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名胜与旅游
印度名胜与旅游
文明而古老的印度,名胜古迹遍布各地,加上当地明媚的风光,如画的景色,使印度成为诱人的旅游之国。
印度与别国不同的是,到了那里你会发现不止越过了地理上的境界,也经过了时光隧道,就像进入了过去,但又停留在规在。有人把印度说成是“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当代,新与旧的融合”,不无道理。
印度的历史名胜,在世界上享有盛名。阿旃陀石窟中2000年左右历史的壁画,散发出世间难得一见的艺术光彩。倚山雕凿而成的爱劳拉石窟中,那些工艺精湛的庙宇至今令人惊叹不已。年代久远的佛塔,使人想起佛陀的祥和偈语。白色大理石、琉璃瓦和镜片嵌镶的巍峨宫殿,在阳光下炫耀着它们的风姿……
所有这一切,并不只是一个个已经消失了的过去的标志,使这一切遗迹诞生的种种美丽的传说,至今仍在人们中广为流传。每天黎明,不少人还在酣睡,从古老的庙宇里就已传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钟声与诵经声。古代的星相学今天仍然支配着人们的诞生与婚配。隆重的婚礼仍庄严地绕着圣火举行。音乐与舞蹈仍然回应庙宇墙壁上所刻的旋律。而今天在同一个国家里,原子物理、太空技术等,就像当年圣雄甘地的非暴力那样获得了解与接受,而且在迅速发展。
在这个国家,你会发现,人们的相貌和服饰、习俗与礼节、生活方式及哲理有的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或共同之点,它们构成了印度灿烂而伟大的文化。
印度虽然没有什么典型的饮食,不过他们比欧洲人更加喜欢吃大米、蔬莱和调味品。北印度人觉得南印度人的食物难以下咽,而南印度人也不爱吃北印度人的食物。有些人不吃鱼、肉和蛋类;很多人宁愿饿死而不肯吃牛肉,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这些禁忌。所有这些饮食习惯的形成并不是由于食物味道的好坏,而主要是由于宗教的原因。同时这个国家在气候方面千差万别,喜马拉雅山终年白雪皑皑,克什米尔却有着北欧的天气;拉贾斯坦有灼热的沙漠,半岛南端有热带的酷暑,西部沿海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3220公里长的海岸线,再加上巨大恒河水系和其它一些大河,使得印度次大陆的画面更加完美,因而饮食也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印度虽然给人以所谓“炎热国家”的印象,但最佳季节是雨季过后及夏季酷热前的10月至3月。尤其在北印度,这时气候凉爽,天空晴朗,林木葱郁,枝叶茂盛,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各种草木鲜花争相斗艳,散发出阵阵芳香,令人心神为之一醉。
在印度,购物也是一大乐趣。街道两旁商店内,货物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传统的手工艺品城乡都有,源远流长的技艺用于现代。精致的象牙雕刻和檀香木刻、传统的首饰、现代技艺的皮革制品等等,不仅物美,而且价廉。你若漫步于街上,热情的店主会主动向你招手。介绍名目繁多的商品,请你看个没完。那些五颜六色的纱丽,刺绣精制的衣衫,雕有美丽图案的铜器……会使你眼花缭乱,使你看得入神,忘记了向店主讨价还价,也忘记了时间的早晚。
印度自然条件良好,可耕地多,土壤也较肥沃。除北部山区外,印度没有霜期,就是在北方的德里地区,冬天仍林木葱郁,公园内外,马路两旁,各种奇花异草,色彩绚丽。有人说印度是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有人说印度是个天然植物园,说法不一。但它的确给人一个异样的感觉:赤红似火的太阳,五颜六色的花草,枝叶茂密的热带植物……这些无不令人心醉。印度人活泼、乐观、好客、乐于和人交谈,也许同这美丽的自然环境有关,他们和鲜花一样,叫人喜欢。你若和他们在一起,简直忘了置身于异地他乡,就是非常想家的人也会冲淡几分乡愁。
印度的交通比较发达。印度航线遍布全国,由北部的列城到南部的特里凡特伦,全程3000公里,由东部至西部亦有大约其相等的长度,联系印度70多个城市,所用的主要飞机是A300“空中巴士”和波音737等。
印度的铁路纵横交错,为亚洲第一,居于世界第三位。每日有超过900万印度人乘火车(占全国人口的1.4%)。主要路线都是宽轨,并已电气化;还有一部分特快卧铺列车,采用设有冷气房的车厢。此外,各地辅助线的诱人旅程,也是大可为旅客享受一二的。
印度国内的公路干线都铺有沥青,道路两旁大树成荫,乘坐汽车去各地考察或旅游,不仅能饱尝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既快捷又舒适。
游览或出访一次印度,会是人生难忘之旅。下面就介绍一些印度旅游的好去处。
一、相得益彰的新旧德里
德里分新旧两城,中间隔着一座德里门,并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广场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旧德里。新德里为印度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关于“德里”一名的来历,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些学者认为,德里是根据孔雀王朝的一位国王“德鲁”的名字演变而来,它是“德鲁”的变音;另有学者认为,公元前10世纪,这个城市就以因陀罗·婆勒斯特而闻名,国王阿恩格巴尔曾把它改名为拉勒高德,并且建立了许多铁柱,由于铁柱立得不稳,虽然经过加固,但仍松弛不牢,“不牢”印地语读为“梯里”,因此,这个城市便以“梯里”(即德里)而得名。
旧德里是座古城,在历史上,它几经沧桑,变化很大。在某种程度上,这座城市是印度历史的缩影,这里的许多古迹文物和宏伟建筑可作见证。历代有不少帝王曾看中这块地方,把它选作首府,对它不断进行装饰和扩建,使它更加美丽迷人。然而,由于古代诸侯割据,相互征伐,德里也有不少建筑毁于兵燹。三千多年前,般度人曾选中此地,作为首府,取名“因陀罗·婆勒斯特”;国王阿恩格巴尔和地王角汗曾先后在这里竖起一根根铁柱,以图永远占领这块地方;莫卧儿帝国的第五代帝王沙贾汗曾一度把德里改为沙贾汗巴德(“巴德”是住地的意思)。但是,德里这一名称却并未因此而消失。沙贾汗于1628年称帝为王,当时他并未住在德里,而是住在距德里两百多公里之外的亚格拉城。有种说法认为,1631年他妻子穆莫泰姬·玛哈尔逝世后,他悲痛至极,为摆脱对爱妻的怀念之情和躲避当地酷暑,又选中了德里为首府,终于迁离亚格拉。在公元1638年动工对德里进行整修和扩建,历时十年才竣工。在英国人统治印度的初期,一度把加尔各答作为首府,到了1911年12月12日,贾尔杰·巴杰宣布将首都迁到德里。但是,新址却选在旧德里以南3公里的一片荒地上。当时的英国殖民当局要求对这座新城精心设计和认真施工,以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周此,设计师们专门对雅典、罗马以及印度的其他城市建筑进行了考察,最后决定,综合印度和外国建筑的特点,建造一座既有外国古代色彩,又有现代风格的新城。原计划新德里建设四年竣工,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得不中途停工,最后于1929年建成。1947年8月15日,新德里被宣布为独立印度的首都。尼赫鲁总理在红堡的宫墙上升起了第一面印度独立的旗帜。1950年1月26日,新德里正式成为印度民主共和国的首都。
新旧德里相隔虽有一箭之遥,但新旧两城的风格却迥然不同。旧德里没有新德里那么美丽、壮观,也缺少新德里的高楼大厦,它的街道狭窄而曲折,街头小商贩十分拥挤,公路两旁有各式各样的小吃、大大小小的书店和五光十色的影院,浓郁的中古时代的气息,有时倒更能吸引来访的游客。
新德里则另是一种风貌。它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全城身披绿装,树荫浓郁,芳草如茵,终年百花争艳,鸟声嘤嘤,生活在这里如同沉浸在鸟语花香的大花园中。从总统府到印度门是一条长而阔的大道,路旁是大广场,还有碧绿的草坪点缀其间,重大政治活动和节日庆祝运动以及一些游行示威都在这里举行。市区街道整齐,而且还在迅速扩展。几十层的高楼,到处可见,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布局井然有序,有的建筑虽不太高,但它们形式多样而新颖,不拘一格,给人以深刻印象,受到外国人的交口称赞。
不管旧德里还是新德里,寺院、神庙到处可见,这也是印度城市的一大特点。那些五光十色的寺院,雕饰华丽的古老建筑,栩栩如生的神像,精细的雕像对国内外学者和游客无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新德里的十字路口,也颇惹人注意。路口的中心,多呈圆形,车辆行人不能径直通过,必须绕圈而行。初到印度的人,往往走过几个十字路口后就弄得晕头转向,不辨东西南北。路口完全由红绿灯自动调控。很少站有路警指挥。公路两旁的商店,货物琳琅满目,顾客络绎不绝,可谓百货充盈,市场繁荣。你只要从店前经过,店主便主动向你打招呼。你若进去看看,主人便会设法叫你看个没完,态度和蔼,不厌其烦。使你惊奇的还有,所有的街道、商业区,几乎看不到有外国商品,当然,近些年来,这方面正在发生变化。让你眼花缭乱的还有那一家家的首饰商店,使你不由得停住脚步,即使不买,也愿多看上几眼:手镯、脚镯、耳环、鼻环、戒指、项链……名月繁多,品种齐全,个个竞相生辉,件件闪光耀眼。从前笔者曾听到不少人说过,“德里的金银首饰业非常发达,久享盛名。”亲自看过之后感觉确实名不虚传。我多次看到,就连讨饭的乞丐,手上也戴有一两只手镯,也许读者不相信,但这确是我亲眼所见。
