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戒律与业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圣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戒律与业
  作者:圣严法师
  问:曾听您说过,言语和行动会造业,但思想本身不会造业,而会导致造业的言语与行动。根据我先前的了解,思想就是法,和言语和行动一样,都具有某种力量,因而能够影响事情。您也说过,心力能助人,伤人、甚至杀人,这既不是行动,也不是言语,而是纯粹心理上的。比方说,禅七结束时,我们默默把功德回向,用意在于帮助众生。最后,大乘佛教认为,单单念头就能破戒。能否请您澄清这些混淆之处?
  师:身、口、意这三种活动中,“意”最重要。如果一个人具有意识,但在言语、行动时却没有心理的知觉,这个人不是被外力所指挥,就是患有精神病。因此,如果身体在行动或言语时不涉及心,就没有造业。
  如果只有心理活动,但没有显现在言语或行动上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区别戒律和业。小乘佛教认为,只有涉及言语和行动才会破戒,这是从众生的角度来说。因为说话或行动时会影响他人,而且可能是以很明显的方式在影响。
  然而如果只有心动,那么影响力就轻得多,也不会很明显。例如,心里想要偷窃并不是罪行,必须付诸行动才算违法。因此,小乘并不认为坏的念头就是破戒。另一方面,如果只是心动,影响就轻得多、隐晦得多。想要偷东西并不是犯罪,必须有所行动才犯法。因此,小乘佛教并不把坏念头当成犯戒。
  大乘则认为“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心本身就能破戒,也就是说,“意图”是最重要的。进一步说,恶念会产生恶业,但比言语或行动所产生的恶业要轻得多。
  此外要记得,由于人会不断思考,念头有些是善的,有些是恶的,有些是不善不恶的,它们都会产生轻业。如果只集中在自己生起坏的念头而自我责备,就是对自己过于苛责。因为一天中也有很多时刻会生起善念,这些会产生善业,就会有所平衡。比方说,现在你们在这里听闻佛法,这就是好事,你们就在造善业。希望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好念头超过坏念头。
  即使采取小乘的观点,认为恶念并不破戒,但要知道,恶念持续不断时,终究会引起不好的言语和行动。因此,最好能防微杜渐,一有坏念头就加以处理,练习保持清净心。
  问:就业而言,自由意志和命定之间的关系如何?佛陀曾说过一个故事,在他成佛之后,依然因为累劫前所犯的小过错而受到果报。这表示了对于业报的一种命定的、一报还一报的解释方式,我觉得很难接受。
  师:我认为你对这个故事的了解有些混淆。佛陀的确承受了多生以前所做之事的后果,但他并不把这些当成报应。也许色身会受到一些疼痛,但他的心并没有我们所体验到的苦。对开悟者来说,受报与不受报是一样的。如果无我,又怎么可能会有果报呢?只有具有自我观念的人才会体验到果报。
  问:在梦中破戒,是否依然破了大乘的戒律?
  师:如果受了菩萨戒,不管是醒是梦,有恶念头就是破戒。然而,如果在梦中偷盗或杀生,但醒时并没真正这么做,就不用担心,不该为此惩罚自己。彻悟者即使在梦中也不会破戒。行菩萨道的人,总是不断地忏侮自己的恶行、恶言、恶念,也依然奉行戒律。戒律是行为的准绳,不是诫令。
  菩萨戒警醒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们不该破戒,但如果破戒,往者已矣,就该忏悔,继续修行,然而依然要对业果负责。
  佛教的戒律,不该被视为诫令——不是持守,就是违背。应该把戒律想成是清水。如果破戒,就像把水弄脏了,戒律依然在,但不再纯净。借着忏悔、发愿,更认真修行,可以促使持戒再度清净。
  问:单单念头,会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
  师:如果一直对某人存有坏念头,日复一日,这些念头累积的效果会变得很强烈,终于可能会说出或做出伤害那个人的事。如果只是某一天对某人有坏念头,不大可能马上会对那人产生坏影响。
  另一方面,有些人会培养出心力,用念头本身直接伤人。这种情况极少,而且与我们所说的无关。多数人的思想只在心理的范畴,要使事情发生,必须通过言语或行动。
  我们不应该把戒律当成奇怪或神秘的东西;相反的,我们应该从常识的、人本的角度来了解戒律,把它当成合理的、正常的。如果只是坐在那里,想要给人礼物,却没有实际去做,然后告诉那人:“我已经为你做了好事。”那会有用吗?
  问:那么,每次禅七结束时所举行的回向呢?
  师:禅七结束时,你已经得到了个人的功德。功德回向就是愿意把功德给别人,希望帮助众生,这是菩萨道,用自己的心来回向。只有具有功德时,才能回向。如果没有功德,不管你怎么想,还是没有功德可回向。同样的,如果做了坏事,不能把坏念头转到别人身上,而认为自己就此得到解脱,不再有恶行。
  回向功德时,应该以慷慨心、慈悲心为之。换句话说,应该全部奉献出来,而不想到自己的利益。如果想借着功德回向而得到更多的功德,那就根本没有回向任何功德。
  问:什么能累积功德?救一只小狗不致溺毙,可以得到功德吗?还是必须要深入修行佛法?
  师:如果做了好事,未来就会得到好的业报。善言善行能累积功德,有些言语、行动会比其他的言语、行动产生更多的功德。但在心中不应存有想得到功德的想法,而应存有将功德回向给别人、让别人受益的想法,这才是真正回向功德。这就像把钱给别人,如果他们想要还你,你就告诉他们把钱送给其他需要的人,不必还你。
  愈少想到自己的利益,对修行就愈好。在回向功德时,不该想要得到更多的功德。菩萨道的六波罗蜜之一就是布施,行菩萨道的人懂得布施,结果可以减轻自我中心,但那并不是目的。功德回向,只是修行布施波罗蜜的一种方式。
  问:您曾说过,自己的业自己担,我们既不能承担别人的业,也不能把自己的业给别人。但如果在回向时能把善业给别人,那究竟是在做什么呢?如果有可能把善业给别人,为什么不能摆脱自己的恶业,把它转给别人呢?
  师:差别在于善业就像自己赚的钱,你有权利来处置。但恶业就像欠人钱,你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问:用这种方式来谈业,似乎锱铢必较,听来像是人为的东西。难道业就像金融系统?我想到的是类似本金、利息这类事,像是有某种衡量的标准来估量各种行为的严重性。我觉得这有些牵强。
  师:佛陀教导说,有些问题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人们思索这些观念,希望能得到答案,就会被蒙骗或混淆。这些问题之一,就是尝试了解佛心能做什么,另一个就是尝试了解业的运作。要完全解释清楚业是很困难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人们坚持要多知道一些,希望能很清楚、具体地描述,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存在和经验。
  重点在于,业虽然难以了解,但我们能以类比的方式来尝试解说它的不同面貌,不过这些都只是比喻,没有一样能完全呈现真实的情况。这次我用的是金融的比喻,下次可能用其他的比喻,但这些都只是类比而已,因此无法表达出真正的情况。身为佛教徒,最主要的就是了解我们的思想、言语、行动都有后果,而这些后果是今生和来生必须承受的。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