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历史传记>>正文内容

商丘目连戏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邓同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商丘目连戏的历史渊源

  作者: 邓同德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目莲救母》戏剧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目莲救母》画

  商丘戏曲的发生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有“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著名的睢阳曲,曾在筑城工人中流行;在汉代梁孝王的梁园中,常有歌舞、曲艺演出;唐代,佛教盛极一时,据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记载,这里的文武百官为河南节度观察使田神功举行祈祷法会时,组织了庞大的八关斋会,有500人会、1500人会、5000人会,规模宏大,“法宴等供,仄塞于郊,赞呗香花,喧填昼夜,来往舟车,望风而靡。”文中“赞呗”,即佛教的歌舞,“喧填昼夜”,言其繁盛,这时它尚未成为目连戏,但给目连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至五代时,见宋《王文正笔录》记载:“驸马都尉高怀德有家乐,冠于当时。”其时,在“宋城南五里(今老南关)有东西二桥,舟车交汇,居民繁伙,中有戏班称河市乐人”。他们的演出常为民间宴会服务,对此,周贻白在他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记载:“从去汴河五里河市的撂地表演,逐渐发展到郡城、汴梁,即北宋的首都东京,而成为所谓的瓦子勾栏的表演。”至北宋晚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明确记载了《目连救母》杂剧的演出,时称“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观者增倍”。这种北宋杂剧与商丘戏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后来,在明代,商丘城内沈、宋、侯诸贵族,均蓄有昆曲戏班,清初诗人贾开宗曾为宋荦家班的演出写了一首诗,此诗载于他的《溯园集》中,诗云:“弘农当户棚结绮,勾栏杂剧多诡谲,吐火吞刀百技呈,剑树高蹑随卧起,宝刹暗自闭一室,开户丰都鬼突出,纵横跳荡数竿棚,观者万人皆股栗。”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目连戏的演出盛况。在清代,豫东梆子戏兴起,繁衍了许多目连救母故事的剧目,民国以至现在,绵绵不绝、丰富多彩。

  基本内容

  商丘目连戏在1998年戏曲普查时戏曲志编辑部录有《会仙济贫》、《五鬼拉刘氏》、《殃煞回门》、《拉刘甲》、《目连僧出家》、《观音点化》、《大佛山》等单折,后来又发现民国时期的曲艺本《目连三世救母》,把这些单折加以编排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完整的目连救母故事,略为:西天如来讲经论道,陈茵菩萨来迟,她无心听经而观看蝴蝶双飞,因而被谪下凡尘转生娼妓。娼妓受尽非人之苦,被鸨儿打死暴尸荒郊为狼犬所食,故尸体不全。后为观音所救,以狼心犬肺置腹中再转青提,青提配夫辅相,生子金波,为南叶城首户至善之家。辅相早逝,老仆叶里为之理财相依度日。一日,青提为父祝寿,娘舅刘甲用茶里掺酒、饭里掺肉之计破了她的斋戒,青提自感有错,归家即焚香祈祷忏悔,求佛祖宽恕。不料此事被刘甲抢先告发,阎王差五鬼索魂问罪,刘青提被捉入阴间,公堂之上几经舌辩,阎王知刘氏破戒并非本意,又命大鬼二鬼捉拿刘甲对质。刘甲入阴,百般抵赖,但终认罪。金波见母死,设灵重祭,恸哭不已。时有如来引度,收为弟子,赐名目连,命西天取经救母。目连遵师命,休了未婚妻康氏,把家业交叶里照管,绝了尘缘西天而去。途中遇观音试道,不为肉食女色所动,终得其相助至灵隐,成正果。阎王闻目连得道,亦命刘氏魂去西天,路经高山险水、金桥银桥、恶狗拦路,受尽折磨,得见佛祖,在大佛山下母子相认,痛述人间艰辛。目连恼怒,动九锡连环梭,捣开地狱,放走八百万饿鬼,上神发怒,命目连转黄巢杀人收鬼,刘青提冤案昭雪,复陈茵菩萨原位。曲艺本又续黄巢起义,刀劈枯柳等情节。本故事与安徽目连戏郑之珍本多有不同,是商丘宋、元、明、清目连戏的遗存。