德里有不少的雄伟精妙的建筑,迷人的古迹,很值得一看。原来旧城的周围建有高大围墙,据说是古代沙贾汗所建。墙高9米,墙厚4米,全由红石彻成。围墙有6道门,五个窗口,另有27个守望塔。因年久失修,现有不少地方已毁坏,但它仍能反映出这一建筑的宏伟和印度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红堡也是德里的一大名胜。它修建于16世纪莫卧儿王朝,围墙高大,用红沙石建成,因此得名。但里面的楼、台、殿、阁却是另一种颜色,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用大理石建造。大理石柱上和壁上,都刻有许多花卉人物的浮雕,还镶嵌着许多红、绿、黄、紫的宝石,衬着灰白色的大理石,相映成趣,璀璨夺目。
德里还有一著名高塔,名叫古都布塔,有世界“摩天塔”之称。它建于12世纪末叶,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据说从前全塔共有七层,现仅剩五层,每层由飞檐相隔,塔呈圆形,下面三层用红石砌成,上面的两层用大理石和红砂石混合砌成,全塔高72公尺,里面有很好的通风和采光设备,是德里最高的建筑,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伊斯兰式,塔下面几层的外表还刻有《古兰经》。登上塔顶,鸟瞰全城,景物尽收眼底,甚是令人赏心悦目。“摩天塔”不愧为建筑艺术上的一大奇迹。
享有盛名的铁柱就矗立在高塔附近,它不但是德里最引人注目的古迹,也是全印度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据有关科学家研究,它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铁柱是铸造而成,含铁成分很高,尽管长年累月雨淋日晒,但至今它的外表仍光滑不锈,毫无损坏,由此也表明,印度古代冶金技术水平之高和历史之久。
然而,印度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德里也在发展变化,有些问题正在解决,有些问题尚有待于解决。例如在新德里的街上,随处可看到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和一些在农村生活无着落而涌入城市的百姓;在新德里,有一些人住在夏不避风雨,冬不御寒冷,潮湿而阴暗的贫民区的窝棚里。还有一些人身上只裹着一块破布,露宿桥下或车站。一些在街上或公共场所扫地的“贱民”,看上去多半目光忧郁,神情凄怆。那里还有面色惟悴,有气无力的妇女儿童停立路旁行乞。德里的报纸,还不时刊登贱民惨遭虐待,甚至活活被杀的新闻。这些都是发展中的印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里终年鲜花盛开,人们大都能歌善舞。艳丽的花朵美化着环境,也蕴含着人民美好的希望和理想,愿德里变得更加美好,苍翠常新。
二、玫瑰之城斋普尔
人们对于美好的地方,往往具有天然的爱。未见到时,朝思暮想,无限神往;见了它,流连忘返,一往情深;离开它,又梦绕魂牵,盼望有朝一日能再同它相见。斋普尔,它给访者和游者的感受正是这样。尽管你去过那里几次,呆过数日,但仍没有看够。
2 月的中国北方,还是寒风刺骨,冰封雪盖,水瘦山寒的时光,但是在印度的斋普尔,却是姹紫嫣红,满树芬芳,春意盎然。那数不清、看不尽、开不败的名花异卉,用不着去公园观赏,在公路两旁、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和风拂面,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
斋普尔,不仅以秀丽的自然风光闻名,更以其建筑的宏伟而引人瞩目。
斋普尔城,为拉贾斯坦邦的首府,是杰耶·辛哈二世于1727年所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当年市区布局严谨,街道宽阔笔直,与其他城市迥然不同,呈方格形式,即使用现代眼光看,也是一个设计完善的城市。公路两旁重楼叠阁,庙宇林立,四周环以高大的城墙。现在围墙虽多处因城市扩建被毁,但仍能窥见其雄伟气势。根据记载,古代爱好艺术的国王杰耶·辛哈为使城市更加美丽,下令将全城房屋建筑涂成浅红色,“玫瑰城’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杰耶·辛哈不仅是位成功的城市设计者,还是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兴建的一座名为杰特·曼特的天文台非常奇特,用砖砌成,非常庞大,并设有高度准确的仪器。
斋普尔城三面环山,山中深岩幽壑,奇石异洞,峰峦起伏,林木葱笼,四季常青,更有鸟兽成群,朝出夕归。站在山顶观望,此城林荫郁郁,无数楼阁庙宇,掩映在绿树丛林之中,显得特别幽静。那一段段高大的城墙,依山环抱,使得整个斋普尔城在雄伟的气势中,透出了妩媚多姿之态。
市内建筑高大宏伟,其中有闻名世界的“风宫”。它是由斯瓦依·普拉达普于1799年建成,整个建筑高大,气势雄伟,它虽然已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但给人印象却如同刚刚建成一样。全宫共分五层,窗户数百,通风透光。炎夏之时,室内总有徐徐凉风,故有风宫之称。风宫建筑式样不凡,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宏伟壮观。当年斋普尔皇后及宫中仕女嫔妃,便在此处观赏市中长街上的节日游行队伍。
融合莫卧儿及拉贾斯坦建筑特色的城中宫殿(City Palace),现在已改建为博物馆,供游人参观欣赏。馆内珍藏无数莫卧儿时期的珍贵文物。主厅内的画廊,藏有大量真迹手稿,墙壁上挂满了精致的小画像。画像是以红宝石、青金石及黄金混合而成的颜料绘成,故绚丽璀璨。此外,厅内还展有大批奇特武器,例如有镶了水晶刀柄的黄金匕首,饰以珍贵宝石的祭祀长剑,甚至有专为策骑骆驼的人士而设计的手枪等。可谓无奇不有,令人大开眼界。
街道两旁商店内,商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热情的店主会主动向你打招呼,介绍名目繁多的物品,让你看个没完。一件件五颜六色光耀夺目的纱丽,一件件刺绣精制的衣衫,一座座雕有美丽图案的铜器,一件件引人入胜的玩具……会使你感到眼花缭乱,好似置身于五彩缤纷、花团锦蔟的海洋里。印度手工艺品有其特点,而拉贾斯坦邦及其首府斋普尔在这方面更为出色,这点的确名不虚传。
在城内,你走到街上,不时会发现一群群猴子,既天真活泼,又可爱可气,它们有时跑到你面前嬉戏,你给它们一些吃的,吃完后又马上向你追来。一些高大树上或屋顶,以及茂密的灌木丛中,你会发现三五成群的孔雀,有时会听见它们“哇,哇”的叫声,有时看见它们开屏。在耀眼的阳光下,美丽的孔雀尾毛如扇面般展开,那五彩缤纷的色彩,使人惊叹造化神奇的力量。
三、小印度孟买
孟买是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它不仅是印度的重要城市,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孟买素有“小印度”之称,它是印度最有活力及最具国际性的大城市。
20 世纪初,孟买有62种语言和方言。随着区域的扩大,语言也不断增多。在孟买可以看到各种文化、语言、民族和民俗的缩影。多少年来,人们把世界各地的语言和风俗带进了孟买,使孟买成了“人类心理学的博物馆”。开罗和君土坦丁堡是以民族混杂而闻名于世,可是今天已远远不能与孟买相比。有些学者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像孟买一样有着如此众多的宗教、民族和复杂的文化。
三百年前,孟买原是一个高里族渔民的小村庄,如今,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庄竟发展成了世界上十大城市之一。
在孔雀王朝统治马哈拉施特拉的岁月里,希腊人称孟买地区为“海薄达埃希亚”,意思是“七个岛”。构成孟买的七岛是:高拉巴、摩吉岗沃、麻黑姆、希沃、沃尔利、阿包劳港和奥勒德·邬门斯·阿依兰德。
孔雀王朝的国王和阿育王以及西尔哈尔王朝的国王都统治过孟买。后来德于的国王毗摩代沃被阿拉邬丁·喀拉吉打败来到孟买。他遂在此建立了“摩黑迦沃迪”小城镇,以后此镇的名字演变成马黑姆,它就是今天的孟买郊区。
关于孟买一名的来源,有许多说法。一说是由孟巴女神而得名。12世纪时的一部尼泊尔文书《达高纳沃》里写道,“在七岛组成的孟买,有座孟巴女神(孟巴阿依)庙”。到后来“孟巴阿依”的变音就成了“孟毕”,“孟毕”又演变成“孟买”。至今孟巴女神庙还座落在孟巴女神湖畔。还有一说认为,孟买是葡萄牙语“包摩百姆”一词的变音,它是“港口”的意思。公元16世纪时,孟买村控制在葡萄牙人手里,英国人认为这里可以建立良港,想从葡萄牙人手中买去,葡萄牙人不同意。直至1661年英国国王查尔斯迎娶葡萄牙凯瑟琳·布拉甘扎公主为妻时,葡萄牙将孟买作为嫁妆送给了英国人。又有一说认为,孟买一名是根据“包毕尔”鱼的名字而来,因为孟买湾盛产这种鱼。还有人则认为:孟买是由迦提亚瓦尔的农村女神“盟马依”庙而得名。
英国人从18世纪开始填海造地,建设孟买。以前,孟买城由葡萄牙人控制时,只限制在从阿包劳港到摩诃勒柯希米和从根尔岗沃到邬摩尔卡里范围以内,到公元19世纪,才同阿包劳港、佛莱耶尔·莱格赖迈欣、毛迪·卡里、摩吉岗沃、登格港和耐尔芬斯顿连成一片。这样先后经过几百年之后,这些岛屿才连接起来形成今天的孟买城。
