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灵鹫山缘起
大理灵鹫山缘起
灵鹫山,梵语曰:耆阇崛山,乃佛教圣山,清静道场,山势庄严,过去无量诸佛常于此修行成道,讲经演法,无量菩萨得证善果,此山为龙天四时护佑,于万千劫中大放光明。释迦牟尼佛应化娑婆,传承过去诸佛慈训,亦常于此说法,广度人天。
唐高僧三藏法师玄奘于《大唐西域记》云:“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佗罗矩吒山,(唐言鹫峰,亦谓鹫台。旧曰耆阇崛山)。接北山之阳,孤標特起,既棲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
释尊于灵鹫山演说大乘诸经,大乘法度于东土汉地更为契机,大乘妙法即在中国兴盛不衰,影响深远。
灵鹫山法会,最广为人知者,当乃拈花一笑之公案,世尊于灵山讲法,一日升座,大众咸集,龙天在侧护佑,梵天王供养金波罗花,世尊拈花大众,座中千二百大阿罗汉面面相觑,不知世尊深意。惟乃迦叶尊者微笑,与佛相应。佛遂传迦叶尊者正法眼藏,教外别传。并将金襴袈裟付嘱迦叶尊者,不令涅槃,以待弥勒。《漕溪一滴》记录甚详,记载如下:“鸡足山摩诃迦叶尊者,摩伽陀国人也。因世尊在灵山会上,有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拈花示众,是时百亿人天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密付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迦叶入鸡足山席草而坐,自念今我被粪扫服,持佛僧伽黎。必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年,至弥勒出世。”
释尊涅槃后,伽叶尊者受佛嘱托,召集众阿罗汉于灵鹫山集结三藏经典,由阿难尊者诵“经”、优波离尊者诵“律”、富楼那尊者诵“论”。对于佛法之传承,其功甚巨。
经典结集完毕,迦叶尊者将正法眼藏传予阿难尊者,自知时至,遂离开灵鹫,过王舍城,入鸡足山,守衣入定,静待弥勒下生。
世尊及诸大阿罗汉相继入灭后,灵鹫山佛法以随之衰微,虽有转轮圣王大开法教,兴修道场,建造塔庙,留下诸多胜迹,至三藏法师入天竺,亦有遗迹可寻。
《大唐西域记》云:“频毘婆罗王为开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窣堵波。一谓下乘,即王至此徒行以进,一谓退凡,即简凡夫不令同往。其山顶则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垂有敷精舍,高广奇制,东闢其户,如来在昔多据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如来之身。精舍东有长石,如来经行所履也。傍有大石,高大四五尺,周三十余步,是提婆达多遥掷击佛也,其南崖下有窣堵波,在昔如来於此说法华经。”
又记:“精舍南山崖侧有大石室,如来在昔於此入定。佛石室西北,石室前有大磐石,阿难为魔怖处也。尊者阿难於此入定,魔王化作鹫鸟,於黑月夜分据其大石,奋翼惊鸣,以怖尊者。尊者是时惊惧无措,如来鉴见伸手安慰,通过石壁,摩阿难顶,以大慈言而告之曰:‘魔所变化,宜无怖惧。’ 阿难蒙慰,身心安乐,石上鸟迹,崖中通穴,岁月虽久,于今尚存。精舍侧有数石室,舍利子等诸大罗汉於此入定。舍利子石室前有一大井,枯涸无水,墟坎犹存。精舍东北石涧中有大磐石,是如来晒袈裟之处,衣文明徹皎如彫刻。其石上有佛脚迹,轮文虽暗,规模可察。北山顶有窣堵波,是如来望摩揭陀城,於此七日说法。”
《妙法莲华经》亦载,过去、现在、未来无量诸佛曾赞叹演说法华经。无量劫前,释迦牟尼佛于大通智胜佛时,从佛出家,为十六菩萨之一。一直于此演说法华经。妙香佛国大理留存之上古之书《僰古通纪》载阿育王与四祖优婆趋多尊者曾游于灵鹫山下,谈及其事,甚为赞叹。其文载曰:“一日,王于师点视其塔,至于僰国杨南村原造塔所。问师曰:“此国山明水秀,有何灵迹?”师曰:“此处古称灵鹫山,昔释迦如来为法应菩萨、观音为常提菩萨时,常于此地修行传道。当时,此地名妙香城,观音菩萨后常来此地去怪,建国救民。”
法应菩萨及常提菩萨当年修行之遗迹如仍在,已成圣地。
由观音菩萨立国之大理国王室内典《段氏传灯录》阐明其演变历史:“点苍亦作玷苍,为佛祖释伽讲经地。南诏初,点苍有伽蓝二十五院,遗址残垣依旧。中峰有石舍,中有白石洞,内藏古贝叶经百馀部。诏初异牟寻好佛,建泓法寺,移贝叶经于寺供养。曰:点苍汉称扶风,山削屏列,草石皆香,多旃檀,为青龙所化。苍葱绿郁,故名玷苍,即古灵鹫山,佛祖若修于中峰香坪。后有白石洞,即耆阇窟。释迦牟尼讲《法华经》于窟前香坪。”
