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毗卢寺壁画的艺术风格及其特点
浅析毗卢寺壁画的艺术风格及其特点
张树真 黄卓民
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郊杜北乡上京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天宝年间,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现仅存明嘉靖重修后的前殿和后殿是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尤其是它留给后世的精彩壁画吸引着国内外专家、游人。其绝妙的笔法、绚丽的色彩描绘着昔日生活场景,闪烁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光华,让人叹为观止!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毗卢寺壁画制作特点
1、毗卢寺壁画承袭了我国古代壁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得是工笔彩沥贴金的表现手法。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绘画技法来描绘所要表现的对象。工笔又分白描和工笔重彩。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线来描绘对象,不敷设其颜色。白描本是用来打草稿的画法,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并达到了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的艺境,成为表现力极强的绘画艺术。工笔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主要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完美的工笔重彩画,它们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说明汉代的工笔重彩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的传统壁画应属重彩壁画,其渊源可上溯至周代,与我国传统绘画有着不解之缘。“唐代以前的壁画即是我国代表性的绘画品种”,“熏彩壁画是包含着各种不同的艺的壁画品类的总称,他们又共同的表现特征,也有共同的物质基础。重彩壁画通常采用墨及以胶调和的颜料绘于壁面,它的调色方法和绘画技法同传统重彩画有近似之处。颜料主要是石色和各种矿物颜料以及一部分植物颜料。这种颜色在‘色相’上具有美丽、柔和、浑厚的特质,又能经久不变,色泽常新,童彩壁画的表现主要是绘画性的,但它又经常结合其他工艺手段,形成多种艺术特征的综合体。最常见的有沥粉、各种金箔和浮雕。”通常称为沥粉贴金。
2、毗卢寺壁画属于典型的工笔重彩壁画。它的运笔工笔细致,对人物的精微细致,佛像的造型庄重肃穆、菩萨的慈悲、明王的愤怒威猛、帝王将相名儒高僧的智慧以及孝子贤孙的谦恭。都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文雅精当,虽为明间工匠所绘。但它那构思的巧妙、设色的浓艳、人物描绘得饱满用文人的特征。他们对神、佛、圣贤的虔诚之心,对美好世界的神圣向往,对艺术的天授灵感,对善恶报应的细心体察,以画家的高度制控手段,充分发挥壁画的性能,在二维平面的环境中,驰骋才思,表达画意心境,创造出他的幻想世界。这些又都与文人画的尚精神意境。只有他们没有刻意地追求壁画的文学性和文人味,形成大的空间容量,画下生活原来的气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满足当时人们在精神领域的渴望和需求,反映出当时平民社会精神的深层。毗卢寺壁画中还大量运用沥金贴金的工艺技法,在作者认为需要渲染得部分,诸如天神的甲、龙王的鳞甲、帝王的天衣、均采用了沥粉贴金,既强化了人物形象,又使壁画满堂金壁,富丽堂皇,环境的立体效果,又显示出宗教壁画的深邃宏阔的无穷意境。
二、儒、释、道三教合流深沉厚重的宗教特色
毗卢寺壁画是一幅宗教色彩浓厚的水陆道场画。水陆道场,又称“水陆法陆会”或“水陆斋会”,简称“水陆”是佛教法会的一种。佛教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曾夜梦饿鬼王向其求食,水陆道场,施食度饿鬼。中国的水陆道场始于南朝梁武帝的《慈悲道场忏梁黄忏》,后又结合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形成了中国的水陆道场。
