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由现相唯识探寻熊氏眼中的影像世界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商春丽 白丽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由现相唯识探寻熊氏眼中的影像世界

  商春丽 白丽娅

  摘要:现实世界是属人的世界,是我的世界,必以人的尺度和我的视角来观照。传统上对世界本体概念众说纷纭。而中国熊十力却超然于唯物、唯心和主客对立的圈营之外独辟一径,提出唯识之说。其现相唯在意识奥义幽远,由此径入,可探寻熊氏心中之另一大观——影像世界,以深味现世之情世。

  关键词:唯识;境;影像世界;现相

  世界本体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智者思者在绞尽胆汁地去探求它的答案。郝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宇宙是“无定”;柏拉图则认为本源在于“理念”;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诠释。而在中国近代儒熊十力的眼里,世界则是各人心摄之下的不同影像。

  一、 无离“心”之“境”。

  此处所谓“境”,非平时所说的境地、境界、而是熊十力所造的“我身”、“他心”及“无量世界”。他将这一切都称为“境”。

  “至若大地及诸天或无量世界以及他心等境都是我心之所涵摄,都是我物之所流通,绝无内外可分”。①在熊氏心中,一切境都与吾心同体,没有彼此内外的隔碍与分界,如日月星辰离不开我的视觉,大地离不开我的情思一样。但“境”非无,它只是与“心”同体,非离心而外在。故熊氏称之为唯识,即万相与心同体,唯在意识之中。

  熊十力把一切境,把世界万物都著上我的视角,印上我的情思,这种“六经注我”的心境与胡塞尔的意象性指向理论很接近。胡塞尔认为,世界只存在自我意识,所谓客体只有在我的意识指向它时,该客体才存在。好比说杯子的存在,是因为我的意识指向了它,它的客观性是由我创造的。因此世界也就是由自我意识创造的,而且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创造了个人心中不同的世界,因此这个客观世界必然要著上我的视角和情思,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一千个思者心中有一千个客观世界。

  二、 心印万相:现相唯在意识

  熊氏对“境”与“识”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奥的探讨,近于慢镜头一样地逐步析解。现将“境”、“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现相”的动态过程暂作静态的分割:

  五识-------→境-------→意识-------→相

  (感识)  (似境)   (心)   (似相)

  (分相)        (共相)  (影像)

  (一)五识造境:

  熊十力把五种感官认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称为五识,即感识,它们先于意识而追求当前之境,所现当时之相,五识是所了之境,它是托籍五识所造的前念之境而起的后念之境,是一种追忆之境。由于人的感官状况之别,境所距光线不同,所以五识所现的当时之相并非境的本相,而是似境之相。如人的眼识所见之花与花的本性之相有别的,这种差异缘于上述各种条件所限,即五识只能“似”现境之本相!

  (二)识由境起:

  熊氏认为人的意识是由五识所造的“境”而同起,但意识与五识所现之相不同。前者是感性体认,后者是抽象合认。另一方面,五识所现的是分相,是各个感官从各自角度以各自方式体认感识万相,如同群盲摸象一样,各得其片面,其所体认的是部分而非全象。只有意识这个心君才现的是共相,即整体、全象。即熊氏所谓的“粗色境”。在此,熊氏借用了我国古代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之说,他以一个白瓶为例论之。眼识所现的是白,身识所现的是坚,但他们并非一个瓶子,它们只是所体认的分相而已,如群盲摸象一般。只有意识才把坚白二性综合起来,才有瓶子的概念,才现的是整体、共相。

  (三)意识现似相:

  意识这个心君,他把各路感官的兵马所获得的感识信息集中起来,统一集合,而形成一种新的识,这种识所现的相是似相,非境的本来之相,亦非感识所现的分相,而是一种共相,一种影像!因为意识是心对各种感识的综合,而非感识所现当时之相,各分之相,它是一种追忆五识当时之相而合成的一种综合之相,是一种抽象合成之相!由是推之,世间万物所现之相,既我们所感知的万相。都只是似相,并非本相,都是“境”在“心”(或“识”)摄之下的影像!那么整个世界、现实世界、我的世界便是各种影像的交错流变!

