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国家图书馆藏藏文古籍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谢淑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国家图书馆藏藏文古籍

  谢淑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少数民族古籍中,藏文古籍可谓举足轻重。目前,我馆收藏的有藏文古旧书籍3500函(册)。这里,所谓"古籍"主要是指:一、木刻板的藏文长条书及形状与其相类似的手抄本;二、1949年以前我馆入藏的非木刻版,如:平装、线装、经折装等书。都归在古籍之列。

  这些藏书就版本而论,以木刻版为主,也有手抄本及其他,手抄本有楷书也有朝书。木刻版中,有北京版、那塘版、德格版和塔尔寺版,以及少量的其它寺院的版本,还有日本影印北京版和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缩微影印金写本《丹珠尔》等。木刻版中又分硃印和墨印。按照书籍类別,我馆分为大藏经类、文集类、丛书类、综合类四大类。这里所说的丛书类是指既不是成套的《甘珠尔》、《丹珠尔》的藏文大藏经,又不是历代藏族等学者的个人文集,而是把许多人撰著的内容性质相同的书合编在一起的成套的书。

  藏文古籍是长条形,是由印度的贝叶演化而来的,不装订成册,而是单页翻阅。它不以书纸的大小论开本,只按其版心边框计算书的长短宽窄。一般可分为特长版、长版、短版和中长版四种,特长版长到80厘米以上,不便翻阅,一般作为供养之用,我馆所藏不多。较多的是长版、中长版和短版3种,最长为60厘米长,15厘米宽;最短版只有12厘米长,4.5厘米宽。装帧形式最多的要数梵夹装,也有少量的经折装和其他形式。传统的保存方法一般采用方布包包裹,称为帙,藏语叫"波笛"(Po-ti)。有的在其外面再用两块木版上下相夹,称为荚,藏语叫"雷帕姆"(glegs-bam),为了方便使用,我馆对绝大部分古籍分别做了硬纸壳蓝布面的书套(插套、四合套、六合套等)装入,原则上是每帙一个书套,原编的帙有特大,多至500叶以上的,则分装两个书套,以便保管和取阅。将书放入书套内,这样,我们统称其为一函,藏语称"突布笛" (thum-ti)。

  上述的4种书的数量分别为:

  一、 大藏经部分:

  1. 德格版:甘珠尔102函,丹珠尔432函;

  2. 那塘版:初步整理后,甘珠尔103函;丹珠尔约220函;

  3. 北京版(不全):初步整理后有26函;

  4. 日本影印北京版:每套168册,共两套半,487册;

  5. 缩微影印金写本:丹珠尔100册;

  6. 磁青纸金汁写经:丹珠尔100册;

  二、 文集部分:

  1. 德格版:共有37人的文集,约500函;

  2. 北京版:有17人的文集,共93函;

  3. 塔尔寺版:有13人的文集,共约130函;

  4. 拉萨版:有7人的文集,共36函;

  三、 丛书部分:全部是德格版,263函。

  四、 综合类(零散单行本部分):

  1. 德格版:约300函;

  2. 北京版(包括其他各地版):约520函;

  3. 塔尔寺版:101函。

  今天我们不仅拥有这么多内容丰富、版本多样的大量藏文藏书,还有诸多的其它民族文字古籍,不能不让我们万分感激于道泉教授、李德启先生和彭色丹喇嘛。没有他们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潜心收集,珍惜保管,绝不会有我馆民族古籍的这种藏书规模。

  蜚声海内外的语言奇才于道泉教授,不仅掌握多种外语,而且精通梵文、藏文,蒙文,20年代后期(1926-1929)在京师图书馆供职,其间,学会了满文。30年代初,我馆设置了满蒙藏文编目室(亦称为特藏部)收藏满文、蒙文及其他兄弟民族文字的文献。特藏部的古籍,三分之二以上就是当年于先生、李先生、彭色丹喇嘛采访来的。其中,北京刊刻的包括嵩祝寺天清番经局和清福诸王府刊版的蒙藏文古籍,在世界上我馆可能是收集最全的地方,尤其是这些书版如今已不存,而且已绝版。

  50年代,于先生被聘为我馆顾问,1958年,于先生和李先生商定,在于先生主持下,专程派人到德格,印回了更庆寺和八帮寺全部藏版的印本。后经几次变乱,原来的经版有些缺损,当地无法补救,反而千里迢迢到我馆复印残缺的书,以便补刻。

  70年代,于先生已70高龄,仍不辞辛苦,到我馆民族语文组,每周来一、两次帮助整理德格版书。这一切足以说明于道泉先生在保存藏文古籍方面,在为我馆搜集少数民族文献所作的贡献。

  1929年起,李德启先生和彭色丹喇嘛就在我馆编纂部中文编目组(当时的名称)与于道泉先生共事。李先生是满文专家,对所有满文馆藏文献,珍惜非常,哪一函书的采访经过,写的内容,放在哪个架上都了如指掌。至今蒙古族喇嘛彭色丹编制的墨迹清楚、字形工整的3册北京刻本的《藏文书目录》,在我们工作中仍常常使用。

  三位老前辈,是我馆满蒙藏特藏部的开山鼻祖,是我馆民族古籍收藏的功臣,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文津流觞》第三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