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云居山真如寺: 虚云禅师的生命绝唱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曾祥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云居山真如寺: 虚云禅师的生命绝唱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

  庚寅年春节期间,我利用休假时间偕同学友杨钧等人,登上云居山,圆了我多年朝圣的心愿。

  是日,天气晴朗,暖风拂面。我们从南昌驱车而行,行至永修境内高速路上汽车出故障。经过简单维修,汽车缓慢前行,勉强到达永修县城,我们下车后忙打的速驰云居山。云居山原名“欧山”,因终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它以磅礴的气势和俊秀的丰姿,在鄱阳湖西岸(江西省永修县)拨地而起。山体主峰海拨969.4米,景区面积216.5平方公里。共有六大景区,146处景点。,十五公里水泥登山公路通达山顶。古往今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和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称道,古人称其“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绝境,天上云居”。

  约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云居山下,上山的路平铺成水泥,我们两眼忙于欣赏车外的风景。奇峰怪壑,涧水潺潺,古木参天,蔚为壮观。

  云居山:“清、静、幽、雅”

  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点是清净、虚寂。为了便于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僧人往往希望远离尘世之名利场,寻求可以寄身托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阳光雨露的化育,受风霜寒热之洗礼,尤具天地之灵气。林海云涛衬其静,飞瀑流泉见其净,莽莽苍苍显其空,虎踪鹿迹明其虚,自然之风采,天造的神韵,难以状貌。净、静、虚 、空在僧人与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于是产生了独特的人文与奇特的自然融于一体的佛教名山。云居山就是这样一座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融合一体的名山,充分体现佛教文化的“清、静、幽、雅”的特色。

  云居山宁静而秀丽,真如寺座落在云居山之顶,周围群峰环绕,状如莲瓣攒簇,形成了“莲峰簇簇绕华台,一钵中央倚镜开。对寺面看云捧出,当湖直逼海浮来”的意境。

  真如寺:佛教祖庭历史悠久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真如寺。道膺法师(835—902年),是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洞山法系的传人。禅宗从初祖菩提达摩创建后,传到六祖慧能时分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其后又分化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个派别。曹洞宗由良价(807—869年)和本寂(840—901年)分别在江西洞山和曹山创立,主要是宣传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思想,“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而曹山这一法系四传后就断绝了,只靠洞山法系道膺一脉在云居山真如寺弘法,使之得以绵延流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如寺是曹洞宗的源地。禅宗五宗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在宋朝以后都失传了,只有临济和曹洞二家保存下来。由此也可看到云居山真如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可谓山因寺而出名。

  高僧大德择地建寺,大有风水讲究。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相传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山,登上山顶时,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龙珠峰、袈裟峰、钵盂峰、象王峰环列如屏障,就在这里开基建寺——云居禅院。道容建寺后,与弟子全庆、全诲等相继居住约70年之久。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禅师应邀住持,才使此寺闻名天下。 它位于海拔926米的五脑峰之巅的“莲花城”内。我们步入寺院内,环顾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一片平坦。碧湖明镜,梵宇和琉瓦衬托生辉。宛如一朵莲花。高山之上有如此宽敞匀称的堂局,让我感到天公有意将这一风水宝地,赐给有佛缘的人来此开创佛教圣地。

  真如寺创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至今已近千二百年历史了。千百年来高僧辈出,现为国家重点开放寺庙,又有全国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

  吸引我来云居山的原因还有我无限敬仰虚云老和尚,近年来追随他当年中兴佛教祖庭的足迹到过云南鸡足山、广东南华寺。云居山真如寺是虚云弘法事业的光辉样板,1953年, 时任全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大师来到这里,集众僧百余人,开荒种地,重建寺庙。从此名声重振,影响扩及海内外,印度的东南亚僧人不时前来拜谒。1959年,虚云老和尚在此圆寂,享年120岁。真如寺山门上有“天上云居”四个大字,中间一块直匾,上书“真如禅寺”,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

  名山有名寺 山美水亦美

  我们进入直如寺客堂,由耀伟法师等人接待,登记之后,安排我们住下。我因路上奔波累了便午休,杨钧独自在寺院内外游览。等我醒来后,他回到房内兴奋地说,云居山真是风水宝地,值得考察!

  我听后急切地走到寺院内,怀着恭敬之心,先到天王宝殿、大雄宝殿以及祖庭等处,一番礼佛后,开盘测真如寺坐山立向为辛山乙向甲戌界缝,漫步寺后,可观一条清溪,左有壬子水、右有坤申水过堂,两水交汇于明月湖,湖水碧绿荡漾,倒映蓝天白天,水口为乙辰,水口砂封闭。后周游寺外风景。寺右侧,有棵高大的白果树,相传是道膺和尚亲手所栽。树龄一千多年,现在仍枝繁叶茂,树干可十人围抱,成了山中一宝。我静伫树下,默想时光流转至今,它见证了云居山几度兴衰。

  走上寺前的青溪上一座桥,名叫佛印桥,也叫碧溪桥,据说该桥是佛印禅师所建。相传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曾在此处谈论经典和佛法,后来人们就把此石称为谈心石。石边刻着“石床”二字,这是苏东坡亲笔写的,字体雄浑脱俗,十分珍稀。小溪清流哗哗作响,它流经千年不竭,这是云居山真如寺生命力旺盛之象也!

