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活佛状元桑赞扎布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活佛状元桑赞扎布

  桑赞扎布是科尔沁①蒙古族活佛转世喇嘛②。他生于1868年,卒于1942年,享年74岁。俗家姓温,祖籍关东柳条边外法库边门以西王爷陵村,在今铁岭市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辖境。王爷陵村东邻黑山,巴虎山。在黑山的西麓南麓清初建有蒙古王爷的陵寝,该村由此得名王爷陵。陵墓中埋葬着内蒙古科尔沁达尔汉王班第③,道尔钦等王公贵族。班第是清代初期的达尔汉王曼珠习礼的孙子,袭科尔沁达尔汉亲王,还是清朝固伦端敏公主的丈夫④。他们对清朝的创建立有战功,得到皇帝的恩宠。因此这些陵寝设有管理机构,系哲里木盟科左中旗领属。早年设衙木达管理陵寝的祭祀,维修保护全山树木等事宜。该村温家世代充当达尔汉王差,兼侍陵寝差役。

  桑赞扎布的祖父温全,祖母巴氏;父亲温有亮,母亲包氏;以农为业。他们所耕种的土地均系王产,除给政府交纳亩捐,还要给王府交小租子。温有亮为人忠厚,办事认真,被旗里任命为管理陵寝的衙木达,配有顶戴花翎,相当于佐领官衔。清朝同治七年戊辰八月(公元1868年),桑赞扎布就出生在这个家庭。他兄妹七人,兄三弟一姐二。桑赞扎布幼年甚聪慧,懂礼节,模仿力强,见人烧香拜佛,喇嘛念经均喜效仿。五岁这年冬季的一天,来了两名陌生的喇嘛,一进屋便向这五岁的孩子磕头,家人皆不解其意。喇嘛参拜完了才向家人说明:这个孩子是阿古庙(今阜新市彰武县境)活佛桑赞扎布转世灵童。转世是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或传播至此。凡是活佛喇嘛死后,由该寺庙上层僧人通过占卦、降神等仪式,寻觅在活佛园寂同时出生的若干个婴儿,几年后从中选定一个“灵童”作为他的转世,迎入寺中继承其宗教地位。

  家人听到这个意外的事情,非常惊奇愁苦。很好的孩子被人指定要他出家当喇嘛,不去吧佛旨难违。从此便以桑赞扎布为名。七岁时他看见别的孩子都去念私塾,他也要念。父母明知他即将出家当喇嘛了,还念什么书?又怕伤害他这幼小的心灵,只好答应他去上学。私塾不分年级,谁背书快,谁就念书多,一年以后《四书》快背通了,先生说他聪明过人,有登科举之才。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暮秋九月,天高气爽,鸿雁南归的一个吉日。阿古庙主持喇嘛带领一班人,有黄罗伞盖,车轿旗鼓仪仗等来到王爷陵村迎接桑赞扎布回庙。八岁的桑赞扎布即将离开父母和温暖的家庭生活,去阿古庙出家当喇嘛,活佛转世无法挽留,都感到难舍难分,心中不安。当桑赞扎布将要离开家时,父母兄弟,姐姐、家族、亲友、同乡都来送行,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看着他的背影在众僧簇拥下消失。进庙以后,由主持喇嘛向众僧宣布桑赞扎布转世活佛已经回庙啦!当成一椿喜事来庆贺。

  阿古庙原是科左前旗包姓的一座家庙,后来成为一方庙宇,这里景致很美,风光奇秀,花木葱郁。有长春泉、大士洞。泉水常温,洞深莫测,实为一方之奇景。

  桑赞扎布进庙以后,首先落发穿僧衣,择吉日举行坐床大典⑤和受沙弥戒仪式。这一天,阿古庙内外洒扫整洁,大敞山门,各大殿开门烧香,点燃佛灯、蜡烛。吹奏大号、唢呐、笙 笛、管子等各种乐器。鸣金、击鼓。喇嘛身着袈裟,手拿法器,高声诵经。向释迦牟尼等佛像叩拜,献哈达,再举行受戒仪式。受戒需请有名望的高僧当受戒师,当时的受戒师是从唐僧庙(今铁岭市康平县张强镇附近)请来的。由受戒师宣读戒律,有不偷盗、不杀生,不谎骗、不奸淫等三十六条。受戒仪式有拜佛、献哈达等。完成后,即是僧人转世的活佛了。受戒后开始学经,要为转世活佛请高僧当他的讲经师,称为“佛师”。佛师有正佛师和副佛师,共同讲授,正副佛师都是活佛,也有只有一个佛师的。阿古庙当时没有造诣很深的高僧,更没有转世活佛高僧。于是得到唐僧庙去请。请来的高僧在原庙中不是主持喇嘛就是有其它职衔的。所以请的讲经师都离不开他们自己的庙。阿古庙只好将桑赞扎布送到唐僧庙去学经,每年再给唐僧庙送些粮米钱财。他在唐僧庙拜金喇嘛为师。金喇嘛是五世活佛,也是这一带很有名望的高僧。正副佛师由他一人担任,经过一段授业,他发现徒弟桑赞扎布很聪明,会汉文,懂蒙文,字也写的很好,甚为高兴。这在当时学经喇嘛之中实属少见。一般初进庙的小喇嘛都是目不识丁的青少年。而桑赞扎布已经读了二年私塾,家里又是诗书门第。因此,他不仅对佛经学习的很快,理解的也深。经过金佛师十个春秋地精心培养传授,桑赞扎布对本庙所藏的佛经,都能读诵并有与众不同的领会。当时佛教典籍要以《大藏经》最为有名,也是必修的功课,是以经,律,论为主。金喇嘛对这个徒弟甚为器重,由于本庙所藏经书有限,无法作更深入的研究,一天他把桑赞扎布叫到膝前,郑重地说:“你对佛经学习进步很快,我没有什么再教你了,我想送你到西藏去,那里的经书丰富,并有高僧,你会有更大的发展。”桑赞扎布非常感谢师傅的培养,表示一定不会辜负师傅的期望,立志终生深研佛经。

