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庙会
凉州庙会
作者:赵良舜 徐爱元
凉州大地每逢正月十六和五月十三都有约定俗成的庙会。一时间,锣鼓暄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各村的社火. 秧歌. 武术. 皮影. 木偶等民间文化活动都在庙会期间到大庙前广场集会表演,算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日子。旨在表现过去一年的丰收年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特别是社火表演很是热闹,各社火队都拿出自己的最好表演水平来赢得观众的赞扬。锣鼓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春光老爷气度轩辕、傻公子臭婆子憨态可掬、大头娃娃戏柳翠表情更是逗得观众笑弯了腰。扭秧歌的女子挥动着彩扇,抽动着彩带,摆动着花束花环,踩着舞步,像天女下凡,给庙会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当地武术高手云集一起摆擂台比拳术,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赢得观众阵阵喝彩。白天的木偶,晚上的皮影让地方艺人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群众自发筹资请来剧团唱上几天歌盛世、颂太平的大戏庙会才算结束。
走进大庙,有的塑有封神演义中的三清等神,有的塑有大慈大悲的观音普萨,有的塑有各显其能的八仙,有的塑有文化创始人孔子[即孔庙也叫文庙] ,每个大庙的建筑群中都有魁星楼,楼内塑有魁星神(文曲星),以保地方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小庙内塑有龙王爷的叫龙王庙,塑有送子观音的叫观音庙,塑有关羽长的叫关帝庙。人们祈盼龙王爷保一方风调雨顺,,送子观音娘娘保一方人丁兴旺,,关云长保一方平平安安。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以庙宇为依托教育广大人民,使地方的正气得到弘扬,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人们降香点蜡,以此酬佛娱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数以万计的香客从各地接踵踏来,一睹庙会神话。但见那开纸、升幡、述传、请索爷、请亡魂、祭护神、卧龙的“跳神”者,经幡飘动、烛光通明,香烟缭绕,他们头顶五方神牌,身着法衣,一边不停地敲打羊皮扇鼓,一边摇晃着鼓柄上的铁环,发出有节奏的仓仓琅琅声,同时唱着高亢欢愉的神曲。尤其在跳卧龙带兵时,法师将银签扎在自己的两腮上或臂膀上,隐含着以血代替生命对神的虔诚。但技法高明的,扎签处看不出血迹。追溯渊源,都是古老的地域民间文化的习俗。旧时凉州流传着“五里一个小庙,十里一个大庙”,各乡都有一至二个大庙,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庙,加上各地的寺院,弥漫着浓厚的道教和佛教文化气氛。各地的庙宇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基本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有下双寨的大庙由于当时粮管所没地方保存粮食,地方公社就把庙给了粮管所当了粮站,才得已保存下来,遗憾的是大殿内的佛像都被破坏了,好在,墙上的部分壁画还幸存,现被甘肃省文管会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现正在补救修缮中。
走出庙坛来到河边,一团团围坐在树丛中的人们,敞开心扉快乐地对唱起了花儿。就连几位老人也拉着手风琴、二胡,边唱边舞,好不兴奋。庙会期间小商小贩开商铺、摆地摊,地方小吃、文化用品、生活什件应有尽有,既繁荣了地方经济,又促进了文化发展。
庙会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从传统的娱神、娱人、贸易等功能逐渐转向活跃社区文化生活、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精神需求、为社区公益事业服务以及绿化环境、旅游开发等功能。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