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印度佛教>>正文内容

巡礼印度圣地记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堪布索达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巡礼印度圣地记

堪布索达吉 著

顶礼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
应印度南方朗卓高级佛学院之请,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于一九九零年四月六日,在县、州、省有关部门的热烈欢送及成千上万的藏汉僧俗弟子众人诚心祈请上师早日归来的殷殷不舍中,从成都飞往拉萨,在拉萨贡嘎机场受到西藏接待办和拉萨卫藏各寺院的僧俗数百余众的欢迎。四月八日,尔后我们一行又朝拜了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此像据莲师伏藏品中记载,是释迦佛在世时曾亲自加持过的,并授记将来至藏土利益众生。西藏历史中说,此像是释尊十二岁时之等身像,是在松赞干布国王时,由文成公主携入藏地的,每天均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此朝拜不绝。当天又朝拜了小昭寺的释迦佛不动金刚佛像。像高相当于释尊八岁时之身量,是松赞干布时尼泊尔公主带入西藏的。
尔后,我们又朝拜了桑耶寺。桑耶寺,位于西藏扎壤县雅鲁藏布江北岸,为八世纪中叶国王赤松德赞和莲花生大师、静命论师三位揉合藏地、汉地、印度的建筑风格于一体而倡建,是西藏最早的剃度僧人出家的佛寺,亦是莲师广宣无上密法的宁玛派圣寺。附近有钦普山洞,是莲师对空行母意西措加传空行心滴的圣地。如今此处有全知无垢光尊者的灵塔。此处甚有加持,望诸密乘弟子勿忘朝礼此地呀!
第二天九日上午,我们参观了罗布林卡。罗布林卡,位处拉萨市西郊、拉萨河北岸,公元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七世达赖初于此地倡建格桑美宅,此后即为历代达赖休沐之所。其中有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和十三世达赖共述金刚橛之室。
下午,我们朝拜了布达拉宫矗立于拉萨市布达拉山上,是在清顺治年间(1644-1661)由松赞干布所创建的。全宫依山而建,高十三层,达119米,长420米,宽300米,计有房间近万间。宫内藏有大量佛像、唐卡、历代敕书等,又有八代达赖喇嘛灵塔。该宫曾是翻印藏传佛教文献的中心之一。从远望去,整个布达拉宫显得气势雄伟,十分壮观。
十日,我们一行去了哲蚌寺,她位于拉萨的西北郊,创于明乐十四年(1416),由宗喀巴大师之弟子嘉阳曲甲创建,为黄教六大寺之一。尔后,又朝拜了位于拉萨东北郊的色拉寺,其创于明乐十七年(1419),为宗喀巴大师弟子降青曲甲创建,也是黄教六大寺之一。稍后又朝拜了甘丹寺,其位于西藏达孜县境内。明乐七年(1409),为宗喀巴大师创建,也是格鲁派第一座寺院,寺内原有宗大师灵塔。
四月十一日,西藏接待办安排了两辆丰田牌骄车,当天便到了扎什伦布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是后藏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公元1447年明正统十二年,由第一代达赖根敦珠所创建,自班禅洛桑却坚以后,即为历代班禅驻锡之所。寺内有历代班禅的灵塔。
十二日在路上朝拜了著名的萨迦寺,她位于萨迦县奔玻山处,是北宗熙宁六年(1073),萨迦派创始人贡却杰波创建,为元代西藏地方政治中心,寺内有大量佛像经籍等文物。同时又参观了羊卓雍措湖,此湖面积67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41米,湖中盛产鱼类,湖滨水草丰美,显得极其美丽。
十三日,我们一行经中尼海关来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尼泊尔人中有信仰佛教的也有信各种外道的。首都布达佛塔(夏绒卡学大塔)是极出名的,据历史记载:此塔乃为莲花生大师、赤松德赞、静命堪布三尊的前世所创建,当时三位圣者发愿将来到藏地弘扬佛法,广利众生,但一牦牛因三尊未对其回向功德故发恶愿,后遂成朗达玛魔王毁灭佛法,其时一乌鸦发愿,若牛坏法,吾将降伏它,后来成为降伏朗达玛的拉龙华吉多杰。此塔传说为公元前四世纪所建,塔身下半部为覆钵形,上方十三层,顶有华盖,高约四十米。每天有几千人转塔、顶礼、供香等。