  金喇嘛俗家是昌图府人,是管旗章京金宝善的后人。金宝善曾在北京索特纳木多布斋王府充当博役达,索王对他很信任。金宝善和僧格林沁的伯父——布和特木尔喇嘛是好朋友,为僧格林沁进京继嗣王位帮过大忙,后来他也得到僧格林沁的报答,昌图金家由此财势更加兴旺,与北京的官、宦、衙门,寺庙等均有来往。金喇嘛有这样的关系,所以他常去北京,在雍和宫卧佛寺,碧云寺等大寺庙中曾接触西藏来的高僧。在谈话之中曾提到桑赞扎布对佛经学习研究的程度,又是转世喇嘛。这些喇嘛都劝他派徒弟到西藏去深入学习佛经。金喇嘛终对决定派桑赞扎布去西藏深造,给他拿了—定的川资,并写了文书、荐信。十八岁的桑赞扎布先到他自己的阿古庙同众僧辞行,庙上派两名年轻体壮的喇嘛陪他进藏,又回到王爷陵告别父母,家里还给他拿许多钱到西藏应用,最后回到唐僧庙告别师傅起程了。这是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暮春三月。在中国云南边界处同法国发生了“中法战争”,中国打胜了。在知识界,僧侣中都有一种图强上进的心。桑赞扎布也受到鼓舞。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北京城,带着师傅的书信到雍和宫投宿。

  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喇嘛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即位前的府邸。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玫名为行宫雍和宫。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改建为喇嘛庙。山门前立有三座精致的牌坊,院内建有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还有东西配殿、凹学殿、讲经殿、数学殿,药师殿等。整个建筑布局完整,巍峨壮观,具有满、蒙、藏民族特色。庙中的喇嘛都是蒙古族,又有金喇嘛的文书信笺,所以对桑赞扎布甚为热情。他先到各殿参拜,然后拜见高僧和各位喇嘛,小住几日由北京起程奔西安。交通不便,旅途艰辛,他走了半月有余才到达西安,住到南郊慈恩寺。慈恩寺是唐朝高僧玄奘住过的地方,有名的大雁塔就在这寺院之中。大雁塔是唐玄奘于唐朝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为存放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向朝廷建议修建的。该塔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时代风格,塔底层南门两侧,嵌有唐朝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碑文中有:“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触景生情,此时此刻,桑赞扎布不能不想到唐玄奘不畏艰险去西天取经的动人事迹。促使他更下决心去西藏深研,探索佛经之奥秘。他离开西安经甘肃、青海、四川等省才到达西藏。此时西藏拉萨有英国和沙俄派遣以学经为名的间谍,插手政教活动,挑拨分裂。在英、俄帝国主义挑唆和侵扰之下拉萨的局势很不安定。桑赞扎布经过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到达西藏又听到拉萨不够安定的消息,这时只好奔日喀则了。日喀则是后藏的政教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汇流西南。西藏对转世喇嘛通称为“活佛”。对“活佛”在学经、住庙、拜师等方面都有特殊待遇。老桑赞扎布半生坎坷,已园寂多年,对他在西藏的学经师傅以及具体活动的有关资料无一保存下来,又无法查对。只知道他曾在萨迦寺学习过佛经。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南约三百里路,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祖寺。元朝为西藏的政治中心。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档案和经籍,包括历史、哲学、医学、历算、名人传记。藏文文法等内容,是珍藏佛经最丰富的寺庙之一,后来又到扎什伦布学习。这种优越条件对有一定佛经基础的桑赞扎布来说如鱼得水,加上有高僧的传授,到西藏十年的艰苦岁月使他对佛经典籍学习与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西藏有佛经学习考试之习,并形成一种制度。桑赞扎布自己觉得对佛经的学习研究虽有一定的成就,但考虑自己是科尔沁来的蒙古族喇嘛,因此不想报名参加考试。他的佛经师傅及熟悉他的高僧,都劝他参加,并帮助他完成报名有关的一些事情。参加考试结果桑赞扎布考取了拉然巴格西⑦即第—名。俗家人称为中了状元,从此有人称他为“状元喇嘛”,实际是取得了佛学的学衔。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接见他,叫他到西藏各处寺庙巡视和交流佛学。

