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思想研究
善导思想研究
崔玉卿
摘要:善导在昙鸾、道绰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创立了净土宗,开创了唐代“净土法门”的昌盛局面。净土教仪随着中国佛教的东渐而传入日本。因此,日本的净土宗尊称善导为“祖师”。善导一生潜心弘法,著书立说,主持雕造了龙门石窟卢舍那像群雕,从而为中国的佛教艺术增添了灿烂的篇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善导;净土宗;净土理论;仪轨;龙门卢舍那像群雕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0)01-0018-06
净土思想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后期,产生了以佛陀为主人公的众多的本生故事。大乘佛教兴起时,从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本愿思想,并由本愿思想在激荡中汇成了净土思潮。弥陀净土正是从这股思潮中涌现出来,并逐渐跻达高峰。净土思潮虽源于印度,但弥陀净土信仰却是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到隋唐时期便发展成了净土宗。
中国净土宗的先驱者与奠基者是慧远、昙鸾、道绰等,而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并使之具有真正的宗教形态,则实始于善导。他不仅在净土宗的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善导生平法绩
善导,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圆寂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俗姓朱,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人,幼年出家,师从密州(今山东诸城县)明胜法师,常诵《法华》、《维摩》诸经。唐贞观五年(631),受具足戒,随妙开法师修业、研读《观无量寿经》,遂以《观无量寿经》中所讲的十六种观法修行持戒。笃信心念或口念阿弥陀佛,便可灭罪消灾,死后也能往生极乐净土。他认为这一念佛法门最易超脱,其他法门比较难行。后因仰慕东晋慧远结众念佛之高风,便往江苏庐山叩寻遗范。这一时期,善导主要是访问高僧、广探博求道津,并为此而过着艰苦的行脚生活。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道绰在河西(今山西省交城县)盛弘净业,四众咸归。善导便带着疑问到石壁玄中寺拜谒高僧道绰。当时,正值严冬季节,北风呼啸,冰封地冻。《往生瑞应传》说,善导在见到道绰之后,便提出了“念佛实得往生否”的疑问,道绰遂授予其《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的是一个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来成佛,名“无量寿”,国土在西方,称“安乐”。善导通过对经书的探究研习,更坚定了对净土法门的信仰。后又进一步觉悟,指出“忏悔三罪,方得往生。”这“三罪”中的第一点是对佛不敬,第二点是触犯了佛之“众生平等”的根本宗旨,第三点则是伤财害命。要想到达净土世界,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在从贞观十五年(641)到贞观十九年(645)的4年中,善导住在玄中寺,从道绰师听讲,修学方等忏法,专事念佛,笃勤精苦,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这一时期,善导在道绰主持的净土九品道场中,确立了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入佛之要津”的认识,形成了唯有净土法门才能速超生死的教理。
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入寂,善导离开玄中寺,来到京城长安,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弘法生涯。他先后在终南山的悟真寺、光明寺、实际寺等广收门徒,大弘净土法门,历尽难辛。经善导的潜心化导,遂使“满长安城内皆受化”。《佛祖统纪》载云:“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供众,精恶自奉。”此即为善导修行的真实写照。言其将施主布施之财物,既用来修复破败寺院、旧砖塔,并使燃灯续明,又用来书写《阿弥陀经》10Zi余卷。1909年,日本学者桔瑞超等在东土耳斯坦吐峪沟(高昌国故址)附近,发现善导所著的《往生礼赞偈》及《阿弥陀经》之残片,后者附有善导的《发愿文》,便是善导所书写的《阿弥陀经》10万卷之一。经末题为“愿生比丘善导愿写”。
善导持戒极严,常事乞食。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澡浴以外,不脱三衣,以般舟行道礼佛为己任。30多年,不别定寝处,不举同视好,也不受沙弥礼拜。据说,当时人们看到他念佛,每念一声,总有光明从嘴内流射出来,即使百声千声,亦都皆如此。是故,信徒们又称他为“光明和尚”。善导人寂后,唐高宗赐寺额日“光明寺”。净土法门在佛教各宗竞相传布的长安达到鼎盛。
善导一生,广布净土,信徒很多,也出现了一批很有造诣的弟子,据《高僧传》卷六和《佛祖统纪》卷二十七的记载,感怀原是长安千福寺的沙门,初学法相,博通佛教经典,鉴于善导在长安造成的净土法门的昌盛局面,感怀谒见了善导,在善导的引导下,发现净土法门所提倡的原来是入佛的易行道。于是人念佛道场,精诚念佛。经过善导的刻苦修持和潜心化导,净土法门在长安得以发展,信众巨增。感怀本人也被尊称为“弥陀化身”、“肉身菩萨”。3年后,修得念佛三昧,写了《释净土群疑论》7卷。另一位高足是怀恽,侍座下10余年,尽受善导之学。善导圆寂后,怀恽在神禾原为善导建香积寺,内有灵塔,并在塔边构筑伽蓝,造十三级大塔。后来,他奉敕当了长安实际寺住持。
