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地区古代彩绘泥塑制作特点分析
晋东南地区古代彩绘泥塑制作特点分析
作者:杨秋颖
一、晋东南地区彩绘泥塑特点
在三晋大地上,遗存着大量古代木构建筑,是中国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在这些木构建筑内, 保存了大量的彩绘泥塑及壁画, 其时间跨度上迄盛唐,下至明清,连绵不断,代有佳品。
山西晋东南地区集中了古代不同时期彩绘泥塑的精华,这一地区的彩绘泥塑及壁画保护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一五”重点项目。尤其是青莲寺唐代彩塑,玉皇庙元代彩塑和崇庆寺宋代彩塑,具有独特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
青莲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最早的寺院之一,并以保留有唐代佛教塑像而闻名,位于晋城市东南硖石山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以“文青莲,武少林”享誉中土。 尤其是弥勒殿的6尊唐代塑像,历经千年,其气势、神态以及考究的雕塑工艺为世人所叹,也是我国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唐代塑像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彩绘泥塑较早期的代表作,为彩绘泥塑中的珍品。青莲寺弥勒殿正中央的弥勒佛坐像为我国现存唐代彩塑中唯一的一尊垂腿式弥勒佛。
玉皇庙是古代泽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年代久远、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布列有序的道教庙宇。 300多尊道教诸神泥塑自成体系,艺术地展现了我国道教诸神系统。尤其是二十八宿泥塑,被艺术家用写实与写意,想象与象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塑造成二十八位不同性别、年龄、性格、身份及风度不同人物,突出了人物内在心灵的刻画,身形俱佳。在全国现已发现的古代塑像遗物中尚属孤品,反映了中西雕塑艺术合流的轨迹,是一座奇特神妙的道教艺术宝库, 对于研究我国道教发展史和雕塑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依据。
崇庆寺位于长子县城东南22公里的紫云山腰, 寺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寺内所存五殿内现存彩塑47尊,其中罗汉殿21尊被确认为宋代至珍之品。 如果与同时期的欧洲雕塑相比较,则尤其不可思议……
罗汉殿中央塑有观世音菩萨,坐骑为麒麟;观世音左右两边分别塑有坐骑为狮子的文殊菩萨和坐骑为大象的普贤菩萨;在三大士周围,分南北各塑有九尊罗汉坐像。每尊塑像都比例匀称,古代艺术家熟练地运用了写实、概括、夸张、提炼等艺术手段,准确地塑造出罗汉厚重有力的形体,健美自如的体形和惟妙惟肖的神态。他们或瘦骨嶙峋,松弛的肌肉下看得见一根根肋骨;或丰满肥硕,肌肉结实而富有弹性,显现出跳搏的血管。在这些栩栩如生的群像面前,我们似乎能够感触到他们肌肤的体温,闻嗅到他们呼吸的气息和听到他们谈经论道的喧闹之声。这些极具艺术感染力的雕塑珍品,曾使许多雕塑艺术专家为之惊叹。
二、晋东南地区彩绘泥塑在布局上的特点
晋东南地区彩绘泥塑彩绘泥塑在布局上,各殿之内,除局部地方有少量壁画,大部分由彩塑组成,雕塑形式以圆雕为主,有浅浮雕、高浮雕,还有悬塑和壁塑。其内容以佛教塑像为主,形象有佛祖、菩萨、罗汉、神将、胁侍,也有凡间世俗人物 。
其次是主从有致,重点突出。在每座殿堂中,一般都以几尊主要的塑像为中心,塑以较大的体量,并且安放于重要位置, 佛祖正中高坐,体量最大, 整个殿中,结构清晰简洁,重点突出,表现了佛国世界的森严等级。
三、晋东南彩塑制作工艺特点
2005年,西安文物保护中心承担了国家文物局“十一五”重点项目——晋东南地区彩绘泥塑及壁画保护方案的设计工作。 在40多天现场摸底调查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确定彩绘泥塑工艺及病害因素,此次勘查中,有目的性、针对性、代表性的对不同殿、不同时期彩塑的制作材料采取样品。共采集各类颜料样品114个,剖面样品46个,泥塑层配比样品40种,泥塑土成分样品33类。分别用显微剖面分析、FTIR、XRD、激光拉曼、能普等手段做了相互印证分析。在长达10个月分析实验中,总结出了该地区不同时期彩塑制作工艺和制作材料的特点。