  桑赞扎布先后去夏鲁寺、扎什伦布寺、白居寺、大昭寺、小昭寺等寺庙参拜。他先到各佛殿参拜,然后拜见活佛喇嘛、高僧、主持僧及众僧。他首先到夏鲁寺,因为夏鲁寺距萨迦寺较近,在日喀则东南。寺内保存有贝叶经⑧和元代的文书及珍贵文物。

  扎什伦布寺,藏文意为“吉祥寺”。位于日喀则近郊山麓,是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庙,是历代班禅的寓居之所。寺内大殿里供有一尊精致的释迦牟尼镏金铜像。佛像体内有释迦牟尼遗体的舍利⑨,两旁分立着释迦牟尼的八大弟子像。大殿右侧,是慈尊佛堂,佛堂内有三丈多高泥塑慈尊佛像,佛像体内也有释迦牟尼的舍利等物,扎什伦布是西藏佛寺中建筑艺术较好的一座大寺庙。在日喀则附近的大寺参拜以后又去拉萨。

  由日喀则去拉萨约有七百多里路,要经过江孜,江孜是交通要冲。1888年西藏第一次抗英战斗就是在这里打响的。它记载了西藏人民抗英侵略的斗争事迹。桑赞扎布到达此地之后又去白居寺参拜。白居寺是藏语音译名称,意为“吉祥轮大乐寺”。该寺共有十六扎仓。主寺三层,殿堂挂满各种风格的“唐嘎”,即藏传佛教内容的卷轴画。正中一尊两丈多高铜佛坐像。殿内有闻名全藏的泥塑罗汉像,形象生动逼真,体态各异。白居寺还有驰名西藏内外的“白居塔”,塔有九层,十几丈高,塔上有神龛、经堂,殿堂,有一百零八个门,内藏大量佛像,多达十万尊,又称“十万佛塔”。桑赞扎布路过江孜参拜白居寺后直赴拉萨。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是一座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桑赞扎布到达拉萨没去拜见达赖大师。他考虑西藏有学衔的喇嘛非常多,自己的身份不高,不便去拜见达赖。他就直接去大昭寺了。

  大昭寺在拉萨的八角街,此寺相传由文成公主择地、设计、修建的。小昭寺,蒙语称为“巴汉招庙”。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桑赞扎布来到西藏已经十年了,并取得了佛学学位,应该回到自己的庙上参拜启蒙恩师和回家探望父母。他由拉萨又回到萨迦寺,告别了西世藏的师傅和众僧,领着徒弟藏喇嘛六月由西藏起程了。(他在西藏收个徒弟,并把他带回了家乡。回到他自己的庙以后,人们称西藏来的徒弟为“藏喇嘛”,时间一长无人知其真名或法号了。)比起来时已经熟悉了道路,加上归心似箭,行程较快。在半路上已经听说这年的四月初八日康有为在北京联合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马关条约》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指出抛弃台湾将失全国民心,割地将招亡国大祸。并提出练兵、变法主张。还提出富国之法,养民之法,教民之法;建议裁撤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等改革之法。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但却在全国广泛流传,这就是历史上称之谓“公车上书”。当时的高僧都有爱国思想,桑赞扎布听到这个消息,心情也很沉重。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的是,一派凄凉、萧条的景象,中国人民的生活还是苦难的。

  同年腊月二十五日才回到科尔沁,已隶属康平县的唐僧庙,拜见了恩师及众位喇嘛,大家都很高兴,尤其是师弟西勒喇嘛不光是高兴,也非常热情,问这问那。腊月二十九日回到他自己的庙上。阿古庙全体喇嘛高兴极了,欢喜异常,这个年过的特别好,又丰盛,又喜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初五,桑赞扎布带着徒弟藏喇嘛坐车回到自己娘家王爷陵,相距六十里路半日行程就到了。这时他的父亲早已过世了。他的母亲也因想念出家远去西藏十年的儿子,积忧成疾,没等桑赞扎布回家她已经与世长辞了。桑赞扎布到家所见到的是不幸的情景,他心中酸痛,扑倒在地痛哭失声。大家把他劝起之后他忍悲痛又拜见长辈,接见家族,晚辈,又去祖坟及父母坟前祭祀。几日后又回到阿古庙上深研佛经了。这年春暖花开的一天,来了一位工匠到庙上找桑赞扎布,因为他已经是主持僧了。这师傅是个石匠,姓朱,说是从关内来的,会雕刻佛像。他看中了阿古庙这座山风景好,石的质量也好、建议在这座山上雕佛像。桑赞扎布在他去西藏来回的路上曾不止一处的看到过在山上雕刻的佛像,也曾想过在这山上雕凿佛像。现在这样凑巧朱师傅千里迢迢来到阿古庙愿意刻佛像,经过研究便决定要在这座山上雕凿了。做了一些筹备后就开了工,从此桑赞扎布每天都要上山下山,陪同朱师傅勘察岩石情况,确定雕凿位置。开工后一段时间还常去观察并同工匠师傅们一起研究佛爷的形象姿势、衣着、手中法器等细节问题。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工程进展很为顺利。这时又新进庙一个小喇嘛,娘家姓包,是桑赞扎布表兄的儿子。小喇嘛长的很胖又魁武,大家都叫他胖喇嘛(胖喇嘛便代替他的名字了)。胖喇嘛认桑扎赞布为师,除了学经之外他也常上山,有时工匠增多时到几十人,他帮助工程上做些事情。经过一二十年的时间,在这座山雕成佛像几百尊,还有石窟室。

