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阳宝山
拜谒阳宝山
对阳宝山的印象与认识,是在读高中的时候,听老父亲说:“家乡有座阳宝山,离天只有三尺三。”
在解放前,阳宝山每逢三个观音节,山上山下热闹非凡,尤其是农历六月十九的观音节,达官贵人、善男信女及附近的村民朝山求拜,祈福免灾,山寺免费提供用斋,上山下山,到处是人,饭碗供不应求。
多年过后,回到老家贵定,常听亲戚一讲到阳宝山,总是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
一个偶然机会,在贵阳,听说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为阳宝山茶题字。
事情是这样的,1997年,一个经营绿茶的贵阳老板携带阳宝山绿茶上北京,拜见赵朴初先生。这位老板请他老人家品茗后,赵老挥毫写下“佛茶”二字。赵老对阳宝山绿茶的品评是有份量的。
在研究本省历史中了解到,阳宝山同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一道,被誉为西南三大佛教圣地,且互有交往。明《黔记》、《贵州名胜志》、清乾隆《黔南识略》和《贵州通志》等典籍均有记载。《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初版)云:“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高千余尺,树木森密,殿阁崔巍,群峰环向此山,称黔东之胜。”
明清两代,贵州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自已的地位和地方特色,阳宝山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成其代表杰作之一。其香火盛极时,僧众200余人,临山寺而观,夜闻钟鸣,晨观日出,寺隐雾中,紫气氤氲;前后两峰连接,“千里云山,一望无际”,呈“云联一片寺前寺;露拥千层山外山”(见《贵山联语》)之景象,被古人喻为“小泰山”。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旅行考察经新添卫(贵定)时,曾住宿于阳宝山,历代各方文人墨客、善男信女常上山赋诗作文,昕经礼忏。
民国年间,灵法和尚住持之时,阳宝山直辖脚庙有南山寺、牟珠洞、高贞观、城隍庙、金山寺等,各寺庙香火很盛。
明代名儒、翰林丘禾实和官至辽东巡抚的丘禾嘉均在阳宝山读过书。
阳宝山地理位置优越,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城西北5公里地方,处于盘江到洛北河漂流旅游线上,距省城贵阳80公里。
阳宝山山势挺拔,主峰原建有莲花寺。历史上,阳宝山建筑群规模宏大,气象万千,山寺始建于明嘉靖初年,经历代增修扩建,始成规模。前山有著名的莲花寺,主要由山门、关帝宫、真武殿、观音殿、玉皇阁、韦驮台、静室、厢房等建筑组成;飞来峰主要由头天门、南天门、七十二道拐、观音洞组成;后山飞凤寺则有大佛殿、云池殿、佛庐等;山后有仙人洞、相传为蜀僧、也是阳宝山开山和尚白云大师藏身修炼之所,今有丹灶遗迹。
据康熙《贵州通志》卷二十四之“仙群”介绍:“白云,大理人,戒行精严,仗锡几遍天下,万历庚辰,至阳宝山,探幽采胜,直穷薮泽,山故多虎,主僧止之,弗听里粮坐泽中,凡八日,时方大雪,僧所止,有鹿卧其地,雪开弗及,其虎亦绝,主僧异焉,誓:去来必建丛林。去十年,果来,建千佛阁,备极精巧,前后楼数十楹,飞甍建瓴,巍然巨观,为黔中名山。寺成去之,至今遗像犹存,椎官陈衷,葵匾其门,曰:云常在。寂明,白云弟子,戒行不灭于师,天启间,安贼叛围新添城,徒众逃散,寂明不去,贼入寺,谕以大义,贼众俯首,不赦加害,年七十无疾终。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了解到白云大师的开山建寺缘由。万历年间的阳宝山定是一片原始森林,生态极好,虎、鹿等动物常出没其中,尽管吸引白云的理由有点象神话,但白云肯定在寺庙选址上已发现该山独特的地貌及气候。
阳宝山前、后山之间古松苍劲、蔓藤草垂、殿隐其中,云遮雾绕,梵员阵阵,尽显人间奇景。后山殿前有泉曰龙井,井现古木,相传明代修建阳宝山寺庙,济公和尚从峨眉山运木,通过龙井,传至山上,贵定百姓现在仍有此流传。四川宝华上人,见此山奇胜,便出家为僧,并开佛云池后建庐,于同脚最幽处建静室三楹,用砖木结构,今已不存。