十五日朝林日神山,此山在般若经 林日 ,山腰有世亲菩萨遗塔,据说世亲论师曾朝此地时,见有出家人作耕耘,他生起厌烦便立即圆寂,次后修此遗塔。当天下午又到了吾景寺。此寺是敦珠法王所建,寺内存有敦珠法王的肉身。上师在这里为该寺的僧俗弟子们作了灌顶传法。此寺附近有名为腾布哈日的殿堂,据说是阿底峡尊者亲自创建的。寺内有四部般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请回人间的,今尼泊尔政府作为文物保管。此时蒙上师三宝之加持,我们花了一笔钱后,有幸一睹此经,当时我等都生起了无比的信心!此时又朝拜了马哈嘎拉佛像,此像为龙树菩萨所造之一百零八尊马哈嘎拉像之一。
四月十七日,我们一行朝礼了身施虎塔。此塔位于首都东郊森林里,据尼泊尔《神地志》说:此塔曾是释迦佛在学道时,将自身布施饿虎,(此公案详于《贤愚经》)老虎食后,所剩之头发骨粉,合为泥土而建。此时吾等随念释尊的无上舍心,念诵《普贤行愿品》等发了广大誓愿!(朝此塔交通很不便,公路弯曲狭窄不平,故若有人欲去此地,望先作好各方面准备,不必坐豪华车,一般坐北京牌即可) 十八日,我们一行朝拜了阿思ra山洞位于首都西郊约三十公里处,此洞曾是莲花生大师使永宁地母十二尊立下永远保护藏地佛教,不入任何外道等誓言之神地。于此洞中,法王以回忆式造项带金刚橛仪轨。据历史记载,“莲师在此山洞内,于阿难前出家”。附近有阿难尊者对五百罗汉转法轮之圣地。洞内有遍入天和莲师像,外道则认为此洞乃遍入天所加持之圣地,亦有甚多朝拜者。此处另有宁玛派的莲花光明寺。我们于此洞中每人念金刚橛心咒十万遍。当时有十七人:法王、门措空行母、上师妹妹,印度堪布朗卓、不丹喇嘛哦色多吉,尼泊尔两喇嘛,索顿管家和热巴医生。附近有仰耐修山洞,是莲花生大师获得大手印持明果位之地(莲师传中有记载),并有莲师显示种种神变之奇妙石形等。于此地法王作了一首金刚歌。(尚未翻译)面对此情此景笔者吟诗一首今有持明成就寺/山色青青水又美/布谷鸟啼悦耳音/行者更生厌世感! 前面有一水池,每天都有大自在派的信徒来此供奉念经等。据说于此地附近有一处专为供大自在天杀生之地,尼泊尔和印度大自在派的人都在自额上涂红点。向左方半公里处,有玛巴洛扎居住的圣地。现有极为出名的金刚亥母像。
四月二十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尼泊尔文物展览管和著名的公园等,下午朝拜了香更大佛塔。据历史资料说,此塔之历史在世界上最久。曾经人寿一万岁时,诸佛智慧自然形成一尺高的水晶塔;拘留孙佛时,整个尼泊尔是大海,此塔在海中竖立;迦那迦佛时,此塔称为法界自在语塔;于迦叶佛时,寂德上师为护此塔,扩建外形,直到今天,依旧巍然屹立,宏伟壮观。我们又朝拜了迦毗罗卫乔达摩 悉达多王子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的时光,后舍弃王位而出家之地。汉地高僧法显、玄奘等都曾先后朝礼此地。如今称为德罗绕各智。
二十二日朝拜了蓝毗尼园四大圣地(佛降生、成道、转法轮、涅槃)之一,她位于喜玛拉雅山和楚里亚山的卢尼河畔,据说为古印度善觉王为其妻所建,是释迦牟佛之降生地。公元前249年,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亦称无忧王)时,至此立石柱,柱上刻有梵文说:“阿育王灌顶凡二十年,亲来恭敬申言,此为释迦牟尼佛祖初降生地,爰建此柱,立马于顶,以世尊降生故,蓝毗尼村以所产八分之一计赋,蠲免各税。”据《游览印度记》载,藏地学者更登群培曾朝此圣地。唐代高僧玄奘亦于《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所见之情景。遗址处有沙罗大树和清水湖等,今 尼泊尔政府已予保护。吾等见此圣地,双目热泪盈眶,心生敬仰,合掌祈祷,称诵佛号!真是终生难忘的一幕!