  近年彰武县文管所的同志调查统计尚有佛像一百九十八尊,保存基本完好。在一个石窟室门额上刻有“观音洞”三字,下有年款,题为“宣统元年”。

  1931年《哲盟科尔沁左翼前旗调查》资料中的古迹部分有关阿古庙的记载全文如下:“……其最奇曰阿古庙,庙距扎萨克公署西南六十里,依山带河,花木荫郁,而又有三胜点缀其间,更加彩色。其三胜者,即千佛山,大士洞,长春泉也。山峰耸立,石骨森然。清光绪年间,主持僧温姓喇嘛,纠工刻为十八罗汉,七十二天罡,二十八星宿及文武圣等像。莲座神龛,色彩灿烂,依壁悬崖,虎啸龙飞,高下奇旬,各极其巧。大士洞在山之西南阳面,由上而下,鸟道羊肠,攀葛牵藤,约里许洞门在焉。杨柳春深,石门半掩,绣闼东西,辉煌金壁,六面青石,无疵无痕。莲座菩提,慈容可掬,红儿献瑞,玉女呈春,蹇立有顷,几忘身为尘俗中人。洞为混石凿成,高八尺,宽八尺,长丈二,三五石工,历四五寒暑,工程亦云巨矣。山之西南角,则为长春泉,水常温,两傍花草,入冬不凋,故以长春名之也。”⑩

  中国自从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慈禧太后又同帝国主义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所谓庚子赔款就是条约中的部分内容,中国已经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国内仁人志士都在结党结社,拯救中国,形成一种强大的思想潮流。这对儒家、道家、佛教都有一定的影响。各地大寺庙喇嘛、和尚纷纷研究经典,想从佛经之中找答案。桑赞扎布在西藏学习研究佛经并取得了学位,在全国佛教界有很高知名度。此时各地纷纷寄来文书、信函请贴,邀请他去各地寺庙讲经说法。考虑本庙藏经有限,研究条件不佳,借此机会游学四方,互相学习,可能为拯救中国做点事情,桑赞扎布决定外出游学。

  他对庙上的各项事情都做了周密的安排。西藏带来的徒弟藏喇嘛已经回西藏去了。山上雕凿石窟和佛像工程全部委托朱师傅统管,财务支出由庙上付给。这次游学除了领着徒弟胖喇嘛,还领着他亲侄温景和,二僧一俗三人由阿古庙起程。时间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孟夏四月,途经彰武、阜新,奔承德。一路上看到的不是阳春美景,而是盗匪横行和遍地荒凉。到了承德看到了若干古迹。承德是清朝皇家园林和避暑行宫。文物古迹甚多,有避暑山庄,外八庙。有一首诗描绘承德的风景奇观,传说这诗是乾隆皇帝所作,是真是假还待进一步考证,但它对承德风景描绘却是恰如其分。今将全文录下:

  避暑山庄景最奇,风摩岭上望东睨。

  罗汉山高人尽见,磬锤峰大话非虚。

  蛤蟆石儿向南卧,德汇门前热水溪。

  鸡冠挂月三千丈,僧帽连云数百余。

  朝阳双塔藏仙子,元宝穴内长灵芝。

  磐锤峰俗称“棒槌山”。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之为“石梃”。棒槌峰净高十余丈,上粗下细,形如妇女用的棒槌得名。在其南有蛤蟆石,当地流传,“棒槌不倒,蛤蟆石不跑”的谚语,实为一大奇观。

  桑赞扎布领着徒弟和侄儿来到承德须弥福寿寺,呈上文书。主持喇嘛见是到西藏取得拉然巴格西的喇嘛⑦,即状元喇嘛非常高兴,待如上宾。这须弥福寿寺是乾隆七十寿辰,为班禅六世从后藏来承德朝贺修建的。庙中还建有专为班禅下榻所住的楼阁,有人称它是班禅行宫。这座庙在建筑规格上是仿照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修建的,工程宏伟。寺内有大红台和胜景奇观的“妙高庄严”殿,重檐攒夫式屋顶,上盖鎏金铜瓦,各条脊上均有鎏金铜龙。阳光照映,闪烁晶莹,刺人眼目。庙中的喇嘛请他讲经,他讲了几次经,众僧都很赞颂。由于无文字记载资料,对具体经典和内容无法记述了。此后承德各庙也都请他讲经。先后到普陀宗乘寺、普宁寺、殊象寺等讲经。

  普宁寺规模宏大,寺中建有大乘之阁。阁高六层,内树立我国最大木雕佛像——密宗神,又名叫大悲金刚菩萨。大佛高六丈六尺有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木雕佛像。大佛头上有三只眼睛,佛冠上镶嵌坐佛像,头顶上雕有立佛像,传说是大佛的老师。大佛全身有四十二只手,四十三只眼睛。手中持有刀、枪、箭、戟,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日、月、铃、杆、哈达等法器。俗称“千手千眼佛”。是西方的三圣之一。这庙阁高佛大,当地人称它是大佛寺。

