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老子》之七——无私成私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6日
来源:谷河博客   作者:贤恒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处世待人有两种状态,一种人自利心重,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有的人心系公利,甚至能克己奉公。

  念念自私自利,私利很难达成,所以整日辛苦奔劳,因生怕失去已得之利,常常惴惴不安,稍有不如意即烦恼不断乃至怨声载道。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能先转念头,若能转念效法天地,心胸渐渐开阔了,慢慢就能装下更多人的利益,这样心中自然少了私利,功夫纯熟私欲淡漠,那么当下心安,每天做事不再斤斤计较,一心不计个人得失只想把事做好,自然所做必成,自己的私利也容易达成。

  《老子》第七章将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先看经文: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里用“天”“地”代表阴阳二气所成就的所有世界。“长”是长远广大,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包括所有一切空间概念,这就是“界”。“久”是悠久无疆,囊括过去,延伸未来,包括了所有一切时间概念,这就是“世”。用“长久”描述的是时空浩瀚无尽。

  “天长”,这里说的是宇宙广大无际之相,尽虚空无量无边,包容星汉灿烂自然万物,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及我们一切有情生命都生长在其中,就是《金刚经》中的“众生相”。

  “地久”,是宇宙时间久远之相,亘古无始,未来无终,现在不住,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来,今天很快就变成昨天,逝者如斯无法把握,这是《金刚经》中所说的“寿者相”。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之所以能够如此广大而且久远,因为他们从来不为自己生存,所以能够长生。天地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一切,不会把包容其中的任何星系看成身外物,天地出生无尽的星系,并且养育着万物生长,但不会认为他们在靠自己生存,天地与万物紧紧融为一体,我们会认为天地就是万物。实际上,事实也正是这样。孔子说:“天地不言,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庄子曰:“天地有大美不言。”这种大美,正是无私地长养万物而无声无息,不自夸更无怨言,所以天地之德是浑全圆满的。

  圣人依照天地的德行而受到启发,拓宽心量包容一切,把自己的利益抛在脑后,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经常舍生忘死,把生死置之度外,正因为如此,他才受到人们的敬重。

  他不求自己的利益,但他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他不为个人谋算,但他会衣食无忧,他没有个人利益,但是大家会因为受到他的恩惠而自动维护他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后其身而身先”。

  正因为他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所以会在危难中挺身而出,赴汤蹈火不辞辛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浩气长存。他生时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自然长寿安康,身死之后,他的名字流传后世万古不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感叹说,这难道不是因为圣人真正心地无私,所以才成就了他的私利吗?

  我们要知道,这种无私,绝不是假装出来的。真正的无私,他心中真正毫无私利,这样才能真正地“后其身”、“外其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无私”,这样才会因为“无私”而“成其私”。所以,圣人的“成其私”不是他自己所求的,但是当其成就时,是谁也无法剥夺的。佛门讲“舍得”,因舍而得,得而能舍,舍得尽了,得的才圆满。舍时不想得,得时自然舍得痛快,舍得干净,舍干净了,心就清静了,心清净到“无一物”了,世上的“尘埃”自然就沾染不上了,自然就成就道业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