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沙弥教育
论沙弥教育
作者:隆学
内容提要:本中所写的是沙弥教育,主要以戒法和威仪去实行沙弥的基本教育。因现在的大多数的沙弥乃至包括比丘在戒法和威仪上都做的不够如法,这就是说明了我们这些僧人没有受好基础性的沙弥教育,所以导致了今日的僧人在戒法和威仪上不佳,所以我就从十戒和威仪上去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教育 沙弥 十戒 威仪
一:沙弥教育的重要性
从我们一个发心的出家人,并以净人的身份住进了道场,或是常住寺院,一直到我们登坛受具足戒之前,无论其年龄、学历、还是我们个人学习佛法的程度,乃至大家受沙弥戒的有无,都是属于沙弥教育的一个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里,就是佛门中固有的论理而论,正是在个人的身份卑微的一个阶段理。也惟有在这种的阶段理和身份的背景下,才容易施予某一些的特定教法,比如为大众做一些事情,或是自己背诵些经典,受人指示以折伏慢心,勤求忏悔等,在这些教法与基础的训练,正是完成其为一个独立大僧所必须的,甚至,因为有了这些基础训练之后,才能确保在未来的修道里卓然的成长,而不为修道的歧途所惑。
或者,也有人认为,在受完具足戒后,仍可以補受沙弥教育,之所以有这么一些人有这样的看法,皆缘于对沙弥教育之内容与意义,未有深刻的了解,就像一个正常的成人时,大家仍用对小学生的口语教导他一样的不适合,比丘重受沙弥教育也是亦復如是啊,此时此刻的沙弥教育对于一个比丘而言,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以外,即不契理、亦不契机、更不契时。再者比丘,其身份正式代表了僧宝的极位,亦是人天师范的最高代表,戒律所赋予的精神来说,在僧团伦理自有崇高之地位,如今若有特殊理由而欲降以沙弥法教之,于个人修行或者有益的话,然后于僧伽理论与形象似稍有不妥之影响,故亦不应将比丘補受沙弥训练,视为正常之教育方法,何况以现代的根性观之,又有多少人愿意以比丘的身份,再去受沙弥的教育与待遇呢,而且,即便有人愿意如此,于他的外相上是否就可行呢,在施行[折服慢心]之类教学时,于戒律理论的考量上,是否能避免抵触呢,更有没有理想的比丘再受教育的环境也是一个问题,现在有不少的大僧,正见不足、道心不安、威仪不佳、我慢贡高、轻法慢僧、谤法毁戒、好为人师、我行我素、自以为师等等。如果仔细反省起来,哪一样不是因为自己缺泛沙弥教育所致呢?
未有如法的沙弥教育,而欲轻率地让他受了具足戒,往后的漫长出家岁月里,如果不是他个人去想、去学习,谁还得教得了他,管的了他,人其实都是自性的,当初既然会发好心来寺院出家,哪一个不是想了生脱死啊,可是为何现在变成这付样子呢,只是因为当初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能受教育的好时机,可是以前就这样被粗心地错过这个机遇,如今既然正法不入心,渐渐地无始的恶习又自然的会慢慢的涌上来,在缺乏一种基础的训练情况下,面对无始的习气,如何挡得住,慢慢的由发好心出家而欲逐渐趋于堕落,也是很自然的了,今日僧伽的素质,屡屡不见改善,就是这样忽略了沙弥教育的结果,因此我们肯定的说沙弥教育正是一切僧教育的基础和目标,而且这也是沙弥最为注重的一项教育,一但错过这个时机之后,再要重新弥补或改善,于今都十分的困难了。[1]
二:沙弥的名义及类别
沙弥,是梵文Sramanera音译,这在中国有新旧两种译法,旧译是息慈,是息恶慈行的意思,新译就是勤策,是接受大比丘僧勤加策励的意思。在义净三藏的译作中,通常又以求寂来称沙弥,是求取涅槃之道与圆寂之果的意思,圆寂就是一种圆满寂静,也就是究竟涅槃的解脱之道。出家是为了自求解脱而又能来协助他人的解脱。沙弥,便是出家之道的第一阶层。所以沙弥之名有息慈、勤策、求寂之三种译义。 [2]
沙弥,在佛陀初期的僧团中是没有的,沙弥在佛教中的出现,较之比丘尼的出现,早了一些,那大概是在佛陀的亲生子罗睺罗随佛出家时,才开始有沙弥的。
