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册杂记
顾册杂记
关向东
顾册,房山城南五里的大村,村中有许多景物佚事,今作文以记之。
古建筑群
顾册村曾有过庞大的古建筑群体。村西北部就曾有过几个相对集中的古建筑。最南边的是戏楼,位于后街西口与小街儿北口交汇处。戏楼坐南朝北,前有较大的空场。戏楼是辽代所建。戏楼分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东西长约两丈五,南北进深约有两丈,高约六至八尺;后台进深约丈余。戏楼墙体和台基为砖石结构,台基四角竖汉白玉条石,前台东西北三面沿部卧汉白玉条石。上部庑殿式瓦顶,正中有一棒槌形主顶。前台北边东西共有四根尺粗丈高木柱,东一东二近,西一西二近,东二西二远。这既是建筑的需要,又是便于观众看戏的需要。后台和前台交界处东西也有四根木柱和台前木柱对应,柱与柱之间有栋梁相连。整个戏楼青砖、灰瓦、白石、红柱、雕梁画栋,雄伟壮丽。
在戏楼东北20米处,有一座大型牌楼。牌楼南面对着小街儿北口,北面与道观主体建筑相对,并处在同一中轴线上。牌楼西侧是村中通向学校的斜土路,牌楼东侧也是路。牌楼有一个长宽各数丈的低矮台基,四周条石,中间铺砖。据老人说台基南部曾有两通石碑。汉白玉大条形石东西横卧台基中部,汉白玉抱柱石板牢立条石之上,四根大柱在抱柱石板中立起,石板用铁箍把牢,四根大柱各有南北两根斜顶戗柱。大柱擎起的是木垛楼顶。牌楼上部南北正中各有四个横书大字,南为“八天之一”,北为“地峨巍焕”。整个牌楼建筑得严谨结实,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据老人讲牌楼1952年曾修葺过一次,换了一根大柱。牌楼建于何代已无从查考,但有一段传说却广为流传。说是设计建造这个牌楼的人技艺高超顶部木垛不用一个铁钉,全是槽口咬合而成;他年牌楼塌毁若要重建,比他技艺高一筹的会余下一块垛木,比他技艺逊一筹的会缺一块垛木。据说拆除这个牌楼时虽未见铁钉,但有铁锔子,足见传说并不完全真实。牌楼正北是一坐北朝南的道观,叫“北极玄应观”。道观从南到北沿中轴线依次有左右两个旗杆、影壁、三座拱状观门、左右鼓楼和钟楼、月台前殿(尚存,殿内曾供四大天王)、四方后院(现存)、院中左右两棵古柏(尚存)、左右两厢配殿(尚存,内中曾有七十二司泥塑)、大殿(尚存),四方院后还有一棵文王果树(尚存)”。南北主体建筑的东侧有一个跨院,院内有前后两大殿又各有左右配殿(尚有遗存),跨院自成一体。玄应观西面比邻还有一个道观,据说是娘娘庙,可能就是旧县志上所说的缸窑村“元贞观”了。该观也是坐北朝南,从南到北依次有左右石狮子、观门、影壁、月台前殿,左右配殿、后大殿及左右配殿。两观之后是黄土高台,曾是老道的墓地。
元贞观西150米处还有一座尼庵,俗称西庵,也曾有庵门、前后大殿及配殿,自成一个格局。戏楼、玄应观、元贞观、西庵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体。可惜的是西庵和元贞观的大部分解放前后被辟为学校。玄应观和元贞观的后半部分先后变成房山师范学校、房山二中、军营和县委党校。绝大部分古建筑被拆毁了,如今只能见到的是两棵古柏和残存的殿房。顾册村除上述古建筑群外尚有多处古庙,如小街儿南口的“老母庵”(音)后街西头的五道庙,后街中北边的驾宫,前街东口的五道庙,村东头的一座古庙(不知名)。另村东、村东北还有两处古寺庙遗址,解放初两处遗址还各有一口大铁钟和堆积的瓦砾,大钟在大炼钢铁的年代砸碎炼铁了。
“动静寓焉”
在顾册小学的影壁前槐树上曾有一个中型上水石盆景。盆景底部是一个上大下小的汉白玉石槽,长约1米,宽约0.60米,高约0.40米。石槽内立有一个约1.50米高的上水石。上水石形态峻俏,如峰峦突兀,间有绿苔水草点缀其上,给人一种美的感受。石槽正面镌刻的四个楷书大字“动静寓焉”。四个字含有深刻的哲理。看盆景外观,是静而不动的;考察盆中之水,则又无时不刻地沿着石内的毛细管孔上升、下流或蒸发,动与静共同寄托在一个盆景之内,用“动静寓焉”四个字概括,是再贴切准确不过的了。
遗憾的是这一绝妙的盆景也遭到厄运。石槽被学校用水泥砌成了自来水水池,“动静寓焉”也就不复存在了。
热闹的三月庙
顾册村有三月庙。从三月初一开始,初五结束,共五天。小孩子过完春节、正月十五,便又盼望着三月庙了。二月中旬,后街从西到东的街道两旁便开始有人用木橛儿占地了。二月底各路赶庙会的商贩、民间文艺团体便陆续找民房居住、存货。各家的亲戚也纷至沓来。三月初一庙会就正式开始了。
