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隋唐朝与朝鲜三国的文化交流
略论隋唐朝与朝鲜三国的文化交流
杨世新
摘 要:隋唐于朝鲜三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内容极为广泛和深刻。设计方面包括政治制度文化、儒学为核心的含文化以及战争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在交流中,彼此学习促进了各自的发展,人民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关键词:隋唐朝鲜三国文化交流
在隋唐,中国与朝鲜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史料。唐王朝成熟的政治制度、儒学为代表的汉文、道教佛教等传入朝鲜三国。在隋唐, 战争也成了中原王朝与朝鲜三国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本文试图从构成文化的一些因素以国别为类略论隋唐与三国的交流。
一、隋唐与高句丽
隋唐两朝于高句丽的交流主要以政治和战争形式表现出来。在战争这种特殊的形态中民族文化得到了交流和融合。
唐建国以后,高句丽多次联合百济进攻臣服唐的新罗,威胁到唐所建立的东亚国际体系。种种“不臣”的举动坚定了唐再征伐高丽的决心。唐太宗对幕僚说到:“今天下已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强盛,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唐太宗过于自信以为可以避免隋朝文帝和炀帝的覆辙,结果还是败归。高宗即位以后,采取了同秦统一中国时同样的“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被高句丽和百济侵扰的新罗,夹击高句丽。先灭了百济,并且在白江之战中击败了日本,从而孤立了高句丽。遂于总章元年灭高句丽,置安东都护府。
二、隋唐与新罗
隋唐虞新罗的文化交流涉及方面极为广泛,包括了政治制度、经济组织方式、科学技术、诗歌艺术。汉文化从很早就已近开始影响新罗。传说新罗的国号取自“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便可证明这一点。
唐朝与新罗在诗歌艺术方面交流甚广。新罗人崔致远是诗歌交流的杰出代表。崔致远于咸通九年来到唐朝,积极学习中国诗歌经典。在他18岁的时候,崔致远以宾贡进士的身份入仕,后来任淮南节度使高骈的幕僚。崔致远在中国广泛接触各界文人,并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崔致远在回国时候,给好友吴峦写下了“此时回首情何恨,天际孤帆宁浪飞”的诗句。 崔致远回到新罗以后,成为新罗文人的翘楚,被后人公认为“汉诗学宗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与新罗的入学交流。以汉字作为儒学的载体,在隋唐之前早已经传入了新罗。公元545年,新罗真兴王命居柒夫等人用汉字撰写新罗国史。隋唐年间,新罗于中国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新罗不断受到高句丽-百济联盟的入侵,积极向唐学习,开始仿效中原建立系统性的儒学教育制度。《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八》记载:“六月,立国学,置卿一人,又置工匠府监一人,彩典一人。”这里国学便指儒学。由此可见,确立以孔孟学说为国学的行为被新罗当权者所实施。
新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也涉及宗教方面。道教正是在唐代前期传入朝鲜半岛。佛教方面,早在南北朝时期,新罗统治着积极支持其发展,佛教逐渐成为新罗的国家宗教。新罗多次派遣多人来唐学习。一些僧人参与了与大唐的佛经翻译工作,一些在大唐潜心钻研佛学,另外一些甚至同唐朝僧人赴天竺取经。在唐的僧人学成归国以后,大力推广佛教文化,新罗一时佛教盛行。在新罗,佛教的宗派也非常多。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禅宗等在新罗比较典型。
三、隋唐与百济
百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内容也极为广泛且程度较高。同高句丽与新罗一样,百济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与中国开始了交往,多次派出使者前往南朝获得册封。百济著名的博士及学校制度便在南朝已经建立。隋统一中国后,百济继续同高句丽结盟进攻朝鲜半岛东南的新罗。唐高宗执政后,把征服新罗作为解决高句丽问题的重要一步。后新罗控告百计高句丽侵略。显庆五年,高宗派大将苏定方、刘伯英率领十万大军讨伐百济,新罗派兵进攻。百济就此灭亡。
百济在唐官方交流十分密切。“武德四年,其王扶余璋遣使来献果下马。七年又遣大臣奉表朝贡。高祖嘉其诚款,遣使就册为方带郡王、百济王”。后来,“十七年,璋卒,其子义慈奉表高哀。太宗素服苦之”。仅仅从这些记载就可以看出百济与唐紧密地联系。
四、特点
(一)隋唐与三国交流既有官方的又有民间往来
隋唐期间,三国与唐互通使节。皇帝与各国君主因为册封、训斥等也有来往。武德五年,唐高祖李渊就隋伐高句丽留下的战俘问题致书高句丽王,企图使两国“永敦聘好,各保疆场,岂非盛美”。武德九年,新罗百济两国控告高句丽阻挡其入朝和侵略。唐遣使“谕和”,“建武分表谢罪”。隋文帝、隋炀帝多次征伐高句丽。唐太宗、唐高宗也发兵征伐百济、高句丽。同时,民间往来也十分频繁。以佛教、道教、儒学、诗歌为纽带,唐人与新罗人、百济人、高句丽人相互学习交流,留下了宝贵的共同文化遗产。
(二)文化交流存在不对称性
尽管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学习,但是客观来说更多的是中原文化对朝鲜三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唐的三省六部制度、租用调制、户籍制度被三国在不同程度上所借鉴。新罗百济仿效唐朝地方政治制度,把全国化为州等地方行政区域。佛教、道教的传入基本上是单向由长安洛阳出发到达三国。从中国传来的儒学在这一时期更加受到重视,甚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哲学。
参考文献:
[1]《新唐书》 卷二百二十《高丽传》.
[2]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堪.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百济传》.
(杨世新:四川大学国际政治系。)
出自: 《大家 》 2010年7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