佛教的僧团,也像是个大家庭的情形相似,出家人出了俗世的“有为家”便进了出世的“无为家”,在这个无为而不做生死之业的家庭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长、有幼、恰恰融合,和睦相处。沙弥进入僧团,是为了佛教的人才增添新生力量的后生之计。所以沙弥的分子以儿童为主。但是以满二十岁的人,初入僧团,或因师资不足,或因衣钵未备,或因其他事故而未能受持比丘戒的,仍然列到与沙弥之数;另有六十以上,在七十以下的老年人,来到了僧团当中要求出家佛陀是准许为他们剃度的,但却不让他们受比丘戒了,所以也被列入沙弥之数。沙弥的主要分子是以儿童为主,但是也有限制,儿童须在七岁以上并且有能力为僧团晒食场上驱逐鸟雀等工作者,始可度为沙弥,所以律中规定七岁以下有能力驱乌不应度,七岁以上无力亦不应度,律中也有规定七十岁下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一切生活,可以出家为沙弥,七十岁以上能、不能、皆不度。主要的原因是比丘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他们,太老太少的人,对于出家的生活无法忍耐,也无法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希望他们来出家,可见佛教的僧团大部分都是以青年为主的。
沙弥有两种:形同沙弥和法同沙弥,(一)剃发染衣(改制)而未受沙弥十戒的称为形同沙弥,形态同于沙弥,但仍未受有沙弥资格,仍是俗人的本质,所以称为形同沙弥;(二)以受沙弥十戒的称为法同沙弥,这是真实的沙弥,所以称为法同沙弥。[3]
三:教育实施办法
1从戒法中去培养沙弥的道心
我是从十戒中选出五条戒去说明沙弥的教育,所谓十戒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花鬘,不香油涂身、(七)不歌倡伎,不故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食时、(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4]在这几条戒中是对我们僧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在这就略谈五条戒。
(1)不杀生:就是凡有生命的不得故杀,若自己去杀,或叫他人杀、方等。这都是属于杀生,杀生最主要以杀人为主,在这条戒中而且往往有很多人去犯,若杀蚊子、蚂蚁等,一些小动物,虽犯的罪可以忏悔,但犯戒罪而性罪仍须偿报,若杀人犯的是重罪,失沙弥戒不通忏悔,现在杀人虽不怎样寻常,但我相信还是有的,若杀人没有死,犯的是中方便罪可忏悔的,如见有人杀生,若感到十分欢喜,这也是犯方便罪,《华严经》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 畜生、饿鬼中,三恶道受苦毕,转生人道,还得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然有误杀之业报,应立即给它念往生咒等,助它往生西方,令解怨释结,并到佛前忏悔,一误不得在误,如见他杀,有能力救者应救,不能救者当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释结,永断恶缘。[5]
(2)不偷盗:凡有主物不得盗心故取,若自取、若教他取、方便取、因寄取、迷惑取等低债不还,令前人失物并名盗戒。