  殊象寺位于外八庙最西部分。这座寺庙是采用汉民族的建筑风格,与喇嘛庙绝然不同,但庙中住的全是喇嘛而不是和尚。主殿名会乘殿,殿建在高台上,台前有三十五级台阶,有宽敞的月台和栏杆;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殿内供文殊、普贤。观音三尊佛像,栩栩如生。殿内放置满文《大藏经》和文物等;庙内的喇嘛都习满文。庙中喇嘛听桑赞扎布讲经以后甚为高兴,主持喇嘛劝他到五台山去,并送给他许多金银,又给他写了信和文书,用作去五台山的川资和介绍信。

  离开了承德,奔山西省大同府。大同是北魏和辽朝建都的地方。北魏的首都平城,辽代的西京都在此地。这里有著名的云冈石窟和辽代建筑一华严寺。华严寺是辽朝西京的佛寺,座落在大同旧城内西南,分上寺和下寺,俗称上华严和下华严。寺中保存有辽代佛像和辽帝石像和铜像。薄加教藏殿内有精美的木装修天宫壁藏,大小佛像三十一尊,均为辽代塑像精品。华严寺虽是辽朝契丹民族的寺庙,但在建筑风格上,许多部分保留宋代的风格。可见北宋汉族文化对辽朝契丹民族有着较深刻的影响。桑赞扎布和徒弟,侄儿在华严寺住了五日,除了讲经,又对辽朝留下的经书,文物作了一番考查研究。然后告别去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西郊三十余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二里有余。主要洞窟五十多个,大小石刻造像五万多个。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640年),当时建都平城(即今大同市),为皇室行幸祈福,开凿石窟雕刻佛像,长达一百余年终成佛教胜地。据史书记载:“于京城(即今大同)西武州塞,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此即称之为昙曜五窟。云冈石窟是一处艺术宝库,佛教圣地。当时尚未修通铁路,并未引起国人更多的注意与研究考查,然而外国人时常来到此处调查,测绘,盗买佛像,使这座艺术宝库到处伤痕斑斑。这里僧人不多,都是和尚。桑赞扎布此时心中很不平静,和自己徒弟、侄儿说道:“祖国的艺术佛爷的形象,被洋人盗买破坏,实在令人难忍。”就在这时又听到一个令人不愉快的消息,使他原来打算去甘肃敦煌莫高窟拜佛、考查、交流经书典籍的念头改变了。敦煌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史料记载:“乐樽和尚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在此发现佛光开始凿洞窟塑佛像,法良禅师接续建造。经过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朝相继凿建,遂成为巨大的石窟群。洞窟有四五百个,壁画几万平米,彩塑像几千余尊,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长久为世界瞩目。文人墨客学者高僧无不向往。桑赞扎布在去西藏时曾经路过敦煌,并到莫高窟去参拜、烧香,当时旅途匆忙,自己又是一个普通喇嘛不能想到考查研究之事。今天可以算得上是有地位的高僧了,他当然愿意再去莫高窟,并有寻求探索的愿望。云冈听到的消息对他是个打击,具体内容为:事情发生在光绪二十六年,在当时来说是前几年的事。在敦煌庙中住着的主持道士王圆录清理洞窟时在墙壁上发现一个暗洞。洞中密藏着许多珍贵的经书、佛像、画像、文物。文书等精品,是无价之宝。这就是有名的藏经洞。外国人勾结王道士掠走文物将近五千件,被英国、法国,日本,俄国洋人掠去陈列在外国博物馆中。这个消息对桑赞扎布刺激很大,因为他是有学问的喇嘛,是个爱国的僧人。所以他再也不忍去目睹比云冈还惨痛的情景了。因此他改变了路线,由大同向南行,来到应县。应县辽时为应州。佛宫寺释迦塔最有名。塔座落在应县城里,塔的平面呈八角形,木结构,楼阁式,外观五层六檐,高二十余丈。这座塔是世界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比例适度,形体端庄,是结构与建筑造型统一的典范,闻名国内外的古代建筑。“沧州狮子、应州塔”之说,是对它的评语。在塔的五个正式楼层上,内槽柱里的中央空间供奉佛像。桑赞扎布在徒弟和侄儿的掺扶下逐层参拜佛像,为防止发生火灾,未用香蜡。”

  木塔位于佛宫寺的中部,前后均有佛殿,在塔的相比之下,本来很高大的佛殿,显得低矮了。寺中住的僧人都是和尚,和尚是梵文音译形成的。在印度原为师傅的俗称。在中国佛教典籍中一般为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后为汉族僧人的通称。和尚念的佛经是从藏文翻译成汉文的。如有讹误之处难以发现。桑赞扎布是既懂汉文又会蒙文和藏文的高僧。所以众僧都希望他讲讲《大藏经》。他讲了几次,众僧非常欢迎,也非常热情,几次想走都被挽留。最后临行时给他拿许多川资,由应县出来又到几处庙上烧香拜佛,然后向五台山走去。