佛法亦有成住坏空之相,世尊灭度后,正法式微,外道兴起,灵鹫山亦随之隐没。被几易其名,如扶风、点苍、熊苍、玷苍、苍山等。
记载较早之文献乃晋代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南中志》,山名为“熊苍山”。《后汉书》中的“郡国志”“永昌郡云南县”注引《南中志》:“县西高山相连有大泉水,周旋万眇名冯河。县西北百数十里有山,众山之中特高大,状如扶风太乙,郁然高峻,与云气相连接,因视之不见其山。固阴冱寒,虽五月盛暑不热”。《广志》曰:“五月霜雪皓然。”之后乃唐樊绰的专著《蛮书》称为“点苍山”。
点苍山在唐代已颇为著名,贞元时,唐朝庭命崔佐时、袁滋先后出使南诏,会盟于点苍山。所载誓书,其一藏苍山神祠石室。点苍山是南诏的镇山,异牟寻嗣位时曾仿效中原于境内封五岳四渎。苍山位于南诏都城阳苴咩的正西方,是山势雄伟的天然屏障,被封为中岳。蒋彬《南诏源流纪要》里说:“代宗大历十四年,罗风死,孙异牟寻袭,号孝桓王,有智略。邀吐蕃兵入寇。唐遣神策都将李晟等击破之。牟寻惧,再徙阳苴咩城,即今府治。遂敕封五岳四渎。以乌蒙山为东岳,以蒙乐山为南岳,以高黎贡山为西岳,以玉龙山为北岳,以点苍山为中岳。以澜沧江、金沙江、黑惠江、怒江为四渎。”异牟寻敕封苍山后,命唐流寓南诏的御史杜光庭对苍山十九峰、十八溪一一加以命名。
唐之后,元郭松年《大理行记》中有关苍山的一段:“若夫点苍之山,条冈南北,百有余里,峰峦岩岫,萦云戴雪,四时不消,山则高河窦梅,泉源喷涌,水境澄澈,纤芥不容。佳木奇卉,垂光倒景。吹风嘘云,神龙所宅,岁旱祈祷,泻于群峰之间。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纪。中峰之下有庙焉,是为点苍山神,亦号中岳。”
南诏大理国俱得观音菩萨加持,偏居一隅,历时六百余载,以佛立国,大兴佛法,士民以礼佛为要务,南中伽蓝如林,高僧辈出,成就者众多。尤其大理国,十帝出家,王子大臣为僧者难以计数,直追古佛时代宗风,高标千古。此乃妙香佛国及灵鹫山余荫所佑,甚为稀有。
明清时,一代佛学大家李元阳居士,博学多闻,得观音菩萨点化,修行有成,于定中得知佛佛传承之密意,亦知灵鹫山过往,李公常往来于灵鹫山与鸡足山之间,以大护法身,光大佛教,修塔建庙,兴儒兴佛,彪炳史册。李公纂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大理府志》记述了灵鹫山景物,提出“鹫峰及点苍山也”,复灵鹫之名。
另一大贤高(明空)映亦得此殊胜授记,著《鸡足山志》,亦赞叹灵鹫之胜。其志载:“钱都宪邦芑曰,三代之时,滇中属西域之地,为阿育王所封,考之佛典野史,点苍即灵鹫,则此山(鸡足山)为迦叶尊者入定之处无疑矣。”
清顾祖禹辑注之《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列云南的名山大川首为点苍山,次为高黎贡山和玉龙山。《读史方舆纪要》载:“点苍山在大理城府西五里,高千余仞,盘亘百余里,介龙首、龙尾两关之间,前襟漾江,碧澜万顷,背环漾水,连络为带,亦曰灵鹫山,有十九峰,环列内向,如驰弓然,山峭悬瀑,注为十八溪,青嶂并峙,如大鸟之连翼将翔也。”
综述之,灵鹫山实为诸佛菩萨修行之地,乃娑婆世界第一圣地,过去、现在、未来无量诸佛皆与此间有大因缘。
地理四至
灵鹫山东邻云贵高原,山体走势呈南北走向,横列于洱海与漾濞江之间。北起洱源旧州,南止西洱河,南北长百里,东西宽五十余里。
灵鹫十九峰
灵鹫山十九峰由北向南依次为:
云弄峰三千六百米、沧浪峰三千五百四十六米、五台峰三千七百五十五米、莲花峰三千九百五十八米、白云峰三千七百九十米、鹤云峰三千九百二十米、三阳峰四千零三十四米、兰峰三千九百五十五米、雪人峰三千九百米、应乐峰四千零一十一米、小岑峰四千零九十二米、中和峰四千零九十二米、龙泉峰四千零八十八米、玉局峰四千零九十七米、马龙峰四千一百二十二米、圣应峰三千六百六十六米、佛顶峰三千六百一十五米、马耳峰三千二百八十五米、斜阳峰三千零七十四米。
溪流
东坡十八溪,由北向南依次为:霞移溪、万花溪、阳溪、茫涌溪、锦溪、灵泉溪、白石溪、双鸳溪、隐仙溪、梅溪、桃溪、中溪、绿玉溪、龙溪、清碧溪、莫残溪、葶冥溪、阳南溪。
西坡七条河:由北向南依次为:金盏河、甘屯河、紫阳河、雪山河、龙坝河、石门河、劝桥河。
南坡四条箐,东至西为:鸡舌箐、大波箐、白塔箐
北坡三箐河:东侧为蟒蛇箐,凤羽河的源头为水长箐,苍山与罗坪山的分界为大涧河。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