直到本世纪40年代,孟买的工业基础还只是一种工业,即纺织业。但印度独立后,机械、化工、冶金、电子、制药、塑料、石油化工、宝石、首饰以及其他一些中小工业都获得了高速发展。同时,各种服务行业,如银行、保险、进出口、旅游和娱乐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了起来。
据有关报导,今天孟买的产业工人几乎占印度全国工人总数的10%,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总额的15%。在孟买港装卸的国际货运量占全国的35%,飞机的吞吐量占全国的60%。
多年来,孟买已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国际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了带动印度全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孟买的证券交易所不仅历史最悠久,而且成交额也最大。
在孟买,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工业、技术、艺术和文化的精华集中地。许多世界闻名的机构都设在这里,如塔塔基本理论研究所、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和全国表演艺术中心等等。孟买还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印度电影工业的所在地。
众所周知,印度电影闻名于世,而印度的许多电影都是在这里拍摄的,故孟买又有“印度的好莱坞”之称。印度大多数电影制片厂,如拉杰格普尔制片厂、摩合布薄制片厂、菲勒密斯坦制片厂、菲勒马列制片厂、迦尔达尔制片厂等都在这里。一些电影工业单位和报刊杂志社也设在这里。
孟买濒临印度洋,岸边有座宏伟壮丽的拱门,它就是著名的印度门,给人以深刻印象。它巍然耸立,宏伟壮观,门前就是浩瀚的印度洋,门后是幅员辽阔的印度大地。这座门是当年殖民主义者征服印度的象征,是他们跃武扬威的出发点。据说当年英国派来的总督都从这里登岸,一过这门,就算到了印度。印度经历了长达200年之久的英国殖民主义统治,饱尝苦难,受尽了掠夺与剥削。但曾几何时,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当年那暴戾恣睢、不可一世的外国侵略者已被赶出印度,那座拱门仍然巍峨耸立,而今象征着印度人民站起来了,作了国家的主人。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堤岸,涛声震撼着全城,使我们依稀想象出英雄的印度人民反抗外国殖民统治者斗争的动人场面!今天那座门成了历史上兴亡盛衰的见证。
孟买繁荣,名不虚传。高楼大厦林立,工厂星罗棋布,商店内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公路上车水马龙,人行道上行人摩肩接踵。这一切反映了孟买蒸蒸日上,繁荣发展。孟买市轿车数量之多,给人以很深印象,这点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车辆不仅成患成行,而且成阵成片,密密麻麻,来往如云。
孟买的夜晚,天空繁星闪烁,地上灯火齐明,交相辉映,照耀得如同白昼。你若登高眺望全城,万家灯火,星星点点,有如万千星斗置于足下,使人有凌空之感。
市内公园很多,园里林木茂密,遍布各种奇花异卉,色彩绚丽,芬芳扑鼻。花木的数目繁多,例如有几丈高的花树,有丈余的仙人掌,有最引人注目的蔓藤植物,同一株上开有各种颜色的鲜花,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还有粉红色的,各色花朵映衬,倍觉清幽艳丽。让人吃惊的是,无论寒霜凛冽的冬季,还是在风和日暖的春季,这种花总是以热情纯洁的笑脸,迎接着来往如云的游人。“卿卿”、“喳喳”各种悦耳的鸟声,阵阵送入人们的耳内,令人心旷神怡。还有那成群成群的乌鸦,不时在人们头上盘旋,你若手中提有食物,它们对你更是“跟踪追击”,不肯离去;当你坐下休息,它们会认为“时机”已到,跃跃欲试,在你身边转来转去。顽皮的猴子更不用说,个个死皮赖脸,“你进它退,你退它攻”,和你嬉戏个没完。这一切为游园的人们增添不少乐趣,也为生活增加了不少生机。
孟买虽然是一个富有的城市,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处于贫困和匾乏的生活状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旁边紧靠着肮脏的贫民窟,这是到处可见的现象。其它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的差别,高技术工业与陈旧的工厂相毗邻;时髦的高级轿车同人力车在同一条狭窄道路上行进。
但是孟买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颇有希望的城市,许多贫穷的人仅靠他们的进取心和奋斗精神,努力地工作,就能上升到富人的行列。
孟买在前进!为了把孟买建设得更好,更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政府制定了各种规划和措施。孟买过去经受了许多重大考验而能不断前进,当跨进21世纪时,孟买将是一个更加富有活力、繁荣、昌盛和美丽的大城市。
四、艺术宝库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地处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半山腰。山势形成了半圆形,下临深涧,涧中有一泓清水。石窟环绕在半山腰,凿石而成,洞窟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深有浅。据考证,石窟于公元前2世纪开始修建,公元650年竣工,前后达数百年之久。
阿旃陀石窟共有29窟,其中25窟为僧房,四窟为佛殿。窟内的壁画、石像,件件精美,因为不曾有人破坏,保存完好。据说唐朝的中国高僧玄奘曾来过这里,以后此石窟一直湮没无闻。
佛教在印度衰亡后,阿旃陀石窟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不为人知。1819年,英国狩猎者无意中发现了这里的洞窟,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人们发现门外的石象同玄奘的记载完全相符,于是便肯定这就是玄奘所描述的那座石窟。玄奘于公元629年到645年间游历印度,公元638年曾到过阿旃陀地区。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这座石窟的描述是这样的:“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边嶂,重峦绝。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阿折罗(唐言所行)阿罗汉所建。罗汉感生育之恩,怀业缘之致,将酬厚德,建此伽蓝。伽蓝大精舍高百余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余尺。精舍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证圣果之祯祥,入寂灭之灵应,巨细无遗,备尽镌镂。伽蓝门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
石窟有大量的雕刻与壁画,以宣扬佛教为主要内容,有关于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涅槃的壁画,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画中人物、花卉、宫庭、田舍、飞禽、走兽等,构图大胆,笔调活泼,形象逼真,引人注目。
这些洞窟建成时间不一,其壁画各具特色。当时艺术家以丰富的想象,运用瑰丽的色调,描绘了将近一千年间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况,它们被表现得生动活泼,具体细腻,有声有色,令人钦仰。
第九窟最为古老,它于公元1世纪建成,为小乘佛教的精舍。此窟的壁画已残缺不全,后人胡乱涂抹,所以画面已模糊不清,但仔细揣摩,仍能辨认出所画的内容,如牧童放牛、六牙象故事等。这些壁画在形成、线条和色彩方面,都显得较为沉稳朴实,其结构厚重。这表明了当时的画家曾经过严格的艺术训练。
第十六、十七两窟的壁画,是四五世纪印度艺术登峰造极时期的作品。第十六窟的壁画已残缺不全,但依然可看出所画的内容,情节生动真实。如悉达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发现丈夫弃家求道,便低头而坐,非常忧伤,周围男女老少也表现得十分不安,个个面带愁容。画中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第十七窟的壁画保存得最多,除千佛像和轮回图外,几乎都是富于人情味的画面。在八尊佛像下面是一幅幅小型壁画,每幅壁画中都有一对情人,或彼此敬酒,或相互赠花,画面清新、活泼,引人入胜。壁画上的“飞天”身姿极其柔美,脸部表情纯洁,目光炯炯有神,嘴如樱桃,眉毛细长,肌肤圆润。这一窟的壁画表明,当时艺术家已掌握了线的钩描,对色彩的支配、人物形象的表现、以及画面的组织安排等,已达到娴熟的地步。