  商丘目连戏的音乐主调是梆子腔,有飞板、栽板、慢板、流水板、二八板、哭滚等板类,又杂以太平年、花鼓、拉魂腔等多种民间曲调,在音乐伴奏中有五马、二凡、朝阳歌等昆曲、南北曲曲牌。化装除众多脸谱之外,刘甲的造型甚为奇特,头部用棉絮粘成白团,光背、短裤、赤脚,为各目连戏不具。唱词通俗易懂,但多用方言、俚语,甚至有些荤词。表演掺有多种杂技,如耍叉、吐火、锯解分身等。剧中多次逃棚,如刘甲被大鬼二鬼押解途中逃跑,至台下观众中求护,甚至到包子棚中吃包子;又有上老竿表演,在舞台前方埋一高竿,刘甲爬至顶端做许多惊险动作。还有些杂耍,如哑背疯、武术表演等。

  传承谱系

  在建国前各固定班社多能演出目连戏单折,唯商丘八班、夏邑三班、虞城张家班可演全本,即从《五鬼拉刘氏》到《拉刘甲》再到《大佛山》,可演两三个晚上,如再续演《刀劈枯柳》(即《黄巢起义》),可演四五个晚上。在清代或清代以前的演出班社,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上文提过的宋家班。宋家班最初是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从常州来商丘的昆曲班,那时只有十余人,似乎还不大可能演出大型目连戏,而贾开宗看到它的演出约在1670年前后,那时应是宋家班扩充了规模之后的演出,故而情节惊险动人。后来各大家族没落,昆曲戏班解体。

  商丘县城建有两个梆子戏班都叫八班,都能演目连戏。一是清代早期昆曲与梆子腔混演的戏班,是沈、宋、侯、叶、余、刘、穆、杨等八大家族昆曲班的遗部,那时演员们大概是为了生计而改唱梆子腔。称八班,似有八大家之意。鼓师张熙堂,旦角左兰、麻兰(演刘氏、观音),黑脸张怀林(演阎王、判官),小生来荣(演目连僧),表演、音乐、舞美全部继承昆曲,唱词逐渐由雅变俗。此班1934年解体。另有一班在康熙末年(1722年前后)由守备官张彬创办,府衙八班班头支持亦称八班,装备优良,技艺学自老班但演出水平稍差,时谚有“八班的箱,老班的腔”之说。主要演员早期有金豆豆、银蜻蜓、陆顺等。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丑角曹献章(饰刘甲)、红脸李五(饰目连僧)、旦角桑殿杰(饰刘氏),极有名望,这个班有200余年的班史,于1950年解体。

  这两个班演出目连戏,虽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有创造。在记录剧本时,有些艺人口传唱词高雅,有些艺人所述甚俗,仍表现出昆曲与梆子戏的不同风格。口述《大佛山》的老演员周世林,生于1908年,是归德14科宫字科的高才生,艺名宫亮,师张炳祥,学得二百多部梆子戏剧目,其中有目连戏全本,出科后窜过老班,也窜过八班,他传授的目连戏唱词偏俗;另有口述拉刘甲的老班弦手朱群臣生于1888年,是个盲者,长期在老班,他说的目连戏剧本偏雅。

  上述两个八班消失后,流传三百多年的目连戏在商丘城内几乎消失,建国后成立的商丘县豫剧团多演时装戏、新编戏,传统戏所演甚少。1988年传统戏开放,商丘县豫剧团聘请周世林任教,周教排他的拿手戏《大佛山》,但教成未能获准上演而改排《前楚国》。不久,周世林又选一个孟昭林业余剧团继续排练,有彭冠军、景兰芝、孟昭林、朱永卿等演出,在商丘市境及山东、皖北、苏北等地颇有影响。

  在商丘市的东部,演目连戏的戏班是夏邑三班,该班建于道光年间,能述剧本的演员杨汉军,他说三班拉刘氏、拉刘甲,是从八班学来的。另一个演目连戏的戏班是虞城县张家班。张家班建于1930年,又晚于夏邑三班,主要演员张永兰(艺名刘二摆腚),他演刘氏以彩旦应工。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商丘目连戏又获新生。2008年,嵩山少林寺、商丘观音寺出资恢复目连戏,由商丘县豫剧团(今称商丘市豫剧院三团)恢复上演。本次上演是在1988年周世林初排的基础上,统合夏邑三班、虞城张家班遗存的剧本以及接受过前辈传授目连戏的演员,恢复两部,尚有一部《刀劈枯柳》未能恢复。