  在万绿丛中的山谷里,有一座虚云塔,为酉辛山卯乙向小空。这是1982年为纪念虚云老和尚而建的。虚云和尚,1840年出生于湖南湘乡,17岁出家,虔诚修炼,广结善缘,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曾经步访全国名山古刹及南亚、东南亚各国佛寺,修成正果。云居山真如寺祖庭的焕发生机,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一九五九年九月十日下午,老和尚向大众作最后开示及遗嘱,老和尚说:“我的最后遗言只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过一会儿又说:‘要以正念正心,培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老人训诫众僧要好好持戒修行。为了纪念虚云法师重建真如寺的功德,1990年9月,真如寺又兴建了“虚云纪念堂”。我屏住呼吸,静静地参观虚云大师的生平事迹,一件件遗物在诉说虚云大师的高风亮节。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虚云老和尚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人格,这样的导师。

  虚云老和尚是佛教界伟大人物,继承百丈怀海的农禅传统,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道风。他曾带领云门寺僧,从事各种劳动,并留下了意境深远的禅诗。如《山居》诗云:“彗帚扫穿百杂碎,锄头筑破五家宗;清风明月常如此,懒较诸方同不同。”“锄云种出松千树,汲水携来月一瓢;除此现成公案外,更无别法可相抬。”虚公提倡禅净并重,他指出,禅净二家是互通互融,相辅相成。他也是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学者。他信服“天人合一”理论,并在弘法实践中按照风水理念进行整治寺院环境。

  学习虚云的风水思想

  虚云老和尚所到一地,就要考察周围的风水环境,据载一九五七年六月上旬,天气酷热,一天,虚云老和尚忽然要到五老峰顶看地形。当时有晴空、净行、传印师等人,陪同大师上到山巅。云居山顶是群峰簇拥的一块平地,宛若天然城廓,人称“莲花城”,可能在修行人的眼里,更像一个莲花座。

  由此我想到近年来我曾追随虚云老和尚的足迹,考察过经他调整风水的名寺, 留心学习了他成功调整风水布局的作法。

  一九三四年,虚云老和尚住持南华寺,第一件事就是整治风水环境,首先进行风水环境现状勘察,发现南华寺的风水格局犯了五忌“寺后横山是象牙,乃本寺之主靠山。自憨山(明朝万历年间南华寺住持, 重兴南华未果 )挑培以后,历次修缮者,不审山脉,削去靠山,使飞锡桥水直冲寺后,形成洗背水,此一忌也;龙潭之右小冈,形似象鼻,系寺内之白虎山,挖断数处,包围不密,缺乏遮蔽,此二忌也;外往曹溪路之山坳,破缺多处,正当北风,又无丛林掩护,此三忌也;寺之前后靠向不正,头进山门,中有深坑,墓地丘陵起伏,秽积乱葬,坎坷寓目,幽明不安,此四忌也;云海楼下之井,名罗汉井,井右有一高坡,逶迤达天王殿门口,成为白虎捶胸格,此五忌也。寺后大山,虽号双峰,其实太弱,更因寺之坐靠不依正主,以凹洼为背,是以日渐衰弱。”

  虚云老和尚在充分了解南华寺风水缺陷后,毅然因地制宜,大力整改风水环境:

  (一)更改河流,改变反弓格水形,以避凶煞。一夜雷雨大作,水涨平堤,冲开新河,旧河已被泥土淤塞,砂石涌起,形成寺前之一字案,此为天意促成。

  (二)改门向: 旧日山门在樟树西边,越过深坑乃得出入,不成门面。山门外杂乱无章, 野葬纵横。因此先迁葬乱坟,挑平土石,即以土石筑成左右护卫山,高有数丈,以其基地改为曹溪正门。外辟广场,栽种树木,缘荫翳天,白云覆地,望之俨然一清净道场。

  (三)培山主和平衡左右护砂:南华寺寺所枕山,形像似象。后人将方丈后之靠山,分段铲去,使寺后落空无主。寺坐象口,其左右系象之下颔,夷成平地,阴阳不分。其右系象鼻,应当高耸,分节起伏,又被人在毗卢井处切断,一路挖平,直到山门,成大空缺,又无树木拥护,远望孤寺无依,近察鼻节已陷,殊痛恨也。虚云老和尚指挥众人拆平旧殿堂及丹墀时,所有土石悉归三处。右高于左,形象鼻也,稍曲而东,形鼻之卷也。中凿莲池,象鼻之吸水处也。培高后山,依倚固也。三处皆栽风水林,藏风聚气。