第一窟为公元7世纪所建,是大乘佛教建筑中最光辉的典范。窟内正前方有释迦牟尼雕像,高约3米,引人注目,从中间和左右两侧三个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他的快乐、痛苦和冥想三种不同神态,这真是奇艺。拱门和六根大柱上雕有飞天和仙女,刻画红腻精巧,形态优美。中间有一大厅,四周壁画上有五百罗汉等,其面貌姿态各不相同,喜、怒、哀、乐表情丰富,衣服纹褶也都清晰分明。这些壁画反映了古代印度高度的绘画艺术成就。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座石窟中,还有补罗稽舍二世、伊朗皇帝胡斯劳二世以及马利迦·希利在一起的画面,这幅画不仅是成就很高的艺术作品,而且它反映了当时印度和伊朗之间的友好关系,记载了公元7世纪时亚洲各民族间友好往来的历史,所以它既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又是宝贵的历史资料。
第二窟同为7世纪所建,也是阿旃陀艺术最成熟阶段的作品,保存得很完美,和第一窟一样最受人重视。窟内除有描写佛陀在兰毗尼花园投生的画面外,还有许多其他美丽动人的图画。例如藻井上形象地描绘了棉絮般的白云,青翠如茵的罗勒草,一对对展翅飞翔的小天鹅,一群群天真顽皮正在玩耍的儿童,以及相互嬉戏的河马、海象等。所有这些,造型生动,形态多样,比例匀称,色彩斑斓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图,其匠心巧技,实在令人惊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窟壁画的手法,运笔起落、轻重虚实等都带有中国的风格,其中有些最好的壁画甚至可能有中国画师参加制作。中印两国,历来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这不仅在我国的敦煌、云岗石窟得到了反映,在印度的阿旃陀也同样得到了证实。
第十九窟的建筑艺术水平很高,于5世纪左右修建。洞窟的门上有龙王携妻图,庙柱、飞檐、壁龛上有各种雕像,其雕刻工艺之精美,表情之生动,可同我国的敦煌、云岗、龙门石刻媲美。这一石窟为佛教鼎盛时期寺庙建筑的最好代表。
阿旃陀石窟的绘画与雕刻虽然是为宗教服务的,但内容都以当时现实生活为基础,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写照,反映出社会各个阶层(从统治者到所谓“贱民”)的真实面貌。在表现技巧上,构图和谐紧凑,人体肌肤富于质感,线条舒展,笔法洗练,色泽鲜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至今为各国艺术家们所推崇,不愧为印度艺术的宝库,人类文化的奇迹,因此前往参观考察者终年络绎不绝。
五、兵家必争之地和宗教圣地俱卢之野
俱卢之野是印度著名的宗教圣地,印度历史上有名的摩诃婆罗多大战也发生在这里。
俱卢之野这个名字是根据俱卢族和般度族的祖先俱卢大王的名字而命名。据《侏儒往世书》中记载,国王俱卢坐着一辆金车来到这里,把这个地区的大森林全部砍掉,开垦了耕地,然后在这里设祭坛,举行祭祀,得到了天神的恩赐:无论谁,只要看一下这块土地,就能解除百灾。
《侏儒往世书》中还记载着一个很有趣的神话,俱卢大王把这地方变成了达摩之田①。一天,俱卢大王正在耕地,因陀罗和几个天神来了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俱卢回答说,“我在种达摩田。”因陀罗又问,“可是哪儿有达摩种子?”俱卢回答说,“大天王,我有达摩种子。”神仙们听了俱卢的话大为惊讶,他们想知道达摩种子究竟是什么样子,于是他们走到俱卢身边说:“大王,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过什么达摩之田,更没有看到过什么达摩的种子,请您指教指教!”在神仙们的再三要求下,俱卢大王便伸出了两只胳臂,安德亚密神举起他的苏德尔辛轮,把俱卢大王的胳臂砍成几千块,种在地里,俱卢把自己的脚和头也献给了天神。天神对此非常满意,并且祝福说:“你的地区将成为神圣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成就的功业,将万世流芳。”因此,这里也就成了朝拜的圣地。
摩奴就是在俱卢之野这块神圣土地上写出了《摩奴法论》;仙人和哲人们在恒河沿岸写了《吠陀》、《奥义书》、法典等宗教著作。雅利安人的文化也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的,并从这里向恒河沿岸各地区传播。所以《莲花往世书》中说,不要说去俱卢之野朝圣和沐浴,只要在心里默念一下去俱卢之野就能得到王祭和瓦吉拜伊祭②的功果。
关于俱卢之野的重要性,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这样的记载:对恒河来说,喝了水,水能解脱,贝拿勒斯的土地和水才具有使人解脱的力量。但是俱卢之野的水、土地和风都能使人超脱凡尘。所以哈里亚纳在古代就有“地上天堂”之称。在《摩诃婆罗多》里还说:古代,俱卢之野的人民生活繁荣幸福,他们有无数大象、马匹、车辆和珠宝。这个地区神庙林立,人们虔诚,健壮,勤于耕作,生活愉快。
俱卢之野的历史很悠久,远在古代吠陀时期,就以“仙人的土地”而闻名。俱卢之野还是印度的一个军事要地,历史上曾多次决定印度的命运。
从西北过来的入侵者总是要攻占这个地区,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地区仍然保存着最古老的印度文化。
古代文献中,俱卢之野叫萨拉斯瓦特。在《吠陀》、《往世书》和《奥义书》中都说斯尔斯瓦蒂河流域即俱卢之野,是印度最神圣的地方。伟大的印度诗人迦梨陀娑在他写的《云使》一书中说:“啊,云彩!你前往阿尔迦普利的时候,一定要到俱卢之野去一趟。”
《夜柔吠陀》里也说,俱卢之野是因陀罗、毗湿奴、湿婆设过祭坛的地方,所以印度教徒相信,到俱卢之野去沐浴或朝圣,可以得到洪福。尤其是日蚀的时候,总有几十万印度教徒从全国各地云集到俱卢之野来朝拜圣地。
中世纪时,俱卢之野在文学、艺术、文化方面都很繁荣发达,巴纳帕特正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喜增王功行录》和《迦丹波利》。在戒日王统治时期,俱卢之野的百姓在贸易、行业、技艺、建筑、政治、社会学、教育和文化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著名的中国高僧玄奘正是在戒日王朝时来到印度,他也赞扬戒日王朝时期的繁荣景象。
俱卢之野位于去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路上,历史上多次遭受侵略。1190年穆罕默得·谷利和迪里巴蒂·普利特威拉吉之间的战争,就发生在俱卢之野。普利特威拉吉焦汉在特拉瓦利平原打败了穆罕默德·谷利,但后来他把穆罕默德·谷利放了。第二年,穆罕默德·谷利又向普利特威拉吉发动侵略,打败了普利待威拉吉,并把他关进牢房。
帖木尔在自传中也写道:“当我看到这个地区的巨大财富,就决定把它毁掉。”这样,到18世纪时,这块神圣的土地,又发生了多次战争。帕尼帕特的第一次战争就发生在塔奈沙尔附近。胡马雍的儿子阿克巴尔在1550年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争中从穆罕默德·阿迪尔·苏尔的大臣海穆手里夺取了德里的政权。后来1761年在帕尼帕特又发生了第三次战争。可以说,从古代吠陀时期到现在,俱卢之野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俱卢之野是印度七个重要的圣地之一,它在日蚀时更有意义。古代的经典中说,日蚀的时候,到俱卢之野的湖中沐浴的人能得福分。所以每到日蚀的时候,总有几十万宗教信徒和朝圣者从印度各地云集到这里,朝拜圣地。
锡克教师尊和印度其他教派的法师一样,被俱卢之野所吸引。最先是师尊纳腊戈在日蚀时到过这里,他住过的地方修了一座名叫斯特瓦蒂庙。以后,其他师尊也曾先后到过这里。这里保存的古代锡克教庙就是佐证。
为了发扬俱卢之野的光荣文化,1957年建立了俱卢之野大学,这所大学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成了印度的重点大学之一。学校设有英语、印地语、数学、化学、物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历史、语言学、古代印度史和文化等课程。该大学对梵文和考古的研究特别重视。
俱卢之野离德里160公里,哈里亚纳成为新邦以后,邦政府把它作为重点游览区开放。
① 即宗教之母。
② 为了获得王位而举行的祭祀。去一趟。”
六、圣城中的圣城瓦腊纳西
瓦腊纳西又名贝拿勒斯,它座落在恒河西岸,有印度“圣城中的圣城”之称,其地位自古特殊显赫,非同一般,是一座可以反映印度文明和文化的古城,至今仍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此城古名迦尸,意为神光照耀之地,传说是湿婆神①于6000年前创建的。“迦尸的每个石子都是湿婆神”,这反映了印度人民对瓦腊纳西的赞誉和崇敬。据说从前迦尸城里庙宇林立,目不暇接,就连每户人家也都供有湿婆林加。但由于王朝的变更和战乱的频繁,这里许多建筑物遭到焚毁。尽管如此,至今那里庙宇的数目仍相当可观,起码有1500座以上,它们大小不同,风格各异再加上当地住户每天敬奉的小神庙就更多了。该地有些庙宇历史悠久,建筑讲究,反映了印度的灿烂文化,例如那里的“金庙”和杜尔迦女神庙等都闻名于整个印度。现在那里每天香火兴旺,香客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这里不仅有印度古老寺庙,而且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就在附近,同时,耆那教的两个教长也都诞生在这里。因此对印度教徒、佛教徒和奢那教徒来说,这里是个极神圣的地方。他们认为,一生能到瓦腊纳西一趟,是莫大的幸福。