我想起,当时佛陀在此处降生时,前后左右各行七步布而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尔时,四大天王,天龙八部等赞颂佛德,喷洒甘露,遍撒鲜花,一进空中,梵音潦绕五彩缤纷,优美至极!《律杂事经》:云〔诸比丘众,我灭度后,有善男子善女人信者,皆当朝拜忆念此等四圣地。何谓四者,即此为释尊降生地,此为释尊现前正觉地此为释尊转十六轮之地,此为释尊涅槃之地。〕如是余经亦云:〔我涅槃之后,若来新比丘问言,汝等释尊以何出世?彼等之前,应当指示此四圣地〕《争辨论引佛经》而云:〔若朝此四圣地,亦净五无间罪〕如是所说故,凡巡礼印度圣地者若不朝此四圣地,则真为可昔矣!
二十三日凌晨我们到达印度都新德里,在机场受到了印度各寺院从多僧人和我国住印度大使馆官员的热情欢迎。在新德里时,参观了出名的红堡,此堡原为印度五朝所建的宫殿,现已改作博物馆,该建筑已有四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又先后参观了摩 陀国王二世的陵园,及国家博物馆,甘地博物馆,尼赫鲁纪念馆以及印度教伊斯兰教和拉达克密宗寺庙。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看到了陈列在那里的有关佛陀生活片段的石刻,皆是诩诩如生,弃满活力。其中一个珍宝馆里陈列着净饭王时代的稀世珍宝和古印度的佛教文物。
二十五日赴阿格拉参观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达姬玛哈寝陵。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寝陵,据说印度一位国王曾下今命全国手艺精湛的二万工匠,于1631年至1653年,经22年中全部以白色大理石,按回教造型建筑,内有几个国家特产的宝石镶成各种花鸟人物和图案。据印度人说,此陵竣工后,因某种原因国王不喜发怒,即下今将原来的二万工匠手指砍断。之后以业果报应,其国王亦在此处监狱禁闭25年后去逝,如今仍有墓在。此奇景虽驰名于世,瞻者如潮,但对佛教徒而言惟生悲心之境而已,无有任何奇妙矣!笔者认为,世间众人,颠倒而行,真实奇怪!如对佛陀事迹,发心功德,无边神变等,彼等不以为奇。而一般俗事,却执为奇妙。佛教圣地不立为奇景,悲惨之地,说为奇景,此实乃希奇也!地新德理斯间,天气格外闷热,大约四十四度左右,十分难受,经常想念藏地的雪水,但想来众生的业感不同,印度人却并不觉得炽热。
二十七日因达赖喇嘛之请,我们去到印度北方,离新德里约有八百余公里的达绕萨拉在路上所见的多数是班嘉施人,他们的习惯是的有男人从小出生之后,不能剪头发亦不刮胡须。每人都将头发圈在白布里缠着头。二十八日到,达绕萨拉,此地有山骨森林,且对面有雪山,一座小山上有达赖的住处周围有铁圈所围,有很多西方人作门卫,附近有郎加寺下面有列穷等寺,在此期间上师每日为达赖喇嘛灌文殊大圆满,金刚橛等顶,并传受大圆满法要。同时达赖为我们灌了密集金刚的顶,并念了传承,他说我有观世音菩萨的假名,是故,我每时每刻都想着众生的痛苦,惟有兴盛佛法方能遣除一切有情的苦恼。他家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说是松赞干布时代的圣像。他又说:我翻阅第五世达赖和第十三世达赖传记,对宁玛派的无上大圆满更为生起信心,的以我如今每天着重修行的法,就是无垢光尊者、荣素班智达、麦彭仁波切的无上密法。尤其麦彭仁波切的摄受自在祈祷文等金刚语的加持更为殊胜。将来有机会,很想求到珠庆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据他的侍者说,他出国已外,一般每天下午1点之后,闭关修法,他的寺院每月廿五日,全寺依伏藏大师列绕宁巴的金刚橛念经会供。最后一天里,他对我们每人送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和他修持一百日的观音丸及金刚橛丸子等殊胜加持品。并教诫不忘三宝,勤修今生成就之大圆满法等......。在此十三天中,每日有朗加寺精采辨论。
五月十二日离开达绕萨拉,途中朝拜了莲花海据莲师传记云:曾经萨 国王,火烧莲师时,莲师现示神变,将火焰变为此海,朝拜人潮,络绎不绝。此处有两枝大树,是十世班禅和十四世达赖共朝印度圣地时,他们为了观察缘起而种植。如今两支繁茂旺盛,有一位尼泊尔人说,69年他两在尼泊尔亦栽过两支,但班禅那枝今已干涸。据说此湖近处有很多加持无比的山洞,此处有一些宁玛和其它教派的寺院。当正我们朝拜了菩提萨哆(静命)论师的圣地和莲师空行母玛达绕 神变的山洞等。在莲花海边,法王即作了金刚歌等。
当时来欢送的人很多,共有二十五辆小车。所有的人都下车祈祷莲师......。

