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水洞万佛堂
孔水洞万佛堂
杨亦武
孔水洞万佛堂是房山区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这里保留着隋唐辽金元明清一千余年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因而在北京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孔水洞
孔水洞在房山西北的河北镇境内云蒙山麓。西北洞开,清澈的泉水从洞中涌出,东流而去,汇入大石河。洞前依山势筑砖石墩台,中辟券洞,水出其下,清澈见底。洞券面石砌,中雕兽头,左右雕二走龙,券用青石平砌。孔水洞在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洞壁还遗存着隋唐时期的刻经、摩崖造像和金代的题记,极具研究价值。
关于孔水洞的记载,初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卷十二·圣水):“圣水出上谷……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经大防岭下,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探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水迳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暖,春秋有白鱼出入,数日而返。人有采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所谓大防岭下的石穴就是孔水洞,只是当时尚无孔水洞之称。
这说明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孔水洞就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并有佛教徒惠弥第一次入洞探险。
到了隋代,佛教徒开始在洞内雕造佛像,刊刻石经。隋郎蔚之《隋州郡图经》:“防山上有仙人玉堂。”那么,大防岭下的石穴在隋代已有了“仙人玉堂”的名字。所谓“仙人”,是指在孔水洞内石壁上雕造的佛像。孔水洞是座天然溶洞,满洞的钟乳石洁白如玉,置身孔水洞如同进入一座白玉宫殿,即所谓“玉堂”。
在距洞口不远处的对面石壁上雕有两龛佛像,左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左右两侧雕绮牛大自在天各一,龛呈楣拱形,高1.5米,底宽0.65米,龛左右雕八棱形棱柱,柱中腰雕仰复莲,中间坐佛面相长圆,高肉髻,颈部稍长,结跏趺座,座呈弧形,座前正中雕宝瓶,下有二卧石狮,佛旁二菩萨站像下承莲花座,着宽袍广袖,骑牛自在天立像身材修长,手持“丫”形物,从雕像特征和龛内外布局来看,此龛佛为隋代作品,这也和《隋州郡图经》中“仙人玉堂“的记载相符。
右龛内雕菩萨一尊,保存较为完整。菩萨面部丰圆,神态肃穆,左臂下垂,搭于右膝之上,右臂肘部上曲,手指已残断,头戴华鬘冠,宝缯下垂至肩后,头后有楣拱形圆光,刻火焰文,身后有火焰文组成的背光。上部袒胸,盘曲而坐,依稀可见雕刻的衣纹。座上雕复莲纹台基,上作束腰,正面影刻曲颈琵琶乐人一,束腰之上叠涩三层。菩萨像周身肌肉丰实,比例匀称。此龛应为晚唐作品,在石刻下约一米处有隋大业十年(614)刻经:
大小涅槃经倡汝不维生人道□已是第六天我□一□□今
故□道诵人中众□□令当入涅槃汝患□我等唯巅□请佛入住
于世间利益无量众演说颇所无上甘露法□若不请佛我□将不
全是故□□侍□遵师示时纯陀欢书踊跃辟如人父母
通过对刻经的考查,专家认为孔水洞很可能是隋僧静琬的早期刻经地之一,因此对房山石经研究有重要意义。
洞内在隋代刻经位置的右侧尚有金代大定二十年的题记:
山陵北垂□
大房古刹全
佛殿应用线
大定廿年……
吏部尚书驸马都尉乌林答□题
婿曹何西完颜□
疙疸侍行
大房山金陵以三峰山为中心,兆域一百多华里。孔水洞金代题记中“山陵北垂”句,为金陵北界界定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孔水洞古时曾称为“龙泉”,是幽州地区著名的祈雨之所。《重建龙泉大历禅寺之碑》:“唐玄宗时天雨不节,民祈于是,莫不应征尔。”《大房山投龙壁记》载,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曾遣吕慎盈三次来孔水洞投下金龙和玉壁祈雨。《大房山投龙壁记》碑原立在孔水洞吕慎盈投龙璧处,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二十四日,该碑和孔水洞的卢襄诗碣被奕绘贝勒用十两银子买走。1982年孔水洞一度干涸,洞内出土了玄宗时吕慎盈投下了的金龙7条,现由房山区文物管理所收藏。
孔水洞幽深莫测,《水经注》首载僧人惠弥篝火探洞耆旧传闻,本是写实。经世俗演绎,成了神话。明清时期,以古人篝火探洞的神话传说为背景,“孔水仙舟”成为房山八景之一。
万佛堂
