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我国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红兵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国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新进展

  陈红兵

  《佛教与生态文明》是上海玉佛寺2008年召开的“佛教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的论文集,是国内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研究方法的探讨。佛教生态思想研究方法的探讨,是佛教生态思想研究走向独立的重要条件,是深化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前提。佛教生态思想研究要从比附西方生态思想的研究方法中超越出来,首先要求认识到佛教生态思想与西方生态思想在思想出发点、认识思维方式、基本理念等方面的差异,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宋立道教授“西方生态伦理观与佛教生态伦理”一文比较了两者的差异,认为西方生态伦理的基础是自然权利说,是道德权利观由人向其他生命、自然界的推展。佛教生态伦理的基础则是宗教解脱论;西方生态伦理是从当代自然科学及其方法论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佛教生态伦理观则是从其宗教世界观、宗教伦理观上旁衍出来的。生态伦理是一种后现代伦理体系,佛教生态思想研究不应停留在有关生态伦理理论层面的思想创造与引申上,而应与时俱进,在实践层面投身于全民生态活动当中;唐忠毛“佛教生态伦理的理论核心及其现代诠释的误区”一文具体分析了佛教生态伦理现代诠释中存在的几种误区,认为佛教生态思想的诠释是一种生态价值观的“普世化”传导过程,因此,在进行诠释时不能完全从佛教信仰出发,而应立足佛教伦理的核心思想,尽量融合现代理性文明的成果进行创造性诠释。认为一味地泛泛而论佛教的生态整体思想、圆融理念、众生平等思想,并非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应反思生态文化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反思佛教生态思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发挥自身的价值。认为在诠释佛教生态思想过程中,应避免随意用佛法替代科学解释,主张与其将佛教与科学之间进行相似性比附,不如积极挖掘佛教在人文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另外,宣方“欧美学界关于佛教与生态的研究述评”一文也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欧美学者研究佛教生态思想方法的五种类型:(1)护教论者认为佛教生态论是佛教世界观的自然延伸;(2)批判论者如哈里斯认为,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解脱,其价值观是出世取向的,自然环境也被看作最终应从中解脱出来的地方;而佛教文献中也并没有关于生态关怀的明确论述。艾维斯则从方法论角度对护教论立场提出六个方面的质疑;(3)建构论者承认传统佛教世界观不是以生态伦理为终的,但认为可以依据佛教经典和教义的原则发展出一套佛教的生态论;(4)德性论者认为,佛教全部教说的目的无非是教人培养人格、超凡人圣,因此,佛教原典中是否有比较充分的生态论述并不重要,是否可以从佛教世界观中开展出一种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论述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德性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佛教式的生态伦理;(5)语境论者则认为最行之有效的佛教生态伦理是从具体的社会和文化处境中生发出来的。因此主张对文化心理和行为赖以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具体的文化语境和现实的社会机制进行研究。不同的研究方式特别是批判论、建构论、德性论的研究方式,对于我们认识佛教自身的思想特质,使佛教生态思想研究走向独立和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理论研究的深化。研究方法的深入探讨本身意味着理论研究的深化,但理论研究的深化还体现在佛教生态思想理论框架的建构及相关主题的深入研究方面。觉醒法师“佛教生态观的特质及其现代启示”一文从佛教自身关于世界观、自然观、社会观(生命观)、国土观(理想观)的相关思想出发阐述佛教生态观的基本内容;从整体与缘起,平等、无我、慈悲、克制与中道概括佛教生态观的特征及其现代启示,突出了佛教生态思想自身的特质;王雷泉教授“佛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一文,从佛教自身的思想理论出发,探索佛教生态思想的理路及核心。文章从缘起论和业力论这两个佛教教义的基本点出发,推导出两组与环保思想相契的基本原理:普遍联系、性空无我和依正不二、自他同体,即智慧和慈悲两轮。又以“心”为主轴,揭示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主张佛教生态环保实践也应以“心”为枢纽,以心净国土净作为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目标;台湾学者杨惠南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针对台湾佛教界生态环保偏重“心灵环保”的偏向,曾撰文具体阐释《维摩经》中“心净则国土净”的本来意义,认为“心净”与“国土净”之间是互为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心境并建”的思想主张。圣凯法师、董群教授亦撰文围绕“心净则国土净”主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圣凯法师主要从经典不同译本及相关注疏对《维摩经》“心净则国土净”的本来意义作了阐述,董群教授的论文则相对简洁。两文的观点基本一致,着重揭示了传统佛教在认识“心净则国土净”含义时偏重于“心净”的观念,认为“心净则国土净”本身是为了阐释“净土之行”的主题,实际上包含“心净→行净→众生净→国土净”几个逻辑环节,表明大乘佛教对心灵净化的追求并不是一己心灵的净化,而是同时包含有教化众生、庄严净土的内容。“心净则国土净”是最能体现佛教生态思想特质的思想观念,对“心净则国土净”的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到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佛教生态思想研究深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佛教自身的思想特质出发,突出心灵净化、德性修养在佛教生态思想及环保实践当中的重要地位。以心灵净化、德性修养为核心,建立佛教自身的生态理论体系是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必然趋势。

  三是思想资料的提示。要全面了解佛教思想中包含的生态思想资源,还需要从不同方面收集、整理佛教的相关思想资料。而每一位研究者从自身的知识储备、思维视角出发,必然能够集思广益,帮助发掘相关资源,这是单纯依靠某一位研究者的精力和能力所达不到的。从论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围绕不同的主题,不同研究者对佛教生态思想资源做了更具体、深入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佛教生态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和线索。如陈坚教授“论智凯的‘生态放生’及其对当代佛教‘放生’的启示”一文对中国佛教放生传统进行了溯源式研究,并对中国佛教放生思想源头之一的智颉放生思想及实践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在智凯那里,放生主要是一种“水系放生”,即通过向渔民讲说《金光明经》的放生故事,上表陈宣帝降旨“严禁采捕”,将整个水系保护起来的方式。这种放生能够避免后来佛教“人工放生”的盲目性及种种弊端。作者认为,水系放生实际上是一种生态放生,类似于今天的自然保护区制度。此外,郑筱筠研究员“试论南传佛教的生态文明”文中提供了南传佛教戒律中有关戒杀护生、维护自然环境的相关规定;冯国栋“中国古代僧人的生态实践”则发掘了中国古代僧人种植树木、保护山林、改造滩涂的相关史料。而圆慈法师“世界佛教徒与生态环保”一文对韩国佛教界曹溪宗推行的“盘清碗净运动”的具体介绍,李向平教授“作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人间佛教新进路及生态佛学论的建构”一文对台湾法鼓山推进“心灵环保”具体措施的介绍,则提供了当代佛教界在生态环保实践方面的相关资料。相关研究资料的提供对于我们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佛教生态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2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