我决定在适当的时候,一定要登临这座名山,从中领悟出点东西。于是,五月一个周末,从贵阳坐火车来到贵定。想到我要拜谒这座名山,心理难免有几分激动和愁怅。
上山那天,天气晴朗,我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携妻一道,头顶烈日,边询问山脚牧牛娃,边向山上爬,山上已无过去年代的古树,只瞧见有很强生命力的灌木装点着山间,鲜艳缤纷的杜鹃花开遍山野;陡峭狭窄的深沟虽已干涸,但雨季留下的飞瀑流痕十分明显,小鸟声在山谷中此起彼伏,欢乐的吟唱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稀客”。我们爬得气喘吁吁,不时歇息片刻,只见山下树与人迹已成蚁状,离我们越来越远,约两个小时,当登上山顶之平台时,早已汗流浃背,衣裤浸湿。
阳宝山是厚重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山上相对海拔较高,地势平缓开阔。站在山顶,周围众山皆簇拥相抱。很早,就有僧人在那里种植茶叶,至今仍有片片茶地。清《黔诗纪略》卷十一载:“山顶茶茁云雾中,为贵州冠。今犹以充贡,岁出常不足。”说明山上茶产量不大,却又有相当名气。
到达山顶,地势平坦,看到阳宝山上整体被两峰相分隔,两峰之间山地平缓而视线开阔。朝东北远眺,洛北河沿群山之间蜿蜒曲折地向远方流淌,在薄雾中消失;朝西南望去,贵定县城一览无遗。明代人择阳宝山而开山建寺,应当说无愧为风水宝地。
这时,我仿佛听到了曾在阳宝山山上读过书的明朝翰林丘禾实,正在朗诵其脍炙人口的名诗《冬日登临阳宝山假宿僧舍二律》:
晚宿芙蓉第一峰,醒来寒色动尘第。
天门早射扶桑影,虚谷犹传午夜钟。
自有野猿能献果,携将筇竹恐成龙。
前生知否浮邱是,已觉无生分外浓。
当地人介绍,天气睛朗,朝西眺望,可看到贵阳市黄昏的灯光。古人山顶观看,发现“夜光时起,殿中若长虹,烈风碎瓦,乃易以铁”(见《黔诗纪略》)。
看到主峰莲花寺遗址,留下的是残墙和房屋台基,占地不大,由此可见明寺规模,好似仍在向来人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这里的大门石柱尽管有乱刻划的痕迹,但仍能分辨出阴刻字迹。如石联上写:“义薄云天垂千古;忠昭日月著千秋。”横额是:“绝类轶伦”。石门后静室也有对联,曰:“月明午夜书声逸、露冷三宵佛号严。”还有“梵宇高瞻前远门”……
莲花寺前左侧一斜坡,约里把路,有面积数万平方米的和尚墓塔百余座,发现仅存遗址,遗存的石柱、础上多刻有文字。距主蜂约200米处的一斜坡,有大小塔墓百余座,小土坟亦百座。有职僧人葬塔坟,沙弥葬土坟。实地考察看出,塔木除塔顶全部被毁和塔墓被盗者破坏外,其余部分保存完好,其时间跨度从康熙初(1661)至光绪末(1908)。史籍中记载的亭、殿、碑、碣等只剩余在地基和残石、乱草瓦片之中。现存的上百座和尚塔坟几乎都有图形与文字,观塔之造形,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有鱼、虫、花、草的浮雕,技艺不错,有着很高的工艺、美术、历史、学术和书法等方面的价值,文史专家乐于拿它与嵩山少林寺的塔林相比。
阳宝山山后现在还保存有古老的寺庙建筑,仙人洞位于后山险要悬崖上,因此有开山和尚修身养性的传说。
历经几百年的岁月,阳宝山仍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厚实与雄壮,也诉说着人间的沧桑。寺庙虽建在仙景一般的山上,但它不是世外桃园,昔日辉煌已不复存在。
下山的路上,我一直思考着:那些山上陈迹,是“金砖”,是历史,是不可挽回的文化资源。否则,阳宝山不是“宝山”,而是荒山!阳宝山不仅仅是黔南贵定人的骄傲,它也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贵州人。我得知,对阳宝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已经启动,相信这座黔中名山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凭吊阳宝山,保留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历史传奇在吾心。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