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印度两大寺院之一,曾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所宗合性的大学,也是圣者舍利弗尊者延生之地,并是尊者与八万阿罗汉眷属涅槃的地方,故有舍利弗尊者的一座灵骨塔。阿肓王对塔作了大供养后建造了一座大佛堂。往昔印度的圣天、寂天、寂命、龙树、月称、阿底峡等大论师和藏地的白若扎那、恰曲花等以及汉地的玄奘、义净、等大译师均增在此处修学。据《印度圣地记》说:“汉地玄奘译师在此修学时,该寺有一万余僧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也说,当时那烂陀寺精通经论十二部者有一行千余人,三十部者有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十人。”可想而知,当时那烂陀寺中众多大德闻思修行正法的盛况!以后他们将佛法弘扬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藏雪域和汉地佛法的兴盛,其唯一来源便是这具有无比加持的那烂陀寺。获得传承祖师加被的众多藏汉大德们,梦中都想往朝拜此圣地啊!
从公元五世纪到十二世纪间,那烂陀寺被毁,后经印度考古部门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如今的广达一百万平方米的遗址,可谓相当庞大。大殿和僧舍全是砖石结构的,呈四方排列显得整齐有秩十分庄严。
那烂陀寺亦是佛陀曾经说法的圣地,据《大唐西域记》中载,“从此(王舍城)北行三十余里,至那烂僧伽蓝,闻之耆宿曰:此伽蓝南庵没罗林中有地,内有龙名那烂陀,固取为称。从其实义,是如来在昔修菩萨行时,为大国王,建都此地,其悲愍众生,好乐周给,时美其德,号施无厌,由是伽蓝固以为称。本庵没罗园,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以施佛,佛于此处三月说法,诸商人等亦证圣果。”
那烂陀寺的初建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中国最初游行印度的法显大师的《佛国记》中未提到此寺,藏地的更登群培译师也未断定她建造的时期。西藏大德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中说:“那烂陀的创始人是阿肓王,扩大法产的是五百阿阇梨和年陀伽罗瞿及兄弟,使其发展的是罗候罗贤,使其达到极盛的是龙树。”但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在其第九卷中说是佛涅槃后,帝日王尊崇三宝,福地而建立此寺,后来又经觉护王、如来王、幼日王、金刚王等陆续扩建而成。另有经多王朝创建的说法。但此处笔者从众多的考古学家的论典(著作)和印度有关历史资料中,认为在阿肓王时其,初建此寺较为契合道理,恐繁故不在此赘述,可于余论中宣说。 那烂陀寺遗址附近有一所博物馆,内藏有许多佛教文物,包括石佛像,铜佛像及往昔诸高僧大德所用的器具等,数量甚多。当我们一一礼拜时,心时深思前悲诸大德们的法恩,这些圣地和文物加持品,对无有信心的人来说是一般古代遗址和文物。当时看见许多来自各国的人,到此圣地观光游览,拍照留念后就走了,但我们由法王的慈悲摄持,朝拜每一圣地时,着重祈祷、顶礼、转绕、发愿等。希望将来朝圣地的诸位僧人或善男信女等,巡礼圣地时,切莫只以参观为主,而应以发愿、发心为主。莲花生大师曾说过,一般地方修行一年不如在圣地修一日的加持大,否则犹如《莲苑歌舞》论中所说的,为求观光而朝山无实义,寻求安闲而往静处无实义。
此处附近有一座中华寺,据说于一九一零年由广东僧人所造。还有一所那烂陀大学,据说是由印度政府开办的,校内设有印度历史系、巴利文学系及世界哲学系。有一位印度人说,他们大学的教授大多都是从国外聘请来的。附近还有一座玄奘记念堂,据说是在公元一九五六年中国的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他代表中国政府捐资三十万元而建造的。因为玄奘大师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大成就者、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从印度取经回汉地广弘佛法的高僧,因此为记念他违大的事迹而建立此记念堂。
在朝礼圣地期间,脑海里经常浮现出月称、寂天、阿底峡、纳措、慈成甲瓦、玄奘等高僧。使记(著作)中所描述的当年那烂陀寺内闻思修行鼎盛壮观的情景,而如今几经各朝代之更替,彼等大德虽已示现圆寂,那烂陀寺的辉煌也已成为过去,但值得庆幸的是,那如甘露般的佛法犹如恒河一般,依然在不断地流淌着,流入那些孜孜不倦如饥似渴,追求佛法的具缘者的心中……

