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从传统文化中看环境保护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6日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牟广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同学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俗话讲:干哪行吆喝哪行,我是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我今天演讲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感想。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连续二十年都处于超常规的发展阶段,GDP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递增。可是我们的人均资源又非常有限,我们国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从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汲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营养。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我今天主要阐述一些观点。

  第一个观点,人和自然能否和谐,首先取决于人类之间能否和谐。换句话说,人对自然采取什么态度,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采取的态度。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以诚相待、以善相待,才有可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确实存在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成分。从老子庄子的著述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庄哲学的“无为而治”就是“不乱为、不胡为,乱为胡为不如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有一句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结亡”。墨子就主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就是人类之间施以爱,人与自然之间施以爱。非攻就是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而不是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农学家提出“休生养息”的观点,儒家提出“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讲诚信的优良成分。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中国由游牧转为农耕的过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昨天晚上来到新郑,一上飞机就感到一种氛围。飞机上有很多嘉宾,很多大腕儿是跟我一块儿来的,像濮存昕、张国立。一下飞机,在飞机口有接待。沿路看到标语,以及昨天晚上感受到的氛围,今天上午到新郑市看到的市容。我有两种想法,一个是确实感受到黄帝的丰功伟绩,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当中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同时我也感到一种隐隐的担忧,担忧我们往往会走入一个极端。就是造神运动。首先我认为黄帝再伟大,黄帝他是人,绝不是一个神。

  凡是神化的东西,效果往往会过犹不及。我希望我们掌握一个度,现在祭祖、拜祖在全国很多地方蔚然成风,不少地方为了争夺名人,两个地方展开恶性竞争。当然我希望是良性的竞争。好象我这里出了一个名人,这里就很有光彩。实际上这里出一个名人大家固然脸上有光,但是更重要的是今后的创造。

  在中国长远的农耕社会里,确实出现了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的漫长阶段。大家可能都读过陶渊明的《桃花园记》,这个世外桃源就是农耕社会中的理想社会。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典籍、诗章也反映出我们中原一带、黄河流域,曾经的生态环境有过非常良好的时段。

  中国的历史生态环境的变迁,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暴秦(秦一代的残暴政治)的集权专治,是中国的万恶之源,也是生态环境变化的源头。首先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大家从历史文献里面读过唐代杜牧的“阿旁宫赋”,赋中的头四句说六王消灭,四海归一,巴蜀一带的山林被砍光了,阿旁宫才横空出世。这个大兴土木建造阿旁宫殿,是以砍伐巴蜀一带的山林,让那里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代价的。修筑长城,涂炭百姓、摧残生灵。而长城从来没有抵御过外族的入侵,只不过是小农经济自我防守、自我封闭的小儿科而已!

  历史上的战乱,也是对生态环境摧残的元凶。从汉以来与匈奴上千年的拉锯战争,屯垦戍边破坏了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这些在典籍上都有记载。此外像我们看的《三国演义》里,动不动就水攻火攻,火烧赤壁、火烧联营,春秋战国时很多战争都用水淹。《三国演义》里有水淹七军之类的,为了达到军事目标而不计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常年以来这种战争对生态的摧残,有“吊古战场文”为证。所以,维护生态、保护环境,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的和谐问题。这里我可能要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一些历史形态、一些定义里,有些重要的定义是不是要提出修正?我们对待自然生态是不是要从认识论的源头上来解决问题?在座的各位都参加过高考,我也参加过高考。高考有一道题是社会生产力,什么是社会生产力?传统的经典定义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为社会生产力”。如果不按照这个定义答,可能就要扣分。但是我们注意到,我们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的文件里面,都明确的提出“我们现在要努力开创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新型的发展道路”。如果说把社会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试问人类和自然界是不是就人为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自然只不过是供人类征服、改造的对象。说的功利一点,是人类利用的对象。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怎么能做到人和自然和谐协调?我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类永远离不开大自然!

  大自然提供财富,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保护和爱惜。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人的需求,而不考虑大自然的支撑能力。大家要注意到,生产力有三个要素:生产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社会财富。

  我觉得摆在我们新一代人面前的,首先是恢复和重塑我们的人文理念。首先要正确的定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首先要树立一个与时俱进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的自然观。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想做到很难。人类社会经历了上千年的、反复的劫难,才悟出这个道理:就是人的价值。首先我们要承认人的价值,要承认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要尊重人的生命,只有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沟通,才能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尊重。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讲一下和谐。现在和谐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什么叫“和”,什么叫“谐”?我的理解,“和者温饱也”,为什么这么讲?和是一个禾和一个口,禾就是五谷的总称,我们要吃饱饭。可以引申为我们的温饱、小康。谐是什么意思呢?一个言字旁一个皆,皆言为谐,就是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利,都有利益诉求的权利。谐可以引申为权益的保障。在温饱的基础上,追求人的尊严。孔子就讲过“仓廪足而知荣辱,衣食丰而识礼仪”。什么意思呢?在温饱的基础上,要追求人的利益诉求。原来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大家都为温饱而操劳奔波。温饱问题解决了,恰恰到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就要考虑利益的诉求。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和谐社会,正对我们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段。要做好人与人,人与自然诸方面的协调。

  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成分,我们继承发扬这一点,恰恰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如果在座的同学将来走向社会,我们自然观的树立,我们思维方式决定着我们国家生态环境的形势。如果我们继续以战天斗地,继续不尊重自然,向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索取,而不注重休生养息保护的话,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希望。如果我们的同学都树立一种新型的自然观,能够善待同类、善待自然,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能永远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