二、善导的弥陀净土思想
善导继承和发展了昙鸾、道绰的思想,力倡依靠佛本愿力,强调持名念佛,主张凡人报土论。他的著述,现存五部九卷,即《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由于《观无量寿佛经疏》主要叙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称教相分或解义分;而《往生礼赞偈》等四部,由于叙述的是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又称为行仪分。共称"32部九帖”。
《往生礼赞偈》又称《六时礼赞偈》,其主要内容是说明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礼赞弥陀及观音、势至的仪式。
《净土法事赞》上卷标题为《转经行愿生净土法事赞》,主要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
《般舟赞》,是依《观无量寿经》等说明修学般舟三昧的方法。
《观念法门》,是说明观念三昧的行相和人道念佛与忏悔发愿的方法。
宋代宗晓《乐邦文类》载善导《临正念诀》一篇。宋代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十二载《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与《临终正念诀》的内容大体相同。
(一)善导的净土思想
1、一切善恶凡夫二乘,根缺及女人得入净土之论。善导针对隋慧远、智凯的观点,批驳了“弥陀净土是为圣人而设,凡夫不在九品之内,不得往生”的思想,大力提倡凡夫得入净土论,指出弥陀净土就是为沉沦于苦海中的凡夫而设的,并不是专为圣人所设。圣人已离苦海,何用救赎?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善导进而把弥陀经典以及昙鸾、道绰所设的净土门扇一概拆除,力倡“善恶凡夫可入净土”的主张,赋予那些曾经犯五逆及谤法之罪的人以改过自新的 机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二乘、根缺、一切善恶凡夫、女人通通可生净土。充分体现了佛教的众生平等理念,并由此而奠定了净土教迅速发展的基石。
2、称名念佛
善导认为,念佛是万行中之行,念佛可以往生、可以脱离生死,直到成佛。口念(包括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简称“阿弥陀佛”四字。善导指称佛名号即是愿行具足,为称名念佛确立了独立的地位。从此,净土宗转向专称佛名,并完成了由昙鸾的观想念佛、道绰的小豆念佛、掐珠念佛,到善导的称名念佛的过渡。善导所倡扬的称名念佛,受到广大民众的喜闻乐念和普遍接受,一直沿续至今。
3、地狱思想
地狱为佛门“十界”中最恶的一界,数量之多,名目之繁,刑罚之酷,大大超过人间牢狱。善导在《净土法事赞》中大谈地狱诸苦,而在《般舟赞》中,则又以偈的形式对地狱诸苦作了具体的描述。地狱为六道中最苦的一道,并与净土相对。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的净土理论坚称善因乐果,恶因苦果。乐果与苦果相对立,其中乐果为净土;苦果为秽土,包括人、天在内的六道通通都是苦果。一切凡夫,因其旷劫以来曾造作无量无边罪恶,所以按因果报应法则,其死后将入地狱。这该怎么办?善导指出出路就是:诚心忏悔,求生净土。凡夫死后,只有两条路:一条通向地狱,一条通向极乐世界。按众生之宿业,就应该入地狱去。把凡夫明确定为造恶无量的罪人,把地狱从六道轮回中提出来与净土作对比,这无疑加重了众生的危机感,加强了他们对净土的欣求,并给予凡夫以道德上的约束,从而促进了净土教的流行,以致形成了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4、净土仪轨
(1)、转经行道的仪轨
“转经”即读诵经典,与讽经同。“行道”,指排列成行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行,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以至百千周。除绕行佛殿内、堂内之外,尚颂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在此,诵经、唱梵呗的内容即为善导的《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
净土宗的忏法:依般舟三昧之法而明示转经行道的仪轨。
(2)、六时礼忏之法
善导主张昼夜六时必须拜佛忏悔,为此制定了各时唱诵之赞文及其礼拜之法,故称《往生礼赞偈》,是为净土宗每日的功课。并常常附以曲调,在法会时使用,此为净土宗举行法会时所必用的重要法仪。六时礼忏为:一、日没时礼,二、初夜时礼,三、中夜时礼,四、后夜时礼,五、日起时礼,六、日中时礼。六时礼毕,归命忏悔。忏悔意在鼓励人们努力追行上品,不取造罪之念。
(3)、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
“般舟”,梵文音译,意译为佛立、常行。“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般舟”意为常行道。修行时,独居闲处;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肴及佳果,盥沐其身。修行期内,在阿弥陀佛佛像周围步行,口中称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想念阿弥陀佛,除用食外,常行无休息。步步声声念念:阿弥陀佛。
善导撰《般舟赞》,旨在说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强调身、口、意三业相应、“三业无间”。
(4)、观念法门
善导所撰《观念法门》旨在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以之引导人们一切时处昼夜常作此想,行住坐卧也作此想。《观念法门》强调五缘功德,从而突出了佛力为增上缘,表达出了易行道的特色。
三、善导在佛教文化艺术上的贡献
(一)善导的“净土变相”