凡金银宝物以及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金银是极贵重之物,一针一草是极微贱之物,这些东西包括了钱钞、衣物、饮食、卧具等一切财物,不得在他人不同意时取,若是物主不给而自动而取,便犯盗戒。如律云:“若物属他,他所守护,前人不与,举离本处,即成盗罪”,佛制盗戒,盗五钱以上即犯重罪,失沙弥戒不通忏悔,死堕地狱受无量苦,盗四钱以下犯中罪,二钱或一钱以下犯下罪,允许忏悔,忏悔者忏除犯戒之罪,而性罪不灭,所以对常住物及一针一草都要爱护、珍惜未经过常住的管理员同意,不得私下而取。《方等经》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大律说:“若盗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犯盗手段很多约略说有夺取、窃取、诈取等。夺取就是别人不给,强横抢夺,又名劫取。窃取就是伺人不知道而偷窃来的东西叫窃取。诈取用诡诈的办法去骗,这叫做诈取。出家人本为除贪嗔痴,了脱生死,出家人犯盗戒是不除贪心,增长生死,况且在社会上偷盗国法所禁,若犯了偷盗,会被警察抓去受处罚再送到监狱受刑法,所以我们出家人对常住物的一针一草不可私取,出家人对不盗戒应绝对的清净受持。[6]
(3)不淫戒:淫者男女交媾,以染污心,行机恶行,名染污行。佛制出家僧尼,不得与一切男女作不净行,名不淫戒。罪业根性,各各不同,古佛制戒亦分多种,五戒是适应于人天福报者,十戒是适应于求了脱生死者,至于出家沙弥,本图了脱生死,求证涅槃故,辞亲割爱,舍俗入道,而淫欲正是生死之根本,证涅槃之大障碍,所以沙弥十戒,不但制禁邪淫,而原有的妻子,出家之后亦不得行淫,及不得与鬼神,畜生行淫,不得想念淫事,若起淫心,当自悔责,总而言之,出家必须全断一切淫欲。如戒经所说:“不得取妇,畜养继嗣,防远女色,禁闭六情”,如此才可希望证净法身,圆满菩提,不负出家的初衷。因淫欲是生死之根本,罪恶渊源,所以佛制出家人绝对戒禁淫欲,若受戒犯戒罪加一等,假使遇到恶劣的环境当中,只有两条路,一是犯淫泆可保命,一是守净戒贞契而死。那么,犯戒行淫泆虽可得而生,倒不如受持净戒贞契而死。因为贞契而死保持净戒,可以往来人天道中,修行成佛,若是淫欲而生,失戒体丧慧命堕落三涂,永受剧苦。古时印度有个沙弥,奉师命到信徒家去乞食,刚好其家人外出不在,仅有一少女守家,少女欲强迫沙弥与她行淫,如不答应便不让他出门,沙弥被迫无奈,入室闭户,向空发愿宁死不犯戒,最后用剃刀自杀而死,之后国王听到此事,便以宝车迎接尸体,用檀木将他火葬,至死流芳千古。虽世上的人不闻佛法,不知五欲过患,迷恋色欲,情有可原;但我们出家人以舍五欲出俗为僧,就应当持守净戒远离红尘。[7]
(4)不妄语戒:就是说虚妄不实语言,欺骗他人叫做妄语。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果,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这就是大妄言,及妄言天来、龙来、鬼来答虚而不实诳惑时世人,名大妄语犯重罪,失沙弥戒不通忏悔,小妄语及绮语、恶口、两舌等。若为救护众生之难,剧苦及为摄护他人,令迥邪归正止恶、行意,自无犯戒心,方便妄语者皆不犯。妄语有四:一者妄言就是心口相违,起欺诳心,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举个例来说吧。以是为非,以见言不见,就是说见了一个人,他说没见;以非为是,不见言见,没看见说看见了即名妄语。二者绮语就是轻浮之言,靡靡之语,艳冶歌曲,言情小说,统名绮语。能导向淫欲,增长悲欢,荡人心志。所以出家人群居一处,宜避免谈论男女情爱之事。三者恶口,就是当面直诉骂人,恶语伤人,用最难听的语言讽刺,没有一点慈悲心,这就是恶口。四者两舌,即是同一个嘴巴说两种话——说好说坏。苏谚说:“嘴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所以叫做两舌。举个例子说吧,有两个人他们关系很好,经他人挑拨,在甲的面前说乙的是非,在乙的面前说甲的是非,这就叫做两舌。至于妄语对出家人来说很重要,因为有妄语,才令人生大烦恼,令人相杀相伐,诈取财物等,所以佛制戒律不妄语戒。[8]
