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辰是内涵丰富的象征(楼宇烈教授专访)(上)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孔子基金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998年起)、孔子文化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十三堂国学课》、《中国的品格》、《佛教与中国文化》等。
《社会观察》:有学者建议把教师节由现在的9月10日改在9月28日孔子诞辰日。据悉,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的教师节都是定在9月28日这一天。您怎么看?
楼宇烈:的确,关于这个问题曾经出现过几次讨论。首先,9月10日这个日期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含义,不像西方的圣诞节或者我们的春节那样有着某种特殊的纪念意义、文化意义、风俗内涵等等。
《社会观察》:据说最早建议设立教师节的教师之一方明先生曾表示,在确定教师节之初,他征求过冰心、叶圣陶等老前辈的意见。叶圣陶先生建议教师节定在每年秋季学生入学的日子,让学生在新学年的一开始就记住尊师重教。
楼宇烈:如果仅从文化意义上说,“孔子”是我们重要的文化符号。作为纪念日、节日来说, 9月10日比9月28日在文化含义上少一些,9月28日的内涵更丰富。有人说,“圣诞”可以成为节日,因为人们认为耶稣是伟大的传播者、教化民众者,所以把他的生日提出来纪念;“佛诞”,人们认为佛陀是大智慧者,是教育家,也把他的生日列为纪念日,那么是否可以有“孔诞”?因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影响着后世人格的养成、礼仪制度的建立等等。
这就涉及一个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被称为“至圣先师”?一来因为他在教育上的确有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所以才受人尊敬;二来,他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渐渐形成的一种教师形象的象征性的代表,成为了一种作为文化认同的符号。很多人并不认同孔子的学说,而且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都出现过很多大教育家,很难说谁高于谁。甚至因为年代久远,关于孔子的诞生日究竟是不是9月28日,还有很多的考据说莫衷一是。孔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是每件事情都做得正确,所谓人无完人。
但现在说到孔子,人们想到的已经不是孔子本人了,更多的是符号化了的孔子,是大教育家孔子、是儒家代表孔子、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孔子形象不仅在国内被广泛认同、在世界范围内也普遍得到认同。我觉得从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9月28日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我们国家两岸四地之间的文化认同也有现实意义。
对传统的继承、对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是对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重点不在形式。历史长河是不能割断的,不能否定过去。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是不可分的,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我们认同传统并不等于照搬过去,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延续。
《社会观察》:那么,在面对所谓传统文化的去糟粕留精华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如何取舍?
楼宇烈:什么是精华?什么又是糟粕?我觉得我们不要花大力气去做浩大的工作把精华和糟粕做区分,因为无法区分。
精华,如果你不会好好地用,浪费了;如果你用错了,那更糟糕。糟粕,如果你会用,就能发现里面的价值;如果你能用得好,还可能把它转变为精华。所以,精华和糟粕不是绝对的,关键看我们的认识能力、运用能力。比如一个历史事件,在当时人们就可能有不同的评判意见,而我们现代人,用我们的眼光去看,又会有许多新的见解。精华要继承,但不能照搬照做,因为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情况不同;糟粕也不能就丢弃,因为我们应该去分析、解读。很多想法要落到事实中去才能评判,不然只是一种推理、想象。
《社会观察》:这就像现在常说的,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关键就在于你会不会用,有没有能力用。
楼宇烈:现在误读、错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比如孔子说“仁者自爱”,什么意思?有些人简单地从字面上推理,“自爱”,爱自己啊,那就是自私喽。其实不是的,恰恰相反,自爱不是自私,而是自重。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自知、自爱,才会珍惜自己的荣誉,才会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社会观察》: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古人本来是这个意思,结果被解释成了那个道理,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走下去,只能越走越错,或者发现不对了就怪在古人头上。
楼宇烈:我们不仅要认识传统,更要注意不能误解、曲解、以讹传讹。比如一些东西用现代汉语去理解可能在含义上会相差比较多;又比如一些含糊不清的用法等等。我觉得我们不要太费周章,去费劲地做一些宏大的事情,倒是可以从具体的做起,把曲解的、误解的给正过来。现代人的通病是太自以为是,对自然没有敬畏感。有句话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儒家也说要“尽人事”,但那只是半句,还有后半句——“听天命”,我们必须要努力,虽然仍旧可能失败,但要知道不成功也是正常的。因为所谓的成功要有很多很多因素组成,有偶然的也有必然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下子全学习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选读、讲解、实践一些。有些东西也不必原封不动地保留,完全可以随着历史而发展改变,历史的长河是要淘汰一些东西的,要留也留不住。关键是要把精神内涵继承下来。比如以前我们进行跪拜是表示礼貌,拜师啊之类,国外也有表示礼节性的下跪等等,现在我们用握手的形式代替,这其中变化的都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文化。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