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学要略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4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莲阶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十三丶四谛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实之理。苦谓身心酬业丶患累逼恼丶种类甚多,略说有已定未定
两种,已定者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未定者有水火风旱刀兵盗贼等
等天灾人祸之苦。集谓起惑造业,招集来苦。心中起贪絈痴慢等烦恼,身口造杀盗淫妄等恶
业,自然招感恶果。灭谓结业已尽,无生死累,是小乘证得之涅槃。既除已定未定两种苦,
亦离生死轮回头出头没苦。道谓正助双修,能至涅槃,有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即四念住
丶四正勤丶四如意足丶五根丶五力丶七觉支丶八正道是也。四谛有两重因果丶苦集二谛明世
间因果,苦是获得之恶果,集是造作之恶因,灭道二谛明出世间因果丶灭是获得之乐果,道
是修种之乐因。四谛乃佛成道以後,在鹿野苑初说者,使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因连说三次,
故称三转法轮,示转觉上根,劝转觉中根,证转觉下根,机各不同,说亦随异,上述法门,
为声闻乘之所修,若能断尽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即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是梵语,
译作应供,杀贼丶无生,具此三义,即名阿罗汉也。
十四丶十二因缘
因谓亲从生起丶缘谓助他成事,十二因缘乃穷究众生涉历三世,轮回六道之由来,於上
「人生三际之抉秘」一节中,已有论及,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为流转生死门丶亦即
苦集二谛。
缘觉乘观十二因缘之理,知众生为何流转生死,故不重蹈覆辙,而能努力修行,灭其无
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
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此即还灭涅槃
门,亦即灭道二谛。如是顺观观其流转,逆观观其还灭,乃缘觉乘之所修,能断见思习气,
而证辟支佛果,辟支佛是梵语,意即缘餥或独觉也
十五丶六度万行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法,能度生死若海,到达涅槃彼岸,总名六度,分述如下

一丶布施:即以财物或某事,分布施与对方,略举三种。
(一) 财施:舍财济贫也。
(二) 法施:说法度他也。
(三) 无畏施:救人厄难也。
布施功德甚大,既可消除怨嫌,亦令自他不乏,是度悭贪之法门。
二丶持戒:即应止者应作者,俱依戒律而为,事相甚繁,略说三聚:
(一) 摄律仪戒:谨持一切戒律,不作诸恶也。
(二)摄善法戒:奉行一切善法也。
(三)摄众生戒:利乐一切众生也。
持戒功德甚大,能令心意清凉,获得解脱,是度毁犯之法门。
三丶忍辱:即忍耐一切逆境之逼迫,略举三种:
(一) 耐怨害忍: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也。
(二) 安受苦忍:忍受时缘饥渴寒热等事也。
(三) 谛察法忍:审察真谛之法,深生信解,忍而不动也。
忍辱功德甚大,能令善法不失,诸行成就,是度絈恚之法门。
四丶精进:即磨砺身心,进修前後五度,可分三类:
(一) 披甲精进:既发大心,如披铠甲,不畏种种难行也。
(二) 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倦也。
(三) 利乐精进:勤化众生而不疲也。
精进功德甚大,可使善法增长,遇障亦不退转,是度懈怠之法门。
五丶禅定:即止住散乱妄心,使能寂静观照,方法繁多,不胜枚举,分三大类:
(一) 世间禅:凡在色空界之禅也。
(二) 出世禅:能发无漏智之禅也。
(三) 出世上上禅:可证大菩提之禅也。
禅定功德甚大,可以伏灭烦恼,明心见性,是度散乱之法门。
六丶般若:即证得之智慧,略举三种:
(一) 实相般若:离一切虚妄之性体也。
(二) 观照般若:照察实相之真智也。
(三) 方便般若:分别诸法之权智也。
般若功德甚大,一切诸佛皆从之而生,度化众生之妙法亦从之而起,是度愚痴之法门。
上来六度,是菩萨之所以自度度他者,如是六法,必须互相资助,缺一不可,尽慧而
不定,未能盖用,定而不慧,未免沈迷,修定慧而不持戒,便为积习所拘,具三学而不布
施,众生何能摄化,布施而不修三学,只种人天之因,持戒而不修忍辱,难调絈恚之气,
有精进而无诸度,则徒劳无功,有诸度而无精进,必半途而废,五度无智慧如无目,只属
盲行,智慧无五度如无足。焉至宝所,故必六度齐修,始能圆成上求下化之功行也。然此
乃出世大业。非一生一世所能成办,而在历劫修行中,展转受生,每有隔阴之迷,前生未
完功行,今生能否为继,殊堪为虑,故必束以四弘誓愿,方保无虞也。
四弘誓愿者,一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四
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第12期 公元1972年8月22日发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佛学见闻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