(5)不饮酒戒:不论是那一种酒,饮之能醉人者,一滴不得入口,饮者即犯必须忏悔,若不改者现世为人所耻,死入恶道,若病非酒不能引药者,必须禀白大众之后才可以服用。[9]所以我们出家人不得饮酒,应从小培养,因为酒都含有酒精,饮了会使人神智不清,障碍圣道。故佛制出家人不可饮酒。而我们也看到一些僧人没有将酒戒制服,还喝的神昏颠倒,说话颠三倒四,这样将对佛教造成不良的影响。可酒会使人乱性,故时候有个男居士,因喝了酒,而酒性发作,刚好邻居家跑来了一只鸡,乃盗杀了鸡,邻居家妇女进屋找鸡,他又将邻家妇女强暴了,邻家妇女去报官,他又不认罪,就这样本来一个清净的五戒居士,因破酒戒而连破四根本戒,为此持好酒戒是多么的重要啊,所以佛要制定酒戒。[10]
2从威仪中树立沙弥的形象
沙弥威仪共有如下二十四门威仪,(一)敬大沙门、(二)事师法、(三)随师出行法、(四)入众法、(五)随众法、(六)礼拜、(七)听法、(八)学习经典、(九)入寺院法、(十)入禅堂随众法、(十一)执作、(十二)入浴法、(十三)入厕、(十四)睡卧、(十五)围炉法、(十六)在房中睡、(十七)到尼寺、(十八)至入家、(十九)乞食、(二十)如聚落、(二十一)市场、(二十二)凡所施行不得自用、(二十三)参方、(二十四)衣钵名相。[11]以下我即选择五条威仪来谈,也是出家最容易失的几条威仪。
(1)敬大沙门:当尊敬大沙门,不得唤大沙门名字,大沙门既是受过戒的比丘,沙弥对大沙门不得直呼法名,沙弥应称大沙门长老、老和尚、法师、或者称老师;沙弥不得盗阅比丘戒律,不得盗听比丘说戒,也不得盗听比丘诵戒,如故意盗听比丘诵戒得盗法犯重罪,尔后永远不许受比丘戒;沙弥不得求大比丘长短;若知道大沙门有过失,亦不得转行传说,又不得在屏处骂大沙门,不管沙门做错什么事情,不得瞧不起或在面前戏笑;凡见大沙门从我们旁边经过,应立即起身表示敬意,唯除五件事以外不起者无过失(一)诵经时、(二)病时、(三)剃发、(四)饮食、(五)作众事时。[12]
(2)事师法:《毗尼作持》云:“师以开导,友以前磋,世出世界法器,全懒师友成就”是故沙弥当师服劳,仰报洪恩。
沙弥待师,应当睡在师后,早晨应当起在师前,为师父准备牙膏、牙刷、洗脸水等候师父使用,如进师父房间时,当先三弹指,如内应则入,如不应则静静等候,三弹指者,应当师父允许进去的时候再进去,在入师父房内,有佛像先向佛问讯,后向师父请安,然后为师父摺叠被褥、整理杂乱、打扫清洁等。师父外出未还时,不得舍房中去。若有过,师为教戒不得还嘴辩理,当师父训导时,应该低头受师语,有过则改,无过默然,不得以理争胜。如出师房外应把门关妥,不要太费力;持师饮食皆当两手捧高是尊敬之貌;待师不得面立,不得高处立,会失尊敬之道,也不得太远立,如太远立小语听不清,致使师傅大声说话太废力,亦不得太近,当如律制“离师七步立”。凡师有所命,宜及时作辨,不得违慢。《根本杂事》说:“若人依托师主,于佛法中,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以净信心出家修行,彼人与师,乃至尽寿供养,未能报恩”。为师办事,正是服劳报恩的机会,自当按规定时间办好,不得违慢。[13]
(3)入众法:凡入众应当让坐,不要和别人争坐,若争坐位是无惭愧人。在大众中有事须告他者,当弹指使觉,小语令知如遥相呼语,即失威仪又动众念。佛制沙弥入众,不与大沙门或白衣同坐,除大法会。凡洗脸,不得多使水,刷牙吐水,须低头引水下,不得喷水溅人,洗脸用水,以水浸盖毛巾,不得多使用水,如浪费常住物最损福报。古人说:“热水用人烧,冷水用人挑,若不解修行,纵有河沙福亦消”。刷牙吐水,低头弯腰,便不溅人。这都是所学的一些威仪,可我经常看到有些人在大殿吐痰,如有痰应当将纸包好,再放在海青袖子里,出大殿时然后将纸放到垃圾桶里面。若在大殿或禅房咳嗽或打嚏者,不得放恣大嚏和咳嗽,若忍不住时,以手掩鼻或用袖子掩住嘴,这样口水不会溅到他人身上,或勿令涕唾口出。沙弥不得坐视大众劳务,大众在劳动的时候,我们应当尽心尽立的去帮忙,不要站在一边袖手旁观,不得众劳我逸,不能人难我易,也不得人重我轻,除力不及,若大众在劳动时,更不可以避开跑一边去玩,这样最损福啊。[14]
