的龟兹民众祈求子女、增殖人口、发展生产有关。密宗僧侣正好利用这点来争取施主的奉祀而振兴佛事。地坪送生图因有龟兹马头观音和生殖崇拜的内容,是谓新疆古代佛教艺术品中绝无仅有的珍品,是安西晚期密宗艺术(或称龟兹回鹘汉风艺术)的代表作,其内涵有助于我们探究9至13世纪龟兹民族、宗教、民众文化的本质特征。

  马头观音和地坪送生图当是参酌诸经的绘作。38窟曼陀罗当是参照了《大日经》即《摩诃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

  四、千手千眼观世音遗存

  千手千眼观世音遗存见于库木吐拉石窟寺的第7窟和41窟,都是在清理和维修寺窟的过程中发现的。发现时,塑像支离破碎,残片不知其数,已不能整合。所幸一些绘塑有眼的手的发现为我们判断其为千手千眼观世音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依据(图版3、4)。

  7 窟的千手千眼观世音是1982年8月17日在后室发现并清理出来的。现藏库车县文管所。7窟为中心柱窟,位于1号护坝外崖上,主室残几无,后室存,长520,宽93,高192厘米。这些千手眼残肢原塑在后室后壁正中台基上壁面的,台基长85,宽35,高80厘米,束腰,上有一圆形凹面,径135厘米,内有撅孔13个,均匀分布,用于固定手眼影塑泥皮的。清理出完整手眼18只,作为标识的眼阴刻于手心。双眼皮,刻于拇指一侧。中心刻塑瞳仁。眉眼娟秀逼真,视之有神。长4,宽1.5厘米。右手眼17只,8个仍贴在四大块草泥皮上,最大一块上有塑刻手眼四只,上下略呈弧形排列,塑作的手指,部分伸出泥皮棱之外。9个散碎,左手眼1块。另有右手背3块,左手背2块,均残,左脚一块,其表白粉多脱落。手眼为浮雕似泥塑,背平贴于壁上,厚仅1厘米,长15.5,宽9厘米。手印有两种。一种指掌自然张开,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一边张直;一种拇指与食指相触,另三指微曲张开,微曲部分均毁。手眼成排贴塑时,拇指与食指压在上一手的小指上,手背是手正面贴于壁面,不见眼,似是第一种手眼印的反向印。手掌大小如像少女小手,肤色粉白(白色大都脱落),娇小玲珑。

  41 窟,方形窟,纵券顶,见方280厘米,通高210厘米,位于42、43组窟前廊北侧。这里原为一土堆,1984年7月15日维修前廊时发现大量佛教造像文物残块,随后进行了清理,记录编号57类,大小可辨形状之物200条件,有泥塑头躯、手臂、脚、璎珞、飘带、头饰、耳坠、腕镯、头光壁画、影塑千佛和花朵、丝绸绢花、唐钱、五谷、丝绸大布条、汉文题记块、木刻和泥塑各种契物等。其余残片不计其数。绝大部分文物经整理固定后仍存于41窟内。其中能辨别出有手眼的塑块12块。10块为贴塑,敷红彩,长17,宽10,厚1厘米。手心墨画一眼,柳叶状,单眼皮,有瞳仁和眼白(图3),其中五块可辨为左手;2块为圆塑,右手,施白粉,手心绘眼。其一手还握拿杨柳枝的下端。另外还有15块大小有异的圆塑手,辨不出有眼,大小似同影塑手。

  千手千眼观世音,又名千眼千臂观世音,居密宗六观音之首。有两种形态。一种,除两眼两手当胸合掌外,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慈眼,四十手四十眼配于“二十五有”,而成千手千眼。所谓二十五有是指三界中的二十五种果报,四十手眼便有千种果报了。千手表护持众生,千眼表观照世间,千手千眼表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无碍。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四十手眼,每手眼必持一契印,每契印必表某护持意义, 22 四十二手千手千眼观世音形态当据此经演变而成。二种为绘塑千手眼形态。似可分二式。据大唐沙门智通译《千手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记画像法,观世音“面有三眼,一千臂,一一掌各有一眼”,却未记每臂手握作何契物印相及表示意义,是谓一式;唐普提流志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记画像法,观世音除“面有三眼,臂有千手,于千手掌各有一眼”外,并叙作正面“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当心合掌。”余十六臂手握持契物法器或结印相,但未记意义, 23 两侧绘作“九百八十二手,皆于手中各执种种器杖等印”,但未叙作何器杖何手印,是谓二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崇拜供养之意义,据伽梵达摩千手经,以为千手千眼观音具有不可思议之威神力,已于过去无量无数劫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欲成熟安乐一切众生”故现作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身,众生如能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可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