河岸附近的街头巷尾,到处竖立着大小不一象征湿婆神的石柱,湿婆神的外表形象为“林加”,即男性生殖器。人们对这些象征着男性生殖器的石柱非常崇拜,给它们洒香水,上供品,戴花环等。
瓦腊纳酉的恒河岸边,有六十多个“卡德”(有渡口、码头等意思),它们都是用石头或混凝土建成,每个卡德都由很多台阶构成。绝大多数卡德是由历代国王、贵族和名人修建,也有少量是独立后建成的。古代国王、贵族和名人为了“行善积德”而修建的卡德,一般背后都有一个传说故事。例如森蒂亚卡德的故事是这样的:巴依加巴依。辛德在1830年动工修建这个卡德时,挖出了一座坟墓。打开后,发现一个瑜伽僧正坐在里面闭目静修。他睁开眼,看见一位麻风病人,心里十分着急,以为恒河干涸了,否则用恒河水一洗麻风病则可痊愈。他再抬头一看,恒河水照样缓缓流动,于是他叹气说道:“唉,由于世道黑暗,恒河水已经失去了她的纯洁性。”这时,他把身边的一壶水拿出来给人看,壶里的恒河水晶莹透亮。然后他叫大家动工修建卡德,自己又重新入定修炼。但是这个卡德怎么也修不直,工程师绞尽脑汁,也未纠正过来。
又例如有个叫莫里格里迦的卡德,它是因多尔的王后阿海雅巴德于公元1795年让人修建的。据说这个卡德还未竣工,王后突然逝世,因此剩下部分至今还未完工。这个卡德上面有个名叫莫里格里迦的水池,池里有个天然泉眼,日夜往外流水,人们认为,在这水池里能看到毗湿奴。当地还有个传说,毗湿奴神的一个耳环掉在这里,耳环是用宝石做的,因此这个卡德才起名为“莫里格里迦”,“莫里”即宝石,“格里迦”即耳环,合起来即是“宝石耳环”的意思。
岸上或卡德的台阶上搭有不少各色帐篷,既有摊贩做买卖的帐篷,也有祭司主持宗教仪式的帐篷,人来人往,拥挤不堪。印度人认为,恒河水是从天上流下来的,被视为圣水。在恒河沐浴,可以消灾去罪,使灵魂圣洁,死后可升天。因此每天黎明和黄昏,男女老幼都到河里去洗澡,有的一天连洗几次。岸上与河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场面之热闹,令人叹为观止。
有几处的台阶是火葬场,在这里焚烧尸体,那些焚尸的场面,又是另一番景象。死者被抬到这里后,排队按先后顺序焚烧。很多人相信,骨灰撒进恒河,可使灵魂升天。所以不少年迈老人或重病患者临终之前来瓦腊纳西等死;要么住在专为这种人准备的简易旅馆,要么住在沿恒河边其他地方,一旦死去,可确保在这里焚烧。难怪当地有些老人不愿离开这里,他们担心死后不能在恒河边焚烧尸体。骨灰被撒进恒河,认为是人生的莫大幸福和终生的最大心愿。
上面提到印度人把恒河水看作圣水,当地居民饮用,外地人有机会也取些带走,他们认为恒河水洁净,不会变脏。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水牛在河里游泳,信徒们在河里洗澡,同时还抛掷鲜花和燃着的油灯等物。此外有些台阶上还有不少大小便,臭气冲天,令人窒息。一旦下雨或河水暴涨,这些脏物自然被冲进河里,河水哪有不脏之理。不过,另据科学家研究,认为恒河水自我净化能力较强,将杂物聚结,沉入河底,有一定排毒除害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比其他河水洁净,倒是有点道理。
瓦腊纳西不仅是个宗教圣地,也是个文化中心,是学者集中的地方,不少名人、学者来过这里,或者一生在这里度过,对发展印度文化起过重要作用。这里有“印地文学策源地”之称,格比尔和赖达斯就是在这里开创了“抽象派虔诚文学”,杜尔西达斯在这里建立了“形象派文学”,著名的印地语作家哈利西金德拉和普列姆昌德就诞生在这里。另外,这里还有几所著名大学,而最著名的有迦尸印度教徒大学。该校不仅校园广阔,房舍秀丽,历史悠久,而且师生众多,有两万人以上。长期以来,该校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故它在印度一向享有盛名。
瓦腊纳西是个文化古城,名不虚传,在其他城市看不到的书,在那里可以看到;在别处查不到的资料,在那里可以查到。当地人热情、真诚,助人为乐,这点同样使人印象很深。有时为了帮你查到有关资料,解决有关疑难问题,当地人会带你去图书馆查书、借书,或帮你复印,甚至骑摩托车东奔西跑,去各书店为你买书,实在感人肺腑。至于在生活上对客人的关心、照顾便可想而知。瓦腊纳西美丽,当地人的心灵更美,这点给访者、游客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① 湿婆即大自在天,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是毁灭之神。
七、世界奇迹之一泰姬陵
亚格拉是座历史性建筑物林立的城市,许多优美的建筑物为世间罕见。那里的泰姬陵更是早已蜚声世界,参观者无不为其美丽所陶醉,考察者无不为其艺术精湛而赞叹。泰姬陵属伊斯兰教建筑,它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受之无愧。很多印度朋友对笔者说:“来到印度,不去看看泰姬陵实在虚此一行。”
泰姬陵座落在朱穆那河的岸边,四周是用红砂石砌成的高大围墙,雄伟壮观。陵墓建在一个很高的四方平台上,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光滑洁白,庄严美观。陵墓的上部是个硕大的白色圆顶,平台四角各有一座白色高塔,尖尖地刺入天空。四个尖尖的高塔,衬托着中间泰姬陵的圆顶,两相映衬,给人一种奇特的美感,显得匀称而富有韵律。陵墓的内墙和门窗边缘均用五色宝石镶嵌成各种花纹图案。
陵墓前有一条狭长的水池,环绕以绿树和鲜花;玉带般的水池两侧是宽阔的通道,通道上各国游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池水清澈,碧波荡漾,中有陵墓、树木、鲜花等的倒影,使人心旷神怡。白天,陵墓主体的白色大理石在阳光下熠熠生光;夜晚,皓月当空,有徐徐凉风吹来,给人舒适之感,在盛夏的傍晚,乘凉者不乏其人。陵墓后面的朱穆那河,蜿蜒流过,水流时急时缓,为陵墓增添了几分清幽的光彩。
泰姬陵建于公元1648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它是由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罕为其爱妻所建。据传其妻泰姬不仅容貌出众,而且聪明能干,曾协助国王料理朝政,因此沙贾罕对她宠爱备至。1630年沙贾罕带兵征战,泰姬随军伴行,不幸因生第八个孩子死于途中,是年36岁。临终前,沙贾罕问妻子有何希望与要求,泰姬答道:“请陛下为我造一大墓,以纪念我们的爱情。”沙贾罕听后欣然同意。后来,他从国内外请来最好的工匠从外地选来最好的大理石,动用两万余人,开工修建,历时16年之久,耗资五百多万卢比,这座举世无双的陵墓终于竣工。墓成之后,沙贾罕常披白衣去陵前献花,睹墓思人,泪流涔涔。不久,其子为篡夺王位,起兵反叛,将他囚于一个古堡中。从此,他失去了自由,愁眉不展,每天坐在红堡的一条走廊上,背对着泰姬陵,凝神潜思,忍忧含悲,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镶嵌在一根柱子上的一面镜子。泰姬陵的姿影正反射在那面镜子上。就这样,他终日闷闷不乐,年复一年在孤寂和怀念中度过了残生,最后郁郁而死。沙贾罕曾希望兴建一座与泰姬陵相若的陵墓以作己用,可惜终成泡影。
沙贾罕是个心狠手辣的皇帝,他不但仇视兄弟,而且还放逐母亲。也正是他故意放出老虎,活活咬死和吃掉一个个“囚犯”,他坐在一旁目睹惨状,欣赏取乐。这样一个暴虐无道的统治者,后来成为自己儿子的阶下囚,是罪有应得,人民当然对他不会有什么同情。然而泰姬陵的美,却世世代代一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它反映了印度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印度的气候炎热,雨水如注,令人惊奇的是,泰姬陵虽长年累月受到烈日炙烤,饱经风雨剥蚀,但至今仍完好无损。
八、世界名城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是西孟加拉邦的首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名城之一,面积约93.6万平方公里。
从前,加尔各答地区是一片树林和沼泽地带,长蛇、鳄鱼横行,孤狸、野鸭成群,更有虎豹熊罴出没无常。只有三个茅舍小村即加尔各答、苏达鲁蒂和高温德布尔。1690年,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官员江布·贾尔那格花1300卢比买下这块地方,用500万卢比修了一座福特威廉大城堡。该堡可驻扎一方军队,有教堂、游泳池、摔跤场、打靶场、电影院、市场以及军用物资仓库等。
1775年,这里被定为英国在印度的首府,专门开辟了英国人居住区。当时英国人廖廖无几,但男女家奴众多,出门坐轿,前呼后拥,火炬引路,一派太上皇的威风。
后来又开办了福特威廉学院,修建了市政厅大楼,成立了加尔各答公司,兴建了喀迪尔布尔码头,从拜拉格布尔到巴吉巴吉,修起了一排排厂房,于是加尔各答逐渐变成了一个国际大商埠,各种各样的人涌进了该城。
加尔各答座落在胡格利河岸,对岸是哈沃拉车站。胡格利河上有一座桥梁,从哈沃拉通向加尔各答。桥长150米,桥面宽21米,有两条电车轨道,可并行八辆汽车,两旁有人行道。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滔滔江水,过往商船。凭栏远眺,高楼大厦、摩天烟囱、滚滚人流、疾驰车辆尽入眼帘。离城11.2公里是达姆机场过往飞机日夜不绝,一派繁忙景象。
市中心是焦兰格,主要的旅社、饭店、影院、商店都集中在这里,十分繁华。焦兰格前面有一个大柱,高49.5米,底座是埃及建筑风格,柱身是叙利亚式,顶部是土耳其式。柱旁有一个广场,广场上碧草如茵,绿树成行,茶余饭后,人们常来这里乘凉休息。广场一边是维多利亚纪念馆,1935年竣工,长101.4米,宽68.4米,高91.5米,用时30年,耗资一千余万卢比。纪念馆通体用白石构筑而成,融汇了英国、意大利和印度的建筑风格及雕刻技艺。馆内陈列着数千件古代艺术品、手稿和其他文物。