(4)礼拜法:沙弥礼拜时不得占殿中央,因为中央是主持位,若有人在礼佛时,不得向此人头前经过,一自失尊敬、二乱他观法,护罪非轻。应当远绕而过,便彼此无妨。凡沙弥合掌时不许十指交差,不得中虚,不得两手插入鼻孔,须平胸高低所得,因为十指交差是懈怠散慢,合掌要平胸。若密教又当别论。将手指插入鼻孔是对佛菩萨的不恭敬,显太高相。合掌时不能太高与太低,太高与太低皆系不谙威仪,应须请老师、法师等善知识者给大家纠正过来。如师礼佛,不可以与师父同时礼佛,如与师一起礼佛有尊卑之序,师父在礼佛时我们应随师父身后远拜,这才是效师之仪。[15]
(5)学习经典:僧人所学习的知识与平常人所学习的知识不同,自有它一定之程序,即先学沙弥戒律,然后进一步接下来学习经纶,因律诠律学,经诠慧学。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此是三学,生起程序,故不得违越,凡学一经,须先白师,经完更白别学某经,因沙弥年幼识浅,不知学法次第及学之所宜,故应先问师,师同意后再去学习。古人说:“欲直灵山路,须问过来人”。因师父是学法过来人,所以应当先问师。若有人阅经时,不得从此人身前而过,如有事应远绕而行,近前经过则失敬仪,又乱他心念。阅经时不小心把经典损坏,该快修补,经是法宝为众生出苦的慈航,自应珍重爱护经典,也不要将在经典上乱塗画,应将经典保存好,不要把经书放置杂物一起,也不得将衣物放置在经典上。沙弥如本业即成,亦僅得以少分时间去学习外典,外书系对内典而言,佛教经典皆令人明心见性,断除烦恼名为内典,其余外教典籍,及四书五经世间学问之书,皆属心外求法,故名外书,此这些书不可以学,对修道者来说,都是打间岔的东西,但年幼的沙弥,社会基础常识的书还是要读的。[16]
上面所说的五条戒和五条威仪中,是我们僧人最容易犯的几条律仪,所以能提醒诸位法师对沙弥的教育要重视,在教育期间必须从最基本的戒法和威仪做起,所以沙弥在接受教育时,也要必须通过如上所说最基本的,等几个方面去接受教育和学修,将来才能成为有戒有仪的佛教接班人。
注释:
[1]《沙弥教育的精神与要点》,释法藏编著,第七页
[2]《戒律学纲要》释圣严著,佛教青少年协会印,第一百三十三页
[3]《戒律学纲要》释圣严著,佛教青少年协会印,第一百三十七页
[4]《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目录
[5]《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第十一页
[6]《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第十九页
[7]《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第三十五页
[8]《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第四十五页
[9]《卐续藏》,第一百零六册,第六百八十五页
[10]《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第五十四页
[11]《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目录
[12]《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第九十四页
[13]《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第九十七页
[14]《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第一百一十页
[15]《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第一百二十八页
[16]《沙弥律仪要略集注》,广化法师述,南普陀寺印,第一百三十五页
参考书:
《沙弥律仪要略集注》
《卐续藏》
《戒律学纲要》
《沙弥教育的精神与要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