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武学与唯识学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武学与唯识学

  张方

  现在研究太极拳的学者多是从丹道的角度来诠释其本体,但从佛学的观点上看:武学修炼更像是一个渐悟的过程。即使你能在一夜之间想明白了这其中道理,你也需要有一个时间加汗水的修炼过程。习武的最高成就也就是能获得罗汉果位,能够改变性情,但还不能断除烦恼。

  一、前五识与轻安

  初练太极拳者大多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这是眼、耳、鼻、舌、身五识中的身识。吴信如先生说:“佛法究为何物?从佛法本身言,若说皈依、受戒、灌顶等等仪式是佛法,则释迦未生前,印度婆罗门早有此等仪式。若说轮回、业力、解脱等等名义是佛法,则佛教未诞前,印度古代典籍如《吠陀》、《奥义》诸书以及印度外道早有此等名义。若说瑜伽、禅定、修法是修行,则佛法未传前,印度宗教、学术也早就有此等修行,佛法本身,可说一无所有!”窃以为只有玄奘的唯识学和六祖的禅宗才是真正佛学。唯识将修炼的层次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如抽丝剥茧般剖析得一清二楚。武学也概不能例外,我们就先从最粗浅体悟开始谈起。修炼八卦掌和太极拳之初,有酸、麻、胀的感觉很正常,出现朱肠、丹毒等现象也不足为怪,如果修炼者执着于此,则就堕入身见的邪路了。身见的极端可能影响第六识,诱发潜意识,产生幻听、幻觉。所以敏感人练功最容易执着于身见,气功热时出偏者多是这种类型。

  习武之人多“独头意识”,喜欢幻想轻功能蹿房越脊、内劲能隔山打牛。“独头意识”是不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时俱起,没有真实感觉、强行揣测的意识。气感虽是身识的作用,热和麻胀自然是有的,但更多的则是“独头意识”。主观上想,身轻如燕、阴劲伤人,是不能练出真功夫的。只有身心安定、意入太虚,先天真气才能运化周身。“独头意识”是杂念,可是每一个习武者都很难清除这种杂念,谁不想练成神奇卓异的功夫!每一位修炼太极拳者都知道:最难莫过于松静,而要想人静,首先必须排除杂念。于是很多人在练太极拳起式前即求松静,可是用主观意识来排除杂念无疑是缘木求鱼。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在行功走架中自然入静,让杂念不翼而飞。

  如果在行功走架时真的静了、真的松了,有时不知身在何处?有时会觉得身体要轻飘飘地飞起。虚云大师说,这是“看到无念心像,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要知道我经常在轻安的状态下行功走架,可虚云大师却说:“要知这都是魔,著即成病。”连这种真空真松都是病,看起来我们距离真修行还差得远!贾题韬先生认为:“获得轻安与否,是得定与否的唯一标志。”但又说:“这些属于身体—气上的现象,主要是因心理的高度集中而变化而增加,如《瑜伽师地论》中说:‘由法观故,任运转色。’不需要在外境上过分着力;并且还有提放玩弄光影,贪图喜、乐,我执无明乘间而入,定力不但难以增进,反要退失;甚至引起魔事——精神错乱等等。”

  二、一刀斩断末那识

  王船山先生在《相宗络索》中说:“一刀斩断末那,不执八识为自内我”,他认为末那识是佛学修为的关键。末那识为何如此重要?它在人的意识层面起到怎样的作用?王船山把末那识理解为儒家的志向,对武学修炼过于执着也是末那识在起作用。也正因为武痴的末那识坚固,才幻化出多种“独头意识”。历史上有几位武学大师到了晚年都练得神经兮兮的,说到底都是末那识在作怪。所以武学修炼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要总想着:非要把功夫练到什么境界不可!那样反而欲速则不达。杨仁山先生说:“性宗直下明空,空至极处,真性自显。相宗先破我法,后彰圆实,以无所得而为究竟,乃知执有执空,互相乖者,皆门外汉也。”武学修炼筑基阶段完成,就不能再存执着之意,一执着就落下乘了。执着于气、执着于意,都是后天命功,先天大道就是顺其自然。修炼的原则是顺其自然,但在生活应对中就不能一味地顺其自然了,初习太极拳者,往往胃口大开,食量如牛,如果不加以克制,轻者腹大如鼓,重者就成糖尿病患者了。得太极真谛者,也有胖人,但无赘肉,身材匀称,绝无大肚子汉,其中的道理,丹书中已经早就说明白了。