蒂利维尼是恒河、朱木拿河与斯尔斯瓦蒂河汇流的地方,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的著名圣地。古时候这里有许多庙宇,早晚钟声回荡,整日旗幡飘扬。13世纪末叶,伊斯兰教徒扎法尔·汗·卡吉用长矛和宝剑征服了这个地区,将蒂利维尼的庙宇摧毁,并用印度教寺庙的砖瓦修建了一座卡吉清真寺,这座清真寺仍屹立至今。不过它很奇特,外形既像清真寺又像印度教庙宇,寺内有毗湿奴、罗摩、哈奴曼、夜叉等无数印度教男女神像。寺有四门,皆为印度式建筑。现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进这个清真寺敬神。
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蒂利维尼河岸的神庙已经淹没在工厂的烟囱之中,天空浓烟弥漫,四面机器轰鸣,成群的工人代替前来沐浴圣水的虔诚教徒。
迦利卡特是加尔各答附近又一圣地。12世纪以前,这里是个没有人烟的大森林,豺狼虎豹出没的地方,也是土匪们藏身之所,故来往过客常遭抢劫。大约12世纪巴拉尔·森那王朝时期才成了圣地。这里有座迦利女神庙,长一百多米,历时8年建成,耗资3万多卢比。庙的庭院叫迦利布利,西部是恒河渡口,东北是那言奈希瓦尔庙,前面是那特庙,庙内有一尊迦利女神石像。像的上身露出地面,下身埋在地里,腰以上部分佩戴着许多首饰,头戴金冠,手戴金镯,舌头和眉毛都是金制的,头顶上还有一把大银伞。这座庙香火旺盛,全国各地的人都来敬神。每天都像赶庙会一样多,日收供品大米三百二十多斤,白糖二十多斤,糖果四十多斤,香焦人百多个,此外还有无数其他物品。每逢重要节日,以上供品要比平时多几十倍。
在恒河岸边还有座德钦奈希瓦尔庙,从前它是孟加拉圣贤拉摩克里希纳苦修的地方。该庙之所以有名,因为它同拉摩克里希纳有关。拉摩克里希纳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但他很有天赋,能简洁明了地讲解玄妙的宗教道理,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他认为有多少主张就有多少道路,但是江河虽多,终归大海。他还说,“阳光普照大地,只有铺撒在水中和镜面的阳光看起来更明显;同样,老天爷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只不过他在和尚的心里更闪闪发光罢了。”在他看来,宗教虽多,但殊途同归。所以清真寺、教堂、佛教寺院、印度教庙宇他都进。因此他很受孟加拉人的爱戴,成为家家户户崇拜的偶像。
那沃堆布也是一圣地,位于帕格尔蒂河东西两岸。那沃堆布的意思是“九个岛屿”,这九个岛屿是恩德岛、斯芒德岛、高德拉摩岛、中岛、高尔岛、利都岛、杰赫鲁岛、茂德拉耶岛和鲁特拉岛。其中四个在河东、五个在河西。现在这个地区统称摩耶布尔。许多人认为15世纪末叶,孟加拉著名宗教领袖杰旦尼耶出生在这里,因而成为圣地。杰旦尼耶主张博爱、虔诚,反对当时社会上的愚昧和陋俗,所以他在孟加拉人民中影响较大。
那沃堆布有杰旦尼耶庙,庙上有29个尖顶,中间的尖顶上飘扬着毗湿奴旗,该庙的建筑十分别致。
那沃堆布的拉斯庙会是全邦闻名的。每年3月举行庙会时,有成千上万人参加,人们抬着各种各样的泥塑神像游行,有戴着人头骨环的迦利女神像,有骑在鳄鱼背上的恒河女神像,有安布尔那神像,有摩赫希摩德尼神像。帕德拉迦利神像最大,高7米,宽4.5米。人们抬着无数的神像游行,场面极为壮观。
九、城堡之城瓜廖尔
瓜廖尔是座历史古城,历代统治者对它进行过精心点缀。后来也曾作过旧中央邦的首府。那里的不少名胜古迹,至今仍吸引着国内外广大学者与游客。
瓜廖尔的城堡宏伟壮观,有数十米高,其历史悠久,有1500年以上,关于这个城堡,流传着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
传说离这儿71公里有个叫科特瓦尔的地方,那里有个国王,名叫苏尔吉森,是个麻风病人。一天,他外出打猎,有随从们走散后便爬上了一座高山寻找他们。到了山上,碰到一位名叫瓜里亚的和尚。和尚让这位口干舌燥的国王喝了附近一个池塘里的水,结果麻风病立刻痊愈。国王非常高兴,对和尚说道:“高师,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对我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吧!”
和尚要求把那个水池扩大,再修一条讲究的堤坝,并且在山上建一座漂亮的城堡。国王一一答应,全都照办了。城堡建成后取名为瓜里亚尔·沃尔,意即瓜里亚的恩赐,和尚给池塘取名为苏尔吉衮德,意即苏尔吉王池。和尚还瞩咐国王,只要王族的人都在自己名字后边带上“巴尔”这个词,就可以永远保持自己的王位。从那天起,苏尔吉森就改名为苏尔吉·巴尔。传说苏尔吉·巴尔家族,在瓜廖尔统治了相当长的时期。后来,有一个叫戴兹格兰的国王把自己名字后面的“巴尔”勾去了,结果巴尔王朝被灭。
不管这个传说是否准确,但这座城堡确是在公元525年左右修建的。这样宏伟的城堡,在印度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印度“城堡中的一颗明珠”。
瓜廖尔先后由几个国王统治过,多摩尔王朝的国王曼辛哈就是其中之一。他统治时期,据说是1486年到1516年。曼辛哈在城堡之内又修建了一个大城堡,这个城堡取名为曼·孟迪尔宫,至今还屹立在那里。
曼辛哈是位酷爱艺术的国王,他还修建了古吉利宫。传说古吉利宫同国王有趣的爱情故事有关。一天,国王曼辛哈去森林打猎,在一个村庄附近,看到一位美丽的古贾尔族姑娘,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鹿眼一样迷人,人们叫她“库里格那耶尼”,意即鹿眼姑娘。她十分勇敢,曾有一次赤手空拳抓住一头野水牛。国王曼辛哈想娶她为妻,她提出了条件:如果国王能把拉依河的河水引到宫里,让她每天喝到拉依河流进来的新鲜水,她就同国王结婚。曼辛哈依照她的要求修建了古吉利宫,并且通过隧道把古吉利宫同拉依河连接起来,然后娶了那位姑娘。现在古吉利宫里开辟了一个历史博物馆。
瓜廖尔城堡有五个门。一个门叫阿拉摩格利门(即世界之王门),莫卧儿王朝的著名皇帝奥朗则布一直把自己称作阿拉摩格尔(即世界之王),所以他给这个城门也取名叫阿拉摩格利门。第二个门叫巴德尔门《即云宫门》,又叫亨多拉门(即秋千),据说从前这里曾经有个秋千,因而得名。第三个门是古吉利宫门。第四个门叫贾杜尔普吉庙门(即毗湿奴庙门),庙里有毗湿奴像,庙后有一个清真寺,是穆斯林统治者修的。最后一个门叫哈蒂包尔门,意思是象门,国王曼辛哈在石门旁立了一个巨大的石象。从象门有一条路直通曼·孟迪尔宫,曼·孟迪尔宫非常富丽堂皇,简直超出想象。城堡高大,宽窄不一,宽处足有150米以上,窄处80米左右,上面建有各种神庙。站在城堡上俯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城堡顶上还有许多建筑。
“婆媳庙”是城堡顶上的建筑之一,它是于11世纪由国王马赫巴尔所建。庙里有毗湿奴像。庙宇高大,上下几层,类似石窟,又像石架,结构复杂讲究,气韵生动,令人惊叹,完全可以置于世界名作之林。城堡的西边有“代里庙”,它是城堡上最高的一座庙,其高达30米以上。在这座庙里可以看到南印度的达罗毗茶艺术。“代里”一词是特伦加那的变音,特伦甘纳是南印度泰鲁古语区。可见当时南北印度之间已经有密切交往。
城堡上也有15世纪的耆那庙,在一群耆那教神像中,阿迪那特神像最高。阿迪那特是耆那教第一位教祖,他的像高17.1米,脚有2.7米长,据说这尊像是在15世纪东格尔·辛哈统治时期塑造的。这里还有一些大型石像,这些石像同爱罗拉石窟的石像一样,都是用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
瓜廖尔城一直是音乐和艺术的堡垒。音乐大师汤森的的歌声曾在这里回荡。汤森是阿克巴大帝宫庭的九个宫宝之一,他为印度音乐开辟了新的道路,人们形容他的歌声有“呼风唤雨的神力”。瓜廖尔城里有汤森陵墓,每年在他诞辰那天,全国的音乐家都云集在这里举行音乐会,演奏他的乐曲,哀悼这位伟大的音乐奠基人。
瓜廖尔城现在扩大的新区叫拉希格尔,意思是兵营,因为1809年这里曾驻过军队,所以得名。后来这个地方成了现代化城市,城名仍然叫拉希格尔,城中有个胜利广场,周围是五光十色的市场。人们看到妇女们在这里买纱丽的情景,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过去的岁月,那时候,商人们用骆驼把纱丽驮到这里来卖。现在新城的附近有个交易所,还有两座美丽的大楼,一座叫贾伊比拉斯,另一座叫莫蒂·摩赫尔。
一提到瓜廖尔城,人们会肃然起敬想起印度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章西女皇罗其密·巴依。她在这里向英国人宣战。罗其密·巴依是章西的最后一个国王耿迦特尔·拉奥的遗孀,耿迦特尔·拉奥死于1853年,他死后,英国人宣布吞并这个土邦,并决定给王后少量养老金,让她放弃朝政。当时罗其密·巴依年仅20岁,她得知消息后,十分愤慨。几年后,她毅然吹响了起义的号角,投入战斗的行列。她与汤蒂亚·多拜配合作战,坚决抵抗英国人,是时罗其密·巴依年满24岁。她手持宝剑,同英国军队在疆场上厮杀搏斗,英军几次遭到惨败,后因寡不敌众,终于在迦尔比一战失利,罗其密·巴依为了不落于敌手,拔刀自尽。
为了纪念这位抗敌英雄,人们给她修建了一座陵墓,矗立在离瓜廖尔车站1.6公里处。女皇墓碑上刻着著名诗人为她谱写的一首赞歌,歌颂她的丰功伟绩。内容是:
去吧,女皇!
印度人感恩戴德,
绝不会把你遗忘。
你的牺牲,将激起
争取独立的狂风巨浪。
啊,章西的女皇!
