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广论看当代僧伽教育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广论看当代僧伽教育

  浅谈当代的僧伽教育工作

  一一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中心的研究

  从佛教数千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佛法的弘护,三宝的庄严,自他的解脱等佛法中事都是维系在僧徒自身的作为何素质优劣上。而僧徒素质高下则完全取决于佛教内部与世俗非同一般的僧伽教育.僧伽教育实际上是调炼人天师范的一种出世教育,它是佛教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僧伽教育工作在明清时代就开始受到时局影响形成许多时弊,慢慢的走上了下坡路.近代又由于历史特殊原因对佛教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得僧才凋零传承失落.当代宗教政策开放以后,从林式微,家庙兴起,僧才青黄不接.由于此间客观条件影响使传统的师徒制,丛林制的僧伽教育已经无条件作为当代僧伽教育的主流承担起佛教僧才培养需要了。近代高僧太虚大师针对时弊探索出用佛学院来进行大规模僧伽教育培训的模式是一种创新。佛学院发展到今天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时代,它又显得力不从心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一部论述如何将凡夫引导成佛的论典。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它以循序渐进不离解脱成佛的宗旨将凡夫从发心皈依到出离三界圆成菩提的全部过程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它实质上是一部圆满的僧伽教育操作教程。它对于现代僧伽教育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其中几个要点提出来以搞好当代的僧伽教育为主体展开讨论.

  一善知识是僧伽教育的根本

  菩提道次第摄颂云:万善根本从师出.菩提道次第广论云: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①由此可见善知识在学者修行路上的重要性.世间一些简单的事情如剃头,木工等都要经过师傅的指导,何况是万劫难逢的解脱正道呢?如博多瓦云:修解脱道者更无紧要于尊重,即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教者亦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中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②六祖当年仅听一句应无所住就有所悟,但他还要不啻辛苦千里迢迢的去五祖处求法也是这个道理.得法后六祖才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⑧。南岳怀让禅师见了六祖的法以后,还在六祖身边执节奉事十五年之久.马祖于南岳怀让禅师得法后也在怀让身边学习了十多年.由此可见先圣前贤对于僧伽教育中的师道相承是何等慎重。在上传下受之际决不可以随随便便的。

  有人说只要依止经典好好学习也可以解脱.确实历史上也有自修自证的祖师大德,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由于过去多生多劫依止善知识以后养成了良好的修行习气,今生的证悟只是万里长征的最后几步,没有善知识他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观看华开花落而顿悟因缘法的辟支佛也是如是.

  因此僧伽教育中善知识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而盲修瞎炼,以盲导盲即使是作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也做不到更说不上宏法利生,显扬圣教了.

  今天佛学院式的僧伽教育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传城失落僧才不接而有一批青年佛子或为形势所迫或是度人心切被推上了僧伽教育工作者的位置.而他们本身还处在急需要参学和修正的位置。他们在教育僧伽的过程中只能以一知半解,我知我见,或是邪知邪见去引导僧团。这种效果不亚于饮鸩止渴.

  演祖云:所谓丛林者陶铸圣凡养育才器之地利生宏道务在得人。庄严论上对于善知识所应具备的德相作了一个概括: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慧,悲体离厌应依止.⑤也就是说一个教育他人的善知识必须具备十个美德:持戒精严,深入禅定,精通般若,道德高尚,修学精勤,通达三藏十二部经教,证悟或通达空性,说法善巧对机,具有大慈悲心。这是学者寻觅善知识所应仔细分辨的,也是一个发心度人者在教育大众前对自己的一个衡量标准.死心新和尚曾说过:自不能正,而欲正他人者,谓之失德;自不能恭,而欲恭他人者,谓之悖礼。

  由于末法时期众生的共业具有圆满德相德善知识已经很难获得那应该如何补救呢?

  1妙臂请问经上讲了一个开缘: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辨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勘忍饥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具如是德,于诤世中极希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伴师.博多瓦也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即使只具备四分或八分德相也可以度众生:我阿阁黎乡尊滚既无多闻亦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宁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获益.所以在没有具备圆满德相德善知识出现于世时应该去祈请具备四分或八分德相的善知识来教育僧团。

  2经云:毗呢久住,则正法久住.佛在灭度前曾说过:末法比丘当以戒为师。虚老和尚的最后遗言也反复强调只有守戒才能保证僧团久保清静.因此在僧伽教育工作中如果将戒律作为贯穿始终的根本,那么以清静戒为师也可以避免走弯路走错路也能做到正法久住,也能培养出僧才.