  修炼八卦掌者为了练出真功夫,拼命地拧成拉磨式,结果内脏变形,造成健康大患,脸型也会拉宽,我少年时就开始那么练,后来幸好得到了太极名家的真传,知道了怎么松,四十岁后才彻底醒悟。末那识孕育的志向可以成就政治家、企业家、大学者,但是就修炼功夫而言,到了一定境界,却是修炼者的最大障碍。

  胡兰成先生认为:丹田相当于末那识。唯识学是玄奘在唐贞观年间由印度传人中国的,而丹田的概念最晚出现于东汉的《老子铭》一书,那个时候就有人意守丹田了:“由是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什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窃以为:末那识不可能泛指身体的某一部位,而丹田也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比如修炼过程中出现了轻安的身识,一般都会认为是丹田气的作用。以我自身的体悟:是阴踽起火后,元精上升,至黄庭与元神交媾,周身气血发生变化的结果。《无上玉皇心印妙经》中有所谓“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体真”也。因此丹田是一个包括了阴(足喬)、关元、气海、神阙和命门的立体圆周,每一个窍要在修炼过程中都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三、阿赖耶识与无身

  能一刀斩断末那识后,会渐渐有身空的感觉。《道德经》中有一段名言:“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河上公注释道:“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唯识学中没有十分具体的修炼方法,而修炼太极拳和八卦掌至上乘境界,都会有身空的感觉。本门武式太极拳的上乘修炼心法是:先把肉身的本体看成是由无形无相的可以无限分割的精微物质组成的,它的本质是透明无状的,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由水晶堆起的宝塔,逐渐能够看到气脉如电灯的钨丝在发亮,内丹的颜色在不停的变幻,直至身体被一片光明所化掉。保持这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就可以斩断末那识了,同时达到修炼意义上的“无身”。唯识学中有四加行位,其中的“暖法”似乎也与武学修炼和禅定之初的丹田暖信有关。

  现在的人多嫌唯识学繁琐,转识成智的道理确实很简单,其实把《唯识三十颂》后五句理解透彻也就差不多了,但古人就是这么婆婆心肠。按丹道学的原理:弃后天识神不用,先天元神自然显现。先天元神就相当于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梵文汉译为“能藏、所藏、执藏”,是种子识和一切种识。阿赖耶识是宇宙的生成根源,是超越于一切分别决定之上的种子识。它是所谓“见性成佛”的性,是一切修炼的终极目标。陈毓照先生编著的《丹道养生道家西派集成》一书在虎年春出版了,在这部著作中揭示了西派丹法的一个重要口诀—一忘。“丹道修炼,以定为基,以忘为归。然心息不忘,即不得定。故丹道始末,一忘字可以赅之。”所以黄蘖禅师曰:“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化书》曰“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女丹道家曹文逸曰:“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武学修炼到了一定境界,必须要忘掉很多东西,不能忘就不能化,功夫就无法达到最高境界。唯识学的关键是“转世成智”,而“清净”是基础,没有清净就不能转。即使武学修炼与佛学的加行位相结合,暖、顶、忍、世第一法也离不开“清净”!

  陈先生的著作足足有三大本!其实西派的丹法用一首诗即可说透。不过修炼丹道的人真的要感谢陈先生,这部书有些内容过去确实是不传之秘,像移鼎身外通天窍,身内身外四个阴阳,这些窍要是绝对不可能让门外人知道的。尤其是以先后天并举的“西派创新练法”和“西派天元人元混练诀要”价值最高!再如阴阳双修功夫中的铸剑筑鼎秘法。自汉朝以来的帝王多行房中术和阴阳丹法,皆因炼己铸剑的功夫不到家,所以都半途而废了,否则拥有后宫三千佳丽的帝王们,岂不早就得道成仙了!只是不知道陈先生的著作中为什么把“金水淬火”称之为调药,而“止精”的方法也还不够上乘,尚不如《仙经》里的功夫。

  有一件小事需要说明一下:网上有几个骂我的帖子,他们可不是我雇佣的枪手,我没那么无聊,况且帖子上的内容都是些没影的事。借用一句网络上的流行语:“别那么崇拜哥,哥只是一个传说。”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