《净土史传》载:善导“所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净土变相”就是把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在现实中用能感、能摸、能形、有性的形象表现出来,是一种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化导方法。在唐代段成式的《寺塔记》、张彦远的《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中,都提到当时所存的变相佛画。如光宝寺、兴唐寺、安国寺、云花寺、敬爱寺、大云寺、昭成寺等处的变相,即“皆基于大师的模型”。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在唐代几达顶峰。以佛教人物、故事、相境为内容的“净土变相”壁画的出现,也因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被载入史册。日本三善清行的《圆珍传》和《宋高僧传》中的“越州神智传”篇均载日:“唐咸通八年(867),温州内道场圆座主曾托婺州詹景全将则天皇后缝绣的极乐变相一铺,并织绘灵山净土变一铺,赐与圆珍。”由此,善导所倡导的净土艺术便传到日本。据传,日本当麻寺的当麻曼荼罗,即为则天皇后之赐物。这幅曼陀罗的图样与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所叙,完全吻合。
(二)龙门之最——以大卢舍那像为主的群雕
唐高宗成亨三年(672)四月一日,善导奉高宗皇帝之命从长安实际寺前往洛阳主持雕造龙门石窟——奉先寺群像雕刻。
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的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后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长达400年的连续营造而成。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龙门石窟艺术中,以大卢舍那像为主的奉先寺群像雕刻最为宏硕精妙,无论从规模、技艺方面,都堪为首屈一指,充分体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鲜明风格与突出成就。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面容丰满,双目宁静,嘴角微露笑意;左右两旁的迦叶肃穆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伟尚武。整个佛龛深40米,宽36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窟洞。
此窟佛雕由皇后武则天大力提倡,并带头捐钱二万贯。工程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十二月三十日完成。历时三年另九个月。
(三)香积寺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导人寂,其弟子怀恽在古都长安城南、终南山正北建香积寺,内有善导大师舍利塔,塔边构筑伽蓝,塔身上书《金刚经》全文,又建有十三级大搴堵波,供奉唐高祖所赐舍利子。香积寺建成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尽沧桑、兴衰更替。其中王维的《过香积寺》诗云: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随着善导净土思想一并传人日本的,还有王维的这首诗。由于此诗与日本最为感念和崇仰的善导大师有关,故被选人日本的小学课本,施行了广泛的普及。
四、善导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
日本的佛教思想是在中、日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中,由中国传人的。到了唐代,京都长安已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成了佛教弘化的中心。日本派遣留学生、学问僧、请益僧来中国学佛,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的经卷、佛像、法器。这其中,便有净土宗的“三经一论”和善导大师的著作“五部九帖”。据日本大正大学大野法道《中日佛教关系研究·善导大师与日本》所载,善导著作最早传人日本的时间是在天平时代,其具体情况是:
天平十四年(742),《往生礼赞》一卷二十九纸首入日本。
天平十五至十六年间,《西方法事赞》被传写。
天平十六年以后;《观经疏》四帖渐次传 写。
天平二十年(748),《般舟赞》传写,至贞永元年(1232)刊行流传。
及至平安时代的承和六年(839),圆行再次带回《法事赞》、《般舟赞》、《观念法门》等善导的佛学著作。
善导著作传人日本后,广为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诸大师引用与弘扬。
源空(1133—1212),号法然、黑谷。美作国(今冈山县)久郡南条稻冈庄人。源空在比睿山的延历寺学习,博览群经,在研读了源信的《往生集要》后,正式接受净土教义。后又通过精读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并将“观想念佛”在与“称名念佛”作过比较之后,认为以“观想念佛”的念佛法门不容易为人理解和修行,而“称名念佛”则易于为“乱想凡夫”所接受。由此,源空依据善导的《观无量经疏》等佛论,确立了以称名念佛为中心的净土教说,同时舍弃了所修持的诸宗教义和修持方法,并以此发端而开始弘传“称名念佛”法门,在日本创立了净土宗。随之,于建久九年(1198),其便以汉文撰成《选择本愿念佛集》。后来,这本书成了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