  3今天虽然是末法时代,但善知识还是有的。如果教育僧伽的佛学院和丛林能够意至诚恳切心去祈请充分利用当前高度发达交通科技手段请全国各地的大善知识以短期轮流来道场摄受业相当于有善知识,也可以将僧伽教育工作搞好.

  4僧伽教育场所以同行善知识和正法道场的熏习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善知识的缺憾。这一点已经有很多教证无需多说了。

  二以道次第的对机教育是僧伽教育的基本手段

  佛教弘扬的最根本技巧就是对机.古德云:佛法不对机等同闲言语.如梵网经云: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复从座起至帝释宮说十住,复从座起至焰天中说十行,复从座起至第四天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说十金刚,复至二禅说十忍,复至三禅说十愿,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宮说我本源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从经中可以看到佛在说法时对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根基的众生各各说不同的法,但是都能让众生得到解脱。

  虚老和尚曾说过: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只为对治八万四千众生习气,佛说的法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只有对不对机的问题.楞严经上二十五位大士圆通章里各个大士所修法门不一样,但是都能悟道,只是对机不同而已。

  然而仅仅对机还是不够的.根据法华经,华严经等了义经典所知诸佛所以出世无非为度众生都能入无如裂磐成佛道.对下根中根说的下法中法,只是权法。让他们现前究竟利益都能增长,渐次引导让他们资梁善根逐渐增长最终成为上根利器。然后,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让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而成佛道。因此虚设三车的真实意图是: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根基成熟后在告诉你实在只有大白牛车。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一补特切罗成佛之道

  此复虽随其所应,有是道之主体,有是道之支分.此中诸菩萨所欲求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需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现在的僧伽教育工作在对机和次第上有三大失误:

  一类,老婆心切。以上来对刚剃头但因果都不明了世俗习气还非常重的沙弥久开始将大乘圆教经典.以祖师的眼光却看待。把他们当成上根利器的老修行.来要求他们见性成佛,当下成佛。让他们将基础抛在一边求解脱,参话头.弄得他们晕头转向.,疲惫不堪.在长时间没有受用后一个一个怨声载道慢慢退失了道心。

  二类,杂烩填鸭。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只要是有的,也不管根基和次第,将大乘小乘,圆教顿教,宗门教下,世出世间,各宗各派一鼓脑搬上来.一会儿谈玄说妙,一会儿说止说观,一会儿参禅一会儿念佛,还要学学清规搞搞经忏。培养了一批万金油式的通才,并美其名曰绍隆佛种。

  三类,离经叛道。将佛教经典撇在一旁,或者讲一两部经意思意思专门去学书法,绘画,音乐,考古,哲学,心理学,历史,礼仪等等世俗学问。完全忘记了身份,将佛学院变成了培养光头俗汉的基地。

  这些都是偏离了次第,没有对机造成的。

  有的人对次第和对机的教育方式表示异议。他们举出祖师的言论作为证明:赵州禅师说‘我这里只以本分事接引入,若论对机三藏十二部早已接引完了’。六祖说‘我此法门唯以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

  其实他们并没有明白祖师说的正式含义。赵州禅师和六祖菩萨生活在禅宗的兴盛时期,以佛法来讲属于相法时期。那时的学者从学佛到出家都要求有很高的层次。比如说学佛大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出家择要经过国家政府部门的严格考核,这些从玄奘大师的生平即可以看出开。那时无论出家在家学佛都很精进,教理都很通达,具有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因此也就具备了大乘顿教接引的基础。在那种条件下提出本分事和见性成佛完全是按照众生的根基和次第来讲的。如果那时还要根他们将三十二部经讲禅定就好比对大学生讲小学一年级的课一样也是不对机。所以祖师对当时之机才有如此之说不可以死搬硬套拿来对现在下定义。