  兹据以上诸经试论库木吐拉7、41窟千手眼遗存:

  7 窟保存右手眼17只,左手眼一只,相同大小手背影塑5只,与手大小相应的右脚一只。这些残手脚很可能出于一尊坐姿的观世音菩萨,手眼面塑和手背塑为观世音头后两侧的千手遗存。 24 后室后壁手眼附着圆形凹面和大块草泥皮上略呈弧状排列的手眼遗存证明,手眼影塑为多层同心圆排列方式。从圆形凹面积与每只手眼的面积之比看可塑手眼100只左右, 25 当表一千只手眼。这些仅有两种手印相的手眼塑没有契物,在出土的残块中也找不到一件手握的契物。此千手观音塑作参照的经典与沙门智通所译的千手经较吻合。

  41 窟出土文物更加繁芜混杂,手眼影塑仅10只,5左5右;另有两只为手眼圆塑,其中一只手中握树枝,以为持柳枝手。表明该窟千手眼观音与7窟不同,部分手眼为圆塑拿契物在身前。当时笔者记录有开敷红莲花、金刚杵、扁圆形红日、有尾之物(当为金乌)、木钵片、木刻髑髅。上述器物即千手眼观音所拿契物的一部分。若依伽梵达磨千手经记四十手握契物的意义:第3手宝钵手,可除腹病;第6手金刚杵手,可摧伏怨敌;第8手持日摩尼精手(《佛学大辞典》“千手观音曼荼罗”条称持日手),救眼无光者;第9手持月摩尼精手(《佛学大辞典》称持月手),祛热病令清凉;第11手杨柳枝手,除人身诸病;第25手持红莲花手,除他方强敌逆贼;第28手持髑髅杖手(《佛学大辞典》称持髑髅手),令鬼神不相违。这些契物印相的意义均为除人疾病和却贼伏敌两种内容,可见当时龟兹众生主要苦于这两种祸患。

  7 窟后室和41窟均为以千手千眼观世音为中心的曼陀罗。41窟的规模比7窟要大些,各种塑像手臂残躯尤多,说明还有其他佛与菩萨的塑像。7窟的千手观音属第二种形态的第一式;而41窟的千手观音则属第二种形态的第二式,但采用了第一种形态的契物印相。

  41 和7窟的时代乃晚唐末至宋时塑绘完成并使用,两窟手眼掌塑大小一致,敷彩单一,方法平涂,手印酷似,风格一脉相承,相去时代必不远。41窟可佐证时代之物显明,如笔者考证笔记第32条记录一则汉文题记“乙酉年四月廿十日”(图4)。此乃回鹘人入主安西后,中原阴隔,不知袭用大唐年号而用干支纪年,必为唐末及之后的某年是也。后来笔者补记该窟壁画时,又发现附着于土坯上的壁画,画一披长发多须持花枝的回鹘供养人像,旁书汉字“磨勒”(图5)。此窟及绘塑必为9世纪中叶以后的,使用时间很长,直至佛教在库车消失。从寺窟形制和艺术风格看,7窟似比47窟早些。

