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与“石扇”
“虎头”与“石扇”
彭国海
虎头山又名虎山,位于沘江东岸,主要由白垩纪晚期沉积的厚层浅色砂岩组成,山势雄伟,以状如虎头扬威而名。山上的虎头寺最高海拔1930米,为一著名的道教寺观群,有滇西道教圣境之誉。
从云龙县城出发(今称诺邓镇,曾称石门镇),向东不紧不慢步行一小时许,即可来到虎头寺,从山脚沿宽缓的石梯而上,不难登临,沿途两侧古树多姿,登完石梯,就来到一块完整无暇的大石面上可供小憩。这块大石面长达300米,宽约50米,斜搁虎头山腰,如同展开的一面大扇子,当地人称“石扇”。清代文士杨名飏曾有诗赞曰:“天工人巧百千变,扇画青山山画扇,万里风凉咫尺间,一尘不染见真面。”
虎头山上的寺院建筑群,各具体建筑年代不尽相同,但最早始建于何时,尚难考证。据《虎山碑记》载:虎山很早以前就是“天工开创”的名山胜境,本为道家源流,其中的虎头寺可能创建于明代,后遭毁。至清道光年间重建后,带有一定的佛教文化和本主庙的色彩,以后又毁;光绪末年再修复;“文革”期间又遭部分损坏;1995年虎头寺毁于火灾,1996年重修。虽然几经劫难,但通过十年来的艰苦努力,终以比较完整的风貌重现昔日峥嵘,现各道观均有专人管护,是云龙县居民郊游的主要览点,是拱护苍山屋檐的“四大金刚”之一,雄踞点苍之西。
虎头山以道教寺观建筑群为主,由张仙祠、虎头寺、王母寺、老君殿等寺观及财神殿、弥勒殿、三宫殿、普陀岩等石观、石窟组成,其间以栈道、石碑坊、石桥串联,石壁有书刻、题字,形成一个依山附岩布局巧妙的建筑群体,有很高的旅游审美和道教文化研究价值。
张仙祠分前后两殿,内塑一代道教宗师张三丰像。财神殿、弥勒殿均为石寺观,建于张仙祠的上方。在财神殿的左侧有一“虎”字石刻。三宫殿、观音殿又位于其上,再上行即为虎头寺(又名“三清殿”),为一进两院,寺内存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的《虎山碑记》,这是虎头山建筑群的代表与核心,内塑“西方三圣”。王母寺在虎头寺左侧50米,为一四合院,内塑如来、地藏及王母。作为最高形象的老君殿,在虎头寺之后约100米,为一进两院,所处地势最高。老君殿上方约50米处,有一小型水库,谷称“虎泉”。整个虎头山的寺观建筑,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逐级升高,浑成自然,气势非凡,真不愧“天工开创”的胜地。如果说巍宝山以狮势取胜,这里则以虎威扬名。
虎头山虽属清水朗山的南延余脉,但人们一进入云龙县城向东眺望,其虎威之势跃然屹立,造成如此“天工”之作,主要得益于这里的砂岩地貌特征。此处的砂岩呈粉色(浅肉红色),层厚而巨,层理面发育,从“石扇”到“虎头”,层层剥蚀,逐级而立,再加上绿树林荫的点缀,其王者之势,在这里达到极致。来此一游,如同亲临道家仙地修身十年,永难忘怀。
来源:大理日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