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的五台山情结
历代帝王的五台山情结
自从佛教传入山西五台山以来,五台山在历代都受到封建帝王的青睐,以至于香火繁盛,余绪不绝,从而成就了它在佛教圣地中的突出地位。
五台山兴盛自孝文帝开始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巡幸五台山的皇帝很多,且留下许多诗文与传说;许多没到过五台山的皇帝,也题词赐宝,对五台山心仪不已。历史上第一个到五台山巡幸的皇帝是北魏孝文帝。孝文帝(467至499年), 471至499年在位。因孝文帝崇信佛教,大力扶持五台山,所以成了第一个巡幸五台山的封建皇帝。
据清《五台县志》载,孝文帝曾到驴夷县(今五台县)佛光山造佛光寺,还“登临西台”。宋代高僧延一所著《广清凉传》卷上说,孝文帝“曾至五台山避暑,往复宿此”,这里提到的“此”即北台;他又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还于清凉谷建清凉寺,又见中台东南30余里的“小峰,顶平无林木,岿然高显,类西域之灵峰……谓之化文殊台”,“爰发圣心”,造大孚灵鹫寺,即今台怀镇显通寺,为五台山最大的寺庙;孝文帝还于寺前“种华园地二顷,夏中发艳,状同铺锦,光彩晃耀,乱人心目”,并环绕灵峰“置十二院”,大大促进了五台山寺庙的扩建和佛教的兴盛。
金元之际的一代文宗元好问,在《台山杂咏十六首》中说:“一国春风帝子家”,“山上离宫魏故基”,表达了他对故乡和远祖的怀念,想必五台山离魏都大同不远,孝文帝巡幸一番并非难事。此后,魏都迁往洛阳,远离了五台山,再想巡台便不那么容易,于是,北魏也就再没有第二个巡幸五台山的皇帝了。
唐宋元明清,历代帝王情系五台
隋唐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迅速。隋代二主都崇奉佛教,敬仰五台山。开皇元年(581年),文帝即诏令五顶各置寺一所。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改驴夷县为五台县。唐代,从太宗到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唐太宗就认为五台山是文殊所居,“实我祖宗植德之所”,所以建寺度僧。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十月,诏告有司,五台等圣道场地僧寺,不得税敛,奠定了五台山佛教兴盛的经济基础。龙朔年间(661至663年),唐朝绘制了五台山文殊化现图,使“清凉圣迹,益听京畿;文殊宝化,昭扬道路”。睿宗时亦按照常例,每年给五台山敕送衣钵、香花等。玄宗时重修清凉寺。肃宗曾诏五岳并五台各建寺一区。代宗时,不惜耗费巨资,令修五台文殊殿,造20米高的镀金文殊像,供于五台山。德宗时,曾诏五台山竹林寺净土四祖法照入宫,教授宫人五会念佛;诏大华严寺澄观法师至长安,并赐“清凉国师”之号。唐武宗会昌灭佛,五台山佛教遭到严重打击,寺庙毁坏,僧众解散。宣宗即位后,于大中二年(848年)正月敕曰:“五台山宜置僧寺四所、尼寺一所。如有见存者,使令修饰。每寺度僧五十人”。《广清凉传》也载:“宣宗践祚,重兴寺宇,敕五台诸寺,度五千僧。”可见,会昌后趋于式微的五台山佛教经唐宣宗的扶持,很快便得到恢复和发展。
北宋诸帝崇奉佛教,在唐宣宗兴佛的基础上,五台山佛教得以发展和兴盛。宋太宗敕建太平兴国寺,并重修五台山10座寺庙。宋真宗于景德四年(1007年),曾敕五台真容院,建重阁,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
元兴,崇尚佛教。元世祖敬僧礼佛,修葺五台山12座佛刹。成宗为皇太后建寺于五台山,并于元贞二年(1296年)至五台山,瞻礼文殊,礼重五台山华严菩萨正顺法师,并敕建万圣佑国寺。武宗时亦大规模建寺于五台山,礼重五台山真觉大师,授以僧统之职。仁宗时设置五台寺济民局,并“敕五台灵鹫寺置铁冶提举司”,开采铁矿。英宗也曾于至治二年(1322年),至五台山朝山拜佛。泰定帝敕建五台山殊像寺,赐田20平方公里。文宗也多次遣使至五台山作佛事,祈福安民。
明代诸帝为了祈福延祚,巩固边防,学习前朝经验,尊奉佛教,尤其崇奉五台山佛教。太祖幼出佛门,自然崇佛敬僧,曾对五台山璧峰禅师礼遇有加。成祖于永乐元年(1403年),就赐銮舆、旌幢、伞盖之仪,遣使送往五台山,并为其重修显通寺和大白塔。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至五台山朝圣,成祖曾几次致书慰问,并敕赐袈裟禅衣、镀金莲座等。英宗敕造《大藏经》5藏,安于5座台顶。宪宗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敕赐五台山文殊寺画像百轴、香金500两、布帛千尺,念珠万串。正德二年(1507年),武帝敕建铜瓦殿,赐额广宗寺,兼圣谕护持。又于中台顶建寺,赐名演教寺。神宗受到慈圣皇太后的影响,十分崇佛,万历年间敕建大塔院寺和舍利宝塔;于狮子窝修建洪福万寿藏经楼阁;于龙泉寺复建万圣阁。明神宗还多次于五台山举行规模盛大的法会,使五台山佛教盛极一时。
清朝10代帝王,大多信佛,且特别崇奉藏传佛教,所以对五台山藏传佛教也给予特殊的礼遇,五台山佛教发展由此进入黄金时期。
清朝康熙皇帝曾5次巡游五台山,他也是清朝第一个巡幸五台山的皇帝,传说是为了寻找在台怀出家的父亲顺治皇帝。其实,顺治帝没有上过五台山,而康熙五上五台山却是事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第一次朝台,敕赐阿王老藏为“清凉老人”,且赐龙袍、貂座、靴衣、香银等物,还命老藏丹贝重修五顶寺宇。阿王老藏和老藏丹贝都是于顺治年间受命而上五台山,分别负责管理蕃汉经典和主持清凉寺。次年(1684年),康熙将菩萨顶大殿改覆琉璃黄瓦,并“于菩萨顶设立永镇把总一员,马兵10员,步兵30名,护守香火供器”(《山西通志》)。在五台山佛教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以后,菩萨顶成为钦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务掌印札萨克大喇嘛的居处,前后共驻锡过19任札萨克大喇嘛。同时,从康熙年间至清末,朝廷还让统辖内蒙古、青海佛教事务的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住在五台山镇海寺。康熙皇帝5次巡幸五台山,敕赐梵文藏经两部、匾额55块、作诗15首、碑文20余篇,修葺寺院20余座,做各种道场8次。
除了康熙,乾隆、雍正、嘉庆也来过五台山。以后,国势日衰,清室再未朝台。但在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重建了万圣佑国寺,称为极乐寺。慈禧太后还御书了“真如自在”四字,赐予普济和尚,如今留存于南山寺。
五台山是佛教名山,中国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但信奉儒家文化的封建皇帝多愿借助佛教以维护统治秩序,所以对佛教扶持的居多,排斥的少。由于自元以来,五台山地近三朝京都,所以很自然地得到皇帝的垂爱和护持。众多皇帝不辞劳苦多次巡幸五台山,题诗送匾、赐金建庙,使五台山佛教文化日渐繁盛起来。这表明佛教这个外来宗教日益被中华文化所吸收、融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