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淮安记忆——古拈花寺
老淮安记忆——古拈花寺
■ 刘畅
我是淮安楚州人,在我十岁左右,全家迁至莲花巷建房居住。莲花巷里有一古拈花寺。该寺始建于明,兴盛于清,占地面积两千余平方米,但历经损毁,至七八十年代,拈花寺仅留存了门朝东的一溜三间房屋。
小时候不了解佛法,只觉得“拈花寺”名字很有趣,又有点神秘。寺院里的老太太慈祥和气。其中有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街坊邻居尊称她“大师傅”。大师傅当年随母亲出家拈花寺,从小孩儿一直到头发花白的老太,几十年时光流转,从没远离寺门。拈花寺房屋狭小,香火不旺,大师傅带着一两个老太太辛勤操持,艰难度日。为了晚年有所依托,她收养了一个女孩,取名叫小平,还出钱供她读书。
寺院里的生活简单朴素,院子里却花草茂盛,美丽多彩。老太太们念着“南无阿弥佗佛”,梳头、烧饭、洗衣。院子是孩子们撒野的乐园。高高的屋檐下长满鸡冠花、月季、菊花、一串红、冬青。放学了,我经常到拈花寺找小平玩耍,看昆虫,采花籽。花开老了,干了,把黑的种子搓下来,用纸包着,带回去撒在自家的花坛里。每每这时,大师傅对孩子们在她眼皮底下采花的行为总是宽容、和蔼的。
长大后,我离开家乡。小平没再读书,走出寺门嫁了人。
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拈花寺重新收回一千六百平方米土地。大师傅也获得了新生。她辛勤操持,筹集资金,重建寺院。每一笔善款、每一块砖、每一块木料,每一顿素斋,都一一过问,和工人们一起抬木头,和居士们一起做斋饭。拈花寺落成的那一天,人群簇拥,盛况空前。崭新的寺院里放满了长凳子。淮安市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在此召开。在美妙虔诚的梵音中,大师傅削掉了花白的头发,恢复“了僧”名号,任淮安市佛教学会会长。拈花寺又有了新的发展。
学习绘画的那几年,我经常在扩建后的寺院里听梵音、画速写,甚至从家里搬来高大的画架子,拿着油腻腻的调色板在寺院里写生作画,了僧师太对我的任性行为依然是宽容和蔼的。
每年回家乡,我都要去拈花寺看看。时光流逝,了僧师太日渐衰弱。几年前再回拈花寺,我在侧殿的香案上看到了“了僧”放大的黑白照片。
在寺院请香处,我看到了小平忙碌的身影,她又回到了拈花寺。
虽然曾走过一个个名刹古寺,但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家乡的拈花寺。她使佛法显现。佛如此亲近,如此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