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大乘起信论心得报告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1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古清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乘起信论」顾名思义是要以大乘之理论起众生之信的,信什麽呢?大乘经典莫不以
真如实相为体。而此处的起信,便是要人信人人有一常住真心。论中处处呵斥小乘。以小乘
不究竟故,曰堕入涅盘坑;小乘对世事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将真如存而不论,以为万物皆
因无明而有,故皆是罪业之所生,所有的生命丶能力,皆是无明造作,故只有灰身丶灭智丶
跳出六道轮回之外,才有涅盘;离了相对世界,才有绝对,故但求自度,自身得了解脱,便
永不复返人间。大乘不然,菩萨皆须「乘愿再来,倒驾慈航,庄严地狱,不舍一人」,而且
在理论的立足点上便与小乘不同,大乘言众生皆有佛性,言心丶佛丶众生三者一体,故众生
有去度的价值。所以大乘起信论解释分中便由一心二门开始,阐释生灭与真如,真与妄的不
可分离性,在理论上使人信後,便肯迈向大乘的路。
唯识中讲完八识心王及心所等之後,提到八识转四智,如何转法?前五识转成所作智,
第六识转妙观察智,第七识转平等性智,第八识转大圆镜智;在这里,我们发现,所转成的
智都是原来此识的特点而加以向好的一面发挥作用;如前五识本来专为收集五尘,为所明造
作之用,而转智之後,却专为救度众生所用的工具,成就最胜的身丶口业,如序所言「色无
碍自在,救世大悲者」;第六识本是虚妄分别,独头意识及五俱起识为牵入轮回的力量及造
业之罪魁,转成妙观察智,能以「分别而无分别,无分别而分别」的方法观察如恒河沙数般
众多不同的众生心理,以平等缘及差别缘的无量法门度化之,成就「最胜业遍知」,可知转
的力量有多麽大,就其特点发挥作用,可使最坏的成为最好的。而所谓「烦恼即菩提」,在
在於能转,愚痴的人烦恼即烦恼,有智慧的人,烦恼即是他的菩提;在这娑婆世界的众生,
无一不是烦恼缠身,不得自解,有些人常自觉恶缘随身,大呼倒楣,不能转的人,就使得惑
业苦的轮转愈加炽盛,能转的人就能把恶缘转成其求道的「逆增上缘」,使他自己的道心更
坚定,厌离娑婆的心越强烈。以上所举的例,都在证明同样的东西,能成为截然不同的两作
用,但看能转不能转,也就是说,但看迷丶悟不同耳;也就是说,两种完全相反作用的事物
根本是「同体」的。
真如,无明也是一样,两者是一件的,任何一样东西,我们不能分出那一部分是真,那
一部分是妄;若此为何要分真丶妄?染净也本来不分,原是大光明体,因随缘而有了分别之
後,相用不同,故分真妄,而且凡夫已然迷了,全体变成生灭,此中若不分真妄,凡夫虚妄
分别,妄取执着,一派胡来,若不存此善恶丶染净丶迷悟丶真妄等相对的方便分法,凡夫认
妄为真,以苦为乐丶认贼为子而不自知;其实,以我们的认识,真如本然存在,这是我们无
法认知,无从把握的本体丶我们只能从种种事物中,窥见其灿烂光芒之所照射,甚而从种种
不可理喻的事物中肯定其存在,无人能确切的说出那是怎麽回事,因为那是属於一种感悟性
丶而非在析理范围之内。
第二段中,我们从转的观念中来看真妄一体的必然性:真妄和合,两者若非同一体性,
如何能互相转换?而大乘提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就是无明此真妄和合的体性是真
如丶是我们不变的本性,说真妄只是方便而已,引证之於此篇,本然真如因随缘而成了生灭
门,但真如体性是不变的,关键在觉与迷之间,若觉了,生灭当体即是真如丶随缘丶不变两
不相碍,若迷丶生灭即生灭,如穷人衣怀明珠而不知,虽敝其衣,然明珠存在,不损其体,
此即是大乘所有肯定於众生的:虽已是生灭,但真如体性不变,此真如是在圣不增,在凡不
减的。
以前面之所叙述,我们以真如来看一切事物,「在佛的光明照耀之下,为何还有恶道」
这问题便得解决,地狱之设并不是为了惩罚众生,虽然众生已然堕落,然不灭的真如本性存
心给自己尝点厉害,吃点苦头,众生若觉察了,烦恼便是菩提,这是真如的作用,众生迷了
,真如全体成为生灭,无明深厚,真如无法透出光明,而以此种方式显现。
人无论在苦或乐的环境之中,会忽起观照之心,忙碌中忽然叹一句:「人生所为何来?
」在尽情享乐之後,空虚之感突然袭上,午夜梦回,也会问一句:「这就是人生的目的吗?
」这即是回光返照,有此一念,求真理丶求究竟或求解脱的渴望,从深心涌上,这就是真如
本性的光显现出来,这一念,说是自心所生也罢,说是佛菩萨的点化也罢,这并不是两回事
。佛是智者和觉者之义,自行化他的无量功德已臻最圆满之境,其慈悲心之於无边众生,用
千方种不同法门来度化之,不论善缘丶恶缘,只要是坚定我们道心的各种事物,皆是佛用来
度化我们丶当我们一念觉悟丶真如本性的光明从心上发出,即与佛光相应,所谓「见性成佛
」丶「众生是佛心中的众生,佛是众生心中的佛」两者本是不分,佛是真如的全体显现,连
最後一分根本无明亦去尽;「一念相应一念佛」,有一念与真如相应,此当下即佛,更无二
致,又曰:「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求心不求佛」其实这两者皆是愚人,在内的自性三宝和
外的住持三宝相应时,两者夹攻,无明乃可破,而这是指修行功夫上而言,故有循序渐进的
必要,理论上是心佛一体,执心执佛皆是落一边,能求的心和所求的佛并非二者,如三细中
能见相和境界相,一能一所皆是依「无明」而分开的:自度和他度,佛力和自力原皆是相同
,能所应合,皆归於一,一归何处?即是真如。
这是以两方面证知真如之所本具,此论即以此起我们的信心,有了信心,便是有了去实
行的力量,而此论最後修行信心分即是教示我们一个最便捷的法门──净土;至此,我们当
再无一丝犹豫迟疑,应发起勇猛精进之心,老实念佛,开发自己本具的真如,与佛相应?这
便是此论所期望我们的了。


                第9期 公元1971年11月发行 9,10期合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