  当代禅宗大德虚老和尚在《参禅要旨》中久按照当代众生的根基将参禅分成很多对机的次第。他老人家开示说,参禅前必须要深信因果,接着要严持戒律对参禅见性成佛要生起坚固的信念以后才能开始参禅。参禅还分很多次第,在用功下手前要认识宾主然后才参话头由参华头而起疑情,接着反闻闻自性同时还要有极为急切的生死心,还要发起长远心。而且虚老还对初参用心和老参用心的难易也特别作了指导。这些都是对机的次第引导。虚老和尚特别指出:“凡有言说,都无实意。古德接人非棒即喝,哪有这样罗嗦?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作标月之指”。也就说明了在当代以对机次第接引得重要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将凡夫修行成佛分为上中下三士道。首先有深信因果一一知死一一念苦,生起希求后世的心。由知三宝功德一一明了皈依胜利一一信三宝能救,而生起皈依三宝的心完成下士道的修心历程。又依次为基础,思维苦集门中和十二因缘门中的苦何不自由的过患发起出离三界之心,完成中士道的修心。以出离心为基础以修七重因果, 自他相换而发起菩提心完成上士道修心。依此次第逐渐引导,而让一个下劣根性的凡夫进入大乘心量,修行六度万行,止观双运生起中观正见由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而进入佛乘。

  现代发心出家的人群,由于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其中有80%以上并没有做到深信因果,皈依三宝的心也不真切,更不要说发起出离心菩提心了。那么针对他们的根基,僧伽的教育应该从最基本深信因果,皈依三宝,知苦念恩开始逐步逐步对机增上引导。如果一进山门就对他们谈玄说妙,让他们去参禅修行,这实际上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岂不见法华会上还有一万阿罗汉退出了大会?

  因此对于众生的根基不拘一格的对机次第培育僧才是现代众生根基的要求,是佛教精髓所指。

  三将生活修行化是僧伽教育工作的纲领

  培育僧才必须要明确目标。赵朴初老会长曾指出要培育四有僧才:修行僧才,宏法僧才,研究僧才,管理僧才。僧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育修行人才,宏法僧才,研究僧才,管理僧才是必须满足修行人才的根本以后的副产品。

  如果忘失了根本,那么培育出来的宏法僧才纵能讲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也不过是泥菩萨之类。远公曰:学未至道,炫耀见闻,驰骋机解,以口舌辨利相胜者,尤厕屋涂丹镬,只增其臭耳。研究人才忘失根本即使精通三藏也难逃钻故纸堆的狂慧之列。真净禅师也曾说过:所谓学者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纵学而奚益。管理人才如果不修行,那么管理的丛林于世俗公司又有何分别。明教嵩和尚教育大众说:尊莫尊夫道,美莫美夫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

  所以僧伽教育中修行人才的培养是其根本目标,把握了根本其他的才不至于偏离佛教的主题。

  对于修行祖师有很多开示,演祖说: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行无越,思思无越行。道不可离须臾,离之须臾则不为道。菩提道次第广论云:所言修者,为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将护修习所缘形相。

  因此对于僧伽教育的修行,要引导在时时刻刻念念之间。不能上课修行,下课就不修。参禅念佛是修行,行住之间就不是修行。出坡劳动是发心,闲适就不发心。人前威仪齐整,私下放逸散漫。

  菩提道次第广论将修行分为正修行和未修之间来作二十四小时引导。正修行又分为加行,正行,完结三部分。以加行来调整修行的意乐并做好正式修行的准备工作,以完结仪轨来作修行的总结和回向,将整个修行过程的前中后收摄正念中。为了使学者在修行之后忘失正念,造作妨碍修行的恶业,特别又用为修之间的仪轨来护持正念,清静罪业造作修行善缘。在未修之中,以密护根门来都摄六根不离善缘,以正知而行来指导五受用业五行动业不离清静正知心,以饮食知量使与饮食有关的一切业都变成修行的助伴,以诰寤揄伽是睡眠过程都能净念相续。

  如果能以此仪轨配合沙弥学处,比丘学处,菩萨学处等经典中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有事情作指导。同时配合僧伽教育机构无微不至的引导和薰习,让学者的心念始终安住在道上。将修行生活化,生活修行化,二六时中法喜充满,这样培育出来的僧才才是真正经得起风雨考验的修行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真正能承担起末法时期让佛法繁荣的责任。

  结语

  如何搞好当代的僧伽教育工作?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僧伽教育工作心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本人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学习中得到一些启发,特以拙文奉献给大家.因为文章涉及面太广,论点论证论述都准备得不够充分,加之成文时间又太仓促,因此文章拙劣之处请诸仁者不吝指教。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