神 牛

印度有一种神牛,它起源于一种传统习惯印度人每当遇到灾难和发生疾病时,往往求神祛灾愈病,并许愿等违缘消除了以后,便买牛放生以表虔诚之意。这种放生的牛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牛。据《新德里拾零》一文中说,仅在新德里地区就有这样的神牛一万多头。神牛是绝对不允许被侵犯的,神牛无人饲养,好似藏地放生的牦牛一样,但藏地对所放的牛,为作标记而剪掉其耳尖则实不应理,在印度可绝不能这样作。据当地人说,杀害神牛的过患已胜过程杀人之罪。每头神牛在印度的大地上,非常自由放任,整天在街头路旁徜徉,无论是人或车辆,谁遇到它都要给它让路。神牛碰到水果摊,就吃水果,遇到蔬菜摊,就吃蔬菜,摊主蚀了本钱,但反而认为是自己的幸运和光荣。若在中国,摊主可能早就拿起石头忿恨攻击了。我们在热闹繁华的城市中乘车游览时,经常遇见汽车和无数行人一起绶慢并行的情况,原因竟是成群结队的神牛挡道,有的还大模大样地卧息在道路和房廊内,司机只好小心翼翼地绕过去……

衣 饰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各民族和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间信仰、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和衣食讲究等,差异甚大。因此,印度人在信仰和实践上已形成了多样性复杂性,同时也具有矛盾性。譬如,印度佛教等多数宗教主张以刹生为耻,戒杀为荣,而有些教派却以杀生为德,甚至有杀害自己的孩子来作为供神之物的。同样,印度人的服装衣饰也是各式各样的。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因此其服饰总的特点是透气凉爽,淡薄洁净,春夏秋冬都完全见不到象藏人那样著羊皮衣和汉人那样穿棉衣、皮衣的人。
在印度,穿衣妆扮,依然是有着种种不同:
一般多数男子的服装叫“托第”,它实际上是缠于腰间的一块布,据说古代男子所穿的长衣叫“夏达”,是被在肩上的。很多男子们都有头巾和首饰,头巾有些是如同藏地国王帽的形相,并以白色为主,也有各种颜色的,种性高贵的人也有插上各种颜色的羽毛等各种首饰作为头巾的装点。缠头的方式则在印度的南方和北方也存在着甚多细微的差别。
印度妇女的衣装基本上都用纱丽,纱丽是一块约六米见方的纱或绸,但不可经拼凑制成。一般纱丽是从腰部缠起,最后披在肩上或蒙在头上。有一种外道派,据说凡皈依此教的女子,不能看别人的脸也不让别人看自己的脸,所以他们在上街时,就用黑纱丽来蒙起自己的脸。但我们看见有些不守戒律的人,在街上也有从纱丽间悄悄偷看的。当时我想,不论是在内教或是外教,不从理上趣入,而仅以律仪摄持实在是困难呀!据《马哈婆多罗论》说,其纱丽有种种质地,并有五颜六色的,有的是印花的,有的是手绘的。
印度的另一种特别的装饰便是印度女人的鼻环,乍见之下,不但不觉得美观,反而生起怜悯之心。同样,笔者以为,藏族人所喜欢的大耳环和大发髻等,在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人眼前,亦成了生大悲心之境。依此类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高官,袭一领西装,系上不同颜色的领带等,自已为风度翩翩,而实际上只能表示其未证空性之装饰而已!这样看来,一切传统习俗、好坏、美丑等,都无少许实性,皆因众生之各种根基习气,因缘会合而产生的各种显现感受罢了!正如寂天论师云:〔众生犹如梦幻境,若加观察如芭蕉。〕,即到此时,对佛色身亦不可有形相上究竟的执着,《金刚经》中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杂阿含经》亦云:〔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如是所说。