塑像层次结构:不同时期彩绘泥塑的层次结构由里及外依次有以下特点。
唐代:木骨架—谷—粗泥层—细泥—颜料层。
宋代:木骨架—草绳—粗泥层—细泥层—颜料层。
元代:木骨架—粗泥层—细泥层—纸层—颜料层彩绘层工艺特点:
该地区所有彩塑都发现至少有两次彩绘,局部有多层彩绘(可能是后人局部修补补色)。
塑像原始彩绘层工艺为:施胶-粉底-敷彩三道工序, 彩绘层以金色为主,其余色彩为无机矿物类颜料,并经过了研、磨、漂、洗等精制工序, 颗粒细腻,涂层均匀。工艺考究;衣裙边纹饰施金是沥粉贴金传统工艺 。彩绘等级为“中五彩”。
重彩层工艺有两种:一种是在原始彩绘层表面先重塑一层细泥层,然后施胶-粉底-敷彩;另一种是直接在原始彩绘层表面刷一层胶,再贴一层纸,其目的是遮盖住下层彩绘,并使颜料层在胎体表面上附着牢固,然后施胶一粉底一敷彩。衣裙纹饰边线的立体效果,不是沥粉,而是用薄绵纸搓卷成绳,再用胶将绳粘贴上去的。重彩层在用料和工艺上都次于原始彩绘层工艺。
在用料上是有偏重的, 即在塑像正面等重要部位上使用的颜料, 质量上优于背面和隐蔽部位所用的颜料,其目的可能是降低费用。
彩塑制作工序:
晋东南泥塑形式有五种: 圆塑、影塑、高塑、壁塑、 悬塑。不同时期的做法基本相同,差异在于工艺和材料。做法是:
(1)制作木骨架。根据塑像大小 , 用一根或数根或圆或方型木材做主骨, 然后按塑像的姿势用若干根木材或板捆绑或钉制而成骨架形成人物的大体结构。细小部分用金属丝做骨架。
(2)缠绕或扎捆草绳。用稻草绳、麦秆、谷杆或麻(小型者)缠绕扎捆在已做成的木骨架上,扎成大体人型。
(3)上泥。泥用黏土过网,加适当比例的沙及纤维。一般泥分粗细二种,粗泥为型,细泥塑细节。素胎完成后也有在外部被皮棉纸或稀纱布的,以增加形体牢固,便于彩绘着色。
(4)着色。一般给素胎着色时分掸白、沥粉、 贴金、着色等四道程序。掸白即用胶质混了蛋白涂刷在素胎上,使之平整光滑有附着力。沥粉就是用调制好的大白粉通过粉管在冠、法物、理络、花纹饰等处沥出线条,目的在于突出立体感。贴金,即在需要贴金的部分刷上金胶泊(经加工的桐油),然后贴金。着色是彩塑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着色完成以后,在色彩的表面罩几层胶矶水,使彩塑微有光泽,有滋润的感觉。经过上述几道工序,一尊彩塑就告完成。
四、 彩塑制作材料特点
颜料成分分析结论 :
彩绘层以金色为主,其余色彩为无机矿物类颜料,彩绘等级为“中五彩”。
白色:高岭土(白垩、石膏) 红色:朱砂、赭石 、铅丹
绿色:氯铜矿 蓝色:兰铜矿、青金石、酥麻离青
金色:金箔、铜粉 胶结物:只检出桐油(金层)
泥塑土料配比分析结论:
粗泥层配比: 细泥层配比:
土: ﹤ 0.25毫米 80%~90% 土: ﹤ 0.250毫米 60%~70%
沙子: ﹤ 2毫米 0~10% 沙子: ﹤0.5毫米 25%~30%,
麦秸: 5~10毫米 1%~2% 棉绒: 1%~ 0.5%
泥塑土成分分析结论:
对不同时期的泥塑样块XRD分析结果表明,保存现状好的彩塑用土是花岗岩的风化产物,并具有良好的颗粒级配,胶粒、粉粒、沙粒含量各在30%左右。这样的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抗缩性。另外塑土中掺入了大量的棉纤维和麦壳等 “骨料 ”, 这些物质对土的水理性质有显著的影响 ,对提高土的缩限含水量 ,改善收缩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中还发现, 唐代塑土在干固态下, 密度较高, 孔隙率较低, 含水量小, 强度较高, 其保存状况是比较稳定的,只要不受地下水、渗漏水、凝冷水的直接侵害, 其强度和体积都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 这与黏性土的相对不透水性和反常毛细有关。
此次对晋东南地区彩绘泥塑的分析研究中令人惊叹的发现, 现存最早的唐代原始泥塑, 虽已经历了一千多年历史, 但塑体仍干硬密实, 抹面层自身也不裂不脱。颜料层细腻且附着力强。所以研究古代泥塑制作工艺的特点和选材配料的秘诀, 对指导现在的保护修复具重要意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