  其实,熊氏“意识现相”论与胡塞尔本质还原理论有一种很有趣的关系。熊氏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幅幅流变不息的似相,而胡氏则把纷繁世界的本质给一一还原了。

  胡塞尔认为,本质与现象是在直觉中达到统一的,要把握本质,必须还原本质。他把一切历史的、外在的、意识之外的东西全部用括号存疑置之了,剩下来的就是必然的永恒的真理,即本质。胡塞尔用括号还原后所得到的普遍必然性是具体的永恒性和必然性,他把终极真理高高在上的远大理想现实化、具体化了,把一位不可夷视的贵族真理的女儿嫁给了平民的儿子。所以,胡塞尔的终极真理是关于个人、树木、家具等等具体事物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好比一个具体的人抛掉个性化的服饰后,剩下来的便是人的本质,即人的普遍必然性。

  同样是把世界著上我的意识,不同的是,熊氏通过综合手法把世界本质看成是一种组合起来的流变之相,而胡氏则通过括号手法一层层地去还原剥解世界的本质。

  三、 人心小宇宙、世界大吾心

  (一)超越“二唯”论

  熊氏哲学是一种超越“二唯”之上的独径之学。其既非唯物,亦非唯心,而在唯识。其非唯物性在于: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并且物质决定意识,它把我心置于世界之下位,认为外在是我心之主宰。唯识论则认为心涵摄万物,心境同体浑融不二。其非自心性在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贝克莱有一个著名命题“存在即是被感知”,根据逻辑推理,这个命题与原命题同真同假,所以,如果贝克莱的那个原命题是真命题能成立,那么它的逆反命题也成立,即“不被感知的即不存在”也成立。可是,按照此推理,如果一个人在黑夜里行走在山路上,眼前一片漆黑,前面是万丈深渊他也看不见,不知道,没有感知,那么,“不被感知的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前面的深渊就不存在了吗?试问贝克莱此时还会夹着经书继续往前走吗?

  与上述主观唯心主义相对照,能氏的观点可以这样演绎:被感知的是心“所摄及之境”;不被感知的是心“未摄及之境”。但心“未及之境”、“所及之境”皆是存在之境,非贝氏之“不被感知的即不存在”。由是观之,熊氏的唯识观点非唯心之说。

  (二)我即宇宙心

  我认为熊氏眼中的世界是心与宇宙同体的,它没有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之界别。“我就是宇宙的心脏。以我为中心向世界辐射心能、一切皆摄于我心场之中。我心之光如同世界辐射心能、一切皆摄于我心场之中。我心之光如同月印万川一样普照一切!一切本是在黑暗中的隐境,只有用心灵的月光去照射,去统摄,才能使万相纷现,而心月在印万川之时,万川也映我心。熊氏的心宇思想与陆王学派有一定渊源的。陆九渊早在十几岁便写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的心学观点,认为一切皆“发明本心”。如同王阳明的岩中花树之喻理,乃心印万境,即心光摄及时“境显”;心光未及时“境隐”。王守仁的山中花树之喻理认为,“你未看此花(深山中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3]当然,熊氏也受到龚自珍注重“自我”、“心力”的作用,龚自珍强调,“人心者世俗之本”,“八万四千尘劳,皆起一心”,“哲人之心,孤而足恃”。[4]其实熊氏与陆王的“心宇”思想都与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观点相近。

  其实,人心就是一个小的宇宙,世界就是一个大的吾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宇宙,一千个人心中自有一千个世界。世界就是我心中的影像,我的世界固要著上我心之光!同时,“心随境起,境随心转”,我心在流转,世界在流变。故曰:人心小宇宙,世界大吾心!

  当然,任何一门学问(哪怕是实证、严谨的科学也好),都有其自身的局限与瑕疵。熊氏哲学也不例外,在很多方面因其自性不足而多遭批判。但是熊十力哲学的以人生为本位的原创性思维精神及其对宇宙人生的整体观照,犹如一颗璀灿的星星,划破哲学的长空;让跋涉于情感世界中的后人于执迷中多添几分理性的思悟!现相皆影,一切随变,生命无奈流年,此生何必于现世庸庸自烦呢!

  参考文献:

  [1]《新唯识论》雄十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2]《中国哲学史》,北大出版社,北大哲学教研室著,2002年1月

  [3][4]同[2]

  注释:

  ① 《新唯识论》雄十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40页。

  出自: 《中国学术研究 》 2007年10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