  这年深秋,十月初旬,野草枯黄,树叶凋零。各地都燃起抗清烽火。一天师徒三人来到五台县境的豆村,天已黄昏,发现街上冷落,行人很少。经村中长者的指点,他们三人来到大户人家。这家青堂瓦舍,门户高大,主人姓王,过去当过庄主,人称王老庄,他是富户,房舍一连三个院落。师徒三人进院后,主人很客气,备有茶饭招待。晚间将这三人让到东挎院休息。院中非常寂静,好象总也没有人住过一样,谈话间发现主人王老庄面上有愁容,强作笑脸应酬。挎院中有两道门和甬路,北面有正房五间,青砖瓦房,门窗格扇,很是讲究。当中一间是回廊,格扇内还设有屏风。西屋两间门窗紧闭,内挂窗帘。东屋两间经过打扫,显得清洁整肃。屋中点燃的是油灯,放下行囊分别休息;徒弟和侄儿景和在外间,桑赞扎布自己在里间。上香念经后上炕休息,半夜过后听到有女人凄惨的哭声。桑赞扎布急忙坐起,外屋徒侄二人已进入梦乡,此时屋外雷鸣闪电,借闪电之光看到在西屋门傍有一个女人的背影。桑赞扎布见此情景,急忙搭起坐禅功,手拿法器,口念佛经,五更过后哭声和女人背影消失了。

  第二天桑赞扎布去见主人王庄主,问道这院中是否有妖魔鬼怪之事。主人吞吞吐吐,不敢深言。断定这里定有文章,为了弄清此事,师徒三人又住下了,并对徒侄做了一番秘密的安排,并准备了五谷神沙,降妖绳子等物。半夜过后哭声和女人的影子又出现了。桑赞扎布坐禅念经,一会将手中五谷粮食向外一抛,这时藏在屏风后面的胖喇嘛急忙跳出来将这鬼影抓住,温景和忙用绳子绑上。他们立刻带去见主人,点燃起油灯蜡烛,大家一看原来是本村的一位巫婆。

  一个月前王老庄的老婆林氏有病了,请来这位巫婆给她治病,病没治好,倒给治死了。巫婆怕吃官司,说病人没真死,百日还能还魂,一到晚间就有哭声,巫婆就这样装神弄鬼继续向王老庄骗钱。王老庄人、财、面子全丢光,心中焦虑。听说来了高僧便想请他念经驱鬼,但又不敢直说。这下可好了,觉得这位喇嘛确实不凡,非要施舍布施不可。最后写了一千五百两布银,给修庙作基金。师徒三人离开豆村奔五台山去了。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丛岩叠嶂,环绕五峰,五峰又称五台使得名五台山。山上庙宇很多,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桑赞扎布到达五台山时,是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中旬,先后拜访各大名寺。南禅寺,佛光寺,殊象寺,显通寺,延庆寺,广济寺等等。各寺僧侣得知他在西藏学经并有学位,很愿意和他研究探讨佛经。而桑赞扎布深知五台山有许多高僧,特别是有儒学造诣的高僧,他很想向他们请教探讨佛学。在此期间,对许多经书进行研究探讨,有《大藏经》、《大方广佛严经》、《大方等如来藏经》、《陀罗尼经》等。佛经中的典故,“大天三种无间”“大天五事妄语”等。交流了研究成果和体会。采长补短,相得益彰,众僧对他非常尊重。最后桑赞扎布将一路讲经各地赠送他的金、银、钱款,布施等,捐赠给五台山修一座庙;并请他们帮助筹建,表示他对佛爷的虔诚,留给五台山作纪念。这时因为有修庙工程,化缘筹款,讲经研究佛学等事务,他一直住在五台山几座寺庙之中,直到光绪三十四年。这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光绪和慈禧“驾崩”,随后五台山的高僧,都被招到北京去为国丧念经。桑赞扎布因为旅居五台,没被邀请。众高僧去北京,他也离开五台山了。以后他又走了一些地区,河北,河南,内蒙古,前后一共三年多的时间,使他更加充实。他看到中国的名山大川草原沙漠非常可爱,而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又是那样的贫穷痛苦。出家人有什办法,只可念经修道,让佛去普渡众生吧!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初夏四月,桑赞扎布二僧一俗才回到自己的庙上,侄儿温景和回王爷陵家乡去了。阿古庙众僧见主持喇嘛回庙都很高兴,对这位活佛更加尊崇。雕凿佛像工程将近完成,这座很小的山上到处都有佛像,完成的有二百多尊,还有观音洞等石窟。这年冬天,朱师傅家乡来信叫他回去。朱如离开这里,工程技术质量就无人主持,于是决定停下以后再说。办完善后送朱师傅回去了。

  民国五年,老桑赞扎布娘家的后人到庙上索要包家为前桑赞扎布施舍给庙上的产业,说这是大家的应要回一部分,有土地、房子、梨树园等。经过多次协商没有结果。后来包家又请了一些人来到庙上商量,桑赞扎布觉得这是前世留下的产业,包家目前家境衰落了,给他们拿回一部分,也未常不可。他和徒弟胖喇嘛商量,胖喇嘛认为这庙产将来是他的,不让师傅答应。由于胖喇嘛百般阻挠,虽经到康平县过官司,前后经过几年之久,也没得到很好的解决。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张作霖为了争夺地盘,派兵入关,奉天省的治安出现漏洞。农历六月的一天夜里,突然来了一伙匪徒马队,约有二三十人,到阿古庙上连翻带抢。又绑走桑赞扎布,带到一个偏僻的山沟之中非刑吊打,又用火烤。桑赞扎布遭到匪徒的毒打火烤,几次昏死过去。最后匪徒们扬长而去,附近的者百姓将他抬回庙中养伤。