操场上有跑马戏的搭起大圈的围帐,留入口处卖票。艺人在围帐内表演各式“马上的功夫”引起阵阵喝采。有拉洋片的,花上几分钱便可以通过小镜孔观看内部的西洋画片。拉洋片的人一手拉动洋片变幻,一手拉响各种连在一起的乐器伴奏,口中唱念洋片的解说词,唱了一片又一片,那声调颇有点鼓词的味道。也有说书的,说书人搭个帐篷,手持折扇,说起古代的传奇故事,每恰到好处,便停下来将扇子平展开向周围的听众敛钱,淳朴的听众也竞相解囊,转一圈之后再继续往下说。还有耍“估丢”(音)的,操场上最庞大的要算是东西搭起的几条百货长棚了。长棚里卖各种布料、鞋帽、玩具和日用百货。游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戏楼西北空地上则有人搭起大棚开临时饭馆,接待外来逛庙客人,跑堂的报菜名和唱算饭帐声时时传出,悦耳动听。再西一点则有卖烧饼油条豆腐脑儿等风味小吃的,附近还有卖柿饼、鸭梨、红肖梨、核挑、黑枣、大柿子等山货的。牌楼东谷家大院里有照像的、还有来展示的各种珍禽异兽。戏楼前的空场上搭起很大的席棚,留进出口,卖票入场。戏台上用汽灯照明,演员们在锣鼓声中粉墨登场,文戏武戏都有。京剧、河北梆子是主要剧种,戏目有《蝴蝶杯》、《打金枝》、《李三娘打水》、《大登殿》、《寒窑》等。看戏的人很多,戏唱到精采时,常爆出喝采声。从戏楼往东整个后街直到村东南的前头铺儿,两旁摆满各种小摊,主要是各种农具,如犁、耧、盖、耙、锨、镐、锄、锸、杈子、筛子、簸箕、扫帚、车马绳套和场上用具,还有各式炉具和炊具。一条大街车水马龙,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喧嚣鼎沸,热闹非常。
正月十五放盒子
正月十五放盒子,是顾册村名闻遐迩的一项娱乐活动。
顾册村有家姓彭的,有制作花炮的手艺。彭江、彭富要算是彭家的末代技艺传人了。每年到正月十五,村里在晚上举办放盒子晚会,招徕了远近四方的观众。
所谓放盒子指事先用秫秸杆、彩纸做好各式花样,如八卦九莲灯等,然后折叠在一起,内中都有火药捻子和闪光花药串联,共同置放在一个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1米的彩绘盒中。放时搭个高大木架,盒子悬吊架上。放盒子人各持一把搭钩立于架厂。一般下端药捻点燃后,一个个花景便会相继落下,出故障时才用搭钩帮忙。放盒子的前后和间隙,则由许多人同时燃放“二踢脚”和“齐火(音)”。所谓“齐火”,是一个在纸筒内放上竖药,然后捆绑在一棵竹棍上的类似火箭的炮竹,点燃后带着火花尾巴能窜到冒天云高。此外还要燃放各式“花盆”。所谓“花盆”是由盆底和枝状“花卉”组成;枝内花内也装有火药,内中药捻串联。燃放时银白色的火花沿盆景枝叉尖端、花朵中喷出,高约丈余,能将附近照似白昼,甚为好看。如今的顾册礼花厂就是在彭家老艺人技术打底,再引入现代礼花技术和材料形成的。
业余评剧团
顾册、缸窑、西坝都是古老的村庄,都有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解放前村中曾有“吵子会”、“大鼓会”、“秧歌队”。解放后顾册最出名的文艺团体要算是农民业余评剧团了。
团长姓郑,叫郑茂,当时四、五十岁,是男扮女妆的演员。年轻而又有名气的是任凤桐和肖凤兰了。记得解放初期新婚姻法颁布后,为配合宣传,村业余评剧团排演了《白蛇传》和《刘巧儿》。《白蛇传》中的许仙由任凤桐扮演,白蛇(白素贞)由郑茂扮演,青蛇(小青)由肖凤兰扮演。《刘巧儿》中的赵柱儿由任凤桐扮演,刘巧儿由肖凤兰扮演,郑茂扮演大婶儿。两出戏在戏楼上演都一炮打响,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赶来看戏,这对宣传贯彻《婚姻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任凤桐和肖凤兰这一对当时的青年男女,也因同台唱戏产生爱情,自由恋爱并结成伉俪,一时成为美谈,并引起不少青年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开始了自由恋爱。业余评剧团的确红火了一阵子。
(《房山文史资料》第6辑)
作者系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