  虚云老和尚,对佛教祖庭一往情深。他中兴云门寺也是风水大手笔。 云门寺由五代时期的文偃禅师开创于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历史悠久,是云门宗(佛教五大禅宗之一)发祥地。

  历史进入民国年间,云门寺已逐渐衰废。当时住持南华寺的虚云目睹云门祖庭沦落,就连云门祖师——文偃大师的肉身也兀坐於危殿之中,痛心的凄然泪下,发愿重修。1943年在李济深、李汉魏、邹洪等诸大居士的护持下,虚云移锡云门,像整理南华寺风水环境一样,他首先观察山川形势,为旧寺把脉,查出风水症结:“寺坐西北向东南,乾山巽向,大殿三门,正对雷公岭,于风水格局均属不利。左侧背受山沙溪流之冲煞,右前方遭白虎山之威胁,左前方不现青龙岭,于整个堂局不相称合......”

  然后虚云大师对症下药: “改正山向,仍坐西北向东南,取辛山乙向,置大殿三门,正对观音岭,如此有四利焉:一者,全寺靠正主山,不形偏倚,且避免左侧背山气之冲煞;二者,青龙岭高于白虎山,免除右前方之威胁;三者,正对观音岭,案山佳胜,诸峰罗列,并有大小旗山,形成贵人拱卫之象;四者,全寺梵宇,称合整个天然局势,后座稳靠,前面开展,左右拥护,凶煞尽避,吉向全收。”另在大殿左侧沙溪冲煞处人工堆筑挡煞砂。

  由上述事例,加上我在云南鸡足山所观察的虚云老和尚所主持的名寺,都可见他老人家是风水大师,注重形法上的山水平衡。所调整的寺院格局无不体现四神象的美学理念。四神相应指的是“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符合四神相应的地形都是最佳的地形。在过去懂风水的工匠营建阴阳宅,都是按这样一个风水理想模式来定向和施工。

  佛塔:众多高僧大德为信仰而奋斗一生的标记

  佛教界重视饮水思源,对老一辈仙逝的高僧大德,无不敬仰,往往其弟子会遵师生前嘱托,择风水形胜之地,营建墓塔安放先师之遗体。云居山的僧塔林也闻名佛界。有历代高僧墓塔91座,分散在各个山林之中,依山而建,多合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僧墓塔有91座,他们是千百年来历代高僧圆寂的宝地,僧塔的建筑设计,堪称中国僧塔的典范。墓塔林造型各异。

  保存下来较有名的僧塔主要是:唐道膺禅师塔、北宋罗汉塔、宋心印禅师塔、明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清德胤禅师塔、清元宗禅师塔、清雄庆禅师塔、清古镇禅师塔、清戒显和尚全身塔、海会塔等。

  僧塔建筑取自于山体岩石,建筑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构成,附设有供台,不少墓仍保留石碑。

  该塔林中其中最为恢宏的一座是明颛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为唐道膺禅师塔,由顶、身、基三部分组成。

  云居山:山依文彰

  除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外,云居山的诗词歌赋文化也影响深远。千百年来,云居山以其山势雄峻、环境优美、景色旖旎,加上矗立与莲花城中心的千年古刹——真如禅寺的悠久历史,高僧辈出,而吸引了多少名士贵宦,文人骚客登山游览,或参禅礼佛,或读经论道,或探胜访幽。在此之中,提咏抒情,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佳句绝作。曾经上山的著名文人代表有: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朱熹、白居易、皮克休、陆游等。现今保留的古人诗篇共有二百五多篇(首),均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文以山题,山依文彰,世代相续,成为一笔有着较高文化价值的精神财富。“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瀑花飞雪侵僧眼,岩穴流光映佛颜。欲与白云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这是苏东坡游云居山后写的诗,也是对云居山景物的真实写照。

  五龙潭观瀑布: 对人生的启示

  在云居山礼佛的同时,我们还游览了著名风景区五龙潭,沿着石板路一路往下走,移步换景,瀑布从山涧倾斜而下,逐级相连。山上山下,深林茂密。松杉楠樟,郁郁葱葱。 游完一个瀑布景观后,我坐下休息,叫杨钧友不必等我,他继续下山。虽是正月,但早春气温陡升,暖风吹拂,我有点睡意,闭目养神。正欲睡之时,手机唤醒我,杨钧说山下有漂亮的瀑布景观。美景不看,枉来五龙潭,我快步下山,果真山下一个十几米宽的瀑布,其势从高处跌落汇合而成,颇为壮观。 从瀑布景观我想到人生起伏之间,就是动静结合,静之时就是蓄积力量的过程,当力量蓄积到一定时候,就要择机爆发,朝着远方的目标勇往无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因为生命是一种过程,我为理想而奋斗,我努力过,我坚持过,至于是否如意,就看运气!所谓听天命,尽人事吧!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