水陆道场几经融糅增益,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集政治宣教与宣传为一体的宗教活动。不仅设。毗卢寺壁画就是这样一种弥漫浓重宗教色彩的壁画。在壁画中蕴含一种对社会与人生底蕴的思索,贯穿着对于时代生活和现实的凝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冥想,从而成为对社会道德处境的复杂暗喻和对人生善恶因果的警示,具象的视觉,关注着整个社会现实人的生活状况、精神状况而不是个人的沉浮。壁画中通过天堂地狱的对照、人神处境的悬殊、善恶结果的迥异,只有虔心向普,才能脱离苦海,形成了一幅面向一切人生的抑恶扬善感化图,从而陶冶世情,净化心灵。这正是毗卢寺壁画所表现的宗教意义。壁画所宣扬的这种“善恶报应”,正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宗教文化蕴涵的精神深层的自我抚慰和无奈的显现,是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宗教文化的魅力就是在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高度进步的今天,仍是引起人们的共鸣。
儒家学说、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他们共同维护着封建的统治秩序,塑造着中国文化的品格文特性。儒尚礼、道尚清、佛尚悟。从主导倾向说,儒家提倡人世,道家主要避世,佛家倡导出世。长期以来,它们各自沿着自己的道路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变迁,它们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变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直占据着两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随着东汉末年皇权的沦落,在战乱和黑暗统治下,经学的实用价值日渐丧失。汉末魏晋以来,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又导致了个体意志觉醒和思辨风气的高涨,改变了两汉士大夫急功近利、注重外在物质享受的心形成了以追求内在独立人格和超脱精神为特征的个体自觉心态。“这种心态体现人生哲理方面,则追求适意自然的人生;体现在审美方面。则追求凝重着高超智慧、蕴涵着无限潜在可能的静态美:体现在人的风度气质方面。则注重率真自意味隽永、机警有锋的脱俗谈吐和旷达自在、潇洒不羁的举止。”在这种文明环境中,自汉代永平年间传人中国的佛教,在于中国文化的融糅和适应中,出现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并向着更适合中国封建士大夫心态的方向演变,到唐代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士大夫礼禅,一是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二是满足某种审美心理需求。仕途碰壁或生活受挫着,与僧人交谈,心灵的痛苦得到释放……,而僧人的生活哲学、修持方式也受到士大夫带入禅门的庄、玄精神影响,禅宗变成了彻底中国化的佛教,后来庄禅境界成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避风港和心灵的家园。
三、脱俗非凡的艺术境界通俗易懂的画面语言
毗卢寺壁画的绘制者把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把现实中动人的形象与浪漫主义思维结合,重彩平涂,线条舒畅,造型生动。透出超越传统的非凡才艺。在色彩的运用中,大胆运用红、绿、黑等重彩的层次和节奏,主题鲜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动结合,铺陈浪漫,变化万千。把人的思维引向无限神秘自由王国,或陶醉或恐惧或激情澎湃。
由于壁画是公众艺术,面对的大众,需要使观者懂,令恩者悟,这就要求壁画必须是通俗易懂的。毗卢寺壁画就是以百家九流描绘出人间百态。通过现实社会的描绘反映人世的不平和斗争,让人很容易走进现实中去,从中看到社会的时代特征。从表现的内容贴近寻常百姓,如“孝子故事”,其中一人右手擎鱼,表现了“卧冰求鲤”的故事;一人右手擎竹笋,表现的是“哭竹生笋”的故事:还有一人“为母埋儿”、“仲由负米”等故事。
毗卢寺壁画之精湛令我们由衷地被折服赞叹,尤其是在南壁不多的几幅世俗九流百家画中,我们透过表面那别具匠心的渲染,听到了穿越时空数百年艺术家们反抗封建统治的沉浑呐喊,真如临冰听涛般的惊心动魄。它融汇三教要理。突出传统的人伦大观,用鲜明的人格理想和人生观念,用平凡易懂、每个阶层均能接受的直观艺术世界,使人产生震撼和顿悟。整堂壁画显出一个理念,即只要改恶从善,通过自己的修行,人人皆可成仙得道,而且这种机缘遍及社会上不同民族、各种行业的各色人等。这就给芸芸众生带来莫大的希望。这种人神可通、善恶可变的理想,明显的增加了人文主义的色彩,去掉宗教迷信的色彩,体现的却是教化人伦的社会意义。
出自: 《时代文学 》 2008年6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