你打得英勇顽强。
你是不朽的象征,
你将万古流芳。
瓜廖尔城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印度的缩影。不仅名胜古迹很多,看不胜看,而且都有动人的故事,反映了印度人民的勇敢、智慧和古代文明。同时还反映了英国对印度的残酷统治和野蛮暴行。
十、宗教古城乌贾因
乌贾因是中央邦的一个重要圣地,在博帕尔以西181公里。乌贾因是印度教的宗教古城,位于奇布拉河岸,奇布拉河的缓缓流水把这座城洗刷得既净洁又美丽。傍晚,闪烁在渡口上的灯光,庙宇传来的晚钟声以及僧侣们念经的声音,使全城显得庄严肃穆。
在这里每隔12年举行一次盛大的贡帕庙会,全国各地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宗教信徒涌向这里。他们在奇布拉河里沐浴,以祈长生不老。
即使在平日,奇拉布河边也充满着宗教气氛,妇女们每天穿五颜六色的纱丽,前额点个朱红点,到奇布拉河边去烧香、敬献椰子和鲜花,给浮游在河边的一群群乌龟喂食。她们认为,这样可以积下功德,换来福荫。
乌贾国的历史悠久,它曾经是阿育王副王的都城。这位副王曾经从乌贾因向亚洲各国传播过佛教。后来乌贾国又成了健日王的首府,健日王统治时期是繁荣昌盛的时期,他推行的维格拉姆历法今天还在使用。
继健日王之后,孔雀王朝统治了北印度,又在乌贾因派驻了副王。公元6世纪时,笈多王朝灭亡,北印度分成了几个小王国。公元9~10世纪时,波尔马尔王朝定都乌贾因,后迁都塔拉1235年,德里国王阿尔特摩西侵占了乌贾因,从此,乌贾因便落入穆斯林国王之手,而且一直统治了500年。尽管如此,乌贾因始终是印度教的宗教中心。1750年,森蒂亚国王控制了乌贾因,并定都乌贾因。后来乌贾因又被英国人侵占,逐渐发展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乌贾国有座马哈迦尔庙(即湿婆神庙)。据说,这座庙很久以前就存在。公元13世纪时,被穆斯林教徒毁坏,18世纪又重新修复。湿婆神是马哈迦尔庙里的主神,湿婆林伽是庙里12个乔蒂林迦①之一。
① 意即光彩夺目的男性生殖器。
十一、南印度政治贸易中心马杜赖
马杜赖是泰米尔纳德邦的古城之一,也是印度的古城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根据文献记载,马杜赖从前是一片黑檀树林,后来伐林建了城市,所以它又名“格登泊克”,意即黑檀树林。现名马杜赖是由“马土腊”一词变音而来的。为什么叫马土腊呢?据说同北印度朱木拿河岸的马土腊城有关。当时南印度的许多城市名称都是根据北印度城市的名称命名的,这是因为传说南印度的城市是北印度的雅利安人到了南方以后才修建的,所以许多南印度的城市和北印度的城市名字完全一样。马杜赖是南印度的政治中心和贸易中心,有几条贸易路线从这里经过,因此也是南印度的交通枢纽。
马杜赖有座米纳柯希庙,以富丽堂皇而闻名。米纳柯希原是邦迪耶族一个国王的女儿,相传她出自虔诚,爱上了湿婆神,因而成了女神。米纳柯希庙建在马杜赖城的中心。这个庙共分两部分,一半属于米纳柯希庙,一半属于湿婆庙。庙塔高大,耸入云霄。米纳柯希庙是南印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的集中代表。
马杜赖城市的建筑,也同此印度的城市建筑一样,有护城河、城墙、宽广的大街、宏伟的宫殿,以及美丽的花园和池塘等等。据泰米尔文献记载,这座城市的形状像一条头尾盘在一起的蛇,在印度称这样的城市为“盘蛇”城。从前马杜赖城的市场有两类:一类是白天开放的;另一类是夜间开放的。每一家商店门前挂有一块木板,上面写着所售商品的名称。古代的马杜赖人很重视道德,那时淫乱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事,谁犯了这种罪,就先进行批判,然后让他骑着毛驴在全城游街,最后驱逐出城,不许再回来。凡是卖淫的娟妇或爱搬弄是非的女人,一概不允许在城里居住。
马杜赖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文学、艺术、商业和政治的中心,这里涌现出不少诗人和作家,他们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现在这个城市仍然是教育、商业和工业中心,有50万人口。在泰米尔纳德邦的城市中,除马德拉斯外,马杜赖居第二位。城外有美丽的公园和绿油油的农田。
马杜赖有一座人人皆知的拉迈希瓦尔庙,位于东南海边。这个庙在罗摩时期就已驰名,现在每年都有大批的香客从全国各地到这里朝拜。
十二、历史古城巴特那、佛教圣地加雅
巴特那城位于比哈尔邦东部恒河南岸。它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多次遭到破坏,又多次得到修复,名称也随之不断改变,多达二十几个。例如,波吒厘子城、拘苏摩补罗(华氏城)、古苏马瓦迪、孔雀城、巴特拉、巴特那、阿吉马巴德等等。
在佛陀时代,波吒厘子是一个小王国,方圆25.5公里。公元前3世纪,它是阿育王的首府。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统治了包括波吒厘子城在内的摩羯陀。5世纪时的法显和7世纪时的玄奘都曾到过这里。公元8世纪以后,它被并入孟加拉王国的版图。1541年,舍尔沙统治时,巴特那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巴特那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一个重要的宗教圣地。印度共有51个拜力派圣地,巴特那的巴特恩女神庙便是其中之一。在巴特那的很多庙宇中,以大巴特恩女神庙和小巴特恩女神庙最为重要,据说“巴特那”一名就是根据这个女神的名字起的。
关于巴特那城的命名,古代文献中有不少记载。据《往世书》所说,湿婆之妻萨蒂的身体分五十一个部分,每个部分所落到之处,就是一圣地。而她的衣服(巴特)落到巴特那,故名为“巴特恩”,后来变为“巴特那”。萨蒂的衣服落到巴特那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古尔贾尔巴格,另一个是在其东边二英里远的地方。这两处分别建起了庙宇,一座叫“巴特尔女神庙”,又叫“巴特恩女神庙”,由于其规模较大,印度人习惯上称它为“大巴特恩女神庙”,另一座叫“小巴特恩女神庙”。
奥朗则布的孙子阿吉姆西夏用自己的名字将巴特那命名为“阿吉马巴德”,并想以此为首府。当时,城周修建了围墙,在东西各设有一座城门。现在,还可以看到这两座城门的遗迹和城周的断壁残垣。
巴特那城内有一口井,又大又深,很有名,相传是阿育王所修。现在那里有一座天花女神庙,妇女们经常长途跋涉前来朝拜。在庙西大约1公里远,有一个名叫“贡哈拉尔”的地方,这里曾发掘出孔雀王朝宫殿的废墟,同时还发现了石柱、木墙、车轮、金币等重要文物。
巴特那值得参观游览的地方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和古迹不少。其中巴特那博物馆位于巴特那的佛陀街上,是由莫卧儿王朝和拉吉普特人建造的。馆内除有大量藏书外,还有许多孔雀王朝时代的塑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塑像名为“拿孔雀毛扇的女子”。它是从恒河岸巴特那的迪达尔耿洁发掘出来的。塑像浑身涂有耀眼的油彩,它是孔雀王朝灿烂艺术的证明。这座塑像高达2米左右(连底座计算在内),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塑像一手拿拂尘、一手持念珠。寺庙里还有一根孔雀王朝时期竖立的石柱,柱顶四周刻有四头弯角的公牛,因年深日久,头角已经剥蚀。这也是孔雀王朝时期雕刻艺术的杰出成就。此外,庙里还保存了其他一些孔雀王朝时期雕塑的、现已残缺不全的塑像,这些塑像同样闪现了孔雀王朝的艺术光辉。
这里还展出了巽伽王朝时期建造的一座大型石雕像。塑造了一对站在无忧树下的夫妇形象。妻子一只手搭在丈夫的肩上,丈夫的一只手搂着妻子的腰,另一只手端着一碗水递给妻子,妻子的脸上显露出羞怯的神情。这是当时雕刻家独具匠心的艺术杰作。在笈多王朝和巴尔王朝时期,除了石雕外,还用金属塑像,有一座巴尔王朝时期的著名塑像,就是用金属制成的。塑像的右边是大梵天(创造之神),左边站着因陀罗,因陀罗手持华盖。这尊塑像是在蒙盖尔地区发现的。在迦雅还发现过公元9世纪到11世纪时建造的一尊爱神塑像,它也是巴特那博物馆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尊塑像表明了当对比哈尔独特的艺术风格。塑像中爱神把他的两个妻子罗蒂和德利市拉分别搂在怀的左右两侧,一只脚踩在他的交通工具��鱼的身上,两手持花箭,妻子罗蒂和德利市拉则是舞蹈的姿势。巴特那博物馆是研究从孔雀王朝到巴尔王朝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地方。这座博物馆的塑像室很大,是珍贵的文物展览室。
在乔塔那格普尔的森林地区,曾发现过石器时代和青铜、铁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工具,其中主要有石器时代的斧子、箭镞等,这类文物在博物馆里也有展出。这里还收藏着许多史前珍贵文物,它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依据。
博物馆还藏有一些高大的木化石标本,历代使用的车轮等。据考证,有些车轮很可能是孔雀王朝时代的遗物。在博物馆的图片展览室里,有很多古代图片,还有历代制造的武器、陨石残块和一些历史上重要的碑文等。已故学者拉胡尔·商格利迭因在西藏等地搜集的许多重要文物也都保存在这里。