  桑赞扎布遭此横祸的消息,传到敖龙皋(今彰武县后新秋乡)宾图王印君耳中。敖龙皋老包家印君和桑赞扎布娘家有亲属关系,对此事感到气愤,还担心匪徒再来,便派人将桑扎赞布接到敖龙皋印君家休养。一年以后又被娘家的两个侄儿温景和、温聚和接回家去。桑赞扎布回到王爷陵,堂侄温永和家房舍较多,忙给设立佛堂,打扫房间,安排人侍候,桑赞扎布就住在他家。每天除了正常的念经修道,还作些研究工作,对《大藏经》、蒙医、藏医等学术与科学都做了深入的研究。由于庙产的事端,和遭到胡匪毒打的横祸,桑赞扎布不想再回阿古庙了,一直住在娘家念经修道。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东三省实行“联省自治”。张作霖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王永江任奉天省省长。张作霖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正在东北进行整军治政,以图再次进军中原。同年七月,桑赞扎布在王爷陵村专心致志地研究佛经之时,意外的接到一份文书,内容是:日本佛教界邀请桑赞扎布活佛东渡日本访问及传播中国的佛学。他便同家族人一起研究怎样对待此事。当时参加的有叔叔、哥哥、弟弟、侄儿,大家认为此事关系重大,家中人不能自作主张,应该先去奉天省政府和大帅府请示后再作决定,便由侄儿温景和陪同桑赞扎布到奉天省府和大帅府去。此时张作霖的联省自治政策,是在日本支持下进行的,他要依靠日本准备再同曹锟、吴佩孚较量。因此在他的辖区内僧人去日本进行宗教活动,他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得到批准,并且办了出国手续。回家后再作一番准备,他就领着侄儿和徒弟胖喇嘛由大连坐船东渡日本。到达日本先去东京,经外务省安排,再到日本各寺庙拜访。这年是日本大正十二年(1923年)九月。桑赞扎布受到日本佛教界的欢迎和款待。外交官员和地方官员都非常热情,以贵宾礼仪对待,并举行各种宴请。日本皇室公爵也都争着接见和宴请。佛教界人士和外交官员陪同他到大坂、京都、奈良等地访问讲学。

  看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经济、教育,军事都得到很大的发展。日本人所住的房子多数是木梁板壁屋顶铺瓦,室内有滑镶板当做格壁拉开闭上,间格成内室外室,构成日本房屋特色。在日本的一天晚间,有一位增珠尔扎布由日本官员陪同着来到桑赞扎布的住处,并说他也是中国科尔沁左翼前旗的蒙古人,老家在扎兰营子。扎兰营子距阿古庙只有几里路程。在异国他乡见到乡亲当然是很高兴的,中国古语有:“他乡遇故知”嘛!谈了一会家乡情况以后,增珠尔扎布拿出一份起草文书。内容大意:东蒙这块土地要求日本帮助代管。并说想请日本帮助东蒙搞治安,发展畜牧业等等。桑赞扎布听了后,便想起增珠尔扎布的父亲、巴卜扎布在日俄战争时期帮助日本打俄国,以后得到日本很多好处。现在他的儿子又企图勾结日本。桑赞扎布认为这种引狼入室的做法是不妥的,当时不但没有签字,他还劝增珠尔扎布千万不能这样做。第二天日本对桑赞扎布采取冷落态度,停止一切招待和供应,企图让他遇到一些困难后,再采用新的手段。日本寺庙也不敢再接待他了。他领着徒弟和侄儿到处联系都没有结果。就在这时中国留学生知道这件事情,认为他是中国的高僧,又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都很钦佩,便帮助他到中国在日本的大使馆,当时中国的外交非常软弱,害怕得罪日本人惹出事端,便推托说:“不知详情,不能冒然行事。”中国留学生非常气愤,于是大家凑钱,送他们回国。

  桑赞扎布回国后,先到奉天大元帅府,是少帅张学良接见的。他把在日本的遭遇作了汇报,并告诉张学良说:“日本人有野心!请少帅多加注意为好。”张学良对他的爱国行为甚为赞许,作了一番鼓励,又送给他一个上好瓷尊。桑赞扎布回到王爷陵心中苦闷,担扰国家前途,担忧人民遭受涂炭。民国十三年春节,正月初一,家族的晚辈去给活佛喇嘛拜年,大家看到他的面容憔悴,精神不好。听徒弟喇嘛说他近一段时间吃东西甚少,经常叹气,家里人便给他请来医生,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和休养,才痊愈。