  商丘目连戏的唱词主要来自佛经和佛教的教理教义,如《佛说父母恩重经》经文:“人生在世,非父不生、非母不育,是以寄托母胎,怀身十月。岁满月充,母子俱显,生堕草上。父母养育,卧则兰车。父母怀抱,和和弄声,含笑未语。饥时须食,非母不哺;渴时须饮,非母不乳。母中饥时,吞苦吐甘,推干就湿,非义不亲,非母不养。慈母养儿,去离兰车,十指甲中食子不净应各有八斛四斗。计论母恩,昊天罔极。”这段经文在唐代寺庙和尚讲经时,常把它通俗化,以适应低文化层次的听众,而今在《敦煌变文集》中可以看到,其唱词略为:“劝君行孝莫因循,仔细思量这个身……怀胎十月欲将临,苦切之声不忍闻……”此类唱词在宋、明杂剧中可常见到,如郑之珍本《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殿寻母唱词:“一月怀胎如白露,二月怀胎桃花形……十月怀胎儿已成……儿睡熟时娘不睡,心心又怕我儿醒……”商丘目连戏的这段唱词是:“娘怀儿一个月提心吊胆……九个月就要分娩,周身的骨和肉好似刀剜,生几生死几死才见娘面,赤条条血毛身抱在怀间……哪一夜都喂你三遍五遍,怕儿渴怕儿饿怕儿不眠,左边尿右边睡胳膊当枕,两边尿不能睡睡娘胸前……”此类唱词传唱千余年,大同小异,它来自佛经的脉络清晰可见。

  主要特征和价值

  目连救母故事从唐代元和年间(806--820)白居易与张祜的诗作中已知有变文传世。五代后梁贞明七年(921)有《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流行(见《敦煌变文集》),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有“众生同发信心,写尽目连变者,同持愿力,莫堕三塗”等记载。北宋晚期《东京梦华录》记有目连救母杂剧在开封演出。据此,目连戏在河南的流行已逾千年,在商丘流传若从宋荦家班演出算起,也有300多年的历史。

  目连戏常在佛教节日和庙会时演出,集中表现目连的孝亲、出家等情节,具有宣传佛教的特征。在表演方面,民间舞蹈、杂技、武术并存,在唱腔方面,虽以梆子腔为主,但曲艺杂调和其他剧种唱腔兼收,是一种多元体的戏剧形式,具有北宋杂剧的特征;伴奏曲中,名目繁多,各种宫花、各种娃娃和各种小令可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查知,它具有南曲、北曲和昆曲的特征。

  商丘目连戏在商丘戏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它可以看出豫剧发生发展的脉络,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北宋以后(1127)目连戏向全国扩展,到明万历年间(1582)由安徽郑之珍收集整理成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传世,这其间450多年无成文剧本。商丘目连戏的规模与郑之珍本目连愿戏三宵毕相比亦为三宵,加上近期发现的曲艺本《目连三世救母》,大大多于三宵,它的内含有诸多宋杂剧的因子清晰可见,将填补400多年的戏剧空白。

  商丘目连戏是商丘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出多姿多彩,有“戏胆”之美誉。在庙会演出时,如遇多台对戏,只要有一台祭出《拉刘甲》即可全赢。再如敬神戏歌:“敬啥神唱啥戏,还是以前老规矩;敬佛祖《大佛山》,敬玉皇《会群仙》,敬天帝《反五关》,敬火神《征西番》……”如果不会唱《大佛山》,你就不能赶佛庙的庙会,这些都是实用价值。

  濒危状况

  目连戏在1988年戏曲普查时已抄录一些剧本,在各届国际目连戏学术研讨会上也曾大力宣传,近期少林寺、观音寺又出资恢复上演,形势喜人,但仍存在许多不易解决的困难。如:许多县级专业剧团解体,别说演目连戏,就是演一般的传统戏也难办到,只靠个别业余剧团演目连戏希望渺茫;需要训练一批青年演员,使它慢慢地恢复生机;现有的目连戏遗产,包括剧本、演员、演技都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东西,它如何适应现代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需探索、研讨,使其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应予思考尽快解决。

  背景资料

  目连戏为专演《目连救母》而命名,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因此被视为戏曲的鼻祖。

  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和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诸多拳路,服装、道具、化装、表演均有独特之处。

  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本来面目,唱腔初为花鼓调,明末大平调兴起后,因其动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枪、雄浑豪放,适宜目连戏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为大平调。既可登台演出,又可扎扬表演,游街时鼓乐齐鸣,三眼枪助阵以壮行色。

  目连戏是发源于河南而又长期绝于河南的古老剧种,南宋以来,广泛流行南国诸省,近世北方演出仅有山西。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