巴特那秘书大厦东门外的十字路口上,矗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烈士纪念碑。在6米高的底座上,是七位在反英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塑像。当你走近塑像时,你会感到好像他们在向你讲述印度独立前的战斗历史。这是1942年发生的事情。8月11日,关于民族存亡的战斗首先从孟买海岸爆发,这股革命风暴迅速波及整个印度,全国掀起了革命怒涛。这时比哈尔的首府巴特那也投入了战斗。在同年9月的一次群众大会上作出了决议,一定要让印度的国旗在巴特那秘书大厦上飘扬。此后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和市民2万余人从华尔巴豪尔出发,举行示威游行。队伍通过城市的各主要街道,向秘书大厦涌进。当时秘书大厦周围布满了军队,手持枪支的士兵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当游行队伍通过大厦前时,士兵突然向他们开枪扫射。骑兵在人群中横冲直撞,踩伤者不计其数。但是学生和市民并未因此而动摇,他们继续奋通前进。英国政府官员下令关闭了大厦的正门。游行的群众试图将门打开,这对,一位英勇的青年机智勇敢地通过西路闯进大厦,扯下大厦旗杆上的英国国旗,升起了印度国旗。游行队伍看到大厦上飘起了祖国的国旗,顿时士气倍增,群情激奋。但手持木棒和刺刀的警察却像饿狼一样向赤手空拳的无辜群众扑去。骑兵的马蹄践踏着游行群众的身体,他们还不时地开枪扫射,刹时间,鲜血染红了大厦门前的土地。尽管人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但青年们宁死不屈,战斗到了最后时刻。六名学生当即英勇牺牲,有一位中学生,伤势惨重,被送进医院。在生命垂危之际,他面带笑容地说,“印度母亲胜利了!”说完就昏迷过去,从此再也没有苏醒过来。他就是第七位烈士。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国家终于获得了独立。为了纪念这些烈士,印度政府特地修建了这座烈士碑。
距巴特那不很远的地方,有个著名的宗教圣地��加雅。据佛教文献记载,释迦牟尼看破红尘,出家修行,寻求大道,有五个伙伴随同,先后向三个有名学者学道。但他觉得那些学者都没有真正的解脱办法,便离开了他们。为了寻求解脱之法,他和五个伙伴到加雅附近的尼连禅河(今利莱安河)畔的树林中苦修。他坚持不懈地苦修了六年,毫无结果。他感到苦行也不是求解脱的办法,便到尼连禅河里沐浴,随后又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奉的牛奶粥,恢复了体力。这时,释迦牟尼的五个伙伴以为他灰心了,便离开了他到贝拿勒斯的鹿苑去继续进行自己的苦行。释迦牟民则来到一棵毕钵罗树下,立下宏愿大志,若不成正道,决不离开此地。他铺上吉祥草,盘腿面东而坐,苦思冥想,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各种烦恼魔障,获得正觉而成佛。
据说给释迦牟尼送牛奶粥的牧女叫苏贾达,她原是加雅附近的居民。她曾在一棵大树下许愿,说她如果能生一个男孩,便用牛奶粥来给大树上供。后来她果然生了一个男孩,便用牛奶粥来给大树上供。一天,她和女伴到大树下去送牛奶粥,看见大树下坐一个人,她以为是大树显灵化身人形来接受她的供品,便恭恭敬敬地奉献上牛奶粥。那人正是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成佛处距今加雅城7英里,叫做佛陀加雅。那里有一座大普提寺。此寺相传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也有人说那是阿育王所建的。由于年深日久,大普提寺的大半截已没入土中,后来又被掘出,重新修缮,才成为今天的样子。大普提寺的主体部分为方台形,从寺基到上端渐次减杀,上建圆锥形尖顶,高170英尺,十分雄伟峻拔。寺前拱门上,有狮、鹿、牛、象等动物图案的雕刻,生动逼真。寺中靠西墙的祭台上有镀金的释迦牟尼像。佛像面朝东,背靠毕钵罗树,大普提寺外的庭院中,有历代供养人修的许多小塔,还有许多僧人的舍利塔。
佛陀加雅的毕钵罗树是世界上闻名的,历史上很难找到第二棵如此闻名和受崇敬的树。今天佛陀加雅的这棵毕钵罗树已经不是当年释迦牟尼成正觉时所靠的那一株了。玄奘法师到这里的时候,他所见的那株毕钵罗树已经“屡经残伐”。玄奘以后,这里的毕钵罗树又曾受到砍伐、焚烧,1870年还曾被大风刮倒过。据说现在的这株毕钵罗树是当年佛陀成道时那株树的“曾孙”。
除玄奘外,法显、义净等中国著名高僧都到过这里。他们留下的记载很生动、翔实,也很有趣。他们对增进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重大贡献,他们在中印两国人民的心目已成了中印友谊的象征,并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十三、“天门”之地札格纳特布利
札格纳特布利是因为城里有一座札格纳特庙,所以得名。“札格纳特”即毗湿奴神,“布利”即城市。印度教徒认为札格纳特庙是天门,因此每年有上百万香客从全国各地来这里朝拜,奥里萨人的全部宗教生活都同这座庙联系在一起,受这座庙的影响很深,甚至可以说奥里萨邦的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同这座庙有关。每当外族入侵到奥里萨的时候,奥里萨人总是首先想方设法保护札格纳特神的木像。札格纳特不仅是天神,而且是奥里萨的民神。
关于札格纳特有许多传说,奥里萨邦的许多民间故事也都和扎格纳特有关。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马尔华的国王下令叫大家找札格纳特,并且还亲自派婆罗门使者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去查访,往东方去查访的婆罗门到了格岭伽国,同当地一个名叫瓦苏的夏瓦尔人的女儿结了婚,并在格岭伽定居下来。瓦苏是札格纳特的信徒,他在女儿的劝说下同意带那位婆罗门去见札格纳特神,但是去的时候必须用布把眼睛蒙住,不能让他知道去札纳特的道路,婆罗门接受了这个条件,于是被带到一座森林里见到了札格纳特。等瓦苏到别处去采花的时候,婆罗门便开始敬神,突然有一只乌鸦从树上掉下来,落在札格纳特像前的地上,直接到札格纳特居住的天堂去了。婆罗门看到这情景自己也想学那只乌鸦,这时天空传来声音说:“你要先回去告诉国王,说你找到毗湿奴了,你面前那块蓝色的石头就是毗湿奴神。”过了一会儿,瓦苏采了一束鲜花回来了,他要用鲜花敬毗湿奴,但被毗湿奴拒绝了,据那位婆罗门说,毗湿奴神已经享用了他刚才献的米饭和甜食。从此以后敬毗湿奴的人,不仅应该献鲜花,还应该献米饭和甜食。毗湿奴原先本来叫尼尔马特瓦,这次事件以后就改称札格纳特了,因为原来只享用鲜花的当地神,现在已经变成既享用鲜花又享用米饭甜食的众人之神了,所以应叫札格纳特,即世界之主。
这个传说主要说明雅利安人来了之后,他们的文化如何和当地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另外毗湿奴还有一个名字叫婆苏提婆,意思是住在当地的神,这个当地的神既接受当地人献的花,又接受外来族(雅利安人婆罗门)献的米饭和甜食。这样,两种不同的敬神供物合二而一了,因此有人说在札格纳特庙里可以从敬神的仪式上看到雅利安宗教文化和达罗毗荼宗教文的绝妙结合。
还有一个传说,说国王因陀罗·突木那德得到黑天神像的一块残片,他想把它雕成毗湿奴像,命令雕神像的雕刻家维希瓦塔尔马负责雕塑,维希瓦格尔马提出一个条件:如果在他工作期间国王不来看,他要以一天雕成。国王同意了,但是当维希瓦格尔马正在雕塑的时候,国王就急着进屋去看,维希瓦格尔马一生气不雕了,结果札格纳特神只有头部和身躯,没有臂膀和腿脚。札格纳特的这种形象一直延续至今。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18年希腊王拉格德·巴忽从北部入侵的时候,僧侣们曾携带札格纳特神像逃遁,这是最早提到扎格纳特的一次。据说这次把札格纳特神像放在森林里,藏了150年之久,后来又有三次被放在吉尔迦湖水里保存。这说明札格纳特在奥里萨人民生活中有很深的影响。
在札格纳特庙里可以看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不分离低贵贱,什么种姓的人都可以到庙里敬札格纳特,敬神的供物都可以互相分食,不存在圣洁不圣洁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古时候还流传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国王很骄傲,他发誓不吃札格纳特神前的供物,认为那些供物是别人接触过的,不干净,结果进札格纳特城的时候,胳臂腿都自动掉了,剩下的身躯一直在城门口躺了整整两个月。一天,一只狗从城门经过,嘴里叼了一块札格纳特神前的供物,过城门时供物从狗嘴里掉在地上,饥饿的国王赶快把它吃了,刚吃下去,便立刻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个故事当然是编造的,但它却无情地鞭挞了那些想保持自己所谓高贵种姓地位的人。
现在的札格纳特城和札格纳特庙可能是12世纪后半叶阿南特·伐尔曼·焦拉甘伽国王重建的。据说这座庙是印度最富丽堂皇,资产财富最雄厚的寺庙之一,存款有数千万卢比之多,每年的收入近百万卢比,有人甚至担心如此巨大的财富有可能使这座神圣的庙宇变成贪污腐化的温床。庙里有一位长老,表面上他的工作是打扫庙宇,实际上大权握在他的手里,此外还有数百名所谓僧侣的服务人员。
札格纳特全城的人平时不干什么工作,既不务农,也不经商,他们的生活来源完全依靠来自全国各地的朝圣者的施舍。
札格纳特神像每12年换一次。快到换像的时候,庙里的僧侣先行斋戒,在梦里发现雕新像用的树木长在何方,然后到所梦的方向去找那棵树,如果发现长在火葬场边、双杈、生有海螺纹、缠着黑白蟒蛇、没有鸟巢、根带蛇洞的楝树,就把它砍倒,小心翼翼地运到札格纳特布利,雕塑成新的札格纳特像,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把旧像换下来,将新像树起来。换下来的旧像,由一个叫德伊达巴蒂的信徒负责烧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