万佛堂是孔水洞古刹仅存的一座殿宇,原名万佛龙泉宝殿,因殿内嵌有《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所以俗称万佛堂。万佛堂建于孔水洞墩台之上,是一座无梁建筑,通体砖石结构,歇山顶,灰筒瓦,挑大脊,吻兽,叠湿出檐,檐影作檐椽,飞子。正面明辟汉白玉卷门,其上浮雕飞禽花卉卷门顶嵌石额,楷书:“大历古迹万佛龙泉宝殿”,落款:“大明万历已丑春吉日重建”,石额四周浮雕莲花瓣。卷门两侧各辟卷窗一,透雕网形纹石窗扇。整体雄伟庄重。
万佛堂始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朱希彩布地出资创建,原名龙泉大历禅寺,寺名为唐代宗御赐。创寺时,雕巨幅汉白玉浮雕《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嵌于孔水洞上端的石崖上。禅寺创建后,经“辽末烽火,宋朝兵革,皆为灰烬”。此后,海慧禅师将寺院修复。后该寺住持僧为玄觉禅师,他是著名僧人枯木的嫡传。玄觉过世后,其弟子龙溪奉官府指令,接任住持。不久,“干革四起”,寺院“廊庑一灰,唯余正殿一所”,龙溪退居燕京十方圆明禅寺。战事平息,他回到此地,决计重修捐出自已多年的积蓄,又向社会募捐。五年以后重建完工。寺院落成后,燕京十方圆明禅寺派出德印、德松、德彻 元末该寺再度毁于战火。明初分封功臣把寺所在的云蒙山赐给了开国元勋英国公张辅,张辅弟文安伯张貌将孙女悟兴舍为开山住持,于是该寺始由比丘尼住持,悟兴修复了毁掉的寺院,改称“大历万佛龙泉禅寺”。成化二年(1466),房山太平里(今房山区崇各庄乡)谢家,将七岁的幼女舍与大历万佛龙泉禅寺为尼,法号真通。这是该历史上可考的唯一一位房山籍人。真通长大以后,与徒常喜协力重修,历时十余年,此番修寺,在孔水洞西北侧修建了天王殿、伽蓝祖师殿、天妃圣母殿以及增福土地、五山药师殿,左右建有僧室、客楼、廊庑、庖厨等。又将孔水洞内的两龛隋唐时代的石佛涂饰了金粉。
唐大历年间雕制的《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历时千载;部分嵌石脱落,已残损不堪。于是又在孔水洞上建万佛龙泉宝殿,将《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残部从所嵌山崖上取下,连同脱落部分一同组嵌于万佛龙泉宝殿内的后壁和左右两山,就是现在的样子。明万历十七年(1522),万佛龙泉宝殿曾经修葺,直到现在。
《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长22.8米,宽2.4米,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石浮雕而成,堪称浮雕艺术珍品。主题浮雕是释迦说法的场面。浮雕中央,释迦端坐说法,神态肃穆,螺髻袒胸,宽袍广袖,右手平举伸掌,左手自然放于腿上,双膝下垂,赤足,脚下置二夜叉与摩尼珠。释迦两侧雕骑狮文殊、骑象普贤,二菩萨均著宝冠,缨络飘带,其前后有供养菩萨、天王、神人和鬼众簇拥,长幡飞扬,云浪翻滚,背后衬托着沧茫的海水,庄严有力地突出了“万菩萨法会”的主题。释迦之上,另嵌一石,雕护法转轮王神像,护法转轮王背生双翼,裸体,手持缨络,满腿鳞纹,足踏二龙女。
浮雕周围,雕万菩萨供俸人侍佛者等层列。有的合掌拱手,有的献花荐宝,形态各异。有冠者、髻者、垂髫者,万头攒动;填满山川云气之间。南山墙伎乐天人一组浮雕尤为精美,天人持响板、排萧、箜篌、琵琶、阮咸、瑟等乐器作弹奏状,姿态各异,错落有致,组成一支阵容庞大的乐队,飞动流畅的线刻,使人如闻丝竹声。
南山墙浮雕尚残存着唐大历五年三月八日发愿文已模糊不清。
《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是在创寺雕造的,那么这则纪年便成研究万佛堂古刹始建年代的唯一纪年依据了。
清代以后,寺院再度易尼为僧,并将寺院改为关帝庙。嘉庆九年(1804)十月,寺僧曾重修关帝庙,于佛殿前建关帝庙三间,左右各建禅室三间。关帝庙无存,只余西禅室三间。
孔水洞万佛堂北侧还有一座建于辽代的花塔。单层亭阁,由青砖砌筑而成,通高约30米,造型十分美观。塔下部的须弥座上部雕制出斗拱和平座栏杆。塔身四正面设拱卷门。门两侧雕佛、菩萨、天王力士像。其余四面用砖雕直窗。第一层塔身,出跳斗拱以托塔檐,檐上有斗拱平座,以承托巨大的圆形花簇状塔身。花束状塔身非常高大,几乎占全塔高度的二分之一,以七层小塔龛和狮象等相装饰组成,最下一层塔龛为单层亭阁小塔。塔顶冠以八角形小阁式塔刹,以宝珠结顶。此塔属于早期花塔(我国仅存十余座花塔),是北京地区仅存的两座花塔之一,其外观雄浑壮丽,造型优美,浮雕内容丰富,是难得的珍品。孔水洞万佛堂前,有密檐一座,名龄公和尚塔,建于元代。七级密檐式砖结构,通高约15米。须弥座上以三重串珠相间的仰莲承托塔身。第一层塔身八隅施抹角方柱,下承复盆式柱基,檐下施云形垂帐。正面与南北西三面辟券形假门,其余四面辟方形假窗。门楣呈半月形,上雕乐神、缠枝莲等纹饰,正门楣嵌汉白玉一方,其上双钩阴刻“龄公和尚舍利塔”铭文,其余各门楣雕饰缠枝莲。由于年久失修,均有不同程序的残损。1991年市文物局拨专款修缮,于1995年10月告竣。
(《房山文史资料》第11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