寡妇殉夫

寡妇殉夫是古印度留下的一种野蛮习俗,就是当丈夫死后,妻子与其尸体一起埋藏或放至柴堆上和尸体一起火化。在佛陀时代就有这种习俗,如佛经中说莲华色比丘尼,尚未出家时,她和她丈夫尸体一起埋在地下,后来被盗墓的从墓中挖出来才得以生还。此后她对世间生起了猛历的厌离心,前往佛前,出家而得阿罗汉果。这种残害妇女的恶劣习俗,真是令人悲惨之极。据说古代焚烧妇女时,在一块空地的四周筑起高墙,墙内塞满干柴和丈夫的尸体以及其他易然物。在墙外逼迫她通过梯子爬上高墙而投入墙内燃烧的火焰之中。当她无法逃身,高声泣喊时,墙外的人群,敲锣打鼓,讽诵祈祷等。
这种仪式,印度人称为萨第。印度独立之后,政府规定萨第是非法的,凡再实行者都以谋杀罪处理。但由于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至今还不能完全解决,仍有些地区经常发生。譬如,据印度奇闻报报导,一九八七年九月份在拉贾斯坦邦的一个村中,发生了一次萨第事件。刚结婚不到八个月的年轻女子名叫罗巴年仅十八岁,将她身穿新娘盛装,在四名持刀男子的逼迫下,使她坐于亡夫的火葬柴堆上,令她抱着尸体的头,然后点燃柴堆,在熊熊列火中,罗巴被活活烧死。并周围有几千人一起念诵,都以为完成了一件他们所谓的圣事。

印度的饮食文化

说起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亦颇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饮料与食品颜色上的不同,在印度人心理上引起的感受亦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白色的食品,如牛奶,白色的馒头等被认为是吉祥食物,出门前,印度人喜欢吃上一些,当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出门后一切能够平安吉祥。相反的,黑色食品,诸如黑芝麻、黑木耳,往往是比较忌违,固而避免的。
印度人吃的食品一般是用面包蘸着竦椒吃,也吃米饭,但猪肉极少,据说种姓越高贵的人,吃的东西则越接近素食。尤令人惊奇的是,位于赤道酷热的印度,人们却喜欢吃麻竦食品,我们初到印度,见到这种现象,认为他们这种吃法会使人更加炎热,但没想到他们却觉得是一种很好的享受。用餐时,印度人一般不用筷子,而用手抓,手在抓食品前,得先用水先过。我们觉得用手抓似乎不太卫生,可是他们却认为洗手的水是天人加持过的,故洗后的手特别干净等云云。
如同印人的种性次第一样,两手亦有尊卑之分。右手在印度被认为是高贵的,它用来从事一切高贵之事,所以吃饭时无疑是用右手,其它用在写字、传递东西等时;而左手则是下贱的,它多被用在上厕所时做的洗刷之事。但想来,单用一只手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终究是不便的,不知他们在必需用两只手的时候,究竟是作何感想的?!
令我们赞许的是,印度人吃饭是分餐,即每人一份饭菜,各人吃各人的。这从卫生方面说,的确较科学,而在中国的长期共餐制习惯中,要推行分餐,恐怕不太容易。但从这两种吃饭的方式不同,于心理上的感受细思起来,同吃一碗菜确是容易培养一种中国人家庭特有的亲情感,一种天伦之乐。而分餐就显得如同工厂吃食堂一样,人与人之间略感疏远。故凡事均是利弊共存的,我这么觉得。
午间饱餐后,印度人午睡是必不可少的。在甜甜的睡梦中,一来可放松一下自己由于工作、生活带来的紧张,恢复一下体力,另一方面,则舒缓一下由于酷热所带来的困意。我觉得午睡在他们生活中或许是必须的。但中国人提倡的却并非如此,一般有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之说,因饭后散步有助于消化,而入睡后,胃蠕动变慢,肯定对消化不利。同时,按我们藏地的说法,一般认为白天睡觉,易使人的智慧下降,故我至今亦没养成睡午觉的习惯,但藏地并没有印度那么热也是真的。
大致说来,印度人吃饭时不很快,一般饭店内吃饭的价格也不很贵,那天您去印度时,也去领略一下他们的饭食文化,如何?!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