  千手千眼观世音造像现存例子较多,大足、龙门、莫高窟等处均有。

  千手千眼观世音经典及造像传入中国始于唐朝。据大唐沙门智通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序》记,武德时中天竺婆罗门僧瞿多提婆,在细毡上绘了一幅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并与结坛手印经本一起进献给高祖李渊,李“见而不珍”,瞿多提婆“悒而旋  ”。贞观年中复有天竺僧赍千臂千眼陀罗尼梵本进献给太宗,太宗敕令智通法师译出。神功年时婆罗门僧与仗那国人达摩战  亦善明悉陀罗尼咒句,每奉制翻译即于妙毡上画一千臂观世音并本经咒进上神皇则天,并令宫女绣出或使近人绘出,遂使千手千眼观音像流布天下,“不坠灵姿”。唐时号称天下第一塑手的杨惠之就曾塑过千手千眼观音像,画师尉迟乙僧在长安慈恩寺塔前,左全在大圣慈寺内,张希古在文殊阁中都绘有千手千眼大悲观音变相。 26 总之初唐至盛唐经典初传,买像继出,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造像中很倚重的一种形态。安史之乱起,两京造像有所遏止,但密宗却受肃宗崇幸。安史之乱后,不空大师入宫建道场,为肃宗授转轮圣王位,七宝灌顶,受菩萨戒。不空晚年(766年)使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造金阁寺,使成密宗重心,从此密宗窟像有盛无衰,并向周边地区漫延。西域安西密宗千手千眼观音像很可能即从此后传入并开始造像,可惜此间的千手眼造像未能发现。本文论及千手眼观音像是较晚的9世纪末及其后的造像。此二例千手眼观音像必是安西较早时期千手眼观音像的继续,并且吸收了回鹘人及晚唐宋时汉地绘塑之风,具有娴熟的艺术技巧,但毕竟属龟兹晚期佛教的余波,无大作为了。伊斯兰教传入库车后,此等密宗窟像遗构最易遭毁灭性的厄运。所以我们见到的千手眼遗存仅是一堆残躯和粉末。

  上述四种形态的观世音,除圣观音之外均为密宗造像。密宗为8世纪初汉地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崇奉的主尊为大日如来,开元初由善无畏、金刚智及弟子不空创立。据不空宏法和译经的行径,开元天宝年间密宗已传入安西。天宝十二载(753年)不空奉诏往河西,住武威开元寺从事灌顶译经,十三载不空征安西法月的弟子利言参加译事, 27 可见利言与其师法月均通晓密典,为安西之大阿  黎,安西密宗已有势力。库木吐拉12窟的三头八臂观音像是8世纪晚期的密宗遗物,可见此时密宗造像仍继盛唐汉风之余威,很有影响。椐龙门石窟擂鼓台北洞密宗八臂和四臂观音与主尊大日如来同雕一窟的布局, 28 似可推断12窟的主尊亦是大日如来。库木吐拉38、42、43、45等窟亦可能是以大日如来为主尊。8世纪下半叶的安西,大日如来曼陀罗较兴旺。

  本文谨以观世音菩萨研究为钥匙解析库车安西时期和龟兹回鹘时期的佛教及其艺术。从现存遗迹观之,回鹘西迁后未曾大规模开凿窟像,多在原石窟内改制和重新绘塑。如密宗关于阿弥陀净土崇拜与净土宗内容重合的义理,则在库木吐拉石窟寺体现为密净绘塑融合,并存一窟,密宗窟内飞天、云气、伎乐满窟飞动生辉。龟兹回鹘时期是以密宗为主宗,大日如来崇奉为主,晚唐及宋千手千眼观音,马头观音的引入更使密宗大放异彩,一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惜终未能挽救龟兹回鹘佛教走向衰亡的颓势。此时绘塑的优秀之作有简炼、飘逸而重神韵的特色。安西时期和龟兹回鹘时期的佛教艺术,属库车古代佛教艺术(或称龟兹佛教艺术)后期两个前后相继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安西佛教艺术晚期与龟兹回鹘佛教艺术前期风格十分类似,以至难以区分。汉地两京密宗及其造像因会昌法难和五代变乱而渐次绝响,晚唐开始向周缘地区转移。东向通过第四祖、五祖阿  梨日本僧人空海、义真传到日本,创真言宗; 29 南向入巴蜀由所谓六祖柳本尊承传,及其传法人七祖赵智凤于南宋在大足宝顶山创规模宏大的密教窟像;30 北向至延安;西向敦煌迈大漠而至龟兹。看来西域未受会昌法难和五代变乱的影响,密宗得以大布。本文所论部分遗存正是密宗西传的实物,遥远西域龟兹竟成了汉地密宗立足的一片净土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