源空创立的净土教,影响颇大,受到日本朝野的关注。日本皇廷和很多公卿、武士以及庶民百姓皆纷纷皈依,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也因而成为日本净土教的根本法典。
日本净土教的僧侣信众对善导大师是十分景仰与崇拜的。据源空在日本建久九年五月二日写的《梦感圣像记》记载:一天,源空在虔心念佛,一阵倦意袭来,不觉悠然人梦。有一朵五彩祥云从西方冉冉飘来,云端站着一位慈祥的面带微笑的长老。法然便虔诚礼拜,叩问这位大师从何而来。大师回答说,他是从唐朝来的善导,知道净土宗当兴于日本,所以特意来造访。梦醒后,源空特意请来一位画师,把梦中所见善导大师的容貌画下来,留存寺内。这就是被日本净土教信众极为珍视的祖师像。“二祖对面”,尊为“国宝”。继源空之后,弟子们分为五派,各自弘传净土思想。特别是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更是把净土宗的他力性、简易性和民众性推到了极致。
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传承善导大师的教理、教义而开宗立教,迄今已历800余年,久盛不衰。有资料说,现在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两大净土教派的寺院多达两万余处,两大净土教派的信徒已占到日本总人口的40%以上。
近年来,日本净土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找大师的遗迹,朝拜山西交城玄中寺、西安香积寺。善导不仅是中日两国净土宗共同的祖师,而且也是两国佛教徒一致敬慕的祖师。“共同的祖师”把两个民族的子孙联系在一起,在促进两大民族的团结中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五、善导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善导从玄中寺归心净土,到长安弘扬净土法门,被人称为“弥陀化身”。这不仅见证了善导与净土宗的发展历程,而且也确证了善导及净土宗对唐代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满长安城,皆悉念佛”,“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
善导在昙鸾、道绰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使净土宗从此具有了真正的宗教形态。善导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其完备的理论创造而成为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善导弘法和净土宗发展的时代,始于唐太宗由早期利用、抑制佛教至晚年崇信佛教这个过渡时期,终于唐玄宗开元之世。这一时期的唐朝社会政治清平、经济上升、思想活跃,为净土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面对浩繁深奥的佛教经书,广大信众感到从佛无路、入法无门,净土法门把佛教教义通俗化,将繁难的修行方法简约化,从而为广大的信众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净土宗所描绘的弥陀净土,既形象,又直观,无论对于士大夫阶层或者对于广大劳动人民,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再者,统治阶级的支持,高宗敕善导为检校僧,武则天皇后助钱二万贯造洛阳龙门大卢舍那像群雕。特别是善导圆寂后,高宗又为善导灵塔赐舍利、捐国宝,等等,都说明了善导的声望和净土宗的兴盛及其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
范文澜先生在《唐代佛教》一书中指出:“凡是已经消失和现在留存的巨大佛教遗迹,大多与净土宗有关系……这些消失或尚存的遗迹当中,又以唐代的居多,可见,当时净土宗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在晚唐时期,由于武宗灭佛,而使佛教一蹶不振,只有净土宗和禅宗因其简便易行而继续广为流传。宋代,由于禅净合流,从而带动了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同归净土,净土宗由此普及于民众。特别是明清以后,净土尤为各宗的共同信仰。
善导创立的净土宗,显然只是学派意义上的“宗”,因为它始终没有自己的组织和法嗣相传制度;在中国佛教各宗中,它的哲理最少,修行内容最简便易行,但它的影响之久,信众之多,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其它宗派不能比及的。善导以后,净土宗还陆续出了许多净土高僧大德,致其社会影响不断得以扩大。昙鸾、道绰、善导、慧风、法照、怀感、飞锡、延寿、袜宏、智旭、印光等,他们都是其所处时代的学者、思想家,都以其著作和思想而丰富了净土宗的教义,充分发挥他力的作用,他们并旁采道家儒家经论以及民间信仰,不仅传承了佛家中观学派及瑜伽行派的基本哲学理论,而且吸收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三论宗、律宗、密宗的教义和行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这种简易修行之法,便论证了“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四字洪名,万德具备”的道理,赢得了信众,风行于天下,遂使净土宗成为中国民众的宗教砥柱。
善导大师不仅集中国净土学说与行仪之大成,使净土宗具有完整的教派形态,并得以风行于天下;而且也对中国佛教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善导大师的“净土理论”,对我们提升道德水准和净化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
《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1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