  从此他便终日在自己的房中研究佛经,每天还要按时烧香拜佛念经,累了就到后场院(即秋天用的打谷场)去散步,很少和其他人接触,好象与世隔绝一样。一晃几年过去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了。东北成立了由日本人控制下的政府——“满洲国”。一九三三年冬,唐僧庙来人邀请他去长春,说宣统准备再次登基当皇上,登基大典要念太平经。满族和蒙古族有念太平经或做佛事的习俗,所以皇帝登基大典,诵佛经和鼓乐是不可少的仪式。作为有正统观念的僧人桑赞扎布他只知给宣统再次登基念经是自己应尽的义务。由于他多年不闻时事,宣统建立的是什么样的国家,他是一无所知,便和其他喇嘛一同去了长春。

  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是溥仪登基大典的日子。事先在长春郊区杏花村筑起一座高台。溥仪坐御用汽车,前面有整肃的军队、仪仗队、军乐队。警察站到两侧,面向外。车后有护卫军、官员、侍卫人员;其次是僧人、喇嘛、国乐队等浩浩荡荡前行。在土筑的“天坛”附近设“八卦幔帐”,溥仪由执事官陪着入内,“洗手静心”。而后登坛朝拜念经、奏国乐。再发布“即位诏书”,宣布:国号“满洲帝国”,年号“康德”,国都“新京”即长春,国旗、国歌等事项,登基大典遂告完毕。

  参加大典之后,他又回到王爷陵。一九三六年唐僧庙西仓的西勒喇嘛作了主持僧。西勒是桑赞扎布的师弟,他觉得师兄长期在娘家住着不妥,便把他接到唐僧庙去,叫他当讲经师再写点佛经研究的著作。这时桑赞扎布已是古稀之年了。

  一九四二年,桑赞扎布身染重病。娘家的侄、孙、孙女等都到唐僧庙去探望。病情在渐渐加重,师弟西勒、徒弟胖喇嘛,家族中亲人都守护在他的身旁。大家看到他病危的情景,都流下了眼泪,便问他园寂时往哪个方向转世?过了一会,他慢慢地睁开眼睛摇摇头,表示不必了。这是因为他有一定的汉蒙藏文学素养和经学的造诣,所以他不再相信人死还能“转世”之说了。一九四二年冬月二十五日亥时,桑赞扎布园寂,终年七十四岁。他是坐化的(高僧临终要端坐而逝),他头带五佛冠,身披袈裟,足穿僧鞋,颈上戴佛珠,怀捧铜质佛塔,装坐棺,按出家人的葬礼办丧事。根据他生前的安排,埋葬在今康平县莲花岗村西七百垄地中。先修一座简单的坟墓,准备再改修一座僧人砖塔。当时在敌伪统治下,东北人民生活相当困难,未及动工。

  解放前常有各地僧人前去他墓地祭祀、诵经。新中国成立后,不提倡出家、念经的事情了。后无人问津了。

  笔者附言

  桑赞扎布是我的堂伯父,回家的数年时间就住在我家隔壁。他的渊博知识和经学素养以及“状元”学位当时就为人们传诵。去西藏、五台山、日本等地学习活动之事,曾跟随他的家兄温景和时常讲述。如今事隔几十年了,同他一起的人大多数过世了,又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文字材料无一保存下来。我是凭着家族人和知情者的回忆及对部分活动地区的调查,查阅一些有关史料写成的。事实、情节是真实的,具体时间与细节有的实难核对,万望读者见谅。

  注释

  ①科尔沁:东扎赉特,西扎噜特,南盛京边墙(即柳条边),北黑龙江。《清史稿》四七传14320页

  ②喇嘛:原为藏语音译,意为“土师”即佛教高僧的尊称。后来统称蒙、藏僧人为喇嘛。转世:是有声望的喇嘛死后可寻觅“灵童”,被寻者称为前世喇嘛的转世,称他为“活佛”。《宗教词典》623页

  ③班第:博尔济吉特氏,曼珠习礼孙,尚主袭科尔沁达尔汉亲王,康熙四十九年卒。《清史稿》十八表5280页。

  ④端敏公主:雍正元年进封固伦端敏公主。康熙九年九月下嫁班第,雍正七年五月萼年七十七。《清史稿》十八表5280页。

  ⑤坐床典礼:原为西藏班禅或达赖的转世灵童进庙以后,剃发受戒成为正式的转世“活佛”所行的典礼谓”坐床典礼”。

  《西藏自治区概况》119页

  ⑥金宝善为僧格林沁承袭王位出力有功,从僧王到末代王爷合希格执政时老金家“打腰”了。后旗称呼金字镶边。《科尔沁后旗文史资料》第二辑30页

  ⑦拉然巴格西:是西藏佛教对佛经学习成绩的等级。修学五大论典之后始可取得:一等为拉然巴格西;二等为曹然巴格西;三等为林瑟格西;四等为日让巴格西。以上四等藏语通称“格威西联”简称“格西”。汉语译为“善知识”,可理解为“博土”或“教授”的学衔。《宗教词典》863页。

  ⑧贝叶经: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宗教词典》184页。

  ⑨舍利:是佛(指释迦牟尼)死后火化时的遗骨,叫舍利子,简称“舍利”。《宗教词典》691页。

  ⑩《蒙旗旬刊》1931年第14期,《彰武县志》附录有转载全文。

  ⑾《承德十景诗》传说为乾隆皇帝所作。第三辑150页。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